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出口伤人
    警醒!1996年 | 10月22日
    • 出口伤人

      “说话浮躁的,如刀刺人”。——箴言12:18。

      “婚后几个星期,噩梦就开始了。”伊莱恩a说,“他不但说话尖刻、态度轻蔑,还把握每个机会奚落我、贬低我。我根本不是丈夫的对手。他的脑子转得很快,口齿又伶俐,随意把我的话曲解得体无完肤。”

      婚后,伊莱恩一直遭受无形的攻击。这种攻击不会留下实质的伤疤,也很难博得别人的同情。说来遗憾,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她的处境却丝毫没有好转。“我们结婚至今超过12年了。”伊莱恩说,“他无日不在挑我的岔子,挖苦我的弱点,说话总是不留情面,而且粗俗下流。”

      舌头可以“是个不受管束、害人不浅的东西,充满致死的毒素”;圣经这样说绝没有夸大其词。(雅各书3:8;参阅诗篇140:3。)在婚姻关系上,这句话尤其真实。一个名叫莉莎的太太指出:“谁说‘棍打石掷断人骨头,口中戏言不伤感情’,那就大错特错了。”——箴言15:4。

      做丈夫的也可能会遭到抨击。迈克尔问道:“你可知道,跟一个好争吵的女子共同生活是什么滋味吗?她要不是斥责你说谎,就是骂你白痴,甚至满口脏话,简直不堪入耳。”迈克尔和特蕾西结婚不过四年,就准备劳燕分飞了。“她对我恶言谩骂,所用的下流话实在叫我说不出口。我根本不能跟她交谈。我情愿留在办公室,直到深夜才回家。比起家里的环境,工作地方确实安宁得多。”——箴言27:15。

      所以,使徒保罗有充分理由告诫基督徒,说:“一切……尖叫、诋毁……都该从你们当中除掉。”(以弗所书4:31)“诋毁”究竟是什么?保罗把“诋毁”和“尖叫”(希腊语,克劳格)区别出来。“尖叫”纯粹是指提高嗓门。“诋毁”(希腊语,布拉斯费米阿)主要跟信息内容有关。不管是大声喊叫还是悄声讲出,说话内容要是苛酷不仁、居心不良、有辱人格,就是诋毁了。

      言语所造成的创伤

      正如大海波涛可以侵蚀坚固的岩石,尖嘴薄舌也可以损害夫妻关系。丹尼尔·戈尔曼博士写道:“说话越尖刻,辱骂越持久,婚姻破裂的机会就越大。……老是吹毛求疵、肆意贬低配偶等态度都是危险信号,表明夫妻一方在心底里已把配偶看扁了。”夫妇感情一旦破裂,情况就像一部著作所说一样,两人“名义上还是夫妻,实则同床异梦”。再过一段时间,夫妻可能成了陌路人。

      可是,恶言相向不仅影响夫妻关系,害处远不止此。圣经一句箴言说:“心里忧愁,灵被损伤。”(箴言15:13)人要是经常遭受连珠炮似的恶意批评,就有可能损害健康。举例说,华盛顿大学(美国)一篇研究报告透露,妇女要是经常遭受咒骂,就较容易患上感冒、膀胱炎、念珠菌病、肠胃不适。

      许多做妻子的,不但要忍受口头上的凌辱,肉体也饱受摧残;她们一致认为,言语所造成的伤害比皮肉之苦难受得多。“掌掴所留下的淤伤最终会消失,”贝弗莉说,“但我永不会忘记他用什么话诋毁我的容貌,挑剔我做的饭菜,怎样斥责我没有好好照管孩子。”朱莉娅也心有同感。她说:“我知道,听起来我好像发疯了;可是,我宁可被他痛打一顿,快快熬过皮肉之苦,也不愿遭受持续不断的精神虐待。”

      有些人口口声声说爱自己的配偶,却又经常抨击、责骂对方。原因到底是什么?下篇文章会探讨这个问题。

  • 找出恶言恶语的根源
    警醒!1996年 | 10月22日
    • 找出恶言恶语的根源

      “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讲出来。”——马太福音12:34。

      以上的话是耶稣基督大约在二千年前说的。真的,言谈常常把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动机显露无遗。人的言谈也许配受称赞。(箴言16:23)另一方面,人的话也可能是靠不住的。——马太福音15:19。

