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童年失去了
    警醒!2003年 | 6月8日
    • 童年失去了

      “幸福的童年是儿童该有的最基本权利”。《拔苗助长》。

      大多数人都同意,儿童该过着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但遗憾的是,对很多儿童来说,这只是个梦想而已。请想想,千千万万的儿童沦为战争的牺牲品,什么童年梦想也转眼成空。再想想,那些遭奴役、受虐待的儿童,他们的一生就这样被毁了。

      有些儿童迫于无奈要露宿街头,因为觉得比留在家里安全得多,他们内心的苦况岂是一般人可以了解的呢。孩子羽毛未丰,正是最需要父母关怀呵护,现在却被迫要学会怎样在街上过活,怎样防范心怀不轨的人。这些孩子的童年就成了这个多灾多难时代的牺牲品。

      “但愿时光倒流”

      卡门a今年22岁,童年时吃尽苦头。她和姐姐遭父亲虐待,又得不到母亲的关爱,结果离家出走,沦落街头。街头过活危机四伏,许多流浪儿都因而失足,但她们姐妹俩幸好没有掉进陷阱里。

      事隔多年,卡门每每想起自己童年的痛苦经历,就感觉悲哀,她实在想不起自己有个童真岁月。她感叹:“我瞬间就由幼童成了个22岁的大人,从没体验过成长的过程。虽然我结了婚,有了孩子,但仍渴望做小女孩爱做的事,如玩玩洋娃娃;也渴望受父母所爱,给他们搂抱。但愿时光倒流,我能再做个小女孩就好了。”

      许多儿童像卡门和她姐姐一样,在苦水里泡大。他们沦为街童,快乐的童年就这样被夺去了。许多流浪儿为了挣扎求存,就做起违法的事来。新闻报道和有关的统计指出一项令人吃惊的事实:儿童中有些非常年轻,就已生事犯罪。许多犯案女童的境况更可怜,她们才十几岁大,还是一脸的稚气,就当了妈妈。

      社会的隐患

      不难想象的是,许多儿童要由寄养家庭照顾。《澳大利亚人周末报》一篇社论报道:“寄养家庭的安排出了危机,越来越多破碎家庭的儿童都得不到妥善照顾。”该报也指出:“有些受托管的儿童,没有社会工作者联络他们达数月,甚至数年之久。另一些就不断由一个托管人转往另一个托管人那里,无法安定下来。”

      在一宗案例里,一个13岁女孩曾在3年内转换了97个寄养家庭,有些只逗留了一晚就离去。这女孩回想过去,那时遭人嫌弃、孤苦无援的感受着实令她苦不堪言。许多由寄养家庭照顾的儿童,都像这女孩一样没有童年。

      越来越多儿童失去了童年,难怪专家都为此哀叹。假如你已为人父母,读了这些令人沮丧的报道后,可能庆幸自己的家还算是个安乐窝,而且也能给儿女所需的照顾。可是这还不够,我们仍需考虑另一个隐患。今天,有些儿童并非失去童年,而是童年岁月太匆匆。为什么会这样?这又会对儿童产生什么影响?

      [脚注]

      a 不是真名。

  • 童年岁月太匆匆
    警醒!2003年 | 6月8日
    • 童年岁月太匆匆

      天色阴沉,一架单引擎小型飞机慢慢加速,隆隆地飞离跑道。传媒十分关注这件事,特地派记者前来拍照采访。记者对当事人赞誉有加,说了不少恭维话。是谁那么触目?不是机上那个正式的驾驶员,也不是那唯一的男乘客,而是乘客的七岁小女儿。

      小女孩将要驾驶小型飞机,刷新一项飞行纪录。他们定下紧凑的时间表,不能更改。传媒会在飞机降落的地点守候。因此,尽管乌云密布,三人仍然登上飞机。女孩坐在垫高了的椅子上,才能看到仪表板;踏板也安上垫子,让她短小的双腿能够踩得到。

      很可惜,这次飞行很快就中断了。由于暴风雨猛然袭来,飞机紧急转向,接着失速下降,最后坠毁了。机上三人全部罹难。传媒立时收回赞誉,转而大肆报道这桩惨剧。有些记者和编辑,质疑传媒应否对惨剧负上部分责任。不少人认为,无论如何也不该让小孩驾驶飞机。美国已立法禁止小孩这样行。传媒力求报道轰动,大众则寻求快速解决方法,结果,潜在的严重问题往往被忽略了。

      这宗悲剧叫人认真地看看时下的社会风气。今天,孩子被迫匆匆度过童年,小小年纪就要做大人才做的工作。诚然,不是每个孩子都经历上文谈到的惨剧,但不能否认的是,短促的童年会对孩子造成深远的影响。让我们看看什么使童年岁月匆匆溜走。

