权威究竟变成怎样了?
有思想的人会看出,权威是必需的。如果人类社会没有某种形式的权威架构,整个社会很快就会陷入混乱、无秩序的状态。有鉴于此,一部有名的法国宪法教科书说:“无论在哪一个人类群体,我们都可以见到两种类型的人:授命的与听命的,下令的与奉令的,作领袖的和作成员的,统治的和受统治的。……在人类社会的任何层面,我们都留意到有权威存在。”a
可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自1960年代——以来,人对权威的态度已改变了。法文的《普及百科全书》就这段时期所作的评论提及“反阶级支配和反权威的危机”。研究圣经的人对这样的危机并不感到意外。使徒保罗早已预告说:“你应当知道,末后的日子必有艰难的时期来到。那时,人会专爱自己、贪爱钱财、自夸、高傲、亵渎、背逆父母……不肯和解……不能自律、横蛮凶暴……傲慢自大、爱享乐过于爱上帝。”——提摩太后书3:1-4,《新译》。
权威经历危机
这个预言贴切地勾画出我们这时代的情况。权威正从四面八方受到挑战。不论在家庭、学校、大学、商业机构、地方政府、国家政府的阶层,人们都公然反抗权威。性革命、露骨的吟快板音乐、学生示威、未经工会认可的罢工、非暴力反抗、恐怖主义行动等都是权威崩溃的警告信号。
法国政治学研究所与巴黎《世界报》在巴黎召开了一个研讨会。伊夫·梅尼教授在会中说:“权威必须获得合法认可,才能够站得住脚。”今日权威经历危机的一个原因是,许多人对掌权者的合法地位表示怀疑;意思就是,他们质疑掌权者是否有权行使权威。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在1980年代初期,有百分之9的美国人、百分之10的澳大利亚人、百分之24的英国人、百分之26的法国人、百分之41的印度人,都认为自己的政府是不合法的。
人类寻求合法的权威
按圣经所载,起初人类是直接受上帝的权威管治的。(创世记1:27,28;2:16,17)可是,人类在很早时候就在道德方面脱离了创造主的管治。(创世记3:1-6)由于他们拒绝了神治管理(即上帝的统治),他们就要自行寻求其他体制去行使权威了。(传道书8:9)有些人以武力强迫人承认他们的权威;在这些人看来,强权就是公理。因此他们只要有足够力量去强制执行自己的意思就行了。但大部分人仍觉得有必要使自己的统治权得到合法的认可。
从人类历史的初期,不少统治者就曾以这个方式来确立自己的权威:他们有的自称为神,有的自称从诸神接获权力。这就是纯属虚构的“神圣王权”的观念。美索不达米亚早期的统治者和古埃及的法老都曾声称自己拥有这种神圣王权。
亚历山大大帝、接续他作王的希腊诸王以及许多罗马皇帝都自称是神,他们甚至要臣民崇拜他们。这些帝王治下的制度称为“统治者崇拜”制度,目的是要巩固帝王对境内各地被征服之民所操的权威。那些拒绝膜拜帝王的人会被控以叛国罪。欧内斯特·巴克教授在《罗马的遗产》一书中写道:“奉[罗马]皇帝为神,使之凭借自己的神威取得人民的效忠,无形中为帝国奠下了基础,至少能对帝国起巩固的作用。”
甚至在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公元306-337年执政)授予“基督教”合法地位,以及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公元379-395年执政)将基督教定为国教之后,崇拜帝王的情形依旧没有改变。有些成为“基督徒”的皇帝仍被人当作神来膜拜。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公元第五世纪。
“两种权力”,“两把宝剑”
随着教皇的权势日渐强大,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冲突也日趋严重。因此,到了公元第五世纪末,教皇基拉西乌斯一世发表了“两种权力”的原则:即教皇的神权与君王的王权共存,但君王的地位是次于教皇的。这项原则后来发展成为一个称为“两把宝剑”的教条:“教皇亲自挥舞属灵宝剑,并将世俗宝剑授予君王,但后者必须按照教皇的指示去运用这把世俗宝剑。”(《新大英百科全书》)根据这个教条,在中世纪期间,天主教会声称有权为帝王加冕,而且只有这样帝王的权威才算是合法。借此,古代纯属虚构的“神圣王权”的说法遂得以继续留存。
可是,我们不应把这种观念与所谓君权神授的见解混为一谈。君权神授是较后期的发展,这项见解旨在帮助帝王摆脱教皇的辖制。君权神授的理论主张上帝直接把统治权授予帝王而没有通过罗马教皇。《新天主教百科全书》说:“教皇一度对国家元首行使全面的属灵及世俗权力,君权神授的主张使国君有理由认为自己的权威跟教皇的权威同样是神授的。”b
人民权力至上的虚构主张
随着时间过去,人想出了其他的权力来源。其中一种是人民至高统治权。许多人相信这个观念源自希腊。然而在古希腊,只有少数城邦实行民主政体。甚至在这些城邦里,也惟独男性公民才可以投票。女子、奴隶、侨居的外国人——估计约占人口的一半至五分之四——都没有投票权。这无疑不是人民权力至上的做法!
