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不再有汽车?警醒!1996年 | 6月8日
-
-
世界不再有汽车?
你能想象世界不再有汽车吗?在过去一百年来,还有别的发明能像汽车一样,把人的生活方式、行为举止完全改变过来吗?要是没有汽车,汽车旅馆、“免下车”餐馆、“免下车”戏院就不会应运而生。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公共汽车、计程车、轿车或货车,你又怎能上班、上学呢?农民和制造商又怎可以把商品送到市场去?
“在美国,每六门生意就有一门得靠汽车业予以支援,要不是跟制造、销售、检修汽车有关,就是跟使用机动车辆有关,”《新大英百科全书》这样评论,并且补充说:“汽车商的营业收入占该国的批发业收益五分之一有多;至于在零售业收益方面,汽车商所占的比例就超过四分之一了。比起美国,其他国家的收益比例略为逊色,但日本和西欧各国很快就可望赶上。”
有些人却声称,世界没有机动车辆反而会好得多。他们的见解主要基于两个原因。
全球交通大堵塞
你如果试过驾着车子在街上不停地兜圈子,寻找泊车地方,你就清楚知道,汽车固然有它的好处,但有太多车辆在拥挤的地区往来就不大好了。你要是遇过交通瘫痪,就会深明那种无助、受挫的苦况:车辆理应向前推进,却动弹不得,寸步难移。
1950年,惟独在美国,居民和汽车的比例才是4比1。到1974年,比利时、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荷兰和瑞典已先后赶上这个水平。可是,在这段期间,美国的比例却持续上升,差不多每两个人就有一个是车主。德国和卢森堡现已跟美国拉平,居民和汽车的比例约为2比1。比利时、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荷兰也相去不远。
在世界任何地区,由于交通堵塞,大城市多半变为巨型停车场。且举例说明。1947年,印度脱离英国独立,首都新德里以拥有1万1000辆汽车和货车而自豪。到1993年,新德里的交通工具已超过220万辆,增长确实惊人!据《时代》杂志报道,“到本世纪末,预计这个数字会加倍。”
在另一方面,按人口平均计算,东欧的汽车数量不过是西欧的四分之一,但有可能成为车主的东欧人约达4亿之多。据目前所知,中国人民拥有4亿辆脚踏车,但不出几年,情况就会大为改变。1994年,据报中国“政府正计划增加汽车的产量”;到本世纪末,每年的汽车产量会从130万辆增至300万辆。
污染为祸无穷
《每日电讯报》1994年10月28日刊声称,“英国的新鲜空气已耗尽了。”这句话虽然有点言过其实,却足以引起大众关注。东英吉利大学教授斯图尔特·彭克特提醒说:“汽车使大气的天然化学成分起了变化。”
《5000日挽救地球》一书指出,空气要是含有高水平的一氧化碳,“就会导致身体缺氧,并削弱理解和思考能力,人会变得反应迟钝,困倦欲睡。”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在欧洲和北美洲,大约有半数的城市居民经常吸入过量的一氧化碳,大大超出人体所能接受的水平。”
在某些地方,估计每年有不少人因吸入汽车废气而丧生。不但这样,汽车所排出的废气还破坏自然环境,招致亿万元的损失。1995年7月,一个电视新闻节目指出,每年约有1万1000个英国人死于汽车引起的空气污染。
1995年,联合国在柏林举行气候会议。出席会议的116位国家代表一致同意,采取补救行动是必需的。可是,订立具体目标、制订明确规则、厘定精密计划等繁重工作却一一延迟执行,令许多人大感失望。
鉴于《5000日挽救地球》一书在1990年所作的评论,挽救行动毫无进展其实是意料中事。该书指出,“在现代工业社会,政治领袖、经济强人自然会竭力干预,务求环保措施不得影响经济活动,否则一概不能接受。”
有鉴于此,《时代》杂志最近提醒世人,“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在大气层所占的含量不断上升,全球的气候可能日趋暖和。不少科学家指出,由于这个缘故,以下的情况可能会出现:干旱频仍,冰冠逐渐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泛滥,猛烈的风暴、由气候引起的灾难越发增多。”
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世人不得不设法补救。到底有什么办法可想呢?
