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宗教复兴抑或灵性上的危机?
    守望台1985年 | 4月15日
    • 宗教复兴抑或灵性上的危机?

      “在许多教堂里,谈论祷告、沉思、崇拜及研读圣经已取代了谈论社会改革。……观察家指出这种趋势显示,在一个宗教势力日益减弱的社会里,具有宗教信仰的人再次决心要‘找寻神圣的事物’。”——《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在东欧各地纷纷出现宗教复兴的迹象。……在匈牙利、捷克、东德及波兰,教士和学者们指出有愈来愈多人转向——或重返——教堂。……青年人正在问:‘我们为什么活在世上?’”——《纽约时报》。

      鉴于以上一类的报道,我们正目睹一场灵性上的复兴吗?虽然教友数目的增加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幅度,近几年来却可在若干地方见到一些小进展。有些教会高层人士认为这表明自1960年代开始的衰退业已达到顶点,现在情况会渐入佳境了。不论情形是否如此,我们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这些人何以正转向教堂?

      “复兴”的原因何在?

      “人们正经历一种真正的饥饿,一种在灵性上有所欠缺的感觉,”美国圣公会教士条顿·爱德华斯(Tilden Edwards)说。换言之,看来有更多人对崇尚物质和世俗化的生活方式深感不满,他们渴望寻求人生的意义和目的。还有些人则对核子大毁灭或罪行与暴力的激增感到心惊胆战,或由于经历某种个人的悲剧而转向宗教寻求慰藉。

      这种趋势导至各种东方宗教在西方建立起来和日益流行。庙宇、神社、清真寺、冥想中心等建筑物在西方国家的城市和郊区纷纷建立。修练瑜珈术、超越静思、禅宗和哈利基士拿(Hare Krishna)等的团体亦随处可见。有些宗教权威人士认为这类“外来的”宗教信仰正好满足西方人士一直渴求的东西:一个告诉他们什么事值得相信的权威人物,一项能够指引他们生活的因素,在一个彼此关系密切的团体里获得归属感以及一份内心安宁和自觉性。

      复兴抑或危机?

      人在面对艰难和危险的情况,或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空虚时,便会转向宗教寻求答案。这件事实足以佐证耶稣基督所宣述的一项基本真理:“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耶和华]口里所出的一切话。”(马太福音4:4)一种纯粹属物质的生活方式根本无法向人提供应付今日种种难题所需的力量和坚忍。

      事实上,有些观察家相信现代社会的许多弊端对于造成灵性上的空虚至少要负部分责任。“人类在自觉上的失败,缺乏对属灵事物的体会,是促成本世纪各项重大罪行的决定性因素,”著名的苏联作家亚历山大·苏津涅辛(Alexander Solzhenitsyn)如此说。

      面对这项灵性上的危机,我们必须问道:各教会能够满足那些转向他们的人在灵性上的需要吗?这些人能够找到所需的属灵指引和力量吗?老实说,宗教能够应付今日的危机吗?

  • 宗教能应付危机吗?
    守望台1985年 | 4月15日
    • 宗教能应付危机吗?

      许多流行的宗教杂志和报章均争相报道最近某些教会所获得的“成功”。它们声称各种祈祷赞美正帮助人亲近上帝。它们报道某些教堂的传教演讲已变成较为属灵而不再像以往一样重视社会或政治性的问题。它们报道关于向穷人传道、周末奋兴布道、圣经研究班、礼拜仪式舞蹈班,以及平信徒怎样在缺乏教士和修女的地方负起传道责任等。这一切均被视为宗教复兴的迹象。

      美国总统雷根于去年三月向美国布道联会发表演讲时声称:“美国现已展开了一场灵性上的复兴。信心和希望现正开始恢复过来。美国人正从新归向上帝。……此外,我确信上帝已开始医治我们这块蒙福之地。”此种信心的表现有助于使许多人相信目前的宗教复兴最后必可以解决今日苦难的人类所面对的种种难题。

      这一切听来甚好,但这种“灵性上的觉醒”或“复兴”究竟成就了一些什么事呢?人们也许觉得自己已有改善,但他们有成为较佳的基督徒吗?人们也许觉得自己变得更加属灵,但他们对属灵的事物比对于追求物质东西更感兴趣吗?不敬虔若被视为今日各种危机的主要成因,那么人们有获得帮助去表现敬虔的品质吗?在决定宗教能否应付或解决今日人类所面对的危机时,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十分重要的。

      敬虔——究竟是什么?

