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受万民恨恶’
    耶和华见证人——上帝王国的宣扬者
    • 在集中营里受到非人待遇

      阿道夫·希特勒甘愿与教士们狼狈为奸。1933年,梵蒂冈和纳粹德国签订协约;在同一年,希特勒随即在德国发起运动,要将耶和华见证人彻底消灭。到1935年,见证人在全国各地均受到禁制。但这件事是由谁促成的呢?

      一个天主教教士在1938年5月29日的《德国道路报》(在波兰罗兹出版的一份德文报纸)说:“现在世上有一个国家严禁所谓的……圣经研究者[耶和华见证人]活动。这个国家便是德国!……阿道夫·希特勒掌权之后,德国天主教主教团再次向他提出请求,希特勒说:‘这些所谓的热心圣经研究者[耶和华见证人]是捣乱分子。……我认为他们是骗子;我绝不能容忍德国的天主教徒受这个美国法官卢述福肆意诋毁;我解散德国的[耶和华见证人]。’”——楷书本刊自排。

      是否只有德国的天主教主教团才要求政府采取这样的行动呢?据德国一份报章(Oschatzer Gemeinnützige)在1933年4月21日报道,路德会的牧师奥托在4月20日的一项电台广播中,谈及在德国萨克森州的路德会与该国的政治领袖之间存有“最密切的合作关系”,然后宣布说:“这项合作的最初结果已显露出来,据报今日政府已明令禁止热心圣经研究者国际协会[耶和华见证人]及这个团体在萨克森州各支部的活动。”

      在此之后,纳粹政府对基督徒发动了有史以来最残酷不仁的逼迫。有数以千计的耶和华见证人——来自德国、奥地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荷兰、法国和其他国家——被投入集中营里。他们在营里受到最残酷和最惨无人道的虐待。司空见惯的待遇是,他们受人咒骂和拳打脚踢,然后被迫作屈膝操、跳跃和爬行达数小时之久,直至他们晕倒或力竭倒地为止。他们受尽折磨之际,卫兵肆意取笑他们。有些被迫在严冬赤身露体,或只穿单薄的衣服站在院子里。许多人被鞭打至遍体鳞伤,失去知觉。还有些人则在医学试验中被用作实验品。有些人双臂给缚在背后,然后用绳吊住他们的手腕。虽然他们食不果腹、精疲力竭、在结冰的气候下衣不蔽体,他们却被迫做吃力的苦工,昼夜辛劳;有些工作本需要用铲或其他工具,他们却只能用双手。不论男女都受尽虐待。他们的年龄从十余岁至七十余岁不等。折磨他们的人时常高声辱骂耶和华。

      为了使见证人灰心丧志,萨克森豪森集中营的司令下令当着所有囚犯面前处决奥古斯特·迪克曼——一个年轻的见证人。他特别命令耶和华见证人站在前排,要叫他们留下更深印象。解散囚犯的时候,他吩咐耶和华见证人留下来。司令盛气凌人地问道,‘现在谁愿意签声明书?’——宣布放弃自己的信仰而同意参军。在场的400多个见证人没有一个表示愿意。接着有两个人走上前!但不是要签名,而是要求将他们在一年前所签的名字取消。

      在布痕瓦尔德集中营,见证人也受到类似的压力。纳粹军官利度告诉见证人说:“你们若有人不肯跟法国或英国作战,你们全部都要死于非命!”当时有两连全副武装的党卫军在闸门等候。没有一个见证人肯屈服。结果他们受到残酷的虐待,但军官却没有执行他的恐吓把见证人杀死。人所熟知的一件事实是,虽然营里的见证人愿意做几乎每一件委派给他们的工作,可是,即使当局刻意用饥饿和难挨的苦工去折磨他们,他们仍坚决拒绝做任何支持战争或伤害其他囚犯的事。

