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受过浸没有?怎样受的?为什么要受?
“看哪!一池水!有什么能阻止我受浸呢?”——使徒行传8:36,37,译自NW
1.关于洗礼的粗略知识是怎样普遍?
耶和华的道,圣经,对浸礼这件事有充分的说明。它表明受浸是圣经要求每一个献身于耶和华的人表示顺从的第一步。为什么呢?它具有什么意义呢?它有什么作用呢?我们的读者散布在世界各地,其中许多曾经历过带有宗教意义的某种洗礼形式,也懂得各种宗教在各地所施行的洗礼仪式的意义,所以在我们未开始讨论圣经里所讲的基督教浸礼的意义之前,先看看什么不是基督教的浸礼亦未尝无益。
2.说浸礼是圣礼的论调实际上是什么?
2 普遍说来,古代及现代的大多数宗教都认为水浸礼是一种圣礼。其实,说水浸礼是一种圣礼的理论是为害人类的宗教谬论之一。圣经所说的浸礼并不是一种圣礼;说浸礼是圣礼的论调实际上等于说这种仪式本身具有价值,并且能给予受浸者恩宠和实惠。当一个人真正受浸时,他是整个被浸入水中,而相信圣礼的人便说这种浸入水中或为水所湿的行为对于受浸者能产生奇妙的效果。
3.关于浸礼《天主教百科全书》的意见如何?
3 以下的资料乃取自《天主教百科全书》(The Catholic Encyclop aedia)第二册,我们在此摘录下来,以表明他们对洗礼仪式的意义意见如何。教皇佑真四世(Pope Eugene IV)在其“Exultate Deo”训谕中对亚美尼亚人(Armenians)的告示说:“圣洗礼在圣礼中居第一位,因其为精神生命之门户,借之我们成为基督的肢体而与教会结合。……此圣礼之效力为能赦免所有的罪恶,先天的或实际的,以及由于罪而招致之惩罚。”“语源学”(Etymology)则谓:“然而,在教会的用法中,当单独用到‘施洗’和‘洗礼’两字而无其他形容词时,它们是用来指洁净的圣礼,当水淋到身上时,灵魂的罪恶亦同时得以洗净。”
4.圣经怎样和认为浸礼是圣礼的错误主张相反?
4 因此,宣称洗礼能有赦免原罪的效力意思就是说受浸者会在天堂里得到生命,因为根据天主教的主张,“原罪使人类失去不劳而进入天堂的权利。”认为浸礼是圣礼的观念蒙蔽了圣经中的许多真理。我们不能在这里详尽地将以洗礼为圣礼的谬论所牵涉到的所有圣经道理逐一提出来讨论。不过,如果你对上帝的道及本刊已研究了相当时候,你便会知道,不论是先天抑或后天的罪,罪并不能因为一个人用水浸湿了身便得到赦免。唯有靠耶和华的恩典,借着耶稣基督牺牲他那完美属人的生命作为赎罪祭,才能将人类从罪孽与死亡中释放出来。(约翰福音1:29;哥林多后书5:21;希伯来书9:24-26;约翰一书2:1,2)再者,浸入水中亦不能使属于这败坏的旧世界的人免除由于蓄意作恶而招致的惩罚。(约翰福音15:19;加拉太书1:3,4;启示录18:3-8)为了同样的原因,浸入水中并不能使人成为基督的教会或身体的一份子。
5,6.异教对于浸礼的见解如何?这种理论传播得如何广泛?