      虔诚或敬虔的定义是忠于上帝或以上帝为念。敬虔不是仅在外表上表现虔诚或虔信宗教而已。具备敬虔品质的人最关心的不是满足自己的个人需要而是认识和遵行上帝的旨意,并且与他保持亲密的关系。结果是这人的生活有所改善,因为“敬虔凡事都有益处,因有今生和来生的应许。”——提摩太前书4:8。

      人若仅是因为对现实生活不满而转向宗教,这可说是敬虔吗?抑或他们其实好像使徒保罗所说一般:“有敬虔的外貌,却背了敬虔的实意”?——提摩太后书3:5。

      一个人归向上帝若仅为了要满足个人的需要而不是要学习上帝的旨意和事奉他,那么他所专注的目标便其实是他自己而不是上帝了,岂不是吗?这样的“敬虔”无法使人在生活上从追求自私的利益转变为对上帝作自我牺牲的服务。

      保罗的话与耶稣在著名的‘登山宝训’中所说的话正好一致。耶稣指出并非所有声称跟从他的人都蒙他悦纳,并且补充说:“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么?’我就明明的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罢。”——马太福音7:22,23。

      因此,上帝所重视的并不是外表的虔诚。一个人若希望得蒙上帝的指引和祝福,就必须乐意接纳上帝在圣经里所提出的训示,并将其在生活上实践出来。正如诗篇的执笔者说:“你的话是我脚前的灯,是我路上的光。”(诗篇119:105)今日归向宗教的人正获得帮助去学习和实践这些教训吗?

      事实的真相如何?

      新近对美国60个堂区中10,000名活跃的天主教徒所作的一项调查透露,有百分之77的人对国家的前途怀有较大的关注,只有百分之40的人对“个人得救的问题”更为关心。类似地,一项盖洛普民意调查发现,在人们喜欢向上帝提出的所有问题中,最常受人提出的问题是:“世上会有恒久的和平吗?”

      无疑,在现今这危险的日子里,关心自己的前途并没有什么不对。可是,这种反应与耶稣对门徒所说的话多么大异其趣:“一有这些事,你们就当挺身昂首,因为你们得赎的日子近了。”(路加福音21:28)调查的结果显示,尽管人们高谈有一场灵性上的复兴现正发生,今日一般人仍对未来忧心忡忡,他们的宗教对于协助人应付这段危险日子的种种危机方面贡献甚微。——参阅路加福音21:26。

      论到帮助教友成为更属灵一事,安息日会出版的《传道》杂志的一篇社论哀叹说:“我们的教友或我们本身的实际生活方式甚少显示出我们与隔邻的非基督徒有什么分别。”反之,该文继续指出,教会向教友提供“一个神学上的理论基础去采纳不信者所过的崇尚物质、奢侈逸乐的生活方式,”将上帝描述为一个“希望他的百姓锦衣美食,一无所缺”的神。

      类似地,伦敦的《经济家报》在报道“有若干迹象表明人们对宗教问题继续保持兴趣(甚至有所增长)”之后评论说:“英国教会的难题在于当教会自己对本身的信仰亦不甚了了之际怎样向那些想明白自己的信仰的人解释清楚。”

      在与家庭和人类的价值观念有关的方面又如何呢?各教会有强化属下的教友抵抗世界的堕落和不道德的影响吗?他们有产生较好的丈夫、妻子、父母和儿女吗?最近对13个教派中经常守礼拜的家庭内的8,000名青年及10,000名父母所作的一项调查使人对这方面的情况略见一斑。