      他们的经历是难以形容的。有数以百计的见证人死于非命。大战结束之后,生还者从营中获释,一位来自弗兰德斯的见证人写道:“惟独凭着坚强的生存意志,寄望于全能的耶和华,全心信赖他,加上对神治国的深挚爱戴,我们才能够忍受这一切艰辛而赢得胜利。——罗马书8:37。”

      父母被迫与儿女分离。夫妇也被迫劳燕分飞,有些甚至一别竟成永诀。马丁·普辛格新婚不久便被逮捕解往丑声远播的达豪集中营,然后转往毛特豪森集中营。他的妻子格特鲁德则被囚禁在拉文斯布吕克集中营里。他们彼此隔绝,达九年之久。马丁·普辛格后来忆述他在毛特豪森的经历说:“盖世太保千方百计要诱使我们舍弃对耶和华的信心。挨饿;虚假的友谊;残暴的虐待;日复一日站在框架里;双腕缚在背后,吊在一条十尺高的柱上;鞭打——这一切虐待以及其他卑鄙到令人难以启齿的酷刑,他们都尝试过。”但普辛格却始终忠于耶和华。他也得以劫后生还,并且在后来成为耶和华见证人治理机构的成员。

      由于信仰被囚禁

      耶和华见证人被囚在集中营里并非因为他们是罪犯。营里的军官要人为他们剃须时,他们放心将剃刀交给见证人使用,因为他们深知没有见证人会用这样的工具作为武器去伤害人。奥治维兹集中营的党卫军军官需要有人清洁他们的住所或照料他们的儿女时,他们会拣选见证人去担任这些工作,因为他们深知这些人不会试图毒害他们或逃走。在大战的末了,德军从萨克森豪森集中营撤退时,卫兵将他们的掠物放在一架马车里,搀杂在一群见证人当中。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深知见证人不会偷窃他们的财物。

      耶和华见证人受囚禁纯粹是由于信仰的缘故。当局曾不止一次作出承诺,只要他们签署一份声明,愿意放弃自己的信仰,他们便会立即获释。党卫军曾殚精竭虑、威迫利诱,要见证人签署这样的声明。这便是他们最渴望达到的目标。

      除了少数例外,见证人的忠诚是无可动摇的。他们甘愿为了忠于耶和华和忠于基督的名而备尝痛苦,也甘愿忍受加于他们身上的种种酷刑。不但如此,他们在彼此之间也保持牢不可破的属灵团结。

      他们所表现的精神绝非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而不惜牺牲一切。相反,他们彼此表现自我牺牲的爱心。他们当中的一分子若虚弱不适,别人便会将自己配给得来的寡少粮食与他分享。即使得不着任何医药治疗,他们也会怀着爱心互相照顾。

      即使逼迫者极力制止圣经研究资料达到见证人手中,见证人仍然获得灵粮的供应——藏在外界寄来的礼物包裹里,通过新近抵达的囚犯之口,甚至藏在一个新囚犯的木腿里,或当他们在营外劳作时运用其他的转递方法。他们将书刊辗转传阅;有时他们甚至暗地使用营中官员办公室里的复印机。即使相当危险,他们甚至在营里举行若干聚会。

      见证人锲而不舍地宣扬上帝的王国乃是人类的惟一希望——在集中营里亦无例外!在布痕瓦尔德集中营里,由于见证人有组织的活动,数以千计的囚犯得以听见好消息。在汉堡附近的新加默集中营里,见证人在1943年初仔细筹划了一项彻底的见证运动,结果得以顺利执行。他们按营中犯人所说的语言预备了各种文字的见证卡。他们设法与每个囚犯取得接触。他们作出安排,与感兴趣的人经常主持个人的圣经研究。见证人如此热心传道,以致有些政治犯埋怨说:“无论在什么地方,你都听见有人谈及耶和华!”后来柏林下令将见证人分散在其他囚犯中,以便削弱他们的影响,但这反而使他们能够对更多人作见证。