-
-
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法警醒!1996年 | 6月8日
-
-
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法
机动车辆并不是惟一造成污染的根源。私人住宅、工厂、发电站也要分担罪责。尽管这样,机动车辆还是要承担颇大责任,因为这种交通工具使环球各地大受污染。
事实上,《5000日挽救地球》一书大胆地评论:“如果要顾虑到种种可能出现的害处,尤其是排放二氧化碳对气候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汽车就根本没有可能问世了。”不过该书还是承认:“汽车制造商、道路建筑商,政府部门一律都不会考虑把汽车淘汰,甚至连平民大众也不会,因为他们越来越爱用私人汽车代步。”
先进科技既能助人登陆月球,不是也能制造无污染的汽车吗?但所谓‘说时容易做时难’;除非人能够冲破障碍,研制出无污染的汽车来,否则就要继续寻求其他可行的解决方法。
减少污染物质!
1960年代,美国立法规定,机动车辆必须安装控制器,从而限制污染物质的排放量。后来,其他国家政府也纷纷步其后尘。
为了滤除有害物质,目前一般汽车都配备催化转换器;这类车辆必需采用无铅汽油。从1976年至1980年,由于大批汽车司机转用无铅汽油,美国人的血铅含量下降了三分之一。这是值得庆幸的,因为人体血液要是含有过量的铅,就会损害神经系统,削弱学习能力。在许多发达国家,铅的排放量已经下降,但说来遗憾,低度发展国家的情况却差距悬殊。
催化转换器大幅削减铅的排放量,成效令人满意;可是,它的使用价值却不断引起争议。汽车要是使用无铅汽油,性能就会大为削弱;由于这个缘故,汽油的碳氢化合物成分就改变了。结果,汽车排出更多致癌物质,例如苯和甲苯等,催化转换器却未能降低这些致癌物质的排放量。
此外,催化转换器也需要用铂。英国皇家学院教授伊恩·桑顿指出,催化转换器产生不少副作用,其中一个就是沉积在路边的铂日益增多。这位教授警告说:“各种可溶性的铂”很可能已渗进“食物链”里。
《5000日挽救地球》一书以符合现实的口吻承认,“北美洲、日本、南韩和欧洲多个国家自从采用催化转换器以来”,铅的排放量大大减少了,但“由于环球各地的汽车数量激增,净化排气的益处都一一被抵消了”。
减慢车速
如果要减少汽车排出的废气,另一方法就是降低车速。可是,近来美国某些州政府却把汽车行驶的速度极限提高了。在德国,实施车速限制只会惹起国民反感。汽车制造商当然反对降低车速限制,他们旨在生产马力强劲的汽车,以求吸引顾客。这类车辆可以每小时150公里或以上的经济巡行速度行驶。许多驾驶员都不赞成把车速限制降低。但现今看来,德国人似乎越来越愿意接受车速限制,原因不仅在于保护环境,也是为了安全起见。
在某些国家,污染指数一旦超出标准上限,驾驶员就要放慢车速行驶,甚或完全停止驾驶。1995年,德国一次民意测验透露,臭氧水平要是过高,有百分之80的国民会同意实施车速限制。环球各地有众多城市,包括雅典和罗马在内,已采取措施,规定在某种情况下限制车辆行驶。其他城市正考虑实施同样限制。
骑脚踏车
有些城市引进优惠车费,以求鼓励市民搭乘公共汽车,并减少交通流量。在其他城市,驾驶员如果愿意缴纳象征性的租金,把汽车停放在停车场里,政府就会为他们安排免费的交通车辆。为了加快速度,节省交通时间,另一些城市把部分车道指定给公共汽车和计程车专用。
