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彼得洞悉圣经(上册)
-
-
彼得发言最快,受纠正、受责备和申斥的次数也最多。有一次,耶稣预告弥赛亚必定会受很多苦,甚至被杀。耶稣的话说得坦白率直,彼得就把他拉到一旁,开口劝阻他。彼得这样做虽是出于好意,却犯了严重的错误。耶稣转过身来,直斥其非。耶稣称彼得为“撒但”(意即他跟耶稣作对),指出他所想的,不是上帝的意思,而是人的意思,跟圣经的预言背道而驰。(太16:21-23)值得注意的是,耶稣斥责彼得时,“看着[其余的]门徒”,很可能他知道彼得的话也表达了他们的想法。(可8:32,33)另一次,彼得妄自在纳税问题上代耶稣发言,耶稣就温和地帮助彼得,让他看出说话前该先想清楚才好。(太17:24-27)彼得显然过度自信,觉得自己比其余的十一个使徒更坚强,声称哪怕别人全都因耶稣的事而失足,他 也永不失足;他甘愿跟基督一起坐牢,甚至一起赴死。当然,其余的使徒也说了同样的话,但彼得最先发言,而且态度十分坚决,只是耶稣接着预告,彼得必定会三次不认主。(太26:31-35;可14:30,31;路22:33,34)
彼得不但心直口快、敢作敢为,而且见义勇为、当仁不让,对主的感情也很深。有一次,耶稣清晨起来,走到外面僻静的地方祷告,西门彼得带着一班人“四处找他”。(可1:35-37)另一次,耶稣在风浪大作的海上行走,彼得请耶稣吩咐他从水上走到耶稣那里去。彼得果然在水上行走了一段距离,才因信心不足而往下沉。(太14:25-32)
耶稣生活在地上的最后一晚,彼得、雅各和约翰有幸在客西马尼园陪同耶稣到一处地方祷告。当时耶稣热切祷告,彼得却像另外两个使徒一样,因疲倦和忧伤而睡着了。彼得曾十分坚决地表示,自己必永不离弃主,所以耶稣特别冲着他说:“你们连跟我守望一小时也不能吗?”(太26:36-45;路22:39-46)彼得没有“不断祷告”,以致带来严重的后果。
门徒见暴民要逮捕耶稣,就问他们的主是否应当抵抗;但彼得没有等耶稣回答,就已经拔剑削掉了一个男子的耳朵(也许彼得原本打算砍这人的头),结果受耶稣责备。(太26:51,52;路22:49-51;约18:10,11)虽然彼得像其余的门徒那样撇下耶稣逃跑了,后来却“一直远远跟着”暴民。他内心显然饱受煎熬,一方面担心自己的安危,一方面又很想知道耶稣有什么遭遇。(太26:57,58)
凭着另一个门徒的帮助,彼得跟这门徒一起进了大祭司的院子。(约18:15,16)他没有静静地躲在黑暗角落里,而是到院子里跟别人一起坐下烤火。在火光照明下,有人认出他是跟耶稣一伙的,他的加利利口音也叫别人怀疑。彼得在指控下三次否认他认识耶稣,最后甚至发咒起誓,说他不认识这个人。这时,城中某处鸡啼了两次,耶稣“转过身来,看了彼得一眼”。彼得就出去,禁不住痛哭起来。(太26:69-75;可14:66-72;路22:54-62;约18:17,18;见鸡叫;誓言)即使这样,上帝垂听了耶稣先前为彼得所作的恳切祈求,让彼得不致信心尽失。(路22:3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