      论到拉文斯布吕克集中营里500多个忠贞的见证人女子,法国戴高乐将军的侄女在她自己从营中获释之后写道:“我真正钦佩她们。她们属于多种不同国籍:德国人、波兰人、俄罗斯人和捷克人,她们都为自己的信仰受过很大苦楚。……她们都表现极大的勇气;她们的态度最后甚至赢得了党卫军的尊敬。她们若肯放弃自己的信仰,便可以立刻获得释放。但是刚相反,她们从未停止抵抗,甚至能够设法将书本和单张偷偷运进营里。”

      世界试图将见证人压进它那属于撒但的模子里,但见证人却像耶稣基督一样证明自己战胜了世界。(约翰福音16:33)克丽斯汀·金格在《新宗教运动:了解社会的一项透视》一书中论及见证人说:“耶和华见证人对新社会的极权观念提出挑战。这项挑战,以及见证人的继续存在,使新规制的策划者大感不安。……逼迫、苦刑、监禁和讥嘲——这些方法虽然一向有效,却没有使任何见证人归附纳粹;事实上,采用此种手段的人反而弄巧成拙。……在这两个要求人表现忠诚的敌手之间,斗争十分激烈,特别是鉴于在势力方面远较强大的纳粹,在许多方面反较为脆弱,信念较不稳固,对他们那千年帝国的继续存在也较不肯定。可是见证人却对自己的根源毫无怀疑,因为他们的信仰自亚伯的日子以来已一直存在。虽然纳粹不得不大力镇压反对的势力,并试图说服自己的支持者,甚至时常借用基督教国各教派的词语和意象,见证人却十分肯定属下的成员会保持绝对的忠诚,直至死而后已。”——1982年出版。

      大战结束之后,有一千多个见证人得以生还从营中出来,他们的信心毫无减损,彼此之间的爱心仍然坚强。由于苏联军队的进迫,卫兵迅速从萨克森豪森撤退。他们将囚犯按国籍分组,但耶和华见证人却被编在同一组里——有230个人来自这个营。当时俄国人已十分逼近,卫兵们变得心烦意乱、张皇失措。他们没有粮食,囚犯亦疲弱不堪;可是,一有人落后或力竭倒地,卫兵就会立即把他枪杀。沿途有数以千计的人倒毙在路旁。但见证人却彼此帮助,甚至最软弱的人也没有倒卧在路旁!可是,他们当中有些人已年届65岁至72岁的高龄。其他的囚犯在路上试图偷窃粮食,许多人失手而被枪杀。在另一方面,耶和华见证人却把握机会,在撤退的路途上告诉人耶和华的仁爱旨意。有些人听见他们那予人安慰的信息之后深怀感激,便供应食物给他们和他们的基督徒弟兄。

  • ‘受万民恨恶’
    耶和华见证人——上帝王国的宣扬者
    • [第661页的附栏或图片]

      党卫军试图强迫见证人签署的声明书译文

      集中营..................................

      第二区

      声 明

      本人.....................................

      于......................................

      在................................... 出生

      谨在此作出以下声明:

      1.本人现已知晓,万国圣经研究会传讲谬误的教义,并且假借宗教之名进行反政府活动。

      2.因此,本人完全脱离这个组织,并且彻底舍弃这个教派的主张。

      3.本人在此保证,永不再参加万国圣经研究会的任何活动。若有任何人向我宣传圣经研究者的主张,或以任何方式显示他们与圣经研究者有关,本人会立即举报。本人若收到任何来自圣经研究者的书刊,就会立即将书刊交给最近便的警察分局。

      4.在未来,本人会尊重国家的法律,尤其是在战争期间,我会拿起武器捍卫祖国,并在每一方面都与社区通力合作。

      5.本人深知,我若违反今日所作的声明,就会立即再次被扣押。

      ....................,日期..........

      ...................................

