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来自创造吗?生命来自创造吗?
-
-
生命来自创造吗?
-
-
题名页/版权页生命来自创造吗?
-
-
题名页/版权页
《生命来自创造吗?》
本出版物是非卖品,发行本出版物是全球圣经教育工作的一部分,这项工作靠自愿捐款提供经费。
想自愿捐款,请上donate.jw.org网站。
除非另外注明,所有经文引自《圣经新世界译本》
2023年2月印刷
Chinese Mandarin (Simplified)(lc-CHS)
© 2010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
目录生命来自创造吗?
-
-
目录
-
-
你相信什么呢?生命来自创造吗?
-
-
你相信什么呢?
有些人按字面理解圣经中关于创造的记载,认为地球和地球上的一切仅是在几千年前,而且在六天(每天24小时)内创造的。一些无神论者则认为,上帝并不存在,圣经的记载是神话,而所有生命都是由一些随机、不受指挥的事件衍生出来的。
以上两种见解是对立的。你自己有什么看法呢?有些人的观点介于以上两种见解之间。也许他们相信有上帝并尊重圣经,但也重视一些支持进化论的科学家的意见。如果你有孩子,你也许很想知道,当孩子问及生命的起源时,你该怎么回答。
本册子的出版目的
我们出版这本册子,并不是要挖苦以上按字面理解圣经的人,也不是要讥诮不信上帝的人。我们希望本册子能驱使你重新想想自己的看法有什么依据。本册子会解释圣经中关于创造的记载,其中的论点也许是你以前没想过的。本册子也会强调,你对生命起源的看法为何至关紧要。
有些人说没有聪慧的造物主,圣经也不可靠,你相信他们的话吗?还是会亲自看看圣经到底怎么说呢?哪一个说法才值得你相信?是圣经的还是支持进化论的人的说法?(希伯来书11:1)何不察看一下事实呢?
-
-
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来自创造吗?
-
-
生机勃勃的地球
地球在很多方面都“巧合”地配合得天衣无缝,要不是这样,地球上根本就不可能有生命。对于这些“巧合”,科学家一直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直到20世纪才明白多一点。这些“巧合”包括:
地球在银河系和太阳系所处的位置;地球运行的轨道、倾斜度、自转速度;地球与其独特的卫星月球的关系
磁场和大气层——地球的双重屏障
自然循环系统——既能补给又能净化地球的空气和水源
接下来,我们会逐一谈谈这几方面。你阅读下文时,不妨问问自己:“地球有这些独特现象纯粹是出于巧合,还是出于造物主的精心设计呢?”
地球的位置完美适中
宇宙中还有别的区域,比地球目前的位置更适宜人类居住吗?
如果你要写自己的地址,你会怎样写呢?你可能会写下你所在的国家、城市和街道的名称。谈到地球的位置或“地址”,我们不妨把银河系比作地球所属的“国家”,而太阳系(太阳及一些行星组成的天体系统)就是地球所在的“城市”,地球在太阳系中运行的轨道则是“街道”。随着天文学和物理学的发展,科学家已深深意识到地球在宇宙中只是沧海一粟,其位置却完美适中。
先谈谈地球所属的“城市”——太阳系。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中一个很理想的区域,跟银河系中心距离适中。科学家称这区域为“适居带”,其中存在的化学元素恰恰足以维持生命。在距离银河系中心较远的区域,生存所需的化学元素过于稀少;在靠近银河系中心的区域,则存在着大量有可能致命的辐射和其他威胁生存的因素,可说是危机四伏。难怪《科学美国人》杂志(英语)说:“我们的居所[地球]坐落在[宇宙中]最佳的地段。”1
