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沦为难民,仍喜乐地事奉耶和华
战争、饥荒、灾难、动乱——对一般人来说,以上的事仅是日常的头条新闻而已。可是,对另一些人而言,这却是他们每日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一个普世的基督徒团体,耶和华见证人无疑深深意识到,每逢有战争爆发或有灾难发生,这个国际弟兄团体就可能有些弟兄姊妹正在受苦。另一方面,像许多为求保存性命而逃亡外地的人一样,我们的弟兄有时也要避难逃生。
多年来,一些非洲国家的见证人都有类似的痛苦遭遇。他们当中有不少要收拾行李,离开家园,逃难到别的地方去。除了少数人有交通工具(例如脚踏车)之外,大部分人都只好日复一日,甚至周复一周地不停走路,直至抵达目的地为止。
中非共和国有一个地方叫姆博基,这个小镇是难民避难的目的地之一。近几年来,成千上万的人,包括男女老幼,都纷纷逃到这个地方。在这些难民当中,有一部分是我们的基督徒弟兄姊妹及对圣经感兴趣的人。守望台社在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设有分社办事处,那儿的工作人员很渴望与这些难民会面,以便提供所需的协助。分社曾先后五次派出代表,把班吉的见证人所捐赠的金钱、食物、衣服及药物送到大约1130公里以外的姆博基去。这些慷慨的弟兄姊妹本身所有的虽然不多,却很乐意尽己所能予以援手。
启程前往姆博基
分社办事处的弟兄为了要了解这些难民的需要,以及探知如何在灵性上提供帮助,便派我和妻子前往姆博基。我们乘越野车上路,与我们同行的还有作特别先驱的桑福里安和他的妻子。桑福里安不但对沿途的路径非常熟悉,也通晓姆博基难民所操的赞德语。我们走了四天漫长的旅程才能到达目的地。
旅途中最后一段长达400公里的路程景色优美,我们经过一个复一个种满猴面包树的美丽农村,走过一个又一个小村庄。在这段路程中,我的妻子数算到总共有50道桥——很多已破烂不堪,有些跟本无法通过。我们通常会先用枯木枝和烂横梁把破桥稍加修理,加强越野车的附着摩擦力,作个祷告,然后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地驾驶车子过桥。如果附近有小村庄的话,那里的孩童会主动跑来助我们一臂之力——当然事成之后要收取少量报酬。奇怪的是,他们总是轻而易举地在附近的草堆及树下找到修桥用的木材和木板,令人不禁怀疑他们是否故意把木板拆下藏起来,待有“顾客”时才拿出来应用。
曾经有三次由于破桥看来太危险,我们婉拒这些小伙子的帮忙。我们干脆驶离车路,驶下小溪,在溪中石块上驾车前行,然后上坡再次返回车路上。幸好当时是旱季,否则我们就无路可走了,若要继续上路,恐怕就得有架直升机才行!
姆博基是个怎样的地方呢?我们一面走过漫长的“比斯”,一面想着这个问题。在中非共和国,“比斯”这个法文字词的意思是指用沙砾和粗石铺成的道路或小径,其上还布满无数大大小小的坑洼。
第四日正午之后,桑福里安指着一些四面种有番木瓜树和木薯的茅舍,大声喊道:“看!从这里开始就是姆博基了。”可是,眼前的景象却令我们大感意外,我们不禁问道:“这就是姆博基吗?帐篷在哪里呢?”在我们前面的竟然不是一个一个的帐篷,而是一间一间零零散散的小屋。这些有茅草屋顶的小屋虽然细小,但也整齐清洁。树木和灌木随处可见,居民在自己的房子旁边种些农作物。原来姆博基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难民营,它其实是一个大约有35公里长的广阔乡村。
与弟兄会面
姆博基的弟兄知道我们会来,不过却以为我们需要走五日才会抵达。他们一听到我们的车声,就马上向我们跑过来。男子、女子及儿童——不论在茅屋里的抑或在田间的——都跑过来欢迎我们。他们满面笑容、欢天喜地,不少人要跟我们一连握几次手才肯走开。有些母亲虽然抱着孩子,却伸出手来欢迎我们。总之,人人都想跟我们打个招呼,他们的确很热情地欢迎我们。
由于言语不通,我和妻子都无法跟他们说很多话。但我们尽量尝试说点法语,说点桑戈语,说点英语,有时又说点阿拉伯语。可是,大部分姆博基的弟兄无论说话抑或写读都是用赞德语的。所以桑福里安充当翻译员,把我们的安排告诉他们。
