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你适宜领养孩子吗?
    警醒!1996年 | 5月8日
    • 你适宜领养孩子吗?

      《儆醒!》杂志驻英国通讯员报道

      英国一位社会服务员强调:“领养服务旨在造益孩童,为他们的福利着想,并不是个纯粹为无子女的夫妇而设的安排。”即使这样,对于被人收养,孩子照例会有多少决定权?

      你在考虑领养孩子吗?那么,你就要在感情上作出取舍了;决定一旦成为事实,就不可撤回。孩子能适应新环境,跟你的家人融合起来吗?

      做养子养女的,你可知道亲生父母是谁?要不然,你认为知道谁是生父生母有多要紧呢?

      做母亲的,你正在考虑把孩子交给领养机构吗?除了让人收养孩子,你真是别无选择吗?这样做是否以孩子的最大福利为念?这些适切的问题都是你应该考虑的。

      1995年,美国有5万多个孩童给人收养,当中约有8000个不是在本土出生的。领养外国孩童的家庭日益增多。据《时代》杂志报道,过去25年来,美国家庭收养了逾14万个国外出生的孩童。至于欧洲,以下是一些可供比较的数字:瑞典3万2000个,荷兰1万8000个,德国1万5000个,丹麦1万1000个。

      你的处境是否跟上述情况有点类似?你收养孩子后,孩子固然要适应新环境,但你的生活再也不会跟以前一样的了。养父养母自然期望小宝宝会为家庭平添欢乐;不过,他们还需做好心理准备,应付重重困难,克服种种挫折。同样,母亲要是交出孩子给人家收养,就可能会毕生内疚于心。

      所有养父养母都面对同一挑战,就是要悉心爱护小生命,好让孩子重过新生。接着的文章会探讨收养孩子的苦与乐。

  • 领养孩子——为何及如何?
    警醒!1996年 | 5月8日
    • 领养孩子——为何及如何?

      在英国,过去20年来,给人领养的孩童数目骤降。为什么呢?原因可能有二:首先,妇女如今可以合法堕胎;其次,女子未婚怀孕、独自抚育孩子日趋普遍,这个现象已为公众所接受。一般人的看法是,在当今社会,单亲家庭尽管要面对种种挑战,却依然可以享有幸福、愉快的生活。

      可是,100多年前,情况就截然不同了。英国罪案小说家埃德加·华莱士的生母菠莉,跟雇主的儿子发生关系,珠胎暗结。她只好悄悄地离去,秘密产子。埃德加出生不过九天,接生婆就把他交给乔治·弗里曼的妻子照顾。弗里曼在伦敦比林斯门渔市场当搬运工人。这对夫妇本身已有十个儿女;埃德加从小就被人称为迪克·弗里曼。菠莉定期付款供养自己的骨肉,孩子的生父却自始至终给蒙在鼓里。

      今天,婴孩要是被人遗弃,政府当局通常都会承担责任,照顾这些弃婴。政府当局收养、抚育的孩童可不少;他们要不是遭受虐待,就是身心有残疾,因而需要当局庇护。战争孤儿有增无已,妇女遭人强奸而生下的婴儿也不断增多,这些孩童亟需父母关怀爱护;换句话说,他们正等着别人收养。

      领养不领养?

      收养孩子谈何容易;你如果打算领养孩子,就不要仓促作出决定,这样做是不智的。小宝宝要是不幸夭折了,你最好等到自己忘掉悲痛、心境平复,才认真考虑有关收养的事宜。同样,夫妇一旦获知自己不育,也最好待情绪稳定下来再作决定。

      孩子各有独特的遗传特征。对于亲生骨肉的品性,父母也不时感到诧异,出身不明的孩子就更不用说了。这些孩子的智力潜能、情绪变化是很难评估的。

      你很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吗?要是这样的话,养子养女一旦未能符合你的要求,你又能否接受现实呢?收养有智力缺陷或身体残障的孩子无疑深具挑战,你有没有把握应付呢?

