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圣经——我们的主要教科书
    神治传道训练班指南
    • 当然,即使一本宗教经典在写成之后被人保存下来达许多世纪之久,同时备受亿万人所敬重,这并不足以证明这本书一定出于上帝。反之,这本书必须具有确据证明上帝才是它的真正作者,它乃是上帝感示人写成的。对圣经作一项仔细的查考足以使诚恳的人信服圣经的确具有这样的证据。

      3,4.圣经原本以什么形式写成?在什么时候分为章与节?

      3 圣经原本以希伯来文、亚拉美文和希腊文写成。正如我们所知,它一共有六十六本书。书的数目(不论某些书被合为一本抑或分为几本)和各书排列的先后次序并不重要。在圣经的正典,意即受上帝感示的各书的目录,编成之后很久,圣经的各书仍然分为若干不同的书卷,而古代圣经目录所列出的各书先后次序并不完全相同。可是,最重要的是圣经包括些什么书。其实唯有现在的圣经正典所含的六十六本书才有充分证据表明它们是上帝所感示的。自古以来曾屡次有人妄图将其他写作加进圣经里,但却未能得逞。

  • 圣经——我们的主要教科书
    神治传道训练班指南
    • 7.《希伯来文圣经》的执笔者包括谁在内?他们都具备真先知的什么条件?

      7 内在的证据清楚显示摩西所写的各书是上帝所感示的,我们对此毫无怀疑的理由。摩西并没有自立为以色列人的领袖。起初摩西甚至认为自己无法胜任这样的重责。(出埃及记3:10,11;4:10-14)但是上帝兴起摩西,并赐给他神奇的能力。甚至埃及行魔术的祭司们也不得不承认摩西所行的事是出于上帝的。(出埃及记4:1-9;8:16-19)在圣灵感动之下,摩西奉上帝之命发言,然后写下圣经的一部份。(出埃及记17:14)摩西死后,约书亚、撒母耳、迦得和拿单所写的记载(约书亚记、士师记、路得记、撒母耳记上下)被编入圣经中。大卫王和所罗门王也对篇幅渐增的圣经正典有所贡献。在此之后,若干先知,从约拿至玛拉基,也有份参加写圣经的工作。他们当中的每一个都符合耶和华为真先知所订的条件:他们奉耶和华的名发言,他们所说的预言获得应验,而且他们带领人归附上帝。——申命记13:1-3;18:20-22。

      8.什么是证明《希伯来文圣经》的确属于圣经正典的最有力证据?

      8 正如耶和华感示人写圣经,按理来说他自然会引导人将他所感示的作品辑集起来。据犹太人的传统说,以斯拉在流亡外地的犹太人重返犹大之后致力于这件工作。以斯拉无疑对此胜任愉快,因为他是受上帝感示的圣经执笔者之一,同时是个祭司和‘敏捷的文士,通达摩西的律法书。’(以斯拉记7:1-11)到公元前第五世纪之末,《希伯来文圣经》的正典已经确定了。它与今日分为三十九本书的《希伯来文圣经》含有同一的写作。这些书之属于圣经正典并非由任何宗教会议所决定;反之它们自始便受上帝所认可。证明《希伯来文圣经》属于圣经正典的最有力证据是耶稣基督和基督教《希腊文圣经》的执笔者们所说的无可置疑的话。虽然他们时常运用受上帝感示的《希伯来文圣经》,他们却从未引用过任何伪经。——路加福音24:44,45。

      9,10.有什么证据表明基督教《希腊文圣经》的各书真正属于圣经的正典?

      9 在写作和辑集的过程方面,基督教《希腊文圣经》的廿七本书与《希伯来文圣经》颇相似。基督“以人作恩赐”,不错,“他赐下有些作使徒,有些作先知,有些作传福音者,有些作牧人和教师。”(以弗所书4:8,11-13,《新世》)在上帝的圣灵指引之下,他们将基督教会的纯正道理阐明出来。耶稣应许使徒说上帝的灵必定会帮助他们,教导指引他们,使他们想起他们从他听到的教训以及将未来的事向他们显露出来。(约翰福音14:26;16:13)这足以确保他们所写的福音记载都真实正确。

      10 表明一本书是否属于圣经正典的真正考验不是这本书被人引用过多少次或被什么并非使徒的作家引述过。反之,书本身的内容必须有证据表明它是圣灵的产品。因此它绝不能助长迷信,鼓励人与鬼魔相交或崇拜受造物。它必须与圣经的其他部份完全一致。每本书均必须与上帝“纯正话语的规模”一致及与耶稣的教训一致。(提摩太后书1:13)使徒们显然凭着上帝的权威而发言。借着圣灵的指引,他们能够“辨别受感示的言论”,看出这些言论是否源于上帝。(哥林多前书12:4,10,《新世》)最后一位使徒,约翰,去世之后,这一连串受上帝感示的人便终止了。因此约翰写完启示录、约翰福音和他的几封书信之后,圣经的正典遂告完成。圣经六十六本书的和谐一致证明这本书是合一的,因此我们有理由深信它的确是耶和华所感示的真理之道。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