我们继续往前走了几公里之后,就抵达当地的王国聚会所。在姆博基,这是第一所由有宗教信仰的难民兴建的“教堂”。在这里有更多人——弟兄姊妹、他们的儿女及感兴趣的人——前来与我们握手。甚至有些住在附近的儿童也随伙而来要跟我们握握手。
弟兄们安排了两间小屋接待我们。他们把房子打理得一尘不染,还为我们准备了好几桶清水。由于预期姆博基可能会缺粮缺水,为免加重弟兄的负担,我们早已带备了食物及食水。我们把行李从车上卸下的时候,一位年轻女子走过来,问我们喜欢晚餐怎样烹调,喜欢烤鸡还是酱汁鸡。我们从未想过会有一顿这么丰富的晚餐,更没料到会由我们来选菜。我们问她打算用什么做配菜,她说是木薯。于是,我们选择了酱汁鸡。那天晚上,我们原本饥肠辘辘,饭后就完全获得饱足了。可是,他们却继续热情地款待我们——午饭晚餐,日日如是。虽然难民本身在物质方面相当缺乏,他们却悉心照顾我们,令我们得以饱足,这实在教人难以置信。
一群快乐的小会众
在这个僻远的地方,我们总共有21位弟兄。他们前来姆博基的时候,只有两个人受了浸,其余的人只是感兴趣人士。这些人来到这里之后继续研读圣经,并且在短短两年之内进至献身受浸的地步。在我们探访期间,另外有四位感兴趣的人在附近的河里受了浸。
福斯蒂诺的经验便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例子。福斯蒂诺还在家乡的时候,他从一个朋友认识到圣经的基本真理。不久,他和那位朋友就开始向人传道,却遭受反对。仇敌指控他们利用宗教“煽动人民”,把他们逮捕入狱。在狱中,福斯蒂诺的朋友因恐惧而妥协,结果获得释放。两个月后,福斯蒂诺上法庭受审。由于事实表明他所受到的指控是毫无根据的,法庭于是将他释放。后来,福斯蒂诺为了逃避当地的战乱,来到中非共和国,在这里遇到我们的弟兄,并且恢复研读圣经。他在1991年7月受浸,接着在1992年加入全时服务,成为正规先驱。
这群会众虽然人数不多,却洋溢着喜乐及温情。现在他们有一位特别先驱及21位传道员。由于会众里有两位操英语的长老,因此能够与班吉的分社办事处保持紧密联络。我们最初以为这些逃难而来的弟兄必定深受际遇困扰,但事实并非如此。尽管生活清贫,这里的弟兄绝没有大发怨言、焦躁不耐或自怨自艾。他们一抵达就着手建造这些在非洲常见的茅屋或小屋,然后开始种菜养鸡。不错,他们现在拥有的财物的确较从前为少,但却庆幸能够保存性命,继续与信徒同工一起。
姆博基有1万7000至2万个难民,而且人数正随月递增,因此我们的弟兄无疑有个广大的传道地区。跟他们一起传道实在是一件趣味盎然的事。在他们常用的赞德文圣经里,上帝的名字出现于希伯来文圣经以及希腊文圣经的某些地方。对这些人来说,上帝并非仅是“姆博尼”(赞德文,意思是“上帝”),而是“耶科华”——这是他们念上帝的私有名字时的读音——因此他们常说“姆博尼耶科华”。可是,基督新教的许多其他非洲文译本却没有跟从这种译法。他们宁愿以“恩赞巴”、“恩赞比”或其他的非洲名字去代替上帝的名字耶和华。
像耶稣所预言的一样,王国的好消息正传遍整个世界,甚至姆博基也不例外。(马太福音24:14)现在,这群会众已有足够他们需要的各种文字的圣经、书刊、杂志、册子及单张供他们分发。也许将来社方会发行更多赞德文的书刊。
期待永久的家园
我们抵达姆博基之后的第一晚放映了“东欧快乐的大会代表赞美耶和华”这辑幻灯片。第二晚幻灯片的题目则是“在末期使多人归义”。幻灯片在王国聚会所旁边的空地放映,当晚天朗气清,月色明亮,气氛教人着迷!有数以百计的人前来观看这两辑幻灯片,弟兄当然雀跃不已。不但如此,他们也为自己能够提供这些特别节目给当地的人欣赏而感到自豪。
我们在星期一启程离开姆博基,这意味到在接着的四天,我们又要面对同一的路程和那50道桥了。一位姊妹坚要做点食物——两只大蒜烤鸡——给我们在路上享用。那天早上,烤鸡弄得整个车厢都香喷喷的。我们在正午把车子停在灌木丛中,一面品尝美味可口的烤鸡,一面怀念我们在姆博基的弟兄。不错,他们虽沦为难民,却继续忠心地事奉耶和华,并且热切期待在上帝所应许的“新地”上拥有永远安静宁谧的家园。(彼得后书3:13)——外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