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我们“被种在哪里”,耶和华就帮助我们“在那里绽放”
“你被种在哪里,就要在那里绽放。”这句话也许听起来有点奇怪,却激励了来自瑞典的一对夫妻马茨和安凯特琳。他们曾经被“种”在很多不同的地方。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句话怎样激励了他们呢?
马茨和安凯特琳在1979年上了基列学校。上课期间,他们听到了导师杰克·雷德福弟兄说了上文的那句话。毕业后,他们被“种”在伊朗、毛里求斯(模里西斯)、缅甸、坦桑尼亚、乌干达和扎伊尔(萨伊),也就是被派到那些地方服务。每一次他们被“种下,拔起,再种下”,那句话都给他们很大的鼓励。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故事吧。
请说说你们是怎么认识真理的?
马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爸爸住在波兰,他在天主教会里看见了很多虚伪的事。但他还是常常说:“我相信世上一定有真理!”他的话一点也没错。有一次,我买了很多二手书,其中一本蓝色的书叫做导至永生的真理。这个题目非常吸引我,于是我当晚就读完了整本书。到了第二天早晨,我就确信自己已经找到了真理!
从1972年4月起,我读了耶和华见证人的很多出版物,这些资料解答了我很多关于圣经的疑问。我觉得自己就像耶稣比喻中的商人一样。那个商人在找到一颗贵重的珍珠后,就卖掉了一切财物,去买了那颗珍珠。我也一样,为了“买”真理这颗宝贵的珍珠,我“卖掉了”,也就是放弃了,去读大学然后成为医生的计划。(马太福音13:45,46)后来,我在1972年12月10日受浸了。
在我受浸后的一年内,我的父母和弟弟也都接受真理并受浸了。1973年7月,我开始做正规先驱。我的会众里有很多热心的先驱,其中一位是安凯特琳,她很爱耶和华,我很喜欢她。后来我们开始谈恋爱,并在1975年结婚。之后,我们一起在瑞典的斯特伦松德服务了四年。那座小镇非常漂亮,而且很多人都想学习圣经。
安凯特琳:我爸爸在斯德哥尔摩上大学的时候认识了真理。那时我才3个月大,他就带我去聚会和传道。妈妈很不高兴,想要证明耶和华见证人说的不对。但妈妈没办法证明,所以后来她也受浸了。我13岁受浸,16岁开始做先驱。后来我搬到了于默奥,因为那里需要更多传道员,我也在那里开始做特别先驱。
结婚后,我跟马茨一起帮助了一些人认识真理。其中一个是十几岁的女孩,她叫米娃尔。学习圣经后,她放弃了做职业运动员,后来还跟我妹妹一起做先驱。1984年,她们一起去上基列学校。现在她们在厄瓜多尔做特派传道员。
你们曾经被派到很多不同的地方服务,你们怎么做到“被种在哪里,就在那里绽放”呢?
马茨:我们经常被“移植”到新岗位,但每次我们都会努力在基督里面“扎根”,尽力效法他,特别是学习他谦卑的榜样。(歌罗西书2:6,7)比如,我们会努力理解当地弟兄姐妹的想法,也会试着了解他们的文化和做事方式,而不会要求他们配合我们。我们发现,我们越效法耶稣,就越能像“栽在水边”的树,可以在任何岗位绽放。(诗篇1:2,3)
我们常常远行去探访不同的会众
安凯特琳:一棵树移植后要继续生长,还需要温暖的阳光。耶和华就是我们的“太阳”。(诗篇84:11)他通过充满爱心的弟兄姐妹给我们温暖。比如,我们曾在伊朗德黑兰的一群会众里服务。那里的弟兄姐妹虽然不多,却非常慷慨好客,他们让我想到圣经时代的人表现的那种好客精神。我们很想继续留在伊朗,但1980年7月,伊朗政府禁止了耶和华见证人的活动,我们也被勒令在48小时内离境。我们的下一站是非洲的扎伊尔(现在是刚果民主共和国)。
在扎伊尔服务的美好回忆,摄于1982年
我一知道要去非洲就哭了。我很害怕,因为我听说过非洲有很多蛇和传染病。但有两个在那里服务多年的朋友对我说:“你都还没去过!怕什么?你去了肯定会爱上非洲的。”他们说的没错。那里的弟兄姐妹很有爱心,也很温暖。在扎伊尔服务了6年后,由于政府的禁令,我们必须离开,但那时我笑了。我知道自己的心态已经跟6年前完全不一样了,因为我祷告求耶和华说:“请让我们留在非洲吧!”
你们为耶和华服务的这些年有哪些美好的经历和福分?
我们在坦桑尼亚的“卧室”,摄于1988年
马茨:由于在不同的地方服务过,我们有幸跟来自不同国家和背景的特派传道员成为好朋友。此外,在有些地方,我们有机会教很多圣经学生。有时,我跟妻子甚至各自有20个左右的学生。非洲弟兄姐妹的爱心和好客精神也让我们印象深刻。比如,坦桑尼亚的弟兄姐妹很贫穷,我们在探访各群会众时只能睡在自己的车里,但他们还是慷慨地招待我们,尽力照顾我们的一切需要。他们做的甚至“超过了他们的能力”。(哥林多后书8:3)每天的“睡前故事”也是一个很特别的福分。我和安凯特琳会聊聊当天发生的事,并且感谢耶和华照顾了我们。
安凯特琳:对我来说,能够生活在国际弟兄团体里是很大的福分。我们学习了波斯语、法语、卢干达语和斯瓦希里语,也体验到不同的文化。此外,我们还培训新的弟兄姐妹,交到很多好朋友,并跟他们一起“并肩敬奉”耶和华。(西番雅书3:9)
我们也看到耶和华的创造是多么缤纷多彩。每一次接受新的任务时,我们都感觉耶和华就仿佛向导一样带着我们去旅行。要不是因为他,我们的人生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多宝贵的经历。
我们在坦桑尼亚传道,那里的风土人情丰富多彩
你们遇到过哪些困难?你们怎样克服?