“街道”位置适中:地球所在的“街道”,即地球在太阳系这个“城市”中运行的轨道,也是最理想的。地球离太阳大约1亿5000万公里(9300万英里)运行,轨道所在的区域得天独厚,很适宜生物居住,因为温度适中,生物既不会冻僵也不会烤焦。此外,地球的轨道接近圆形,所以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一年到头都相差不大。
另一方面,地球也从太阳得到最佳的能源供应。太阳性能稳定,大小适中,输送到地球来的能量刚好能满足地球的需要。有人称太阳为“非常独特的恒星”,这样说一点也不错。2
最佳“邻居”:谈到地球的最佳“邻居”,非地球的卫星月球莫属。月球的直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多一点。与太阳系的其他卫星比较,月球的体积相对其主星地球来说大得出奇。纯属巧合?不大可能。
月球像是为地球特制的。一个原因是,月球对地球的潮汐起主导作用,而潮汐则对地球的生态系统至关重要。此外,月球的存在也有助于稳定地球的自转轴。要是没有月球,地球就会像陀螺一样左摇右摆,甚至可能会一头栽倒。这样,气候、潮汐等就会发生变异,地球会大难临头。
倾斜度与自转速度都适中:地球的自转轴倾斜约23.4度,由此产生了循环更迭的四季,宜人的气温,以及多姿多彩的气候带。《独特的地球——为何复杂的生物在宇宙中不常见?》(英语)一书说:“地轴的倾斜度看来‘非常适中’。”3
此外,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而昼夜的长短也非常适中。如果地球自转速度太慢,白天的时间就会大幅增加,地球向着太阳的一面就会烤成焦土,另一面则会寒冷如冰。相反,如果地球自转速度太快,快得令白天缩短至几个钟头,那就会狂风大作,还会有其他不利的影响。
地球的屏障保护周全
太空是个险象环生之地,既有致命的辐射,又有飞来窜去的流星体。虽然如此,地球却能够在银河系这个“射击场”内穿梭,而且几乎丝毫无损。为什么呢?因为地球有“防弹衣”——强大的磁场和特别设计的大气层。
磁场是地球的隐形屏障
地球的磁场:地球的核心是一团不停转动的液态铁。地球周围的强大磁场从这里产生,并延展至太空,形成一道屏障。这道屏障能保护地球,减低宇宙射线的影响,也使我们不致受到来自太阳的种种威胁。这些威胁包括太阳风、太阳耀斑和日冕爆炸等等。太阳风是一股持续不断的粒子流。太阳耀斑在几分钟内释放的巨大能量,相当于数十亿颗氢弹的爆炸力。日冕就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日冕爆炸会把重达数十亿吨的物质抛射到太空。太阳耀斑和日冕爆炸都会产生耀眼的极光,这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常出现在地球南北极上空。每逢看到极光,就该令我们想起磁场对地球所起的保护作用。
北极光
地球的大气层:这个覆盖着地球的气体层,除了让我们能呼吸,也是地球另一道防护屏障。在大气层中,有一层离地面较远的,叫平流层,存在着称为臭氧的气体,能够吸收多达百分之99的紫外线。因此,这一层臭氧能够保护地球的生物免受致命辐射所伤害,受惠的除了人类,还有氧气的重要来源浮游生物。值得留意的是,平流层的臭氧含量并非固定不变,而是能根据紫外线的强度自动调节的,紫外线越强,臭氧的含量就越高。大气层实在是个灵活、高效的屏障。
大气层保护我们免受流星体伤害
每天有无数的太空垃圾,从微小的尘粒到巨大的石块,密集地冲击地球。多亏大气层的保护,我们才免受伤害,因为太空垃圾大多会在大气层中燃烧净尽,化为一闪而过的流星。不过,大气层和磁场却不会阻挡生命所需的辐射,例如热和光。大气层甚至有助于把热能传送到地球的每个角落。到了夜晚,大气层就仿佛一张毛毯,减缓热量的散失。
地球磁场和大气层的确显示出令人称奇的设计。时至今日,科学家还未能参透个中奥妙。另外,大自然的循环系统令地球生生不息,同样叫人赞叹不已。
地球有灵活的双重屏障,是纯属巧合吗?
