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波尼度洞悉圣经(上册)
-
-
这份文献主要记述巴比伦最后一位最高君王拿波尼度在位期间的大事,也简略记载了巴比伦被居鲁士军队攻陷的经过。毫无疑问,这份文献出自巴比伦,并用巴比伦楔形文字写成。但学者们研究过字体之后,认为文献的年代可以追溯至塞琉西时期(公元前312-前65)的某个时候,也就是拿波尼度之后的两个世纪或更迟的日子。学者几乎可以肯确地说,这份文献是早期那份文献的抄本。这部编年史褒扬居鲁士,贬损拿波尼度,因而被认为出自波斯一个书吏的手笔。事实上,这份文献被称为“波斯人的宣传作品”。虽然这也许是实情,但历史家认为当中的资料却是可靠的。
尽管《拿波尼度编年史》篇幅很短(泥板最宽处只有约14厘米[5.5英寸],长度也与此差不多),却是现存的关于巴比伦陷落的记载中,最完整的一份楔形文字记录。《拿波尼度编年史》一共有四栏,在第三栏第五行开始,相关的内容说:“[第十七年]……塔什里图月,居鲁士在底格里斯河的俄庇斯袭击阿卡得的军队,阿卡得的居民奋力反抗,但他(拿波尼度)竟屠杀那些居民,使他们困惑不解。十四日,西巴尔不战而降。拿波尼度出逃。十六日,古提恩的总督古巴鲁(乌巴鲁)连同居鲁士的军队不经一战就进入巴比伦。其后,拿波尼度返回巴比伦时被捕……亚拉沙姆努月三日,居鲁士进入巴比伦,居民把青绿的树枝铺在他脚前——他宣布‘和平’临到这城。”(《古代近东文献》,306页)
值得留意的是,“第十七年”这个短语并没有在泥板上出现,文献的这部分毁坏了。这个短语是译者加插的,因为他们认为拿波尼度的统治结束于他在位第十七年。由此他们断定巴比伦在该年陷落,并认为泥板毁损的地方本来有“第十七年”这几个字。即使拿波尼度统治的时间比一般人所认为的要长,也无法改变巴比伦在公元前539年陷落的事实,因为还有其他资料支持这个年份。《拿波尼度编年史》中巴比伦陷落的年份缺损了,在某程度上确实降低了这份文献的价值。
虽然《拿波尼度编年史》中巴比伦陷落的年份缺失了,但文献上的月和日还在。世俗的年代学家根据这些资料,推算出塔什里图月(提斯利月)十六日相当于儒略历10月11日或格雷果里历10月5日,年份是公元前539年。由于这个日期普遍受人接纳,加上没有其他证据证实别的年份才对,因此这个年份可用作关键日期,令世俗历史跟圣经历史可以互相协调。(见年代学)
有一点很值得注意,《拿波尼度编年史》提到巴比伦陷落的那个晚上,“居鲁士的军队不经一战就进入巴比伦”。这可能意味着当时没发生什么激战,情况跟耶利米的预言完全一致,他说:“巴比伦的勇士放弃作战”。(耶5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