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守》94 7/15 21-24页
  • 你会怎样解决弟兄间的纷争?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你会怎样解决弟兄间的纷争?
  •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94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较轻微的冒犯
  • 解决严重的争端
  • 你能够宽大为怀、恝然置之吗?
  • 用爱心化解纷争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2016年(研读版)
  • 你可以赢得你的弟兄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99年
  • 要继续“彼此甘心宽恕”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97年
  • 凭着基督徒的爱心解决纠纷困难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65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94年
《守》94 7/15 21-24页

你会怎样解决弟兄间的纷争?

壁炉架上放了一排五只瓷象。怎料一不留神,你把中间的一只摔了。这只瓷象必须修好,否则整套摆设就显得不和谐了。可是,你对于修补瓷象这高技巧的工作并不在行。你得向专家请教,甚或要请专家代劳才行。

属灵弟兄姊妹之间的和谐比区区的装饰品可贵得多。诗篇执笔者很恰当地唱道:“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诗篇133:1)有时,解决信徒同工之间的纷争可能需要相当技巧。再者,有些人由于没有按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结果“修好”的过程往往不必要地变成苦事,或者由于所用的方法不当而留下难看的裂痕。

有些基督徒不必要地请长老介入一些他们本可以自行解决的问题。这也许是由于他们不肯定应当采取什么途径的缘故。一位善于向人提出圣经劝告的弟兄评论说:“我们当中有不少弟兄不懂得怎样 应用圣经原则去冰释彼此间的嫌隙。”他继续说:“他们常常没有跟从耶稣的做法。”因此,对于基督徒应当怎样 解决弟兄间的纷争,耶稣其实怎样说?熟悉他的训示和学会怎样应用出来为什么是这样重要呢?

较轻微的冒犯

“你在祭坛上献礼物的时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怀怨,就把礼物留在坛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后来献礼物。”——马太福音5:23,24。

耶稣说这番话的日子,犹太人按例惯常在耶路撒冷圣殿献祭或献上礼物。如果有犹太人得罪了同胞,冒犯者就要献上整只祭牲作燔祭或赎罪祭。耶稣所举的例子道出了问题的关键之处。一个人来到坛前,准备把祭物献给上帝;就在这个时候,他记起弟兄对他有不满的地方。不错,以色列人需要知道,跟弟兄言归于好比履行宗教义务更为重要。

虽然摩西律法明文规定以色列人要献上这些祭物,可是在上帝眼中,献祭本身却不是最重要的事。先知撒母耳对不忠的扫罗王说:“耶和华喜悦燔祭和平安祭,岂如喜悦人听从他的话呢?听命胜于献祭;顺从胜于公羊的脂油。”——撒母耳记上15:22。

耶稣在登山宝训重申事情的轻重缓急,并表明门徒必须先行冰释嫌隙,然后才献上祭物。今日,基督徒所献上的是属灵的祭物——“以颂赞为祭,献给上帝,就是用我们的嘴唇来宣认他的名。”(希伯来书13:15,《现译》)即使如此,这项原则仍然没有改变。同样,使徒约翰表明,人若声称爱上帝,却恨自己的弟兄,他的声称就变得毫无意义了。——约翰一书4:20,21。

饶有意思的是,耶稣说那个记起弟兄对他不满的人要采取第一步。他这样做所显出的谦卑很可能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人要是看见得罪自己的人来向他承认自己的过错,他多半不会拒人于千里。摩西律法规定,人如果擅取别人的东西,他不但要悉数偿还,更要另加五分之一作为赔偿。(利未记6:5)同样,如果冒犯者表明自己甘愿作出额外的努力去弥补自己所造成的损失,这样,恢复同工之间和平融洽的关系就容易得多了。

可是,为了恢复和好关系而作的努力并非时常都能水到渠成。箴言一书提醒我们,跟一个不愿作出回应的人和解是相当困难的事。箴言18:19说:“弟兄结怨,劝他和好,比取坚固城还难;这样的争竞如同坚寨的门闩。”另一部译本说:“触怒弟兄,要劝他和解,比取坚城还难;这样的纷争,如同堡垒的门闩。”(《新译》)可是,如果信徒同工渴望取悦上帝,我们所作的诚恳、谦卑的努力就终久会获得成功。但是,当事人若被认为犯了严重的过失,我们就需要应用耶稣在马太福音18章所提出的训示了。

解决严重的争端

“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指出他的错来。他若听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他若不听,你就另外带一两个人同去,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句句都可定准。若是不听他们,就告诉教会;若是不听教会,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马太福音18:15-17。