      谈到自己的配偶,一个妇人说:“他无缘无故就大发脾气,跟他一起生活就好像在布雷区上走一样,非步步为营不可。他动不动就发火儿,实在很难预料什么事会惹他生气。”理查德嗟叹,他跟妻子的处境也好不了多少。“莉迪亚老是寻衅吵架。”他说,“她并不是跟我谈话,而是用好斗的口吻抨击我,又对我指指点点,把我当小孩看待。”

      当然,即使婚姻生活美满幸福,夫妻也难免会发生争执。双方多少都会为自己说过的话感到懊悔。(雅各书3:2)不过,在婚姻关系上,恶言谩骂却不是单单指这样的争执;谩骂牵涉到有辱人格的言词、尖酸刻薄的批评,目的是要操纵自己的配偶。有时候,人会用温和的语气来掩饰刺人的言词。例如,论到一个谈吐温文、内心险恶的男子,诗篇的执笔者大卫说:“他的口如奶油光滑,他的心却怀着争战;他的话比油柔和,其实是拔出来的刀。”(诗篇55:21;箴言26:24,25)不管恶意是明显的还是隐蔽的,尖刻的言词必然会破坏夫妻关系。

      恶言恶语的成因

      人惯常口出恶言,个中原因是什么?归根究底,人所以变得尖嘴薄舌,通常是由于耳濡目染。在许多国家地区,讽刺的口吻、侮辱的言词、鄙视人的态度已为大众所认同,甚或被人当做诙谐风趣的表现。a尤其是做丈夫的,他们可能深受大众传播媒介所影响,因为传媒往往把“真正”的男子汉描绘为专横武断、盛气凌人。

      类似地,许多人从小就常常见到父母动辄发怒、彼此怨怼、互相挖苦;久而久之,他们也习染了恶言相向的坏作风。他们从幼年起,就误以为这类行为是没有什么不对的。

      在这种家庭气氛下长大,孩子不但会学到满口脏话,也可能深受错谬的观念所影响,对己对人都怀有歪曲的看法。举例说,做儿子的要是常常受到尖刻的批评,长大后就会自觉一文不值,甚至变得暴躁易怒。儿子只是无意中听到爸爸辱骂妈妈,那又怎么样?尽管儿子年纪幼小,爸爸鄙视妇女的态度却可以对他操有深远的影响。儿子可能从父亲的行径学到,男子定要辖制女子;为求达到这个目的,就算要恐吓、伤害她们,也在所不惜。

      做父亲的要是动不动就发火,儿子就会照样闹脾气。他们长大后,可能会成为“暴怒的人”,而且“多多犯罪”。(箴言29:22)这样,恶言相向的习性就会一代一代传下去。所以,保罗有充分理由劝戒做父亲的:“不要激恼孩子”。(歌罗西书3:21)饶有意义的是,根据《新约神学辞典》的解释,译做“激恼”的希腊语词含有“准备挑启斗争”的意思。

      当然,做儿子的即使深受父亲的言行所影响,也不能以此为借口,肆意抨击,甚或殴打别人。但这足以说明,儿子由于耳濡目染,口出恶言的习惯已在心里扎根,以致积习难改。青年男子也许不会殴打妻子,但他会动不动就发脾气,辱骂妻子吗?他只要作一番自我检讨,就不难察觉,自己原来习染了父亲的坏作风——蔑视妇女的地位。

      以上的原则显然对妇女也同样适用。做母亲的要是惯常对丈夫破口大骂,他日女儿婚后,就会照样恶声恶气地骂自己的丈夫。圣经的箴言说得不错:“宁可住在野地,也不跟吵闹易怒的妇人同住。”(箴言21:19,《新译》)不过,男子在这方面尤其要格外谨慎。为什么呢?

      压迫者仗势欺人

      在婚姻关系上,丈夫通常比妻子拥有较大的权力。他的体格也几乎总是远较妻子强壮。所以,丈夫一旦扬言要殴打妻子,恐吓就会变得格外可怕了。b除此之外,男子的谋生技能往往胜过女子,要自力更生也容易得多,甚至连经济状况都比女子优越。由于这个缘故,遭丈夫辱骂的妻子可能会感到极度困扰,孤立无援。对于所罗门的智慧之言,她可能心有同感:“我又转念,见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欺压。看哪,受欺压的流泪,且无人安慰;欺压他们的有势力,也无人安慰他们。”——传道书4:1。