《欧洲人》杂志最近提到一个新颖的应付方法:“由于受到1960年代末期的全国运动所启发,荷兰人灵机一动,想出个好主意来,就是劝说国民使用两轮交通工具,而不是四轮车辆。这样做既可减轻空气污染,又可缓和交通阻塞。”在哥本哈根各街道上,不同地点都设有脚踏车停放处。居民只需放进一枚硬币,就可从释放装置取出脚踏车。居民还可在便利的地点归还脚踏车,并领回保证金。这个计划是否切实可行、会不会流行起来,结果尚待分晓。
为了鼓励市民用脚踏车取代汽车,德国有些城市甚至准许脚踏车手在单向街道上反向行驶!在德国,居民日常上路的路程一般都不足三公里,在市区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路程是属于这个范围的,而农村地区就有逾三分之一的路程属于这个距离;既是这样,居民大可以徒步,甚或骑脚踏车来往区内各处。骑脚踏车不但能够减轻污染,车手也可趁机会锻炼身体。
重新设计
汽车制造商仍继续努力,设法制造无污染的汽车。他们制造了一些靠电池运转的电动车,但这类车辆只能以有限车速行驶,又不能长时间操作。由太阳能驱动的汽车也有同样缺点。
汽车业正深入研究,看看有没有可能用氢做燃料。氢燃烧的时候,几乎从不排出污染物质,可惜费用高昂,令人望而却步。
美国总统克林顿深知,把汽车的设计彻底改变过来是必需的。1993年,他宣布政府打算跟美国的汽车业携手合作,设计未来的汽车。克林顿总统说:“我们将要大胆试行新方案,在技术领域另辟蹊径;我们会不惜工本,继续尝试直到大功告成为止。”他又提到,“要为21世纪制造效率十足、对生态环境无害的交通工具”,这个理想能否实现,日后自有分晓。上述方案还规定,在十年内造出汽车原型;如果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就非付出高昂代价不可。
有些汽车制造商正致力研制一种新型产品,是靠汽油和电力运转的。德国现有供应的新型产品是一辆电动跑车,售价非常昂贵。这辆跑车一经开动,不出九秒就可把速度增至每小时100公里,最高速度为每小时180公里。不过,这辆跑车奔驰了200公里后,就突然毕剥一声停下。如果要再次开动跑车,就至少要给蓄电池重新充电三小时才行。研究工作仍继续进行,预料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非全部难题所在
消除汽车所排出的毒气只不过是难题的部分罢了。汽车还发出大量噪音,在繁忙街道附近居住的人当然体会到个中苦处。既然持续不断的噪音可危害健康,这方面的难题也不容忽视。
此外,爱护大自然的人也指出,郊外的天然美景给丑陋的长长公路弄糟了;沿公路商业区、公路两旁的告示牌使乡村的旖旎风光大为失色。既然汽车数量不断上升,道路需求也相应地增加。
有些汽车多年来一面为车主效劳,一面污染环境;它们即使“寿终正寝”,也要继续破坏环境。废置的汽车充斥农村地区,看上去真是大杀风景;鉴于难题日趋严重,有些地方不得不立法禁止,以免农村地区变成汽车废置场。用易于回收利用的物料制造汽车当然最理想不过,但这样的汽车终有一天面世吗?这看来似乎遥遥无期。
一份报章最近指出,“德国人对自然环境大都深表关注,”然后补充说,“但很少人会实际保护环境。”该报引述一名政府官员的话,“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罪魁祸首,也没有人会愿意承担责任。”当今世上人人都“专爱自己”、“不愿意达成协议”,要解决难题真是谈何容易。——提摩太后书3:1-3。
尽管这样,世人仍继续努力,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法。关于汽车所造成的污染问题,人能够找到完满的解决方法吗?
