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消息传给更多人
我想到自己家乡的人,发觉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只是在报章上读到耶和华见证人这个组织。我觉得我们应该跟这些人取得联络,帮助他们认识耶和华见证人是怎样的人,以及他们真正相信什么。可是,我该怎么办才能帮助他们呢?我丈夫是个基督徒长老,他给我一些明智建议和指导。
我在《儆醒!》1995年1月8日刊读到一篇文章,题目是“予人切合实际安慰的杂志”。我从这篇文章获得一个重要的提示。文章提及一位见证人的传道活动,说:“她收集其他见证人家里积存的过期《儆醒!》。然后,她想想哪些机构会对杂志的某些题目特别感兴趣,于是便前往探访这些机构。”
在我丈夫的帮助之下,我很快就收集了几百本旧杂志。我从杂志拣出一些讨论不同题目的资料,适合给那些我打算探访的人阅读。
我从电话簿和公共档案找出一些属于社会服务性质的机构,例如,医院、青年旅舍,私人疗养院等,编成一个表。我把殡仪馆经理、学校主任和辅导员、检验医师、监狱和法院职员的名单记下来。我的一览表也包括戒毒及戒酒中心的主任。关注环保问题、伤残人士、战时受害者、营养研究等机构。我也没有忽视社会福利事务的官员和家庭活动中心的主任。
我该说什么?
在探访的时候,第一件要做的事,是向人清楚说明我的身分。然后我提及这次探访只需几分钟就行了。
一旦见到机构的负责人,我会说:“我是个耶和华见证人。可是,我来不是要讨论宗教问题,因为我明白在办公时间,这样做是不适当的。”这个开场白时常使紧张的气氛缓和下来。然后,我会按照情形调整我所说的话。通常我会接着说:“我来探访有两个目的。首先是要向你们的机构所安排的工作表示感激。你们拨出时间和精力为大众服务,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把这种服务视为理所当然。你们所付出的努力无疑值得称赞。”许多时这段话会令对方感到意外。
说到这里,对方很可能想知道,我探访的第二个目的是什么。我继续说:“我探访的第二个目的是:我从这本国际发行的《儆醒!》杂志选出一些文章,论及你们所推行的工作和所要处理的难题。我深信你会喜欢知道,一份国际报章对这些难题有什么看法。我很乐意留下这些杂志给你们阅读。”对方时常表示很赏识我所作的努力。
出乎意料的好结果
我以这种方式上门探访,一般人的反应都颇友善;在每17个人当中,大约只有一个人拒绝。我有许多经验都显示,这种探访时常带来出乎意料的好结果。
举个例,我作了四次探访,耐心等候对方接见之后,终于见到一位视学官。他是个非常忙碌的人。可是他很友善,跟我谈了一会儿。我打算离去之际,他对我说:“我很欣赏你们所作的努力。我必定会细心阅读你们杂志的文章。”
另一次,我到地方法院探访一位中年的主审法官。我进入他的办公室时,他正在审阅档案,有点不耐烦地抬起头来望着我。
他粗声说:“我接见人的时间只是星期二早上。在这个时间,我会回答别人的询问。”
我立即回答他说:“请原谅我在你不方便的时候来探访你,”我继续说,“当然,我很乐意在别的时间再来。然而,我的探访其实是属于个人性质的。”
法官听了我的话感到有点好奇。他以较温和的声调问我有什么事找他。我再次说我会在星期二再来。
出乎我意料之外,他对我说,“请坐,你有什么事要找我?”
接着我们谈了一会儿之后,他向我道歉他起初态度不很友善,因为他当时的确十分忙碌。
后来法官问我,“你知道耶和华见证人令我佩服的地方是什么吗?见证人紧守他们所坚信的原则。希特勒用尽一切方法迫使见证人放弃信仰,可是他们仍然坚决不参加战争。”
有一次,我们两人进入一间办公室,秘书认出我们来。行政秘书冷冰冰地对我说,“法官是从不 接见任何访客的。”
我镇静地回答说,“他会愿意接见我们的,因为我们是耶和华见证人。我们不是来请愿的。而且,我们的探访不会超过3分钟。”当时我热切地祷告说,“耶和华啊,求你使事情有好转!”
秘书冷漠地回答说,“好的,我就试试看吧。”她离开了大约两分钟(我觉得仿佛过了两年一般),再次露面时,办公室主任跟在她后面。主任一句话也不说,带着我们经过两个房间,到他的办公室去。
我们开始交谈,他变得越来越友善。我们给他几本《儆醒!》特刊,他很乐意接受。我们感谢耶和华给我们机会在这次探访作了一个良好的见证。
回顾过去的许多好经验,我更深深体会到,使徒彼得的确说得不错:“我实在看出上帝是不偏心的,无论哪个国族的人,只要畏惧他,行正义,都蒙他悦纳。”(使徒行传10:34,35)上帝的旨意是要所有不同背景、不同言语、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有机会认识他对人类和地球所定的旨意。——外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