      签名

      [第662页的附栏]

      两个被判处死刑的人的遗书

      1940年1月6日,被判处斩首极刑的弗朗兹·赖特尔在柏林-普洛参泽的拘留所写了以下的信给母亲:

      “我坚信我所做的事是对的。现在,我仍然可以改变主意,但这样我就会对上帝不忠了。我们所有在这里的人都渴望对上帝紧守忠诚,为他增光。……按我所知,如果我同意起[军]誓,我就犯了该死的罪了;这样我便行了大恶,故此不会有复活的希望。但是,我决心要紧守基督的吩咐:‘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我亲爱的妈妈和我所有亲爱的兄弟姐妹,今日我获知自己所受的判决;不要惊慌,判决是死刑,而且明天早上便会行刑。我有来自上帝的力量;情形就像古代一样,上帝的力量一向都与所有的真正基督徒同在。使徒写道:‘凡从上帝生的,就不犯罪。’我的情形也一样。我已经向你证明了这件事,你也看得出来。亲爱的,不要难过。你们所有人都要更加熟识圣经才好。只要你们站立得稳,忠心至死,我们就会在复活的日子重聚。……

      “你的弗朗兹,

      “直至我们重聚。”

      1945年3月2日,贝特霍尔德·绍博在匈牙利克尔门德被士兵枪决,以下是他的遗书:

      “我亲爱的妹妹玛莉卡!

      “我还剩下一个半小时,我写信给你是希望你能够将我的情况告知双亲——我立即就要被处决了。

      “我愿双亲心境平静,就像我在这个灾祸频仍的世界里,在这最后时刻所经历的一样。现在是十点钟,我会在十一点半被处决;但我却十分镇静。我把未来的生命交托在耶和华和他的爱子,君王耶稣基督的手里;他们是永不会忘记那些真心爱他们的人的。我也知道,死了的人,意思就是那些在基督里睡了的人,很快便会复活过来。鉴于你们对我的挚爱,我特别切望你们享有耶和华的一切丰盛恩典。请代我吻别双亲与安努斯。他们不要为我担心;我们很快便会重聚的。我的手现在很镇定;我会休息一下,直到耶和华再次呼唤我。甚至在今时此刻,我仍然紧守我对他所作的誓言。

      “现在我的时间到了。愿上帝与你们同在,也与我同在。

      “深爱你们的,……

      “贝泰”

      [第663页的附栏]

      他们以勇气和坚强的信念著称

      ◆ “在极不利的环境下,集中营里的见证人一起聚集和祷告,印制书刊及使人归信。他们互相交往,彼此扶持。与其他囚犯截然不同的是,见证人清楚知道自己何以处身营内及为何要忍受这些苦楚。见证人为数不多,但却证明是一群令人难忘的囚犯。他们以紫色三角形为标记,此外更以勇气和坚强的信念著称。”克丽斯汀·金格博士在《纳粹政权与新宗教:五个不肯附和强权的个案研究》一书中这样写道。

      ◆ 安娜·巴威辛斯卡在她所著的《奥治维兹营中的道德标准与暴力》一书中评论道:“这群犯人是一股坚不可克的理念力量;他们在抵抗纳粹主义的斗争中赢得了胜利。这个教派的德国教友在一个战战兢兢的国家中有如一个誓死不屈、抵抗到底的小岛。他们怀着同一视死如归的精神在奥治维兹营中发挥作用。他们赢得了其他囚犯、……营中职员,甚至党卫军的尊敬。人人都知道,没有任何‘圣经研究者’[耶和华见证人]会执行一项违反他们的宗教信仰的命令。”

      ◆ 鲁道夫·赫斯在《奥治维兹的司令官》这部自传里谈及有些耶和华见证人由于拒绝违反基督徒的中立而被处决。他说:“我想象早期的基督徒殉道者在竞技场里等候野兽把他们撕碎之际便是这个情景。他们的面容完全改变了,双目望天,紧握双手祷告,从容就义。所有目睹他们惨死的人都深受感动,甚至行刑的兵士也为之动容。”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