-
-
找出完满的解决方法警醒!1996年 | 6月8日
-
-
找出完满的解决方法
上帝的话语圣经指出,上帝的属天政府会解决人类一切难题,包括目前由汽车引起的污染难题在内。许多人都听从基督的教训,祈求弥赛亚王国来临。这个王国会不会提供完满的解决方法,指导人类生产毫无污染的汽车?世人只要弃除所有机动车辆,难题就会不复存在吗?既然圣经并没有提供明确答案,我们现在就只能耐心等待,看看未来事情有什么发展。——马太福音6:9,10。
我们倒可以肯确地指出:王国会把地球恢复成为乐园,上帝的政府绝不会容许人污染环境,破坏大地的优美景色。——以赛亚书35:1,2,7;65:17-25。
既然遵守上帝话语的人正受到训练,准备在无污染的新世界享受生命,对于目前使用汽车的方式,他们该怀有怎样的看法?《儆醒!》1988年1月8日刊曾以“我们的森林变成怎样了?”作为封面标题。该期杂志报道,有些科学家认为,汽车排气管喷出的污染物质跟森林日益枯槁不无关系。一名男子读过该期杂志后,深感不安,于是致信守望台社询问:有鉴于此,基督徒是否适宜驾车呢?他很想知道,这是否意味着驾车的人正在藐视耶和华的创造物。
守望台社复信给这位读者,部分内容如下:“政府当局为了减轻污染而制定的环保法例,耶和华见证人会一一遵守。(罗马书13:1,7;提多书3:1)至于要不要越过政府的规定,采取更严格的措施,这个问题各人可自行斟酌决定。别人要是决定从此不再驾车,这是他的私事。《儆醒!》杂志不过是把某些人的看法反映出来,第8页的文章评论说:‘许多人正在采取切合实际的步骤,尽量把空气污染减至合理程度。他们把车速放慢、减少用车旅行、参加合伙用车计划、使用不含铅汽油、服从政府所制定的反污染规例。’”
基督徒保持平衡
上述答案表明,基督徒是平衡、合理的。千万不要忘记,汽车并不是惟一造成污染的根源。飞机、火车,以至大部分的现代交通工具都要分担这方面的责任。但发明这些交通工具的本意并不是要污染环境。交通工具引致污染,实在令人遗憾,但这不过是副作用罢了,原因在于人类的知识实在有限,加上在有关事上处理有欠妥善。
论到这个问题,《守望台》1993年1月1日刊第31页说:“身为耶和华见证人,我们对于现今影响到我们地球家园的许多生态难题深表关注。事实上,我们比大多数人更体会到,地球本是一个清洁健康的地方,是造物主赐给完美人类居住的家园。(创世记1:31;2:15-17;以赛亚书45:18)……我们若作出平衡、合理的努力,避免不必要地使难题恶化,这样行无疑是正确之举。可是,请留意‘合理’一词。……上帝的子民自然不应当对这些生态事项置诸不理。耶和华曾要求他古代的百姓采取若干步骤去处理废物;这些步骤既卫生,又合乎生态循环。(申命记23:9-14)既然我们深知上帝对那些败坏地球的人的看法,我们无疑不应当对于我们在保持环境洁净方面所能做的事置之不理。……可是,除非有法例规定,否则,基督徒究竟会在这方面作出多大努力,纯粹是一件由个人决定的事。……不完美的人往往很易落入‘走极端’的陷阱中。……人尽管力图解决地球上的种种重大生态难题,包括污染难题,他们的努力是绝不会完全成功的。人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惟一的永久解决方法还是有赖上帝的干预。由于这个缘故,我们会将自己的精力和资源集中在上帝的解决方法之上,而非仅是设法解决一些表面的症状。”
由于遵守圣经原则,基督徒得以保持平衡,他们把上帝的命令铭记在心,切实把王国的信息传遍天下。(马太福音24:14)没有任何事能比传道工作更重要、更迫切!现代的交通工具、通讯设施要是能够帮助基督徒履行这样的义务,他们就有充分理由要善为运用,同时避免有意无意地污染环境。这样,他们就不但可以在世人面前,还可以在上帝面前保持良心清白。
关于汽车所引起的污染,我们目前虽然不知道最终的解决方法是什么,却深知这个难题必定会消除。事实表明,完满的解决方法正指日可待。
[第9页的附栏]
减轻污染
• 如有可能,徒步或骑脚踏车
• 参加合伙用车计划
• 定期把汽车送去检修
• 尽量采用无污染汽油
• 避免不必要的旅行
• 用适中而平稳的速度驾车
• 要是可行,多搭乘公共交通工具
• 汽车不论停下多少时间,都要把引擎关掉,切勿让它空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