马茨:这些年我们曾染上疟疾等热带疾病。安凯特琳还有几次遇上紧急的情况,需要动手术。另外,父母年纪越来越大,我们也很担心他们。不过我们的弟弟妹妹很愿意负起照顾父母的责任,而且从不抱怨,总是怀着耐心和爱心这样做。我们真的很感谢他们。(提摩太前书5:4)但由于住得很远,我们能为父母做的十分有限,所以有时还是会觉得很内疚,很希望自己能为父母多做点事。
安凯特琳:1983年,我们在扎伊尔服务的时候,我染上了严重的霍乱。医生对马茨说:“你要马上带她离开这个国家!”于是我们第二天就离开,返回瑞典。但我们搭乘的是一架货机,这是我们唯一能回去的办法。
马茨:那个医生认为安凯特琳好不了,我们也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再做特派传道员了,所以非常难过,哭得很伤心。但没想到的是,安凯特琳完全康复了。一年后,我们回到扎伊尔。这一次我们被派到卢本巴希,在一小群斯瓦希里语会众服务。
安凯特琳:在卢本巴希服务的时候,我经历了一次流产。虽然我们没有计划要生孩子,但失去孩子还是让我大受打击。不过就在那段时间,耶和华给了我们意想不到的礼物。我们主持的圣经课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短短一年内会众的传道员就从35人增长到70人,出席聚会的人数也从40增加到220。我们全心全意投入传道工作,得到了耶和华赐福,结果受到真正的安慰。不过,我们还是常常会想到并谈起我们失去的宝宝。我们知道在新世界里耶和华会完全抚平我们的伤痛,我们非常期待。
马茨:后来有一段时间,安凯特琳非常虚弱,也很容易疲惫,我则被诊断患有第四期结肠癌,必须做大手术。但现在我已经康复了,安凯特琳也在尽她所能为耶和华服务。
其实,不是只有我们需要面对考验。1994年卢旺达(卢安达)的种族大屠杀结束后,我们去探访了很多住在难民营的弟兄姐妹。看到他们在那么不容易的情况下还是保持忍耐,显出信心和好客精神,我们更加确信耶和华真的有能力照顾他的子民,帮助他们克服任何考验。(诗篇55:22)
安凯特琳:我们遇到的另一个考验发生在2007年。我们参加了乌干达分部呈献礼后,跟一些特派传道员和伯特利成员一起去肯尼亚(肯亚)的内罗毕(奈洛比)。快到肯尼亚边境的时候,一辆货车突然冲进我们的车道,迎面撞上我们的车。司机和五个弟兄姐妹当场死亡,还有一个姐妹送到医院后也去世了。我们深切地想念这些朋友,渴望在乐园里跟他们重聚。(约伯记14:13-15)
虽然我身上的伤都好了,但我跟马茨还有车上的几个人后来都有创伤后压力症。我会在半夜突然惊醒,感觉就像心脏病发一样,那种感觉非常可怕。但我们热切地向耶和华祷告,也经常阅读和沉思一些喜欢的经文,这让我们能够平静下来。另外,我们也从医生那里得到很多帮助。现在我们的情况好多了,我们也求耶和华让我们能安慰和帮助那些有类似难题的弟兄姐妹。
在谈到怎样克服考验时,你们说自己“就像生鸡蛋一样”被耶和华捧在手里。请问这是什么意思呢?
马茨:这是斯瓦希里语一种惯用的说法。一个人在拿生鸡蛋的时候会非常小心,生怕把鸡蛋打破。我们觉得耶和华也是这样对待我们的,在每个岗位上我们都感觉自己被耶和华捧在手心里,受到他的呵护。我们从来都没有缺乏什么,有时候我们拥有的甚至远远超过了我们需要的。另外,中央长老团非常体恤我们,这也让我们感受到耶和华的关爱和扶持。
安凯特琳:我想到一个被耶和华悉心照顾的例子。有一天我接到一通电话,原来是我爸爸在瑞典因为重病住进了医院。那时马茨刚从疟疾康复过来,身体还很虚弱。我们也没有钱买回家的机票,所以觉得需要把车子卖掉。那时我们接到了两通电话。有一对夫妻听说了我们的情况就打来电话,说他们想帮我们付一张机票的钱。另外一通电话是一个年长的姐妹打来的,她说自己特地存了一笔钱,是专门给有需要的弟兄姐妹急用的。短短几分钟内,耶和华就带我们脱离了困境!(希伯来书13:6)
回顾过去50年的全时服务,你们学到了什么呢?
现在我们在缅甸服务
安凯特琳:我学到,“只要保持冷静,全心信赖[耶和华],就会有力量”。我们信赖他,他一定会为我们挺身而出。(以赛亚书30:15;历代志下20:15,17)我们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尽己所能为耶和华服务,结果得到了满满的福分,这些福分是我们做其他任何事都得不到的。
马茨: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就是,无论面对什么情况,都要倚靠耶和华,看看他会怎样为我采取行动。(诗篇37:5)每一次耶和华都实现自己的诺言,帮助我克服困难。现在,我们在缅甸伯特利服务。在这个新岗位上,我们依然能够看到耶和华在继续扶持我们。
我们很高兴看到许多年轻人想多为耶和华服务,我们很希望他们能跟我们一样,体验到耶和华忠贞的厚爱。我们深信,无论他们被种在哪里,耶和华都会帮助他们在那里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