      拔苗助长

      父母望子成龙,是可以理解的,但父母要是变得过度忧虑,对儿女要求过高,结果就会不知不觉间给他们太多压力。例如,不少父母越来越热中于让孩子参加课余活动,由体育运动至音乐、芭蕾舞不等。父母还不时聘请家庭教师作个别指导。

      诚然,发掘孩子的潜质,培养他们的才艺兴趣,并无不妥之处。可是,父母会不会在这方面做过了头?答案很显然。有些孩子看来要承受太多压力,跟终日碌碌的大人所承受的差不多一样。《时代》周刊指出,“以前小孩能享受童年时光,现在却要赶功课;孩子活力充沛,本该尽情发泄,如今却像工蜂一样,只懂埋头苦干”。

      有些父母期望孩子能够成为运动界、音乐界和演艺界的资优儿童,日后能平步青云。孩子还未出生,父母就为他们预先报读幼儿园,希望他们前途无量。不但如此,有些母亲还进“准妈妈大学”,给腹中的宝宝“上音乐课”,刺激正在发育的脑子。

      有些国家的儿童未满六岁就要接受阅读能力和数学技能评估,这可能使儿童的感情大受创伤,情况实在令人忧虑。例如,小孩在幼儿园被评为“不及格”,后果会怎样?戴维·埃尔金在《拔苗助长》指出,学校太早和太仓促评核儿童的表现,主要为了方便管理,而不是为了提高教学素质。

      孩子还未长大就给他挑大人的担子,会有什么后果呢?今天,社会认为孩子受过训练,就能做大人的工作,埃尔金对这种看法深感不安。他说:“这个观念反映我们已接受了年轻人要承担越来越多的压力,认为这是‘正常’的。”事实上,对儿童来说,什么才是合理的要求,人们的看法正在急剧改变。

      望子成龙

      许多父母教导儿女,胜利就是一切,这种好胜精神在运动方面尤其显著。他们觉得这不单没什么不妥,甚至是可取的。今天,许多儿童为要赢得奥运奖牌,就发奋努力。有些儿童想到胜利那刻的光辉,以及长大后能过安稳的生活,就一心要匆匆长大,甚至毅然放弃童年。

      想想女子体操运动员,她们很年幼就接受严格的训练,小小身躯受尽折磨。为要参加奥运竞赛,她们不单长年累月操练身体,也要在心理上作好准备。不消说,得胜的只是少数。但对失败的而言,他们牺牲了宝贵的青春,真的值得吗?有时,甚至连得胜者后来也怀疑是否值得付出这样的代价。

      为要成为体坛超级巨星,这些女孩被迫匆匆长大,她们的感情也许能提早成熟,可是,严格的训练往往阻碍了身体的发育。有些女孩的骨骼不能正常生长。许多女孩出现饮食失调。另一些的青春期也推迟了,有的甚至迟了数年。不过,今天很多女孩却面对一个恰恰相反的难题:过早踏入青春期。(请看上面附栏)

      应有尽有,独欠父母关怀

      假如你认同娱乐界的吹嘘,你或许会以为,活得奢华就等于拥有美满的童年。有些父母拼命工作,给孩子应有尽有的物质享受。豪华房子,各式娱乐,华贵衣服,孩子全都一无所缺。

      然而,不少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儿童,却酗酒吸毒,忧郁反叛。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得不到父母关爱,因而感到愤懑,怨恨父母。儿童需要的,是父母经常陪伴,给他们爱心和关怀。父母本以为,努力工作能保障儿女活得幸福,可是由于无暇顾及儿女,结果适得其反。

      朱迪思·保普哈齐博士指出,有些“富裕的家庭,父母双方都要外出工作。他们深知自己只顾追求物质,因而牺牲了家人,于是就溺纵儿女”。保普哈齐认为,这些父母“由于没有克尽天职,就以物质满足儿女,代替他们应尽的责任”。

      父母失职,儿女难免身受其害。他们在物质方面虽然应有尽有,却失去了幸福童年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条件:父母花时间陪伴他们,关爱他们。这些儿童没有父母管束,也没有父母循循善诱,他们在毫无准备之下,很快就要面对成长后必须面对的种种问题。“我要尝试吸毒吗?性滥交?发怒时动手打人?”他们很可能从同辈得知以上问题的答案,或模仿电视电影主角的行径。可是,这样做的后果不堪设想,很多时一失足会令童稚的真纯丧失了,有时甚至会恨错难返。

      被迫做“大人”

      无论是由于分居、离婚或是配偶死亡,双亲家庭突然变为单亲家庭,孩子的感情就会大受打击。虽然许多单亲家庭都能成功面对逆境,可是,有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却被迫匆匆度过童年。

