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惧怕人的,陷入网罗”
一个星期日早上,约翰和海伦对见证人在他们的门口向他们指出的圣经资料表示深感兴趣。他们在自己的圣经中读到启示录21:4的话时大感兴奋:“上帝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由于他们是爱好和平的人,他们想知道他们必须怎样行才能生活在如此美好的环境之下。见证人立即与他们安排了一个圣经研究。
在接着的三个星期三晚上,见证人在这对青年夫妇家里主持一个圣经研究;他很高兴见到他们提出和回答问题。可是很可惜,这种快乐只延续了三个星期!第四个星期,见证人敲门时他们并没有出来应门。约翰和海伦决定停止他们的圣经研究。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对上帝的大能失去了信心吗?他们开始对圣经的真确性发生怀疑吗?他们不再希望生活在较好的环境之下吗?不。这些都不是原因。他们之停止研究是为了惧怕人的缘故,不错,他们陷入恐惧的网罗中。许多世纪之前,受上帝感示的智者曾警告人提防这种恐惧,说:“惧怕人的,陷入网罗。”——箴言29:25。
诚然,我们所有人都自然渴望受别人所欢迎,受邻人、朋友和相识的人所赞赏。可是,我们若容许别人的标准影响我们生活上最重要的决定,这便十分危险了。一个人若觉得他必须在每一方面均符合邻里的期望和标准,他便会成为一个附和大众的奴隶了。一个人若非常渴望赢得别人的嘉许,这可以阻碍人采取积极的步骤成为上帝的仆人。
今日有许多人并不爱戴、尊重或敬畏上帝。他们绝不想认识他,或甚至怀疑他的存在。所以,一个人可能因为对圣经表现兴趣而受别人所讥嘲和藐视。显然,在面临这样的压力时,恐惧人的心会使人很难于继续在灵性上有进步。
对恐惧人之心屈膝可以导致严重的后果,这从古代以色列的扫罗王的事例足以见之。扫罗王在一场攻打亚玛力人的战役中没有遵照上帝的吩咐而行,当先知撒母耳质问他何以没有遵命时,扫罗承认说:“我因惧怕百姓,听从他们的话。”这样的途径导致什么结果呢?撒母耳告诉他说:“你厌弃耶和华的命令,耶和华也厌弃你作以色列的王。”——撒母耳记上15:24,26。
我们若不想被全能者所唾弃,就必须关心我们在他面前的地位过于关心赢得人的好感。圣经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诗篇111:10)这样的敬畏是健康的,这种敬畏来自我们衷心渴望不致令至高者不悦。这相当于一个孝顺的儿子对一位慈爱的父亲所怀的态度。儿子不想做任何使父亲不乐或可能影响父亲名誉的事。因此,我们若敬畏上帝,就理应恨恶他所恨的及爱他所爱的。——箴言8:13。
若要对上帝怀有适当的敬畏,人必须记得没有人可以赐给他永生及在所有时候和一切情况之下照料他。受上帝感示的诗篇执笔者帮助我们对这件事怀有正确的看法,他写道:“见人发财,家室增荣的时候,你不要惧怕,因为他死的时候,什么也不能带去;他的荣耀不能随他下去。”(诗篇49:16,17)“那些倚仗财货,自夸钱财多的人,一个也无法赎自己的弟兄,也不能替他将赎价给上帝。”(诗篇49:6,7)可是,至高的主宰却能够帮助人渡过非常艰辛的环境,甚至帮助人从死里逃生。(诗篇49:15)事实上,上帝向我们提出保证说:“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希伯来书13:5。
即使人将我们杀死,他们却无法阻止我们从死里复活。他们无法夺去我们作为活人的权利。唯独全能的上帝能够将这种生命权取消。由于这缘故,耶稣基督对门徒说:“不要怕那杀身体,却不能杀生魂的,唯有能把身体和生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他!”——马太福音10:28,《新旧》。
因此,我们绝没有理由要害怕世人的辱骂或讥嘲。耶和华通过以赛亚所说的话在这方面给我们很大的鼓励。我们读到:“知道公义,将我训诲存在心中的民,要听我言。不要怕人的辱骂,也不要因人的毁谤惊惶,因为蛀虫必咬他们,好像咬衣服;虫子必咬他们,如同咬羊绒。”——以赛亚书51:7,8。
我们若想想造物主的伟大,并且将其与人的渺小作一比较,这无疑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对人的恐惧。在耶和华上帝的眼中看来,地上的万国仅像水桶中的一滴水或天平上的一层尘埃一样渺小和微不足道。(以赛亚书40:11-15)我们若恐惧一滴水或微尘过于畏惧令人懔然生畏的宇宙的创造者,这是多么不合理!
有其他许多人曾成功地抗拒对恐惧人之心屈膝;我们也可以从这件事实获得鼓励。基督的使徒彼得提醒他的信徒同工说,“你们在世上的众弟兄,也是经历这样的苦难。”(彼得前书5:9)不错,许多人都能够抵抗来自人的压力,保持坚定的立场拥护耶和华上帝;在这方面我们绝不是孤单的。
我们若惧怕人而试图取悦人,但却同时触怒全能的造物主,这样行的确是愚昧之至。由于约翰和海伦没有信赖耶和华,他们失去了快乐。我们希望有一天,在“大灾难”尚未来临之前,他们和其他与他们相似的人会对至高者养成坚强的信心,并且像诗篇执笔者一样表达自己的心声说:“耶和华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我还怕谁呢?耶和华是我性命的保障,我还惧谁呢?”——诗篇27:1。
[第29页的图片]
讥嘲会使这个人停止研读圣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