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不靠真神而自求觉悟人类寻求真神
-
-
觉悟——怎样发生
14.什么是乔答摩一生的转捩点?
14 上文提及“他一生的转捩点”,所指的是什么事呢?事情发生于他生平初次看见病人、老人和死人的时候。这项经验使他对人生意义苦思焦虑——为什么人生来便要受苦、衰老和死亡?据说他后来遇见一个为了寻求真理而避世的圣人。这件事促使乔答摩舍弃家庭、财富和王子的名号,在随后的六年向印度教导师和古鲁寻求答案,但却劳而无功。记载告诉我们,他尝试过冥思、禁食、瑜伽术和极端的苦行,但仍然找不着心灵的和平或觉悟。
15.乔答摩最后怎样修成他所谓的觉悟?
15 最后,他意识到极端的苦行和他以前所过的自我放纵生活一般无用。他于是采纳所谓的中道,避免他曾经遵从的极端生活方式。由于认定解决方法要从自觉中找到,他于是坐在菩提树(即印度无花果树)下沉思。他抵抗恶魔玛拉的攻击和诱惑,继续坚定沉思四周(一说七周),直至据称他超越一切知识、了解而达到觉悟的地步。
16.(甲)乔答摩后来成为什么?(乙)关于佛陀,人们怀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16 借着这种过程,以佛教的术语来说,乔答摩就成了佛——开悟者或觉者。他达到了终极的目标——涅槃的境界——亦即获致完全的和平与觉悟,摆脱一切欲望和苦难。他成为众所周知的释迦牟尼(释迦族的圣人);他也时常自称为如来(前来[教导]的那一位)。可是,不同的佛教宗派在这个问题上持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他完全是个凡人,为自己寻得觉悟的途径,便将其传授给弟子。其他的人认为他是一系列来到世间说教或弘法(巴利语“达摩”,意即佛陀的教训或途径)的佛陀中最后的一位。还有些人则把他视为菩萨,意即已经证悟,但为了帮助别人觉悟而延迟进入涅槃境界的人。无论如何,觉悟这件事乃是佛教所有宗派的中心教义。
觉悟——究竟是什么?
17.(甲)佛陀第一次说法是在何处?对谁讲论?(乙)试将四谛作简略的解释。
17 既已觉悟,并且克服了起初的若干犹豫之后,佛陀于是出去把他新发现的真理——达摩——传授给别人。他的第一次——很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说法是在贝拿勒斯市的鹿野苑对五个比丘——门徒或僧侣——讲出的。他在讲道中指出,人若要得救,就必须避免放纵私欲,但不是要苦行而是要跟从中道。然后,人必须了解和遵行四谛(参看下页附框),大意如下:
(1) 一切生存都是痛苦的。
(2) 痛苦起源于贪欲。
(3) 没有欲望,就没有痛苦。
(4) 停止欲望的方法是跟从八正道,控制个人的行为、思想和信仰。
18.关于觉悟的来源,佛陀怎样说?(可与约伯记28:20,21,28;诗篇111:10作一比较。)
18 以上解释中道和四谛的讲道阐明了觉悟的精义,因此被认为是佛陀一切教训的总纲。(与此对照,请参看马太福音6:25-34;提摩太前书6:17-19;雅各书4:1-3;约翰一书2:15-17。)乔答摩并没有声称受神感示而说法,相反,他声称“如来发现”而归功于自己。据说佛陀临终时告诉门徒说:“要惟独向真理寻求正觉;除了自己之外,不求任何人的协助。”因此,据佛陀所称,觉悟并非来自真神,而是凭个人培养正确思想和良好行为而修成的。
19.为什么佛陀的信息在当时大受欢迎?
19 我们不难了解何以这种主张大受当时印度社会所欢迎。它一方面谴责印度教的婆罗门(僧侣阶级)所促成的贪污腐化,在另一方面,它也反对耆那教和其他神秘教派的严格苦行主义。它同时取消了各种献祭和繁文缛节的仪式、无数男女神祇以及奴役人生活各方面的阶级制度。简言之,它应许为每个乐意跟从佛法的人带来解脱。
-
-
佛教——不靠真神而自求觉悟人类寻求真神
-
-
[第139页的附栏]
佛教的四谛
佛陀阐释他称之为四谛的基本教训。以下引录的是《转法轮经》(义国之基)一书,英文译本的译者是赖斯·戴维斯(T. W. Rhys Davids):
▪ “众比丘欤,此为苦谛。生为苦,老为苦,病为苦,死为苦。怨憎会为苦,爱别离为苦;求之不得,亦为痛苦……
▪ 众比丘欤,此为集谛。然夫,生之所由新,起乎渴心。由是生声色之欲,求之于此,求之于彼——即求欲、求生、求达……
▪ 众比丘欤,此为灭谛。然夫,灭此渴心,则无欲存焉。须弃背,除却,摆脱渴心,无欲无求……
▪ 众比丘欤,此为道谛。然夫,道谛,八正道也;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