      可以理解的是,单亲父母有时难免感到孤独,于是就把最年长的孩子当作家中的另一个“大人”。绝望之余,就拣了儿女做倾诉对象,要儿女负起他们还未能承担的重压。有些单亲父母太倚赖孩子了,要孩子分担自己的感情压力。

      有些父母索性推卸责任,迫使儿女负起大人的担子。上文提到的卡门和她姐姐,就是受不了家中的苦况,于是决定离家出走,在街头过活。这些孩子年纪轻轻,就要养育弟妹。对他们来说,这实在太残忍了。

      毫无疑问,要孩子匆匆度过童年,后果堪虞。可行的话,切勿让孩子的童年岁月匆匆溜走。可是,令父母深感安慰的是:他们可以 采取积极步骤,让下一代得享幸福的童年。什么步骤?让我们看看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第6页的附栏]

      性早熟引起难题

      今天,女孩提前踏进青春期吗?科学家对这个问题仍议论纷纷。有的说,19世纪中期,女孩一般到17岁才开始发育;现在青春期的年龄却提早到13岁前。1977年,一项对美国1万7000个女孩所作的调查显示,百分之15的白种女孩和百分之50的美籍非裔女孩,在8岁时已出现性发育的早期现象。然而,有医生质疑上述调查结果,并且警告父母,不要把性早熟当作正常现象。

      不管医生怎样说,性早熟叫父母和孩子都难以应付。《时代杂志》说:“身体的改变固然叫孩子感觉尴尬,但性早熟造成的心理影响更令人担忧。孩子天真烂漫,应该开开心心地玩耍,而不是要防范色鬼。……更何况童年已很短促。”文章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女孩要是思想还未成熟,但由于呈现女子身段,被人看作成年人,她会蒙受什么损失呢?”

      很多时,失去的就是童真。女孩由于性早熟,遭人淫辱,结果永远受害。一个母亲直率地说:“早熟的女孩会吸引较大的男孩,像蜜糖吸引蜜蜂一样。”她们年纪轻轻就被迫性交,最后自尊尽失,良心有愧,甚至连身体和感情也受到伤害。这是多么高昂的代价!

  • 童年无限好
    警醒!2003年 | 6月8日
    • 童年无限好

      孩子能不能享有美好的童年,很在乎父母有没有悉心抚育。怎样才算悉心抚育?有关原则你可能都听过了:花时间陪孩子。倾听他们诉说心声。给他们明确的指引。要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们,乐他们所乐,忧他们所忧。做他们真正的朋友,但有时也要以父母的身份施行管教。这些耳熟能详的原则无疑有助父母克尽天职。不过,在这些原则以外,还有一些更基本、更重要的事情。

      世界各地许许多多的父母都看出,要做称职的父母,就得实践圣经的原则。为什么?因为创立家庭制度的,就是圣经的作者、睿智的上帝耶和华。(创世记1:27,28;2:18-24;以弗所书3:15)既然如此,他向人启示的话语自然是教养儿女的最佳指南。可是,圣经已很古老,它仍能提供指引,使我们不至于盲从时下的风气,强要孩子匆匆度过童年吗?以下就是几条合用的圣经原则。

      量着孩子的步伐而行

      以撒的儿子雅各有十几个孩子。圣经报道,这家人有一次出门远行,途中雅各说了句很有智慧的话:“孩子们还年幼娇嫩……。请我主[雅各的哥哥以扫]先在仆人前面过去,我要量着……孩子的步伐,慢慢前行”。(创世记33:13,14)

      雅各知道,孩子就是孩子,不是大人。他们“年幼娇嫩”,个子较小、体质较弱,比成年人更需呵护照顾。雅各没有强迫孩子走得跟他一样快,反而放慢脚步,按着孩子的步伐前行。在这方面,他反映了上帝的智慧,因为上帝也是这样对待他地上的儿女。天父知道我们的能力限度,不会对我们期望过高。(诗篇103:13,14)

      同样的智慧,甚至在一些动物身上也可以见到,因为上帝创造它们时,赋予了它们“本能的智慧”。(箴言30:24)例如,博物学家留意到,为了迁就象群里的一头幼象,整群大象会放慢脚步,直到幼象能赶上它们为止。

      现代社会中,有些人行事忽略了上帝的智慧,但你用不着亦步亦趋。要记得,你的孩子还“年幼娇嫩”,承受不了成年人的担子。让我们举个例。假设你是个单亲父母,正受着一些个人难题所困扰,很想向孩子倾吐心事。这时候,要压抑冲动,宁可向一个成熟的、能帮助你解决问题的成年朋友求助。这个人要是能帮助你应用圣经里的明智劝告,那就最好不过。(箴言17:17)