      根据《今日基督教》杂志透露,调查发现有百分之42的青年表示他们的家庭从不讨论与宗教有关的事,有百分之40的青年表示渴望在性的问题上从父母获得更多的指导。在年约十五岁的一群年轻人当中,有百分之53曾经喝酒,百分之20曾吸食大麻。《安雅伯新闻报》报道在较早时候所作的一项研究发现有百分之59的男孩和百分之42的女孩在年届18岁时已经有过性交的经验。

      最后,这些宗教有协助属下的信徒避开世界的暴力精神吗?事实上,宗教若真的是现今这段危险日子里一股具有稳定作用的力量,我们岂不是最低限度可以期望见到这种情形吗?可是,很可悲地,有愈来愈多人发觉宗教曾直接或间接地发动为祸人类的大多数战争和冲突事件。例如当提及以色列、黎巴嫩和伊朗等国家时,你想起什么呢?尽管有些教士呼吁和平及参加和平游行,各大宗教岂不是牵涉在今日一些最血腥的冲突事件中吗?

      故此,我们对所谓的宗教复兴有何感想呢?情形也许显示有一场宗教复兴,但却绝不能称之为灵性复兴。大部分转向宗教的人均没有获得灵性上的造就和强化以应付现今这段危险的日子。反之,他们被带进一种舒适的‘盘旋’中,从事形式化的崇拜。正如使徒保罗所预言,这乃是“有敬虔的外貌,却背了敬虔的实意。”这种表面上的“觉醒”和“复兴”与其他日益衰败的情况正好一致——道德败坏、家庭破裂、罪行、暴力和类似的事——将我们这段危险的日子标明出来。——提摩太后书3:1-5。

      结果如何?

      圣经以古代的宗教城市巴比伦作为象征去表明世界宗教的最后命运会是彻底的倾倒。启示录预言说:“有一位大力的天使举起一块石头,好像大磨石扔在海里说:‘巴比伦大城也必这样猛力的被扔下去,决不能再见了。’”——启示录18:21。

      然而,在这个迅速临近的末日来到以先,人们仍有机会听从上帝在启示录18:4发出的警告:“我的民哪,你们要从那城出来,免得与她一同有罪,受她所受的灾殃。”在普世205个国家地区里,耶和华见证人已听从这个警告;他们已逃往上帝的王国而视之为人类的惟一希望。(马太福音24:14)你会厕身于现今正与他们一起逃往安全处所的大群人之列吗?这是你必须自行作出的决定。

      [第6页的精选语句]

      尽管有些教士呼吁和平及参加和平游行,各大宗教岂不是牵涉在今日一些最血腥的冲突事件中吗?

      [第5页的图片]

      许多人可能觉得自己比以前更虔信宗教,但他们是否对属灵的事更感兴趣呢?

      [第7页的图片]

      今日有千百万人正听从警告脱离伪宗教

  • 永不要忽略卑微的人
    守望台1985年 | 4月15日
    • 永不要忽略卑微的人

      在非洲某个禁止见证工作进行的国家里,见证人与一位学校教师建立了一个圣经研究。可是见证人除了有礼貌地打个招呼之外从没有对教师的女仆作过进一步的留意。女仆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教育程度去研究圣经。不久她转换了一份薪酬较高的工作以求尽力储蓄更多金钱。当女仆认为她储够了钱时,她到见证人家里请求后者教她读圣经。现在她有能力付出所需的费用了。当然,见证人并没有接受她的钱。弟兄指出马太福音10:8的原则:“你们白白的得来,也应当白白的给人。”(《新译》)弟兄与她建立了一个圣经研究。不久女仆便意识到她必须在生活上作出若干改变。她曾与那以前雇用她的教师发生过苟且关系。后来两人正式结婚。现在他们两人以夫妇关系一同生活,并且在基督徒的传道工作上保持活跃。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