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
怡然自得真正有其令人愉快之处。满足这种情况可以大大促进一个人的快乐以及头脑和内心的安宁。
然而,在这世界里,许多事可以令人感觉愁烦和不满。欺诈,不平和其他罪恶正日益猖撅。有些人也许试图做对的事。但关于人类为了矫正世上弊端而作的努力,所罗门所说的话仍然适用:“弯曲的不能变直。”——传道书1:15。
虽然我们不应对错事视若无睹,我们却需要认识到有些事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不应让这些事经常烦扰我们,反之,我们最好把注意力转移到一些更积极和具有造就性的事物之上。否则我们便可能发觉自己感觉这么烦恼,以致我们甚至不能享受一些有益的事物。圣经里的一句箴言说:“困苦人的日子都是愁苦,心中欢畅的,常享丰筵。”——箴言15:15。
不错,即使一个人拥有大量物质的东西,他也可以让某些烦恼使他的日子愁苦。由于满足被夺去,他可能对于环绕其四周的各项幸福视而不见。在另一方面,一个人也许相当贫穷,但却不容许不愉快的感觉压倒他的情绪,因此能够日复一日地体验到内心的乐。他所怀的积极喜展望使他可以欢欣,有如享受一顿持续不断的丰筵一般。这便是使徒保罗的情况。他说他自己和他的同工“似乎忧愁,却是常常快乐。”——哥林多后书6:10。
但一个人怎能获致这种满足,使生活有如一顿持续不断的丰筵一般呢?
一个基本的因素是认识到快乐并不主要有赖于物质的丰裕。一个家庭中仁爱、和平的气氛在促进快乐方面远胜于最美味的食物或物质的器具。许多不同的圣经箴言均强调这点。我们读到:“吃素菜,彼此相爱。强如吃肥牛,彼此相恨。”(箴言15:17)“多有财利,行事不义,不如少有财利,行事公义。”(箴言16:8)“设筵满屋,大家相争,不如有块干饼,大家相安。”——箴言17:1。
把这些圣经箴言的真理谨记在心会对家庭产生非常有益的影响。由于将谋求物质所需置于适当的地位,父母有较多的时间花在儿女身上。这可以在家人之间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系,使家庭成为一处可以享受到和平协调的地方。
然而,一个人之能够获致满足的最重要因素便是他体会到与造物主保持良好关系乃是他最有价值的财产。“敬畏[意即怀有健康的尊重]耶和华,”圣经说,“强如多有财宝,烦乱不安。”——箴言15:16。
人若忽视造物主而将追求物质财富视为生活的首要目标,“烦乱”,即忧虑和纷扰不安的争逐,遂随之产生了。一旦一个人的精力在这等“烦乱”的事上耗尽,他的年华逐渐老去,他的行径便会显得十分空虚和毫无意义,他奔波劳碌,得来的东西将会如何,他根本一无所知。上帝所感示的诗篇执笔者写道:“他们忙乱,真是枉然,积蓄财宝,不知将来有谁收取。”(诗篇39:7)同样地,睿智的所罗门评论说:“我恨恶一切的劳碌,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的劳碌,因为我得来的必留给我以后的人。那人是智慧,是愚昧,谁能知道?他竟要管理我劳碌所得的。”——传道书2:18,19。
虽然一般崇尚物质的人的生活时常充满挫折和空虚,那些对造物主怀有适当尊重的人的生活却非如此。由于这缘故所罗门王可以在他考查过人类的劳碌和挣扎之后,以这些话作为结论:“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意就是敬畏上帝,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传道书12:13。
对造物主具有一种健全敬畏的人绝不会不智地把一生建立在追求物质资财之上,反之他们的态度会像基督的使徒保罗所怀的一样,后者说:“因为我们没有带什么到世上来,也不能带什么去。只要有衣有食,就当知足。”(提摩太前书6:7,8)对物质东西怀有这种现实的观点可以保护一个人,使他在环境改变而失去所有财物时不致愁苦失望。
此外,敬畏耶和华上帝的人在遭遇逆境时不会变得惶恐不安。他们知道他们的天父不会离弃他们,将他们撇下在一种完全绝望的情况中。反之他们的思想会像受上帝感示的诗篇执笔者一般:“我倚靠上帝,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么样呢?”——诗篇56:11。
无论环境如何,一个与耶和华上帝具有密切关系的人均可以深感满足。他知道他可能经历的艰辛与上帝赐予他的永生奇妙奖赏比较起来实在是“至暂至轻”的。(哥林多后书4:17)这使他能够保持内心的喜乐,并且满怀信心地瞻望将来。基督的使徒保罗便是这样行的人之一。他在写给腓立比人的信中说:“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这是我已经学会了。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立比书4:11-13。
满足,正如使徒保罗所具有的一般,无疑是我们应该力求达到的一个目标。它可以帮助人避免痛苦、挫折以及唯独基于物质追求的空虚生活,它同时使人能够应付不愉快的环境,在现今的生活上寻得喜乐,并且也促进别人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