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为何道歉这么难?
    守望台2002年 | 11月1日
    • 为何道歉这么难?

      2000年7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议会通过一条法案,容许造成事故的人可获减轻刑责,条件是,他要慰问伤者,向对方表示歉意。立法的原意是什么呢?众所周知,每逢发生事故,涉及损失或伤亡,肇事的人往往不愿向事主道歉,因为在法庭上,表示歉意很可能被理解为肇事人承认控罪。另一方面,有时引起事故的人因为没有即时道歉,令事主愤愤不平,冲突也就越演越烈。

      当然,如果意外不是因你而起,你就没必要向对方道歉了。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下,小心发言是明智之举。一句古老的箴言说:“多言多语,难免犯错;约束嘴唇,才算睿智。”(箴言10:19;27:12)即使如此,对人彬彬有礼、乐于助人,始终是处世之道。

      你可曾留意,即使事情跟诉讼无关,许多人仍是不愿道歉吗?在家里,太太会慨叹说:“我先生从来不向我道歉。”在工作的地方,管工会埋怨说:“不管怎样,我的手下老是不肯认错,不肯道歉。”在学校里,老师说“孩子都不习惯向人讲对不起”,无疑也是实情。

      一般而言,不敢道歉的人很可能担心受到排斥。他也许会想,如果把感觉说了出来,对方就会对他不理不睬了。当然,受冒犯的人如果刻意躲避,令对方无从找他道歉,也无助于双方重修旧好。

      有些人不愿道歉,也许是他们对别人的感受无动于衷。他们觉得,“反正错了的事不能挽回,道歉也无补于事”。也有人会担心,一旦赔了不是,“会不会因此负上责任,遭对方索赔?”但说到底,道歉之难,往往在于人心高气傲。这样的人连讲句“对不起”也不肯,等于直接说“我不会认错,认了错,我的颜面要往哪里放!”

      无论是哪种理由,对不少人来说,道歉总是难以启齿的。但我们真的需要道歉吗?道歉有什么好处呢?

      [第3页的图片]

      “孩子都不习惯向人讲对不起”

      [第3页的图片]

      “我先生从来不向我道歉”

      [第3页的图片]

      “我的手下老是不肯认错”

  • 道歉乃和睦之道
    守望台2002年 | 11月1日
    • 道歉乃和睦之道

      华盛顿乔治敦大学的社会语言学家兼畅销书作者德博拉·坦欣说:“道歉能消弭冲突于无形;道歉能恢复断绝了的邦交;道歉能使政府关心民间疾苦;道歉能使人际关系改善。道歉的好处实在很多。”

      圣经也同意,道歉只要是由衷的,往往能够使双方的关系和好如初。且看一个例子。在耶稣的浪子比喻中,那个浪子回到父亲家里,衷心向父亲道歉后,父亲就毫不犹豫地重新接纳他。(路加福音15:17-24)这个比喻使我们明白,想别人宽恕自己,就切不可心高气傲,拒绝道歉。当然,对真正虚怀若谷的人来说,道歉赔罪应该不是太难办的事。

      道歉好处多

      古代以色列有一个叫做亚比该的聪慧女子,丈夫犯了错,她却为丈夫的过错而道歉;我们在亚比该身上,可以看出道歉的好处。大卫成为以色列国的君王之前,与跟随他的人住在旷野里,并保护亚比该的丈夫拿八的羊群。可是,当大卫派人到拿八那里要些饼和水时,拿八竟断然拒绝,还出言侮辱大卫和他的仆人。大卫怒不可遏,于是带着大约四百人直向拿八的家杀奔前来。有人向亚比该报信,她就起程往见大卫。一见到大卫,就俯伏在大卫脚前,说:“我主啊,就让我承担罪责吧。求你容许仆人对你说几句话,听听仆人要说的话。”亚比该向大卫解释所发生的事,还送给大卫好些食物和酒水。大卫也就不为已甚,对亚比该说:“你回去吧,愿你平安!你看,我听了你的话,也会答应你的请求。”(撒母耳记上25:2-35)

      亚比该谦卑自抑,为丈夫的野蛮行为向大卫道歉,使家人不致死于非命。大卫因亚比该阻止他“杀人害命”,也很感激亚比该。虽然犯错的不是亚比该,她从没有侮辱大卫和他的仆人,却愿意代家人道歉,跟大卫和解。

      使徒保罗也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向人道歉。有一次,他要在公议会(犹太最高法庭)上自辩。保罗有话直说,大祭司亚拿尼亚因此恼羞成怒,就吩咐站在旁边的人打保罗的嘴。保罗于是对他说:“你这个虚伪的人,上帝要打击你。你一边坐着根据法典审判我,一边又违反法典下令打我吗?”在旁的人指责保罗,认为他辱骂大祭司很不对。保罗立即承认自己做错,说:“弟兄们,我不知道他是大祭司。圣经上写着:‘不可侮辱人民的首领。’”(使徒行传23:1-5)

      保罗所说审判官不可诉诸暴力的话,是没错的。但无意中,保罗却可能对大祭司态度不敬,他为此表示歉意。a公议会因为保罗已经道歉,就仔细聆听保罗的申辩。保罗看出,公议会的成员立场并不一致,就告诉他们,他是由于相信复活而遭审判的。保罗此语一出,在公议会里引起激烈争辩,法利赛派却支持保罗。(使徒行传23:6-10)