5 《天主教百科全书》对于水浸礼这问题又说:“以外面的洗净来象征内心的洁净是极自然而富于表达性的,这点我们可以从异教亦采用这种仪式而清楚看出。巴比伦人,亚述人,埃及人,希腊人,罗马人,印度人及其他种族,均普遍采用洗罪的圣水。”事实上,外邦的异教都认为在水中洗净与浸入水中是一种有很大效力的圣礼,对于此点非天主教方面的权威意见与天主教完全一致;这样,两方面的权威联同起来证明这种以水浸礼为圣礼的主张并非起源于基督教,反之,乃是出自拜鬼魔的异教。
6 我们再从希斯洛的“两个巴比伦”(The Two Babylons by Hislop)一书引证一段话:“这种借浸礼再生的理论主要是出于巴比伦的。有些人也许会觉得难以置信,异教世界中竟亦会有再生的观念。但是他们只需到印度去一次;在今日他们仍能发现那些执拗的,对基督教道理从来充耳不闻的印度教徒对于再生这名词和观念与我们是同样的熟悉。……我们发现不同的古代作者对于这种(巴比伦的)浸礼及其用意作有直接的见证……例如特突利安(Tertullian)就曾提出保证说,凡是以这种方式受浸的人都被应允会获得‘再生和从他们所有的虚伪谎言得赦免’的效果。我们自己的异教祖先们,欧丁(Odin)的崇拜者,亦有采用浸礼的仪式;从他们所宣明的目的看来,我们可以知道,至少在最初他们必定曾相信,若将他们新生的婴孩洒上水,或一生下来即浸入湖中或河里,则其与生俱来的罪孽和邪恶便可以洗去。在大西洋的另一边,在墨西哥,当哥特斯(Cortez)和他的战士们初次踏上该海岸时,他们发现这种同样的借浸礼再生的信仰正盛行于该地的土人中。……读者已见到罗马如何亦步亦趋地模仿异教与浸礼有关的驱邪术,所有其他属于罗马浸礼的细节,例如采用盐,涎沫圣油,用油淋沐及在头上划十字等都是同样地出于异教。”
7.今日基督教国的浸礼仪式采用源于异教的繁文缛节到了什么程度?
7 在今日基督教国的洗礼仪式中,教父教母,在准备受浸者的脸上吹气以驱逐恶鬼,划十字,按手,放“圣”盐于准备受浸者的口中,用教士的涎沫涂抹受浸者的耳朵鼻孔,倒油在头上,三次的斋戒,披白纱,点蜡烛,和许多起源于拜鬼魔的异教的繁文缛节,组成了那属于基督教国的所谓圣洗礼,而基督教国内的各宗派,包括罗马天主教和其他,都一般无二地采纳了这种圣礼,只是在程度上有深浅不同而已。所以,我们希望在这时候明确地指出,基督教的水浸礼和异教的圣礼实在是毫无关系的。就浸礼的本身而论,它并不能赦免罪恶,也不能带人上天堂或使人成为基督的肢体。为了决定基督教的浸礼的真正意义,让我们扬弃一切传统的主张和异教的理论,转过来看看上帝的道圣经到底怎样说。——马太福音15:1-9;马可福音7:1-8。
基督教浸礼的意义
8,9.关于基督教浸礼的什么基本真理是我们必须了解的?
8 圣经吩咐基督徒所行的浸礼乃是他们献身给耶和华上帝的一种表示。它表明他们已经献过身了。就其本身而言,浸礼并非献身,它只是献身的象征或代表,通知旁观者说受浸者已经献身给上帝了。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这点真理,那便是说,浸礼所代表的是个人在受浸之前已决定了的献身,那么其他的问题亦已有了清楚的解答。献身的决定必须先于浸礼,否则便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浸礼去象征了。浸礼是献身的一个生动的纪念物。基督徒的浸礼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外表行动,目的是在众证人之前证明受浸者已经完全而毫无保留,毫无条件地献身给上帝,愿意借着君王基督耶稣遵行宇宙主宰耶和华上帝的旨意。它的意思在表明受浸者过去的生活方式被埋葬,(正如借着浸入水中),他从水中出来乃是要遵行上帝的旨意,从此进入一种新的生活。
9 事实上,浸礼是一个基本的基督教道理,圣经甚至将它和悔改及对上帝的信心同列为基本的初步教理:“所以我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不必再立根基,就如那懊悔死行,信靠上帝,各样洗礼,按手之礼,死人复活,以及永远审判,各等教训。”(希伯来书6:1,2)从关于以色列人的事实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浸礼是浸入水中的,因为圣经说上帝的这批选民曾受浸归入摩西,“我们的祖先……都借着云和海受浸归入了摩西。”(哥林多前书10:1,2,译自NW)这同一批人后来“同声回答说:‘凡耶和华所说的,我们都愿遵行’。”(出埃及记19:8)献了身给上帝的以色列民族所遵奉的旧律法到基督耶稣来时便结束了。(罗马书10:4)他在三十岁时受了浸,借此象征他已献身给他天上的父耶和华。
10.我们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表明基督教浸礼的意义的例证?
