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有敬虔的外貌的“宗教”
基督教国的宗教有什么不妥呢?
我们可以在哪里找着真正的基督徒果实呢?
我们在到处都看见一些报导证明基督教国的宗教有些不妥之处。“美以美会的信徒数目锐减”,纽约《时报》1968年一月九日刊说;“英国圣公会报告教会的教友数目下降”,加拿大渥太华《市民报》在1967年八月廿三日刊说;“天主教会面对危机,教士日见短绌”,加州奥克兰《论坛报》1967年九月十日刊说;“教会已不能应世界的需求,主席说”,密苏里州圣路易《邮报》在1967年十一月十六日刊报导说。
安尼斯特·朗博士,“大概是加拿大最大的新教教派中最有势力的人物”,也发表类似的言论。我们在加拿大多伦多《每日星报》1967年十一月十八日刊读到:“他引用美国教会的《观察报》的话表示教会已进入一个危机:影响力的锐减、失去会员、经济衰落,牧师们普遍感觉受挫、与及新传教士的短缺。”
南方神学院宗教教育系教授淮德里·爱治同样证明基督教国的宗教有不妥之处:“教会徒有虔诚的口吻,……但却使教友呼呼入睡。”他进一步说人们离开教会是“因为他们留意到我们所过的教会生活,并体会到它是非常造作的。”——《基督徒索引》1967年十二月十四日。
这种报导不禁使一个研究圣经的人想起使徒保罗所说的预言:“你该知道,末世必有危险的日子来到。因为那时人要……有敬虔的外貌,却背了敬虔的实意。”——提摩太后书3:1-5。
只是一种外表
无疑因为宗教只“有敬虔的外貌”,以致今日基督教国充满了混乱和挫折,并经历到一种显著的衰落。正如纽约著名的罗马天主教作家法兰·雪德说,“许多人当应该从圣经吸收宗教知识时都陷入‘一种虔诚的昏睡’中。”美国浸信会传教部的理事鄂特里在每年一次的传教会议中所说的话亦……具有同样的涵义:“这里有许多活动,但是我们在灵性上却变成死气沉沉。”——德萨斯州侯斯顿《邮报》,1967年一月十九日刊。
有些自称为基督徒的人在灵性上垂死的程度正可见于某些宗教大会的代表们的行为举止,它发生的“事件”更证明他们的宗教只有“敬虔的外貌”而已。佛罗里达州圣彼得斯堡《时报》1967年十二月九日刊说及在德萨斯州多拉斯一个美以美会教育家的集会中所发生的“新潮”。它的特色是嘈吵的音乐、彩色的光线、现代服装的舞蹈,衬以一幕古剧的背境。它被称为含有“最不合教会身份的成分”,结果会有些人喊道:“它使我狂了;”“它使我头痛欲裂。”
可是与去年十月美国教会与社团会议在全国教会会议赞助下举办的新潮节目比起来,它还算是相当温和。这项节目包括“一幕电影顺序描述一对夫妇性交的侧面、一个脱衣舞娘脱去她的衣服与及一个无上装的舞女的摇摆舞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1967年十一月廿七日刊)一份基督新教周刊,《基督教世纪》,将这节目形容为“嘈音[不和谐的声音],古怪的颜色和眩目的光线的一种带有虐待狂的新潮大杂会。”
进一步证实基督教国的教派只有“敬虔的外貌”的证据见于美以美教会的出版物《世界展望》1968年一月刊。它承认说:“我们两种主要的罪过就是以虚文代替律法的精神,……及对教会的性质的误解,它导致我们以为教会应该是一个商业机构而非一个家庭和友爱的团体。”有鉴于此,我们自不难了解为什么该报的编者谈及“一种遍布全国教会而看来在美以美教会里特别严重的挫折之感。”
“以虚文代替精神”的宗教就是一种仅具有“敬虔的外貌”却“背了敬虔的实意”的宗教。它可以比作一个刻上或画上花纹的蛋壳。艺术家在蛋的两端钻了一个小孔,将它里面的蛋黄和蛋白吮出来或吹出来,然后小心而技巧地在这些蛋壳上刻上或画上精美的花纹。显然这种蛋壳不但容易破碎,而且对一个饥饿的人来说是没有营养价值的。只有一种敬虔外貌的基督教国各教会也是这样。它们可能经过高度的粉饰,但是在现代文化的压力和考验之下却被证明是十分脆弱的,对那些真正“感觉在灵性上有需要”的人亦毫无宗教的营养价值。(马太福音5:3,《新世》)或者用另一个譬喻去说明,它们可以比作一块被白蚁蛀透而外面涂上一层有金属光泽的油漆的木材;从外表看来它好像钢一样,但它不足支撑重物是可以想象的。
鉴于以上的讨论,早在1967年举办的一项民意调查透露有百分之57的被访问者感觉宗教在美国正失去对人民的影响力——四倍于十年前具有这种想法的人——那又何足怪呢?
成因何在?
