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回真神人类寻求真神
-
-
第15章
归回真神
“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翰福音13:34,35。
1,2.在真正的基督徒当中,爱心应该产生什么影响?
耶稣的这段话为一切自称是他的真正跟从者的人立下了准绳。基督徒的爱心会超越种族、部落和国家的界限。真正的基督徒必须“不属世界”,正如耶稣在以往和现今均“不属世界”一般。——约翰福音17:14,16;罗马书12:17-21。
2 基督徒怎样表明自己“不属世界”呢?例如,对于现代动乱的政治、革命和战争,基督徒应当怎样行?与上述耶稣的话一致地,基督的使徒约翰写道:“凡不行义的就不属上帝,不爱弟兄的也是如此。我们应当彼此相爱。这就是你们从起初所听见的命令。”耶稣自己曾解释何以他的门徒没有为了营救他而争战,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我的国若属这世界,我的臣仆必要争战。……只是我的国不属这世界。”即使当时耶稣的生命受到威胁,他的臣仆仍没有像世人一样互相争战以图解决争论。——约翰一书3:10-12;约翰福音18:36。
3,4.(甲)关于“末后的日子”,以赛亚作过什么预言?(乙)有些什么问题尚待解答?
3 在基督之前700多年,以赛亚预言各国的人会聚集起来对耶和华作纯真的崇拜,并且不再学习战事。他说:“末后的日子,耶和华殿的山必坚立,超乎诸山,……万民都要流归这山。必有许多国的民前往,说:来吧,我们登耶和华的山,奔雅各上帝的殿。主必将他的道教训我们;我们也要行他的路。因为训诲必出于锡安;耶和华的言语必出于耶路撒冷。他必在列国中施行审判,为许多国民断定是非。他们要将刀打成犁头,把枪打成镰刀。这国不举刀攻击那国;他们也不再学习战事。”a——以赛亚书2:2-4。
4 在世上的所有宗教当中,哪一个宗教以符合这些条件广为人知呢?什么人即使受到监狱、集中营和死刑的折磨,亦不为所动、坚决拒绝学习战事呢?
基督徒的爱心与中立
5.在基督徒的中立方面,个别的耶和华见证人立下了什么纪录?原因何在?
5 耶和华见证人在普世以个别凭良心坚守中立立场著称。他们在整个20世纪饱受牢狱、集中营、酷刑、放逐和迫害之苦,因为他们是一个归附上帝的普世基督徒会众,他们拒绝牺牲彼此之间的爱心和团结。1933-45年之间,在纳粹德国大约有一千个见证人死亡,几千人入狱,因为他们拒绝与希特勒的战争行动合作。同样,在以前受法西斯主义者佛朗哥统治的西班牙,数以百计的青年见证人因不肯违背自己的良心而被判入狱,平均每人在军事监狱中被囚达十年之久。今日在若干国家中仍有许多年轻的耶和华见证人因坚守基督徒的中立立场而系身囹圄。可是,耶和华见证人绝不干预政府的军事计划。见证人在政治事务上无可动摇地严守中立乃是他们在充满冲突和动乱的20世纪中始终保持的一贯立场。这件事标明他们是基督的真正跟从者,与基督教国的各宗教泾渭分明。——约翰福音17:16;哥林多后书10:3-5。
6,7.关于基督教,耶和华见证人了解到什么?
6 借着紧守圣经和跟从基督的榜样,耶和华见证人表明他们正在实行对真神耶和华的崇拜。他们看出上帝的爱,这种爱从耶稣的一生和他所作的牺牲充分反映出来。他们了解到真正的基督徒爱心会形成一个无可分隔的普世弟兄团体——超越政治、种族和国家的界限。换言之,基督教不仅是国际性的,而且是超国际的;它超越国家的界限、权威或利益。它把全人类看作一个大家庭,具有共同的祖先和共同的创造者,耶和华上帝。——使徒行传17:24-28;歌罗西书3:9-11。
-
-
归回真神人类寻求真神
-
-
[第347页的附栏]
在异教的罗马严守基督徒的中立
根据耶稣所倡导的和平友爱原则,以及基于对上帝的话语所作的个人研究,早期的基督徒不愿介入列国的纷争。耶稣曾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我的国若属这世界,我的臣仆必要争战,使我不至于被交给犹太人。只是我的国不属这世界。”——约翰福音18:36。
晚至公元295年,罗马退伍军人之子,泰雷斯特的马克西米连努斯(Maximilianus of Theveste),被征募入伍。地方总督问他叫什么名字,他答道:“你为什么要知道我的名字呢?我凭良心反对……我是个基督徒。……我不能服从;我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地方总督警告他,若不服从便可能丧生。“我不能服从。你可以把我斩首,但我不会事奉这个世界的势力;我要事奉我的上帝。”——《历史家探讨宗教》,汤因比着。
现代的耶和华见证人在个别研究圣经之后受自己的良心所指引,在世界各地均采取同一立场。在若干国家中,有些见证人为此付出最高代价,尤其是在纳粹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许多人被枪决、吊死和斩首。但他们那基于基督徒爱心的普世团结却得以保全。没有任何人在战争中死于耶和华的基督徒见证人之手。如果每个所谓的基督徒都按照基督的友爱原则而生活,世界历史便会多么迥异!——罗马书13:8-10;彼得前书5: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