循环系统,利于生存
如果房子不通风,水源断绝,下水道淤塞,垃圾没清除,房子就不适宜居住。地球好比这所房子,既没有从外太空引入清新空气和洁净的水,也没有把废物送到外太空去,但地球的环境却仍然适宜生物居住,而且生生不息。为什么呢?关键在于自然的循环系统,例如水循环、碳氧循环和氮循环,以下会简单说明一下。
水循环:水是维持生命不可少的。一个人不喝水,不消几天就会死亡。水循环让地球各处都有洁净的淡水供应。水循环包括三个阶段:(1)太阳能将水蒸发到大气层。(2)净化了的水凝结成云。(3)云转化成雨、雪、雨夹雪或冰雹,降落地面,再次成为水,完成水循环。每年循环再生的水有多少呢?据估计,水量之多足以覆盖全球,平均深度超过75厘米(2.5英尺)。4
碳氧循环:我们必须呼吸才能生存。我们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既然世上亿万人和动物都要呼吸,大气层的氧为何永不枯竭?二氧化碳又为何不会过多呢?关键在于碳氧循环。(1)植物利用阳光和人类呼出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这个奇妙的过程,产生碳水化合物和氧。(2)我们吸入植物产生的氧,完成碳氧循环。这样,植物得以生长,空气也得以净化,而过程是那么清洁、高效、安静。
氮循环:地球上的生物要继续生存,地球就必须有能力产生蛋白质等有机分子。(A)要产生有机分子就必须有氮。幸好地球的大气层约百分之78是氮。闪电和细菌将大气层的氮转化为能够被植物吸收的化合物。(B)植物将这些含氮的化合物合成有机分子,动物吃了植物就能吸收氮。(C)动植物死去后,细菌将含氮的化合物分解,使氮返回土壤和大气层,完成氮循环。
绝妙的循环再生系统!
人类拥有发达的科技,但每年制造出多不胜数的有毒废料,这些废料都无法再生利用。地球则拥有绝妙的再生系统,能够通过巧妙的化学作用,回收所有 废物,循环再用!
你认为地球的循环再生系统是怎样产生的呢?专门撰写宗教和科学文章的作家柯里说,“如果生态系统纯粹是碰巧产生的话,就绝不可能如此完美和谐。”5你同意他的结论吗?
-
-
是谁先设计的?生命来自创造吗?
-
-
是谁先设计的?
近年,科学家和工程师都纷纷向动植物请教。(约伯记12:7,8)他们研究并模仿生物系统的设计特色,用以研制新产品,或改进现有产品的性能。这门模仿生物设计的科学称为仿生学。你看下面的例子时,请问问自己:“说到底,这些设计应当归功于谁呢?”
研究鲸鱼鳍肢
飞机设计师可以从座头鲸学到什么?学到的东西可不少呢!成年的座头鲸约重30吨,相当于一辆满载货物的货车。座头鲸长12米(40英尺),身体不大柔软,有翅膀似的巨大鳍肢,却是游泳好手,动作灵活敏捷。
研究人员特别感兴趣的是,座头鲸身体不大柔软,怎么能灵活地转急弯呢?他们发现,秘密藏在座头鲸的鳍肢里。鳍肢的前缘不是像飞机的机翼那样平滑,而是呈锯齿状的,上面有一排凸块,叫做小结节。
当座头鲸快速向前游时,小结节能增加上升力和减低水阻力。这是怎么一回事?《博物学》杂志(英语)解释,小结节能激起水流,形成稳定的涡流,滑过鳍肢上面。即使座头鲸向上游,身躯跟水平面几乎成直角,小结节也能发挥作用。10
谁拥有大自然的专利权?