这种可悲的情况是由什么造成的呢?上帝的道圣经给予我们答案。从以赛亚的时代,甚至更早的时候,直至公元70年耶路撒冷毁灭的时候,在以色列国里曾断断续续地存有这种类似的情形。(以赛亚书1:13-15)什么引致这种情形呢?耶和华的先知以赛亚回答说:“这百姓亲近我,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他们敬畏我不还是领受人的吩咐。所以……他们智慧人的智慧必然消灭,聪明人的聪明必然隐藏。”(以赛亚书29:13,14)耶利米先知举出另一个原因向我们解释为什么那些智慧人的智慧被消灭:“智慧人惭愧惊惶,被擒拿,他们弃掉耶和华的话,心里还有什么智慧呢?”——耶利米书8:9。
并非只是宗教领袖须要负责。同一位先知证明说:“国中有可惊骇可憎恶的事,就是先知说假预言;祭司借他们把持权柄。我的百姓也喜爱这些事。”不错“有这样的先知,也必有这样的百姓。”——耶利米书5:30,31。
今日我们体会到基督教国里存有同样的情形。正如浸信会牧师克利斯窝尔承认,“基督教国之衰落是由教士们本身不相信圣经是上帝的道。”为什么教士们不再怀有这种信心呢?由于他们在神学院所受的教育。所以圣彼得斯堡《时报》1967年十二月九日刊在“宗教信心受到挑战”的标题下报导在这些神学院里所进行的改革。它提及一个研究了基督教神学三年而不久将获得神学学士学位的学生。这学生说:“我没有任何我可以完全确定的信仰。”换句话说,他并不坚信上帝存在,更不用说相信圣经是上帝默示的道了。你会喜欢在生活上受这种教士所引导吗?
真正的敬虔
有敬虔的外貌不一定是不对的。希伯来书10:24,25吩咐基督徒不要停止聚会以继续互相造就。在基督徒的聚会所聚集在一起乃是敬虔的一种表现;唱宗教的诗歌、作祷告等亦是。所有这些事本身都是对的,如果它们是根据圣经和并不墨守形式的话。真正的敬虔是由行为表现出来的。正如耶稣在他的登山宝训中指出,聪明的人(他的真正门徒)不但会与他人聚集一起聆听上帝和耶稣的教训而从事一种形式的崇拜,他还会将其实践出来。他会遵行耶稣的命令,在一块不会动摇的磐石上建造属灵的“房屋”。(马太福音7:24-27)耶稣的同母异父的弟弟,雅各亦勉励我们说:“只是你们要知道,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那些以为上帝仅要求他们具有一个敬虔的外貌的人岂不是自己欺哄自己吗?——雅各书1:22。
真正的敬虔是会结出果子而有行为表现的。正如耶稣说:“我是真葡萄树,我父是栽培的人。凡属我不结果子的枝子,他就剪去。凡结果子的,他就修理干净,使枝子结果子更多。你们多结果子,我父就因此得荣耀,你们也就是我的门徒了。”耶稣是指哪种果子呢?无疑包括“圣灵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信实和自制;结出这些果子可以荣耀上帝。——约翰福音15:1,2,8;加拉太书5:22,23。
早期的基督徒便结出这种果子,正如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6:9-11指出,虽然哥林多有些基督徒曾作淫乱、拜偶像、醉酒、通奸等不对的事,但是借着敬虔的力量,他们已被洗净,“奉主耶稣基督的名,并借着我们上帝的灵……[而成圣]称义了。”
在撒种的比喻中,耶稣论及另一种果子也是他的门徒会结出的。落在好土上的种子“忍耐着结实”。这是哪种果子呢?据耶稣解释,既然这比喻中的“种子”就是上帝的道,将它散播在人心里所带来的结果。这就是耶稣在他的临别训言中清楚指出他门徒所必须做的事:“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所以我们发觉所有的早期基督徒都是传道员。甚至当他们因逼害而被驱散时,他们“往各处去传道。”——路加福音8:9-15;马太福音28:19,20;使徒行传8:4。
今日可以在哪里找到?
是的,早期的基督徒的确是不仅具有敬虔的外表,同时还具有敬虔的实意的人。但是今日又怎样呢?有人能够不顾现代的压力和考验而证明自己的确具有敬虔的力量吗?这是可能的,正如我们可以从耶和华的基督徒见证人的记录里看出,而且甚至他们的仇敌也承认这点。圣罗耀拉大学社会系的罗马天主教教授戈登·札恩最近在他的著作《战争、良心与异议》(1967年)里写道:“在描述奥治威兹的耶和华见证人遭杀害时,(而且意味深长地将其与早期的基督教殉道者比较……)卢多夫·赫斯说:‘所有看见他们从容就义的人都深受感动,甚至行刑的兵士也受到感动。’”然后札恩将见证人的行为与其他所谓的基督徒的行为作一对照。
《新天主教百科全书》(1967年)在论及耶和华见证人时亦证明同样的事实;除了论及其他的事之外,它说他们享有“世上行为最好的一群人”的美誉。“他们的婚姻和性道德是非常严谨的,”(意味到见证人谨守圣经的原则),并论及他们具有“百折不挠的热心。”——第7卷,第864页。
此外,美京华盛顿的国际美联社的宗教主编路易·卡素尔也同样作证证明耶和华见证人在基督徒的道德和传道的热心方面结出敬虔的果子。他在《路德会》1968年一月三日刊中写道,他们“非凡的增长乃是热心传福音的结果,这使主要的教派感到惭愧。”他进一步说:“见证人怀着很大的忠诚持守他们的信仰,甚至不惜付出非常重大的代价”,同时在见证人的出版社“守望台圣经书社里从没有任何道德丑闻或经济贪污的迹象。”
很可能你从一个见证人那里获得这份杂志。你想知道多些你可以怎样不但有敬虔的外表,同时还有敬虔的实意而为自己赢得现在的快乐和永远的幸福吗?任何一个耶和华见证人都会乐于帮助你这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