10 耶稣所受的浸礼的意义表明了他的同伴与门徒所受的浸礼的意义以及今日基督徒的浸礼的目的。耶稣作了一个严肃的决定要事奉上帝,于是在三十岁时去到约但河约翰处,请约翰为他施浸。耶稣并没有罪需要赦免,因为他是“无邪恶,无玷污,远离罪人的。”(希伯来书7:26)而且“他没有犯罪,口里也没有诡诈。”(彼得前书2:22)然而,“耶稣也受了洗,当他正祷告的时候,天就开了。”(路加福音3:21)。
11.诗篇第四十篇是讲到耶稣的诞生吗?是指当他是一个十二岁的小童的时候吗?是指当他在卅岁受浸时吗?为什么?
11 今日遵照耶稣的命令而施行的浸礼也是依照他所立的榜样而行的,因此,他所受的浸礼的意义亦即是他今日的门徒所行的浸礼的意义。他的浸礼是一项具有象征性的公开行动,目的是对约翰表明他已经献了身要按照他父在圣经中的指示去遵行他父的旨意。在希伯来书第十章,保罗将诗篇第四十篇应用在耶稣基督身上,宣称该项预言应验在“当基督到世上来的时候。”关于耶稣在卅岁受浸这一点可说是毫无疑问,因为当时他的这项行动是在大众面前公开作的。他对耶和华所作的献身并不在他刚诞生的时候,因为那时他还是个婴儿;也不在他十二岁的时候,因为在十二岁至卅岁之间他并没有从事耶和华的工作以应验关于基督的许多预言;在十二岁那年他并没有对他天上的父说:“我来了,为要照你的旨意行”,然后一直等到十八年后,到他满了卅岁时才开始履行他的誓愿。反之,他是当达到成年的时期,满了三十岁时才将自己献给耶和华的,并且用浸入水中的方式来象征这项献身。
12,13.当时耶稣正式开始遵行上帝的旨意这件事实是否证明他的浸礼是用来象征他的献身的?请解释。
12 我们知道保罗所指的是耶稣的献身,因为他所引证的诗篇第四十篇和希伯来书第十章都这样告诉我们。他所讨论的是耶稣来到遵行上帝的旨意,心里铭刻着上帝的律法。至于全能的上帝接受浸礼为献身的象征,可以由他派遣他的圣灵临到耶稣基督身上的这件事实表明:“耶稣受了洗,随即从水里上来,天忽然为他开了,他就看见上帝的灵,仿佛鸽子降下,落在他身上。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马太福音3:16,17)上帝并没有在耶稣诞生时说这句话,也没有在他十二岁时或十二至卅岁之间,当他以木匠为业的十八年中对他这样说。
13 上帝接受了耶稣的献身,正如他接受了他的浸礼一样;目击耶稣受浸的还有将他浸入约但河的水中,为他施浸的约翰。当时耶稣要受浸并不是为了使他先天或后天的罪得赦免,因为他根本两种罪都没有。他亦不是要加入基督的身体,因为他自己便是基督,他的身体的主脑。他被埋入水中再被举起来;被埋葬的是他以前的生活方式,而升起来则是为了要遵行他父亲的旨意,因为这就是诗篇第四十篇和希伯来书第十章所说的,‘上帝阿,我来了为要照你的旨意行。你的律法在我心中。’
14.因此,对你个人说来,当你已决定献身给耶和华后,你头一个表示服从的行动是什么?