      丈夫的情绪要是起伏不定,时而温柔体贴,时而吹毛求疵,做妻子的就可能会感到困惑迷惘。(参阅雅各书3:10。)此外,丈夫要是能够满足家人的物质需要,挨骂的妻子即使觉得婚姻出了岔子,也会认为自己不该有这样的想法。她甚至可能责怪自己,认为丈夫的行为是自己促成的。“情况就像遭受殴打的妻子一样,”一个妇人坦言,“过去我一直以为问题是因我而起的。”另一个太太说:“我起初以为,我只要尽量了解丈夫的处境,对他‘有耐心’,就可以安然度日。”但说来遗憾,虐待往往持续下去。

      做丈夫的也许曾信誓旦旦,保证会一辈子爱护妻子,到头来却滥用权力,对配偶专横武断,情况实在可悲。(创世记3:16)面对这样的困境,妇女到底可以怎么办?“我舍不得离他而去,”一个太太说,“我只想丈夫不再虐待我。”结婚九年后,一个丈夫承认:“我终于意识到,口出恶言不但伤害夫妻感情,还叫妻子饱受精神虐待。我决心一改故辙,我绝不想弃她不顾。”

      正如下篇文章表明,婚姻关系要是因配偶常常出口伤人而濒临破裂,夫妇是可以找到适当帮助的。

      [脚注]

      a 显然,第一世纪也有同样的情势。《新编国际新约神学辞典》指出,“希腊人认为,懂得怎样侮辱人,学会忍受屈辱就是处世之道”。

      b 恶言谩骂可以进一步演变为家庭暴力。(参阅出埃及记21:18。)一个专门辅导受虐待妇女的顾问说:“申请保护令的妇女要不是遭到毒打、被刀刺伤,就是害怕被掐死。除了肉体上的摧残,她们各人还要长期忍受精神虐待,简直苦不堪言。”

  • 摒弃恶语,代以良言
    警醒!1996年 | 10月22日
    • 摒弃恶语,代以良言

      “生与死都在舌头的权下”。——箴言18:21,《新译》。

      咒骂就是蓄意用侮辱、诋毁的言词骂人。圣经明令谴责咒骂人这件事。根据摩西律法,凡咒骂父母的,都会被处死。(出埃及记21:17)所以,在耶和华上帝眼中,咒骂绝不是小事。他的话语圣经也不赞成以下的见解:‘家门背后’不管出了什么岔子,人只要自称事奉上帝,一切问题都会变得无关紧要。圣经说:“谁自以为奉行正当的崇拜形式,却不勒住自己的舌头,反而再三欺骗自己的心,这个人的崇拜形式就是徒然的了。”(雅各书1:26;诗篇15:1,3)所以,做丈夫的如果辱骂妻子,他所做的一切善工,在上帝眼中都会变得毫无价值。a——哥林多前书13:1-3。

      此外,基督徒要是辱骂人,就可能会被逐出会众,甚至很可能失去上帝王国的种种福分。(哥林多前书5:11;6:9,10)很明显,人如果有口出恶言的习性,就要努力痛改前非不可。他可以怎样做呢?

      找出问题的根源

      犯过者除非清楚认识到,自己犯了严重错误,否则就很难一改故辙。一个婚姻顾问观察到,许多男子都经常出口伤人,但很可惜,他们竟然“认为自己的言谈举止根本不算虐待。在那些男子看来,这样的行为是完全正常的,也是夫妻相处的‘自然’方式”。所以,要不是别人直截了当地指出问题所在,许多男子都看不出,自己有必要改变过来。

      认真权衡过利弊以后,做妻子的往往发觉,为自己和儿女的福利着想,并顾全丈夫在上帝面前的地位,她不得不放胆发言。诚然,妻子一旦直言不讳,情况就有可能会恶化,丈夫听后也许会连声否认。为了保全丈夫的面子,做妻子的不妨事先缜密考虑一下,怎样向他开口。圣经说:“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箴言25:11)在心平气静的时候,用温和而坦率的言词诉说心曲,可能会触动丈夫的心弦。——箴言15:1。

      与其指责丈夫,做妻子的应该从个人感受着手,说明尖刻的言词怎样叫她难受。说话的时候,用第一人称“我”通常收效最大。例如,“我心里很难过,原因是……”,又或者“我感到心如刀割,因为听到你说……”。做妻子的,说话只要是针对事而不是针对人,就很有机会感动丈夫痛改前非。——参阅创世记27:46-28:1。