      从上述两个圣经事例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呢?那就是,衷心的道歉,有助于打开沟通之门,促进和睦的关系。不错,承认自己的过失,为自己造成的伤害表示歉意,双方就能保持冷静,实事求是,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但我没有做错”

      如果有人对我们不满,是因为我们讲过某句话,或做过某件事,我们也许觉得这人未免无理取闹,或者过度敏感。可是,耶稣劝勉门徒说:“所以,你把礼物带到祭坛来的时候,要是在那里想起有弟兄对你不满,就要把礼物留在祭坛前,先去跟弟兄讲和,回来再献上礼物。”(马太福音5:23,24)

      举例说,弟兄可能认为你得罪了他。这一来,无论你认为自己没错也好,有错也好,耶稣说你要“先去跟弟兄讲和”。耶稣在经文里所用的希腊语词,表示“剑拔弩张后双双让步”。(瓦因的《新旧约语词诠释词典》)的确,人是不完美的,犯错并不稀奇,两个人发生磨擦,可能双方都有错。正因为这样,双方都应该让步。

      事情的要点,不在于谁是谁非,而在于谁会主动讲和。使徒保罗注意到,哥林多有些基督徒在弟兄之间兴讼,为一些私人纠纷如金钱方面的争执,告上世俗的法庭。他于是纠正他们说:“为什么不情愿吃亏呢?为什么不情愿被骗呢?”(哥林多前书6:7)保罗这样说,固然是不想基督徒同工为私人纠纷在世俗法庭上打官司,但他也指出一个清晰的原则,那就是:基督徒之间的和好关系,重要过证明谁是谁非。如果有人认为我们冒犯了他,谨记这个原则,我们就会较易向对方赔不是。

      必须发自内心

      不过,有些带有赔罪意味的字眼,人们却很可能使用得过了头。例如,在日本,sumimasen (即对不起)是个很典型的道歉用语,常常派上用场,人们甚至用它来表示谢意,或由于未能酬谢对方而表示歉意。由于这个词语用途太多,用得太滥,有人就觉得,用这个词语的人恐怕不都是发自内心的。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也有类似的情况。

      不论我们讲的是哪种语言,我们向人道歉,应该总是由衷的。人应该可以从我们道歉的话,以及道歉的语气,感受到我们发自内心的歉意。耶稣在“登山宝训”里教导门徒说:“你们说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再说什么多余的话,就是出于那个恶者。”(马太福音5:37)你向人道歉,一定要态度认真。想想以下的情况:一个男子在机场的登机柜台前排队办理登机手续,他的行李碰到后面的女子,于是向她道歉。几分钟后,排队的人向前移动,他的行李又一次碰到后面的女子,他再次有礼貌地向她道歉。当他的行李又再一次碰到那个女子时,跟她一起的男伴就对那个男子说,如果他是认真道歉的话,就应该加倍小心,避免行李一再碰到别人。他说得很对,我们要是真诚道歉,就该避免再三犯上同一的错误。

      我们要是真心向人道歉,就当承认自己犯了错,请求对方原谅,同时竭尽所能补偿对方的损失。反过来说,遭冒犯的人也该乐于原谅别人。(马太福音18:21,22;马可福音11:25;以弗所书4:32;歌罗西书3:13)所谓人无完人,和解未必那么容易。即便如此,只要肯道歉,和解就有望了。

      不必道歉的时候

      在有智慧的人看来,向人表示遗憾和歉疚,虽然有利于和解,但如果道歉是不适当的话,他也不会这样做。例如,当问题牵涉到我们对上帝的忠义时,我们就不用向人道歉。耶稣在地上时,“行事谦卑,服从至死,甚至死在苦刑柱上”。(腓立比书2:8)耶稣没有为求减轻所受的痛苦,就否定自己的信仰,向人认错。大祭司要求耶稣说:“我命令你在永活的上帝面前发誓,告诉我们,你是不是上帝的儿子基督?”耶稣没有向大祭司赔不是,反而毫无畏惧地回答大祭司说:“对,我是。可是我告诉你们,从此以后你们会看见人子坐在大能者的右边,在天云中来到。”(马太福音26:63,64)耶稣从没想过放弃对耶和华上帝的忠义,以求跟大祭司保持和睦。

      基督徒尊敬有权有位的人,却无须为服从上帝和爱弟兄而向这些人赔罪或道歉。(马太福音28:19,20;罗马书13:5-7)

      永享和睦

      由于祖先亚当把罪遗传给我们,我们生来就有弱点,难免会犯错。(罗马书5:12;约翰一书1:10)亚当有罪,是他反叛创造主的恶果;起初,亚当夏娃是完美无罪的。上帝向我们保证,他会使人类恢复完美,把罪和罪引起的后遗症通通消除。(哥林多前书15:56,57)

      请想想这件事对我们的意义!耶稣同母异父的弟弟雅各劝勉人要慎言,说“谁不在言语上犯错,谁就是完美的人,能控制全身了”。(雅各书3:2)完美的人能够“控制全身”,不胡言乱语,自然不必向人道歉。当我们恢复完美的那一天来到时,感觉会是多么美好!一切损害人与人之间和睦关系的因素都消除了。但在那个日子来临之前,向我们所冒犯的人衷心道歉是适当的,那是保持和睦之道。

      [脚注]

      a 保罗可能视力不佳,辨别不出命人掌掴他的是谁。

      [第5页的图片]

      保罗的榜样让我们学到什么?

      [第7页的图片]

      人人恢复完美之后,一切损害和睦关系的因素都不复存在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