      不论是领养机构,还是政府的社会福利部,两者的工作人员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你答应收养孩子之前,他们会跟你详细讨论以上的问题。他们必须优先顾及孩子的安全,凡事以他的幸福为念。

      假如你决定收养孩子……

      关于领养孩子,政府的法令规章各有不同,所以你要仔细查阅当地的法例。英国有数以百计的领养机构,这些机构通常会跟本地的政府机关互相配合、彼此协调。领养机构也各有自己的一套服务规章。

      在英国,领养茶会尤其流行。在茶会举行期间,有心领养孩子的家长可跟未来的养子养女彼此认识;比起与孩子单独会面,这个安排更胜一筹,可免双方情绪紧张、局促不安。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下,未来的养父养母就算决定不收养孩子,也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压力。既然没有把注意焦点单独放在某个孩子身上,即使未来的父母拒绝领养,孩子也不会感到过度沮丧。

      收养孩子的家长通常有年龄限制,看来最好是35岁至40岁左右;不过,这样的限制往往只适用于领养婴儿的个案上,对收养年纪较大的孩童未必适用。领养机构的人员指出,他们定下年龄限制,主要是考虑到养父养母的寿命期限。当然,他们也意识到,人的年纪越大,经验也就越丰富。

      多年前,只有已婚夫妇才可以领养孩子。今天,未婚男女也获准领养某些孩童。此外,未来的养父养母就算失业,或身体有残障,当局也不可借此为理由拒绝他们的申请。问题主要在于:孩子到底可以从领养安排得到什么裨益呢?

      领养孩子的申请即使最后获得批准,当局也会不断监察进展,以确保大家相安无事。

      收养异族孩童?

      三十年前,英国的黑种孩童由于很难找到合适的黑人家庭收养,大部分成了白人的养子养女。1989年,英国政府重新厘定领养方针;自那时以来,收养孩子的家长必须跟孩子具有相同的种族背景。政府当局觉得,孩子要是跟同一种族、文化背景的家庭住在一起,就会容易适应得多,也可以很快打成一片。这样的政策到头来却导致荒谬的局面。

      《星期日时报》最近报道,为了让白人家长可以领养黑种孩子,当局把他们“重新列为‘黑人’”。黑种孩子暂时在白人家里寄养是很平常的事。白人家长日后如果申请收养黑种孩子,却遭当局峻拒的话,那么不但是家长,就是连孩子也会经受感情创伤。

      两个印籍儿童在苏格兰一对夫妇的家里寄养了六年。这对夫妇最近申请收养这对异族孩童,他们所遭遇的困难可说深具代表性。据《泰晤士报》报道,法庭允准他们的申请,不过以此为条件:养父养母“要竭尽所能,确保孩子认识自己的[民族]特性,好让他们长大后,能够了解自己的民族血统和习俗”。事实上,法庭尚未定出这个条件,养父养母早已这样做。他们安排这双孩子学习旁遮普语,孩子间中也会穿上印度民族服装。

      英国社会福利部的女发言人指出,政府当局应该放宽限制,准许国民有较大的自由收养异族孩童,许多人深表赞同。该发言人说:“既然现代社会融合多种文化,寄养安排、领养服务也该跟上时代,配合社会潮流。”

      收养外国孩童?

      据《独立报》所载,领养外国孩童是一门‘新兴的生意’。供英国人领养的外国孩童主要来自东欧,但有不少报道指出,某些交易可能是违法的。

      且举例说明。前南斯拉夫瓦解后,某些妇女因奸成孕,其中一些孩子生下来就沦为弃婴。其他孩子据称幸得“婴儿经纪”插手干预,不然他们早就胎死腹中了。这些经纪答应,只要孩子是足月生的,就会安排给人领养。在西方国家,有些人要花费大笔金钱才可以领养孩子,政府当局对此深表关注。

      有人指控,某些医生在婴儿出生后,擅自篡改文件证据,结果引起大众关注。《欧洲人报》指出,在乌克兰,据说有人不时向产妇讹称,孩子在分娩过程中死去。这些所谓的‘死产婴儿’后来却被人贩卖。其他产妇可能惊闻孩子有智力缺陷;由于心乱如麻,做母亲的可能抵受不住劝诱,签字交出孩子给人收养。另一些儿童还未送抵指定的孤儿院,已被人偷运到外国去。

