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哥林多前书、后书
    洞悉圣经(上册)
    • 哥林多前书、后书

      (Corinthians,Letters to the)

      圣经里两封受上帝启示的书信,是使徒保罗在公元1世纪写给希腊的基督徒的。在《希腊语经卷》的大部分英语译本中,这两封书信分别排在第七和第八。保罗表明自己是这两封信的执笔者,哥林多前书写给“哥林多城上帝的会众”,哥林多后书则写给“哥林多城上帝的会众,以及亚该亚全境的所有圣民”。(林前1:1,2;林后1:1)

      哥林多前书、后书都出自保罗之手,这是无可置疑的。除了使徒自认是执笔者之外,外在的证据也充分表明,一般人都承认这两封信确是保罗的手笔。公元1-3世纪的作家时常引用这两卷书,并视之为保罗的著作。此外,所谓的《亚大纳西正典》(公元367)列出“使徒保罗的十四封信”,其中“两封是写给哥林多人的”。《亚大纳西正典》是现有《希腊语经卷》最早的书目,比公元397年非洲迦太基会议所发表的书目早30年。

      保罗在哥林多的传道活动 保罗在公元50年左右来到哥林多。起初他每逢安息日都在会堂里发表演讲,“劝导犹太人和希腊人”。(徒18:1-4)可是,后来会堂里的人开始反对和诋毁他,保罗就转而向哥林多的“外邦人”传道,并把聚会地点迁到会堂隔壁的一所房子里,结果有许多人“相信,受了浸”。鉴于主在异象里告诉保罗,“我在这座城里有许多子民”,保罗就在哥林多住了一年零六个月,“教导人认识上帝的话语”。(徒18:5-11)由于哥林多的基督徒会众是保罗建立的,他有资格对他们说:“你们在基督里,纵使有一万个监护老师,也不是有许多父亲,因为我靠着基督耶稣,借着好消息生了你们,做了你们的父亲。”(林前4:15)

      哥林多人道德十分堕落,城里的基督徒会众也受到了影响。保罗不得不在信中责备会众,因为他们当中有淫乱的事,“这样的淫乱连外邦人当中也没有”,就是有人竟然跟父亲的妻子同居。(林前5:1-5)他知道他们很熟悉在哥林多附近举行的地峡运动会,于是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比喻鼓励他们保持忠信,他写道:“你们不知道在比赛中赛跑的人,虽然大家都跑,得奖的却只有一个人吗?你们也应该这样跑,决心赢得奖赏。另外,凡参加体育竞赛的人,事事都要自制。他们这样做,无非是要赢得能坏的冠冕,我们却是要赢得不能朽坏的冠冕。”(林前9:24,25)

      哥林多前书 保罗的第三次传道旅程中,在以弗所逗留了一段日子。(徒19:1)很可能使徒在那里的最后一年,听到一些关于哥林多会众的消息,这令他深感不安。“革莱家的人”向他透露,哥林多的基督徒当中起了纷争。(林前1:11)司提法拿、福徒拿都、亚该古从哥林多来到以弗所,也可能将当地的情况告知保罗。(林前16:17,18)此外,保罗收到哥林多基督徒会众的来信,就某个问题征询他的意见。(林前7:1)由于深深关注哥林多信徒的属灵健康,保罗在公元55年左右写第一封信给哥林多的基督徒会众。这封信必定是在以弗所写的,因为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6:8说“我要留在 以弗所,直到五旬节”。

      保罗在信的起头提及他的同工所提尼,然后在结语说:“我保罗在这里亲笔向你们问好。”由此看来,这封信很可能是保罗口授,所提尼笔录的。(林前1:1;16:21)

  • 哥林多前书、后书
    洞悉圣经(上册)
    • 阐明前人写下的圣经 保罗受上帝启示写了两封信给哥林多人,他在信中引用《希伯来语经卷》去加强自己的论据。为了揭发假使徒所崇尚的世俗智慧根本是愚蠢的,保罗指出上帝的智慧优越得多,获得这种智慧才真正重要。他引用诗篇执笔者对许多世纪前的人所说的话:“人的思想……尽如一口气虚幻”(诗94:11;林前3:20),并用以赛亚质问叛逆不忠的以色列人的问题指出:“谁能测量耶和华的动力,谁能做他的谋士指教他呢?”(赛40:13;林前2:16)保罗证明基督徒传道员有权接受别人的资助,因为申命记25:4说:“牛踩谷的时候,不可套住它的嘴。”这句话其实主要是为了上帝仆人的益处而写的。(林前9:9,10)为了证明上帝很早以前就应许使人复活,他引用以赛亚书25:8和何西阿书13:14的预言,说上帝会吞灭死亡。(林前15:54,55)此外,保罗也详细讨论耶稣创立主的晚餐时所说的话,使人对这个仪式的意义加深了解。(路22:19,20;林前11:23-34)

      保罗引用或简述申命记17:7;利未记26:11,12;以赛亚书43:6;52:11;何西阿书1:10的经文,说明上帝一向都十分重视属灵的洁净。(林前5:13;林后6:14-18)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