究竟谁首先倡导人民权力至上的主张呢?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这个主张原来是由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神学家首先倡导的。公元13世纪,托马斯·阿奎那斯认为,至高权力源自天主,但天主已将其授予人民。这个说法证实很受欢迎。《新天主教百科全书》说:“大多数17世纪的天主教神学家都支持人民是权力来源的见解。”
既然人民在拣选教皇、主教、教士等方面全无发言权,何以教会神学家竟会推行人民权力至上的主张呢?因为欧洲有些君主在教皇权威的辖制下越来越感到焦躁不安。人民权力至上的理论使教皇有权在必要时废黜君王。历史家威尔及阿莉埃尔·杜兰特写道:“挺身维护人民权力至上主张的人包括许多耶稣会教士。他们认为这可以削弱王室与教廷抗衡的力量。枢机主教贝拉明认为,如果人民把权力授予帝王,帝王便要顺从人民,显然也要服于教皇的权威之下。……西班牙耶稣会教士路易斯·莫利纳断言,世俗权威若出于人民,人民便可以名正言顺地——但以合法的程序——把不义的王废去。”
当然,这些“合法的程序”是由教皇制订的。法国《天主教通史》引自《万国传记》的话证实了这点。该书说:“国君被人民选中才有权统治,但人民惟独在教皇支配下 才能行使权力拣选国君。枢机主教贝拉明将这项见解视作天主教教义而加以倡导。”(楷书自排。)人民权力至上的理论就这样变成了一项工具,被教皇用来左右帝王的选立,或在有必要时把国君罢免。在较近代,这项理论使天主教教廷有能力干预天主教徒所参与的民主代表选举。
在现代的民主政体,政府是否获得合法认可是凭所谓“治下人民赞成”而决定的。其实这充其量只是“大多数赞成”;不但如此,由于投票者反应冷淡和政客的骗人手段,所谓的“大多数”往往只是人口中的一个细小数目。今日,“治下人民赞成”时常只意味到“治下人民默许或屈从”而已。
国家主权的虚构主张
早期教皇提倡神圣王权的虚构主张。但这项主张一旦演变成君权神授的见解,就对教皇造成了适得其反的结果。人民权力至上的理论也对天主教会产生类似的反效果。在17、18世纪期间,有些世俗哲学家,诸如英国人托马斯·霍布斯和约翰·洛克,法国人让·雅克·卢梭,曾对人民权力至上的见解作过一番反省。他们发展出一些理论,主张在统治者与被治的人民之间订立所谓的“社会契约”。但所根据的是“自然法”而不是神学理论。这项主张最后导致一些使天主教会和教皇权力遭受严重打击的见解。
卢梭死后不久,法国大革命爆发。这场革命摧毁了有关政权合法性的若干观念,但却产生了一种新的主张,就是国家主权的见解。《新大英百科全书》评论说:“法国人废除了君权神授的主张、贵族的优越地位、罗马天主教会的特权。”可是,这部百科全书补充说:“革命却使一项新发明——民族国家——趋于成熟。”发动革命的人需要这项新“发明”的帮助。为什么呢?
因为在卢梭倡导的制度之下,所有公民在拣选统治者方面都享有同等的发言权。这会导致一个基于普选权的民主政体产生。但法国大革命的领袖们并不喜欢这一套。迪韦尔热教授解释说:“正是为了避免这个被视为不利的后果,从1789年至1791年,制宪议会的中产阶级创立了国家主权 的理论。他们认为人民就是‘国家’,因此是个实体,是有别于国家的其余部分的。国家本身,通过它的代表,有权行使主权。……从表面看来这是民主,但国家主权的见解其实一点也不民主,因为差不多任何形式的政府,尤以独裁政体为然,都可以利用这个主张来为自己辩护。”(楷书作者自排。)
人为努力已彻底失败
将民族国家视为权力的合法来源产生了民族主义的观念。《新大英百科全书》说:“许多时,人以为民族主义是个古老的见解,有时则误以为它是政治活动上的一个永久因素。其实,美国和法国的革命可说是民族主义首次显示威力。”自这些革命以来,民族主义横扫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世人更假民族主义之名发动了许多惨无人道的战争。
英国历史家阿诺德·汤因比写道:“民族主义的精神乃是部族主义旧瓶里民主主义的新酒所含的酵。……部族主义和民主主义之间的这种奇怪妥协对现代西方世界实质政治所操的影响远较民主主义的影响为大。”民族主义并没有产生一个和平的世界。汤因比说:“短暂的休战过后,民族主义战争便紧随宗教战争爆发。在现代的西方世界,宗教狂热精神与爱国狂热精神显然是同一的邪恶激情。”
凭借“神圣王权”、“君权神授”、“人民权力至上”、“国家主权”等虚构主张,统治者企图使自己统治同胞的权力获得合法认可。然而,考虑过人为统治者的记录之后,基督徒无法不同意所罗门的看法:“这人管辖那人,令人受害。”——传道书8:9。
基督徒不会崇拜政治性的国家,相反,他们崇拜上帝,并且承认他是一切权威的合法来源。他们衷心同意诗篇执笔者大卫的话:“耶和华啊,尊大、能力、荣耀、强胜、威严都是你的;凡天上地下的都是你的;[王权]也是你的,并且你为至高,为万有之首。”(历代志上29:11)可是,由于服从上帝,他们对权威,不论是世俗权威还是属灵方面的权威,都表现适当的尊重。至于他们怎样及为什么能够喜乐地尊重权威,我们会在接着的两篇文章加以讨论。
[脚注]
a 《宪法与政制》,莫里斯·迪韦尔热著。
b 《天主教百科全书》说:“‘君权神授’的主张(跟声称所有权威,不论是君王的还是共和国的,都来自天主的主张迥然不同),从没有获得天主教会认可。宗教改革运动期间,这项见解与天主教会的主张互相对立。当时的皇帝,诸如英王亨利八世和詹姆斯一世,都声称自己既是一国之君,也是教会的元首。”
[第15页的图片]
天主教会声称有权为帝王加冕
[鸣谢]
Consecration of Charlemagne: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Pa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