14 因此,对你个人说来,当你已决定将自己奉献给耶和华之后,你所应该采取的头一个表示顺从的行动就是由一个和你具有同样信仰的基督徒为你在水中施浸。这乃是表示你愿意服从耶和华上帝的旨意,因为上帝曾由耶稣基督表示过他要信徒受浸,而耶稣自己亦曾为门徒施浸,并且吩咐他的门徒继续施行。“他们来到约翰处对他说:‘拉比,从前同你在约但河对岸,你所见证的那一位,看哪,他现在在施浸,众人都往他那里去了。’……这时,主开始察觉法利赛人已听闻他所收及施浸的门徒比约翰还多。”(约翰福音3:26;4:1,译自NW)耶稣说:“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马太福音28:19)耶稣升天之后,浸礼仍在新皈依的基督徒中施行。在纪元三十六年之前,这些新的基督徒只是限于犹太人,与犹太人有关系而受过割礼的撒马利亚人,以及那些原来不是犹太人,但却曾受割礼皈依了犹太教,而如今又改信基督教的人。在纪元36年以后,当基督教的福音开始传给外邦人时,受浸者便包括未受割礼的非犹太人了。关于扫罗,即后来成为使徒的保罗,经上说:“他(扫罗)恢复了视力,于是起来受了浸。”——使徒行传9:18,译自NW。
罪并不因受浸而得赦免
15.扫罗(保罗)的罪是因他受浸而被赦免的吗?
15 “起来,去受浸,并求告他的名以洗去你的罪,”这就是保罗说在他皈依为基督徒时所听到的话。(使徒行传22:16,译自NW)这是不是表示保罗在受浸时他的罪便被赦免而就此在水中洗去呢?保罗并没有这样说,他说他被吩咐去受浸,而他的罪之得以洗去是借着通过基督耶稣而求告耶和华的名。他之奉耶稣的名求告上帝表示他已忠实地皈依或献身给上帝。保罗(或扫罗)的皈依基督教是否就等于他的献身呢?是的,因为他的皈依就是他的转变,转变去跟随耶稣基督。
16,17.(甲)悔改是在浸礼之后抑或在浸礼之前的?(乙)什么经节进一步表明浸礼是象征献身的?
16 我们知道,为基督徒立下浸礼榜样的耶稣并没有罪需要赦免;我们也知道,悔改是必须先于浸礼的;这两件事实正好和我们以上所说的相符。在转向上帝的时候,保罗说:“[我]劝勉他们应当悔改归向上帝,行事与悔改的心相称。”(使徒行传26:20)“又对犹太人和希利尼人证明当向上帝悔改,信靠我主耶稣基督。”(使徒行传20:21)进一步表明浸礼是象征一个决心跟从耶稣的基督徒所作的完全奉献,圣经说:“你们蒙召原是为此,因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他的脚踪行。”(彼得前书2:21)“耶稣对他的门徒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受苦柱,不断地跟从我。’”(马太福音16:24,译自NW)关于浸入水里所象征的将个人的过去生活方式埋葬,以及决心借着基督耶稣而遵行耶和华上帝的旨意,那便是说,献身给上帝,耶稣曾说过一段类似的话:“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受苦柱,不断地跟从我。”——路加福音9:23,译自NW。
17 有些经节是将赦罪及浸礼相提并论的,因此,为了将它们研究清楚,我们现在先看看约翰所施行的浸礼。
施洗约翰所施的浸礼
18.由于什么状况施洗约翰的布道是必须的?