科学家怎样应用所发现的原理呢?证据表明,如果飞机的机翼仿照座头鲸鳍肢的设计,就可以减少襟翼或其他用来调节气流的装置。这样,机翼会更安全,也更易于保养。生物力学专家约翰·朗相信,不久“我们很可能见到,每架喷射飞机的机翼都是凹凸起伏的,就像座头鲸的鳍肢那样”。11
模仿海鸥翅膀
工程师早已仿照鸟类翅膀的形状设计飞机的机翼。但最近,这种模仿工程更上一层楼。《新科学家》周刊(英语)报导:“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人员按海鸥的身体比例,制造了一架遥控飞机,这架飞机能像海鸥那样盘旋、俯冲和高速爬升。”12
海鸥展翅飞翔,姿态优美,全靠肱骨两端的关节,让它能屈曲和伸展翅膀。《新科学家》周刊指出,研究人员仿照海鸥灵活的翅膀,“在长24英寸[61厘米]的飞机里安装小型引擎,控制多条金属杆去摆动机翼”。这么聪明的设计,让这小小的飞机能在高楼大厦之间盘旋俯冲。美国空军正积极研发这类极度灵活的飞机,在大城市侦察生化武器。
参照海鸥双脚
海鸥站在冰上却不会冻僵,它到底是怎样保存体温的呢?部分原因在于海鸥身体的奇妙构造。这个起保温作用的设计称为逆流交换作用,在许多生活于冰天雪地的动物当中十分常见。
热力传送,热能保存在体内。只有脚掌冰冷
什么是逆流交换作用?要了解逆流交换的原理,请想象有两根绑在一起的管子,一根有热水流动,另一根则有冷水流动。如果热水和冷水都朝着相同的方向流动,那么热水大约一半的热能就会传给冷水,可是如果热水和冷水朝相反方向走,热水的所有热能就差不多全都 会传给冷水。
海鸥站在冰上,血液从冰冷的脚掌流向身体时,由于逆流交换作用,血液就变得暖和。有了这个设计,海鸥的体温就得以保存,海鸥的热能也不致从脚掌散失净尽。航空兼机械工程师阿瑟·弗拉斯说:“在世上众多交流换热器中,这是最高效的设计之一。”13海鸥身体的设计实在巧妙,人类已把这个机制应用到工程项目中。
是谁的功劳?
这辆概念车的设计灵感来自箱鲀,箱鲀的身体构造能大大减低其游动时遇到的阻力
美国太空总署(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正研制一个像蝎子般爬行的多脚机器人。另外,芬兰的工程师制成了一个像巨型昆虫似的爬行器,爬行器有六条腿,可以爬过障碍物。有些研究人员参照松果开合的原理,设计了一种有小瓣的布料,小瓣能随着人的体温改变而自动开合。汽车制造商正参照箱鲀(盒子鱼)的构造去研发新型汽车,因为箱鲀的设计能大大减低其游动时遇到的阻力。鲍鱼的甲壳具有防震的特性,研究人员正尝试解构个中奥妙,好制成更轻便、更坚硬的盔甲。
海豚的声纳系统远胜人工仿制品
研究人员从大自然得到许多了不起的设计灵感,他们建立了一个资料库,储存巨量关乎大自然奇妙设计的档案。《经济学人》周刊(英语)说,科学家可以查看资料库,向大自然请教,“解决设计上的难题”。资料库里的档案称为“生物专利”。一般而言,个人或公司为新意念或新器具正式注册,就合法地拥有相关的专利权。《经济学人》论及这些取得生物专利的档案,说:“研究人员模仿生物的奇妙设计,称这些设计为‘生物专利’,这其实凸显出大自然是‘专利’的拥有者。”14
科学家正在研究鲍鱼甲壳的防震特性
为什么大自然能给人这么多了不起的灵感呢?大自然显然经过巧妙的设计,不少研究人员却说一切都是千百万年来误打误撞进化而成的。然而,另一些研究人员却有截然不同的结论。微生物学家迈克尔·贝赫在2005年2月7日的《纽约时报》写道:“[大自然]处处显出精心的设计,说明了一个简单而又令人信服的道理:如果有一种动物,不论外形、走路的姿态和叫声都像鸭子一样,又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它不是鸭子,我们就应该下结论:它是一只鸭子。”他的意思是什么呢?“设计如此明显,我们不应该视若无睹。”15
由于分子力的作用,壁虎能黏附在最光滑的平面上
工程师设计出更安全、更灵巧的飞机翼,是值得赞赏的。同样,发明家设计出更舒适的布料或性能更佳的汽车,也值得表扬。事实上,如果制造商采用别人的设计,却没有说明出处,就可能会被视为犯法。
受过严格训练的研究人员粗糙地仿照大自然的设计,去解决工程学上的难题,然后将原创者精心的意念说成是来自无意识的进化,你觉得这样公道吗?仿制品尚且有个聪明的设计者,原创品又怎样呢?说到底,谁更值得表扬?是设计原创品的伟大工程师?还是模仿原创品的学徒呢?