      同样道理,别把孩子的生活步调安排得过度紧凑、刻板,连玩玩游戏,轻松一下的时间也没有。要按孩子的能力和需要,为他们订出一个合适的时间表,而不是跟随现今世界的急速节奏。圣经的明智劝告是:“不要向这世界看齐”。(罗马书12:2,现译)

      “凡事都有特定的时期”

      圣经里有另一条明智的原则:“凡事都有特定的时期,天下万务都有适当的时候”。当然,孩子也有工作的时候,他们的工作可真不少呢。他们要赶功课、做家务、参与属灵活动。可是,同一段经文也说,人要有“嬉笑的时候”和“欢跃的时候”。(传道书3:1,4)

      孩子特别需要玩耍,需要嬉笑,需要无拘束地发泄一下精力。如果孩子醒着的时候,不是要上学,就是要参加课后活动和做其他严肃的工作,他们在玩乐方面就会得不到满足。这可能会激怒他们,使他们灰心丧气。(歌罗西书3:21)

      让我们看看怎样在另一方面应用这条原则。既然“凡事都有特定的时期”,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那么,人在孩童时代就该做一个孩子了,对吗?你大概也同意这一点。可是,你的孩子不一定这样想。通常男孩女孩见到大人做什么,就自己也想做什么。对于女孩子来说,她们也许想把自己打扮得像个成熟女性。如果青春期提早开始,这种想法可能会更加强烈。

      明智的父母知道这种想法很危险。这个世界道德堕落,一些广告和娱乐节目为儿童塑造了早熟的形象,仿佛她们很懂得与性有关的事情。涂脂抹粉、珠光宝气、打扮性感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可是不要忘记,堕落腐化的人渴望利用孩子满足性欲。何必进一步挑起他们的欲念呢?父母帮助孩子穿适合他们年纪的衣物,就是懂得把另一个圣经原则应用出来:“精明的人见祸就躲藏”。(箴言27:12)

      此外,如果让孩子过度专注于体育活动,他们就会很难过平衡的生活,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了。圣经明智地劝告我们:“操练身体益处有限,敬虔却事事有益,不论现在还是未来,都能叫人得着应许的生命。”(提摩太前书4:8)

      要让你的孩子明白,胜利不是一切。许多父母给儿女灌输强烈的竞争精神,要他们不惜代价,争取胜利。这么一来,不但运动和游戏的乐趣给扼杀了,有些孩子更为求取胜,不惜使用欺诈的手段,甚至伤害参与活动的人。为了胜利而导致这样的后果,多不值得!

      学会自制

      要孩子明白每事都有特定的时期,不是容易的事。他们想要一样东西的时候,大多不愿意耐心等待。更糟的是,社会似乎什么事情都要立刻获得满足。传媒经常在娱乐资讯中重复同样的信息:“何必再等,想要就要!”

      不要因为世俗的精神如是,就娇纵你的儿女。《孩子与电脑》(英语)一书说:“情感智商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能够先吃苦、后享乐。”又说:“不管在校内校外,儿童暴力事件日益普遍。孩子如果学会合群,养成自制,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圣经中有一条很管用的原则:“人把仆人从小娇纵惯了,仆人长大后必忘恩负义。”(箴言29:21)虽然经文说的是如何对待年轻的仆人,但是许多父母看出,这个原则对教养儿女也大有帮助。

      孩子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他们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照耶和华的意思管教他们,纠正他们的思想”。(以弗所书6:4)仁爱的管教有助孩子养成自制和忍耐等美德。这些特质能使孩子一生快乐满足。

      永远美好的童年

      你也许会想:“睿智、仁爱的上帝既然启示人写下这些有益的原则,难道他会定意让世界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吗?世上充斥坏人坏事,对孩子的影响弊多利少,上帝真的想孩子在这样的世界里生活吗?”事实上,耶和华上帝和他的儿子基督耶稣深爱人类,包括不同年纪的孩子。他们很快就会铲除地上的所有恶人。知道这一点,你也许会感觉安慰。(诗篇37:10,11)

      你想知道在将来的世界里,生活会是怎样的安宁和愉快吗?不妨根据圣经中优美的描述,想象一下到时的情景:“豺狼必留在绵羊羔身边,豹子必卧在山羊羔身旁。牛犊、壮狮、肥畜都能同群,连小孩也能带领它们。”(以赛亚书11:6)今天的世界常常无情地破坏孩子的童年,知道上帝应许赐给人类这个光明的前景,多么叫人欣慰!毫无疑问,造物主没想过要孩子失去童年,或是匆匆度过童年。他定意让孩子活得幸福快乐。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