18 施洗约翰是基督的一个先驱。他宣告基督的来临,并且借着他所做的传道工作预备一部份以色列人,在耶稣献了身受了浸而开始传道时迎接耶稣。他的工作是必需的,因为虽然以色列国有摩西的律法带领他们去归向基督,他们却违背了那律法而犯了罪,若要使他们在弥赛亚来临时能认识他和接受他,他们一定需要有人为他们做一番准备工作才成。因此约翰对犹太人传播一项悔改的信息,借此严厉地谴责他们所犯的种种不义的恶行。
19.为什么约翰一面传道一面施洗?
19 但是为什么约翰一面传道一面施洗呢?是不是浸礼能把那些受他施浸的以色列人的罪洗去呢?另外一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解答以上的问题:约翰传道的目的是什么呢?乃是要促成一种衷心的改变,一种悔改,然后才能将以色列人准备好去迎接基督。当时有些人接受了约翰的好信息,悔改而承认他们的罪,同时公开的受浸礼。这种浸礼是初期的基督徒所承认的;他们在后来曾提及过这浸礼说:“在他没有出来以先,约翰向以色列众民宣讲悔改的浸礼。”(使徒行传13:24)再者,“保罗说,约翰所行的是悔改的洗,告诉百姓当信那在他以后要来的,就是耶稣。”(使徒行传19:4)由此我们可见,圣经并没有说浸礼能使罪得赦免,只是说它是施于那些已悔改的人身上,这就是约翰传道的目的,而悔改才是使违犯律法的罪得赦免的因素。浸礼的本身是因为他们的悔改然后才施行的。它是悔改的表示或象征,借着这种象征当时的人在约翰和其他的人面前公开表明他们的忏悔。当那些以这种方式表明悔改的人作了公开的宣告之后,上帝便期望他们去接受施洗约翰所宣告的弥赛亚基督耶稣了。
20.(甲)试再进一步说明约翰的浸礼是用来象征事先的悔改的。(乙)说明耶稣为基督徒所立的浸礼和约翰所行的浸礼到底是否相同。
20 有好几部基督教希腊文圣经(通常称为新约)的现代英文译本更进一地证实了这点。请看以下各译本在马太福音3:11约翰自己所说的话:“我一方面因为你们悔改,用水为你们施浸礼。”(NW)“我现在为你们在水中施浸礼以代表你们的悔改。”(AT)“我现在为你们在水中施浸礼以象征你们的悔改。”(C.B.Williams)路加福音3:3说及施洗约翰“传扬那为使罪得赦免而悔改的浸礼;”(NW)“传扬一种以悔改为决定条件的浸礼;”(Williams)“宣告一种人们凭着悔改以求他们的罪得赦免的浸礼。”(Knox)就是因为约翰为人施浸是要象征他们的悔改,他们对违反律法所作的悔改,所以他不能明了为什么耶稣要到他那里去受浸,因为耶稣根本没有犯违反律法的罪;然而耶稣对他说:“你暂且许我,因为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马太福音3:15)为了再进一步证明耶稣的浸礼及基督徒的浸礼是异于施洗约翰所行的,我们可以看使徒行传19:1-5:“亚波罗在哥林多的时候,保罗经过了上边一带地方,就来到以弗所,在那里遇见几个门徒,问他们说,你们信的时候,受了圣灵没有?他们回答说,没有,也未曾听见有圣灵赐下来。保罗说,这样,你们受的是什么洗呢?他们说,是约翰的洗。保罗说,约翰所行的是悔改的洗,告诉百姓当信那在他以后要来的,就是耶稣。他们听见这话,就奉主耶稣的名受洗。”
21.关于受浸者,还有些什么问题需要考虑?
21 因此耶稣设立了一个新的榜样,开始了一些新的东西,不是一种为了赦罪,或象征悔改的浸礼,乃是象征个人献身的基督教浸礼,甚至耶稣自己也是用这种方式来象征他的献身的。关于今日基督徒所需要受的浸礼,和受浸者所需具备的条件,请看看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