      在发展中国家,人民愤懑不已。他们声称,富裕的西方人应该对当地的家庭多加扶助,好让父母能够在家里好好照顾子女,而不是把孩子带往外国给人收养。

      西方人还需了解其他文化的古老传统;许多民族都重视传统的大家庭,认为这样的家庭就是社会骨干。在部落社群里,孩子即使丧失双亲,通常也不愁缺乏照顾。祖父母等直系亲属固然会悉心呵护,叔婶辈也会待孩子如同亲生骨肉。外人如果想收养孩子,家族成员就会认为这人干涉家事;在他们心目中,孩子万万不可交给外人抚育。a

      申请领养孩子实在谈何容易。申请即使得到批准,你还需作出努力,使双方关系水乳交融。但正如我们接着会指出,收养孩子也可以是赏心乐事。

      [脚注]

      a 关于把孩子过继给其他家庭成员,你如果想详细了解这个习俗,可参看《守望台》(英语版)1988年9月1日刊,28-30页,守望台圣经书社出版。

      [第5页的附栏]

      爱儿会寻找我吗?

      双亲在我11岁那年离了婚。由于渴求为人所爱,上大学期间,我发展了一段富有浪漫色彩的爱情;我以为谈恋爱可以满足我对爱的渴求。到头来我竟珠胎暗结,我为此懊恼万分。真是丢人现眼!我和男同学都不够成熟,简直幼稚极了。我从不吸毒、饮酒或抽烟;男朋友因为早年吸食过量的致幻药物,身体机能已严重受损。

      我本想接受建议,实行人工流产,多亏父亲好言相劝,我最后打消了这个念头。我虽然不想未婚怀孕,但也不想把小生命毁掉。儿子在1978年出生,我决定在出生证明书上不填写生父姓名,以免儿子日后跟他往来。事实上,我早已同意交出初生骨肉给人收养;所以,孩子一呱呱坠地,就随即被带走,交由政府的社会福利部暂时托管。我连儿子的面貌也没看过。后来我改变初衷,把儿子接回家里。我拼命挣扎,试图独力抚养儿子。可是,我育婴不得其法,几乎把自己逼得发疯了。

      法院发出收养令的时候,儿子不过是六个月大;迫于无奈,我只好遵令而行。我还记得,起初我心如刀割,痛不欲生,随后我却变得麻木了。我接受专业人员的辅导至今已有两年;惟有通过辅导,我才可以重新跟别人建立友谊。儿子既然活在世上,我就不可像丧子一样悲伤痛哭。我因为不想勾起伤心往事,也不容许自己想念儿子,个中滋味实在不足为外人道。

      每逢听到别人评论:“你让孩子给人收养,真是毫无骨肉亲谊”,我就会感到肝肠寸断。事实却不是这样!正因为我疼爱儿子,我才让别人收养!直至最后一刻,我仍不断扪心自问:‘我到底该怎么办?我可以做些什么呢?’我根本没有选择余地。我深知自己应付不来,如果勉强支撑下去,恐怕孩子会吃尽苦头。

      单亲家庭如今已为英国社会所接受;回想儿子出生的时代,情况却迥然有别。我要是懂得怎样照顾儿子就好了。我以为自己最近所接受的心理辅导会有所帮助,可惜为时已晚。儿子是否仍然活着?他长大成为怎样的男子?按法律规定,被收养的儿童满18岁后,就有权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我不时遐想,爱儿会不会寻找我呢。——外稿。

      [第8页的附栏或图片]

      大家相处融洽

      我们在英国生活心满意足,一家和谐共处,两个儿子已十多岁了。我们从没想过会收养一个异族女儿。后来嘉西跟我们遇上了。嘉西是在英国伦敦出生的,从小就受教成为天主教徒。她小时曾跟母亲前往耶和华见证人王国聚会所,参加过好几次聚会。很可惜,她年仅10岁就被安置在儿童教养院里。

