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对佛教徒说些什么?
1 在有些地区,逾半数受浸的人都来自佛教背景。究竟什么吸引这些人接受真理呢?你可以怎样向佛教徒传讲好消息呢?
2 真正关注对方:不少曾是佛教徒的人表示,使他们开始对真理感兴趣的,不是传道员跟他们作深入的推理,而是由于传道员向他们表现真挚的个人关注,令他们深受感动。在美国,一个姊妹遇到一个来自亚洲的妇人。由于姊妹的态度非常友善,妇人同意接受圣经讨论的安排。妇人的英语不大流利,但姊妹却耐心地继续跟她研读圣经。如果妇人十分疲倦或无法研读,姊妹就只是作个友善的探访,然后安排下一次继续研读。最后,妇人和两个儿子,还有她的年老母亲,都受了浸。妇人返回家乡后,帮助了许多人认识真理。现在她的一个儿子在分社服务。我们要是把耶和华的“仁慈和爱人的心”反映出来,这可以带来多大的报酬!——多3:4。
3 佛教思想:一般来说,佛教徒都宽容其他的主张,却认为没有必要紧守一套明确的教义。因此,个别佛教徒的信仰也彼此不同。然而,在佛教徒当中,一个常见的信仰是,人生充满苦难,但借着觉悟,人能够摆脱轮回投生之苦。据称,人如果要从轮回的循环获得释放,就必须达到涅槃的境界。这是一种无法形容的状态,因为涅槃不是一个地方,也不是一件事,而是一种摆脱痛苦罪恶、四大皆空的境界。(参看《人死后有什么遭遇?》,第9-10页,英语版。)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我们跟对方辩论佛教哲学,也许会有反效果的。我们倒应讨论一些人人都关注的切身问题。
4 强调共同关注的事:佛教徒通常认为人生在世自然要备尝痛苦,他们可能觉得在地上永远活下去是个荒谬的观念。尽管这样,人人都渴望享有幸福的家庭生活,看见苦难终止,以及明白人生意义。请留意我们可以怎样强调这些共同的需要。
5 你可以试用这个介绍词:
◼ “现今世上有许多无辜人受苦。你认为如果要终止人间的苦难,什么事是必需的呢?[让住户回答。]有一个古老的应许给我很大安慰。[读出启示录21:4。]当然,这个日子还没有来到;但我们都希望看到这个日子来到,岂不是吗?”然后向住户介绍一本解释苦难会怎样终止的刊物。
6 如果对方是个年长的人,你可以这样说:
◼ “现今世风日下、人欲横流,你和我都很关心这种情况对我们的儿女有什么影响。为什么在年轻人当中,不道德的事越来越常见呢?[让住户回答。]你知道有一本书早已预言到这种情形吗?这本书在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印度教创立之前很久,已开始写作了。[读出提摩太后书3:1-3。]虽然人的知识和学问不断增加,这些情形却丝毫没有改善。[读出第7节。]这本刊物曾帮助我明白一些真理,是许多人都不知道的。你喜欢读读这本刊物吗?”然后向住户介绍一本适当的书刊或册子。
7 佛教徒通常都尊重圣经,认为这是一部圣典。因此你不妨直接从圣经读出经文来。(来4:12)如果住户表示不愿受到西方文化所影响,你可以告诉他所有执笔写圣经的人都是亚洲人。
8 什么刊物效果最佳? 题名为《苦难会有一天终止吗?》的单张是特别为佛教徒撰写的,现已印成汉语、日语、僧伽罗语和泰语。此外,许多传道员也曾成功地运用以下刊物:《人类寻求真神》、《家庭幸福的秘诀》、《青年人所提出的问题——有实效的答案》、《“看哪!我将一切都更新了”》、《人生有什么目的?你怎样才能寻得?》、《恒久的平安和幸福——怎样才能找着?》;假如还有供应,也可以运用《王国消息》35号,题目是“会有一天人人都彼此相爱吗?”。现今正学习真理的佛教徒,大多数起初都研读《要求》,然后研读《知识》。
9 据称在保罗到雅典传道之前差不多四百年,已有佛教僧侣在当地传教,但我们无法肯定保罗有没有遇到一些受佛教思想影响的人。然而,我们却清楚知道保罗决心要向所有种类的人作见证。他甘愿“做所有人的奴隶”,为的是要“尽力救些人”。(林前9:19-23)我们从事见证工作的时候,只要对每个遇到的人表现个人的关注,留意强调我们共同怀有的希望,我们就可说是效法保罗的榜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