如果一个犹太人(或后来,一个基督徒)跟另一个敬拜耶和华的人发生了严重纷争,他应该怎样处理事情呢?认为自己被开罪的人应当采取第一步。他要私下跟冒犯者谈谈这个问题。他若不试图找人支持自己的一方,他赢得弟兄的机会就较大;如果事情只是很小的误会,就更当是这样。如果只有与事情直接有关的人才知情,问题就会较易解决。

然而,第一步也许仍未足以把问题解决。论到处理这样的情况,耶稣说:“带一两个人同去。”这些很可能是目击证人。他们也许听到一个人毁谤别人,或者见过现时闹翻的双方以往所订的书面协议。另一方面,如果在讨论期间有任何因素出现,例如书面或口头的证供,有助于确立难题的成因,同去的人便可以为此作证。在处理这样的难题时,也应当尽量使知情的人限于最小的数目——“一两个人”。事情若仅是个误会,此举可以避免令情况恶化下去。

受到冒犯的一方应当怀有什么动机呢?他应当设法羞辱信徒同工,直至他摇尾乞怜才罢休吗?鉴于耶稣的劝告,基督徒不应敏于定弟兄的罪。如果犯过者承认自己犯错而赔罪,并设法纠正弊端,被冒犯的人就‘得了他的弟兄’。——马太福音18:15。

事情若仍未能解决,就可以把问题交给会众处理。会众最初是指犹太人的长老,后来则指基督徒会众的长老。不肯悔改的犯过者会被逐出会众。这就是耶稣所说要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的意思,因为犹太人是不跟这些人来往的。可是,个别的基督徒却不能私自采取这项严厉的措施。惟独代表会众的受任命长老才有权采取这项行动。——可参阅哥林多前书5:13。

从犯过者有可能被开除一事,我们可以看出马太福音18:15-17的训示并不适用于轻微的冒犯。耶稣在这里所谈及的是严重的过犯,不过这类过犯是双方可以自行解决的。例如,过犯也许是诽谤,以致受害者的声誉蒙受严重损害。事情也许涉及金钱瓜葛,因为在接着的经文里,耶稣打比方论及一个不仁的奴仆,他虽然欠下主人一大笔钱,主人却免了他的债项。(马太福音18:23-35)一笔债项若没有在指定的时间偿还,当事人也许只是周转不灵,因此双方可以很容易把问题解决。可是,如果欠债的人坚决不肯偿还债项,事情就可能演变成严重的过犯,显明欠债者犯了偷窃罪。

有些其他的罪是不能仅由两个基督徒自行解决的。在摩西律法之下,以色列人需要举报严重的罪。(利未记5:1;箴言29:24)同样,一切对组织的洁净有损的严重过犯都必须告知会众的长老。

然而,基督徒之间发生的大部分摩擦都无需用这个程序处理。

你能够宽大为怀、恝然置之吗?

耶稣解释完怎样处理严重争端之后,他教导门徒另一项重要教训。我们读到:“那时,彼得进前来,对耶稣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吗?’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马太福音18:21,22)在另一个场合,耶稣告诉门徒要“一天七次”饶恕人。(路加福音17:3,4)显然,基督要他的跟从者以敏于宽恕的态度去解决彼此间的纷争。

这需要人付出很大努力才行。文章起头引述的弟兄说:“有些弟兄根本不懂得怎样原谅别人。”他补充说:“如果有人向他们解释,他们应当宽恕别人,因为保持基督徒会众的和睦乃是最要紧的事,他们看来对这样的劝告大感诧异。”

使徒保罗写道:“倘若这人与那人有嫌隙,总要彼此包容,彼此饶恕;主怎样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歌罗西书3:13)因此,我们去见冒犯了我们的弟兄之前,最好先仔细想想以下的问题:这个冒犯值得向他谈及吗?我是否真的不能够本着真正基督教的精神,对冒犯者既往不咎?如果冒犯的人是我,我岂不期望对方宽恕我吗?如果我不肯宽恕对方,我能够期望上帝垂听我的祷告而饶恕我吗?(马太福音6:12,14,15)这样的问题会有助于我们宽恕别人。

身为基督徒,我们所负的重大责任之一是:要在耶和华子民的会众里保持和睦。因此,让我们将耶稣的劝告付诸实行。这可以帮助我们敏于彼此宽恕。这种乐于宽恕的精神会大大促进弟兄间的爱心,而这种爱乃是耶稣门徒的标志。——约翰福音13:34,35。

[第23页的图片]

借着听从耶稣的劝告,基督徒能够解决彼此间的纷争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