      尽管教养院的日子并不好过,她依然独自前往王国聚会所,出席所有聚会。我们就在这儿遇见她。嘉西爱思考,思想颇有深度。我和内子到教养院探访嘉西,留意到她床边的墙上贴满动物图片、田园照片等;其他女孩却迥然有别,墙上钉满了歌星海报。

      稍后审查委员会召见嘉西,问她想不想离开教养院,跟寄养家庭一起生活。她回答说:“我只会跟耶和华见证人的家庭同住!”后来嘉西向我们讲述事情经过,并且表白自己的心声,我们认为这个问题需要慎重考虑。家里有空出的卧室供她使用,但这样的责任我们承担得来吗?我们整家人一起讨论这件事,同心祷告祈求上帝指引。过了很久,我们才知道,当日社会福利部所以征询孩子的意见,是因为要试行新方案,这次试验的结果已被记录在案。

      社会福利部不但与警察部门接洽,还联络家庭医生,以便调查我们的背景。我们也要提交私人证明文件。大家不久就达成协议。当局发出通知,我们可试行收养嘉西,要是不喜欢她的话,也可随时把她送回教养院!这个消息叫我们大感震惊,我们于是用坚定不移的口吻指出,嘉西永不会重返教养院。她在13岁那年正式成为我们家庭的一员。

      我们享有难得的互爱关系,彼此间的爱也不断加深。嘉西目前以先驱身分(全时的传福音者),在伦敦北部耶和华见证人的法语会众服务。她离家从事先驱工作那年,写了一封感人的短笺给我们:“俗语说,‘子女无权选择生于什么家庭’。你们却选择收养我为女儿,成为你们家庭的一分子,我谨致衷心的感谢。”

      反过来,我们也很高兴嘉西加入我们的家庭!家庭添了这位成员以后,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我们大家相处融洽!——外稿。

  • 领养孩子——我适合这样做吗?
    警醒!1996年 | 5月8日
    • 领养孩子——我适合这样做吗?

      不消说,养父养母一旦离婚,又或者一方死去,家庭就可能会发生惨变。碰上这样的情形,养子养女往往变得极度紧张,心里非常难受。为什么呢?

      大多数人都知道亲生父母是谁。即使从小就痛失双亲,我们也可以翻阅相簿,重温旧梦,把背景细节逐一串连起来。那么,给人收养的初生婴儿又怎么样?领养机构通常会把生母的资料记录在案;不过,孩子要满法定年龄才可以查阅这些纪录。在其他案例上,产妇在出生证明书上只登记自己的姓名,生父的姓名却刻意漏写。有些初生婴儿遭父母弃置不顾,因而变成来历不明。上述的孩子虽然处境各异,但全部都缺乏归属感,他们不断寻找自己的根。这些孩子自觉举目无亲,对出身背景一无所知。

      有多稳固?

      树木要有良好的根系才可屹立不倒。嫁接在成年树干上的嫩枝可能会生长茂盛,也可能会日渐枯槁,不结果实。类似地,养父养母也许克尽本分,悉心爱护孩子;可是,有些孩童却因为与亲人离散而大受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且考虑一下凯蒂的事例。a凯蒂的父母原籍西印度群岛,她从孩提时期就给一对白人夫妇收养。这对夫妇对她照顾周到,关怀备至;很可惜,凯蒂一直未能接受现实,适应新环境。她在16岁那年离家出走,一去不返。愤懑的情绪至今已演变为无理智的仇恨。她激动地喊道:“妈妈为什么要把我送给你?”说来遗憾,这家人始终无法消除彼此间的隔阂。

      麦文一出生就被安置在政府的托儿所里,后来跟养父养母一起生活。他被人收养的时候,只有九个月大。麦文从小就缺乏安全感,更因为自己是个混血儿而耿耿于怀,愤懑不已。他变得顽梗悖逆,到处招惹麻烦。养父养母尽管克尽厥职,麦文到头来却令他们深感忧伤。他的养母说:“别人要是向我征求有关领养孩子的意见,如今我会奉劝一句,‘三思而后行。’”

      让我们考虑一个截然不同的事例,听听罗伯特和西尔维雅的个人感受。他们生下儿子后,就不能继续生育。有人问他们:“你们可有想过领养异国孩子?”不久,他们就收养了美芝,一个九个月大的香港女婴。美芝说:“我不时在想,父母为什么把我遗弃,我有没有兄弟姊妹呢。尽管这样,我和养父养母关系亲密;我认为我跟养父养母的关系比起一些亲生的母子关系还要密切。知道亲生父母是谁,也许能够帮助我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但其他就没有什么大分别了。”她的养父养母会推荐别人领养孩子吗?他们说:“当然会啦,这是我们毕生难忘的愉快经历!”