      妻子要是用坚定的口吻、得体的言词说出问题所在,就可以激发良好的反应。(参阅诗篇141:5。)一个男子指出,他太太这样做非常有效。我们暂且叫他做斯特文。斯特文说:“太太看出我说话流于刻毒,我却习焉不察;她鼓起勇气,对我坦白说出来,我真佩服她的毅力。”

      寻求帮助

      丈夫如果不肯正视难题,妻子可怎么办呢?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太太会向外界求助。面对这样的困境,耶和华见证人可请求会众的长老帮忙。圣经劝勉这些男子,要牧养上帝的属灵羊群,关心他们的遭遇,体恤他们的处境;与此同时,会众的成员要是“反驳”上帝话语的健康教训,长老就要“责备”他们。(提多书1:9;彼得前书5:1-3)夫妇俩的私事,长老当然无权过问;可是,夫妇一方要是遭到配偶辱骂,长老就有理由关注事态发展了。(箴言21:13)这些男子会紧紧持守圣经的标准,绝不会把刻毒的言词恝然置之。b

      夫妇如果在这方面有难题,做长老的也许能够促进他们夫妻间的沟通,帮助他们彼此开诚布公。且举例说明。一个妇人向长老诉说,多年来她不断遭到另一个信徒,也就是自己的丈夫,恶言谩骂。长老安排跟他们见面。每逢夫妇一方发言,长老都请另一方留心倾听,不要打断对方的话。轮到妻子说话的时候,她坦言丈夫的火爆性子,实在叫她忍无可忍。她解释说,由于无法预料丈夫每天下班回家,会不会发脾气,她无日不感到心窝紧揪。丈夫每次大发雷霆,都会诋毁她的亲友,侮辱她的人格。

      长老请做妻子的解释,丈夫的恶言叫她有什么感受。“我觉得自己惹人讨厌,不值得别人爱护。”她答道,“有时候我会问母亲,‘妈,我是不是很难相处?我一点都不讨人喜欢吗?’”她细说丈夫的辱骂怎样刺痛她的心,做丈夫的听后不禁潸然泪下。他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说话如刀刺人,深深伤害了妻子的感情。

      你是可以 改变过来的

      在第一世纪,有些基督徒也曾口出恶言,伤害别人。基督的使徒保罗力劝他们,要把“烈怒、愤怒、恶念、诋毁……猥亵言谈”除掉。(歌罗西书3:8)尖刻的言词主要跟内心情况有关,光是勒住舌头并不足够。(路加福音6:45)所以,保罗补充说:“要把旧品格连旧行为一并剥掉。要穿上新品格”。(歌罗西书3:9,10)人如果想改弦易辙,就不但要改变说话的方式,还要除去内心的恶念。

      做丈夫的要是惯常出口伤人,就可能需要接受帮助,以求查明他行为背后的真正成因。c他应该怀有诗篇执笔者的态度:“上帝啊,求你鉴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试炼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里面有什么恶行没有”。(诗篇139:23,24)例如:他为什么认为,非控制配偶不可?连珠炮似的抨击是怎样触发的?他对妻子恶言相向,这是否表明他其实满怀怨恨呢?(箴言15:18)他自觉一文不值吗?这可能是由于他的教养背景,从小就遭受尖刻批评的缘故。以上的问题可以帮助做丈夫的,洞悉自己行为的背后因素。

      要把口里发出的恶言除掉谈何容易呢。人如果自幼就经常听到父母争吵,彼此冷嘲热讽,又或者从小就深受文化背景所薰染,以致变得专横武断,要根除辱骂诋毁的坏习惯就越发困难了。不过,人只要肯痛改前非,借着长时间的努力,就能把过去所养成的习性除掉。谈到帮助人改邪归正,圣经的确卓有成效,实在没有其他指引能出其右。即使是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圣经也能帮助人一一改变过来。(参阅哥林多后书10:4,5。)怎么可能呢?

      对上帝所赋予的角色怀有正当看法

      男子惯常出口伤人,往往是因为他们把上帝赋予夫妻的角色歪曲了。例如,圣经的执笔者保罗指出,做妻子的“该信服自己的丈夫”,因为“丈夫是妻子的头”。(以弗所书5:22,23)做丈夫的也许觉得,自己既然是一家之主,就可以专制独裁。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妻子虽然要顺服丈夫,但绝不是他的奴隶。妻子是丈夫的“内助”,也是“合适的伴侣”。(创世记2:18,《现译》)所以,保罗补充说:“丈夫应该爱妻子,好像爱自己的身体。爱妻子就是爱自己了;因为从来没有人恨自己的肉体,只会喂养爱护,好像基督待会众一样”。——以弗所书5:28,29。

      耶稣虽是基督徒会众的元首,却从不苛责自己的门徒;所以,门徒永不用提心吊胆,生怕自己随时会挨骂。事实上,耶稣对门徒温柔体贴,处处顾全他们的尊严。耶稣答应门徒说:“我要叫你们感到安舒。……我性情温和,心里谦卑”。(马太福音11:28,29)做丈夫的,只要认真地沉思一下,耶稣怎样行使首领权,就会对一家之主的地位怀有平衡得多的看法。

      情势一旦变得紧张

      晓得圣经原则是一回事,在压力下把这些原则实践出来却又是另一回事。情势一旦变得紧张,做丈夫的可以怎样做,以免重蹈覆辙,再度出口伤人呢?

      做丈夫的要明白,尽管心绪烦乱,恶言诋人却不是男子汉的表现。圣经说:“不轻易动怒的,胜过勇士;克服己心的,胜过把城攻取的人。”(箴言16:32,《新译》)真正的男子汉会努力克制自己的心绪。为了体恤妻子的感受,他会问问自己:‘我的话会伤害妻子的感情吗?如果我设身处地为她想一想,我会有怎样的感觉呢?’——参阅马太福音7:12。

      虽然这样,圣经却清楚说明,有些情况是可以惹人恼火的。论到这样的形势,诗篇的执笔者写道:“你们尽管激动战抖,可别犯罪;在床上时、要心中说话,静默无声。”(诗篇4:4,《吕译》)此外,有人曾经说过:“动怒并没有什么不妥,但用讽刺、奚落、侮辱的口吻来抨击别人就不妥了。”

      做丈夫的,一旦发觉自己开始发脾气,有说话失控的倾向,就要暂离现场的环境。他可以离开房间,出外散步,甚或找个幽静的地方,好让自己冷静下来;这些都是明智的做法。箴言17:14说:“在争执发生以前,就要[离去]。”(《新译》)等到心情复归平静后,才继续讨论。

      当然,没有人是完美的。做丈夫的,即使克服了出口伤人的恶习,也可能会故态复萌。旧有的恶习一旦死灰复燃,做丈夫的就应该向妻子道歉。穿上“新品格”的过程是持续不断的,最终会带来莫大的奖赏。——歌罗西书3:10。

      良言能治愈创伤

      一点不错,“生与死都在舌头的权下”。(箴言18:21,《新译》)夫妻俩必须摒弃恶言恶语,用良言彼此建立,从而巩固婚姻关系。圣经一句箴言说:“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觉甘甜,使骨得医治。”——箴言16:24。

      几年前,有人对关系融洽的家庭进行研究,以求找出家人和谐相处的秘诀。“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家庭的成员不但互相赏识,还经常把爱意挂在口边。”婚姻辅导专家戴维·梅斯报道,“家人互相尊重,每个成员都自觉活得有价值。在合理的情况下,他们会把握机会互相问好,彼此关怀。结果可想而知,他们乐聚天伦,彼此亲密无间,整家人享有称心如意的关系。”

      敬畏上帝的丈夫如果自称爱妻子,却又故意对妻子恶言相向,那就心口不一了。(歌罗西书3:19)照样,做妻子的,如果对丈夫破口大骂,就不能称得上爱丈夫。事实上,夫妻双方都有义务听从保罗的告诫。保罗劝勉以弗所的基督徒说:“一句腐败的话也不该出口,倒该按需要说建立人的良善话,叫听见的人得益。”——以弗所书4:29。

      [脚注]

      a 本刊虽然用阳性词来形容犯过者,这方面的原则其实对女性也同样适用。

      b 男子要具备资格做长老,或继续享有这样的服务特权,就不可打人。他决不可动武,也不可用刺人的话,声色俱厉地进行威吓。长老和服事仆人都必需好好督导自己的家。不管在别人面前多么和蔼可亲,男子如果在家里专横暴虐,就没有资格做长老。——提摩太前书3:2-4,12。

      c 基督徒如果有暴虐倾向,就必须自行决定,要不要接受治疗。可是,他要先行确定,自己所接受的治疗跟圣经原则并无抵触。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