      保持谨慎的原由

      格雷厄姆和露思已有一子一女,后又收养了两个婴孩,一男一女。他们不分亲疏,待养子养女如同己出。四个孩子一起成长,整家人和谐共处,其乐融融。露思说:“多年前,孩子已一一离家自立。我们经常与儿女保持联络,关心他们的起居饮食。”很遗憾,养子养女却遭遇严重难题。为什么呢?

      格雷厄姆说:“家庭医生提醒我们,环境对孩子影响深远。”他如今觉得,遗传特性对孩子也操有重大影响。他补充说:“在怀孕期间,母亲的健康状况又怎么样?现在我们知道,毒品、酒精和烟草都会损害胎儿。我建议,在答应收养孩子之前,要彻底调查亲生父母的背景,如果可能的话,连祖父母的背景也要弄清楚。”

      母亲再婚以后,彼得惨遭继父虐待,身心饱受折磨。到三岁那年,母亲把他交给领养机构托管。彼得说:“我一踏出法庭,就排斥养父养母。”他补充说:“不论什么东西,只要伸手可及,我都会肆意破坏。我一进入睡乡,就会梦见可怕的情景。回想起来,我现在才意识到,当年我简直心理失常。养父养母后来离了婚,我更不惜自甘堕落——吸毒、偷窃、肆意毁坏他人财物、花天酒地。

      “在世上活了27年后,我觉得人生毫无意义,打算自寻短见。有一天,一个陌生人把一份圣经单张递给我,单张说明地球快要成为乐园。这个信息引起了我的兴趣。单张内容读上去相当真实有理。我开始阅读圣经,并且深入研究;我渐渐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努力更新个人的品格。很可惜,我又故态复萌。会众的基督徒给我很大帮忙。幸得他们多方劝慰,我比以前更乐于事奉上帝,安全感也倍增。几年前,我做梦也没想过自己竟能改过自新。此外,我还跟母亲重修旧好,再次共享天伦,我为此欣喜不已。”

      面对现实

      提起领养孩子,许多人都会情绪激动。有人快活,有人愁烦;有人感恩图报、有人忘恩负义,真是一言难尽。且举例说明。埃德加·华莱士认为,母亲把他送给人收养就等于弃他不顾,这样的行为简直不可饶恕。他的母亲晚景凄凉,迫于无奈只好向儿子寻求经济援助。埃德加虽然生活富足,却断然拒绝,不加援手。幸得朋友帮忙,出钱支付殓葬费,他的母亲才不致葬身义冢。埃德加听到这个消息后,就非常懊悔自己太过绝情,对母亲的痛苦无动于衷。

      打算领养孩子的人可能会遭遇困难,也可能会面对挑战;因此,他们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对难题怀有合乎现实的看法。不论亲生父母,还是养父养母,他们即使令子女衣食无忧,孩子也不一定会感恩戴德。事实上,圣经用“毫无亲情”、“忘恩”、“不忠贞”等形容词来描述这个世代的人。——提摩太后书3:1-5。

      另一方面,你如果开阔自己的心,同时也开放自己的家给亟需家长爱护的孩子,就可能会带来称心如意、丰富多彩的报酬。举例说,嘉西幸得养父养母收容,可以在基督徒家里成长。他们不但照料嘉西的起居饮食,也顾及她的灵性需要;对于养父养母,嘉西实在感激不尽。——可参看第8页的附框,“大家相处融洽”。

      论到感恩图报的养子养女,做父母的可能会想起诗篇执笔者的话:“儿女是上主所赏赐;子孙是他赐给我们的福份。”——诗篇127:3,《现译》。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