结论合乎情理
许多人仔细观察过大自然,看出大自然经过设计,就很同意圣经一位执笔者保罗的心声:“自从创世以来,上帝那些看不见的特质,就是他的永恒力量和神性,都已清楚可见,从他所造的东西就能看出来”。(罗马书1:19,20)
-
-
进化论——假设与事实生命来自创造吗?
-
-
进化论——假设与事实
“进化是事实,就像太阳发热那样是铁一般的事实。”支持进化论的著名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教授断言。16科学家能从实验和直接观察看出太阳是赤热的,但科学家也能从实验和直接观察得到真凭实据,证明进化论确凿不移、无懈可击吗?
解答这问题之前,我们先要弄清楚一些事情。许多科学家注意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的后代可能出现轻微的变化,跟祖先有点不同。例如,人能为狗育种,令生下来的狗跟上一代比起来四肢较短,或体毛较长。a有些科学家以“微进化”去称呼这类轻微的改变。
可是,支持进化论的人说,这些轻微的变化日积月累,经过数十亿年后,就形成巨大的变化,足以令鱼演变成两栖动物,令类猿生物演变成人。这种假设称为“大进化”。
达尔文及他的著作《物种起源》
举例说,达尔文认为,生物出现可见的微小变化,暗示生物也有可能出现大得多的变化,虽然这种现象从没有人见过。17达尔文也认为,一些原有的生物,即所谓的简单原始生物发生“极细微的变异”,逐渐演变、发展,经过悠长的时间后,就变成世上千千万万种生物。18
在许多人看来,达尔文这个声称合情合理。他们是这样想的:“既然同一物种可以出现微小的变化,那么经年累月产生巨大的变化不也是可能的吗?”b但事实上,进化论却是建基于三个假设的。以下会逐一谈谈。
假设1.突变能为新物种的形成提供基础。大进化的说法建基于一个声称:动植物的遗传密码出现突变,即出现随机的变化,不但能导致新物种出现,还能导致完全不同科的动植物出现。19
突变能使植物发生变异,例如使花朵长得较大,但变异是有局限的
事实 动植物的许多遗传细节,都是由遗传密码所包含的指令决定的。遗传密码存在于细胞核内,好像建筑工程的蓝图。c研究人员发现,突变能够令动植物的后代出现变异。可是,突变真的能产生全新的物种来吗?在遗传学方面近百年来的研究显示什么呢?
20世纪30年代末,科学家有个一厢情愿的想法。他们早已认定自然选择的说法是对的,也就是说,他们相信最能适应环境的生物最有可能继续生存和繁殖下去,也相信自然选择能通过随机突变产生新物种。他们想,既然随机突变能产生新物种,那么人工诱导的突变应该更胜一筹。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植物培育研究所的科学家沃尔夫-埃克哈德·伦尼希说:“当时,大多数生物学家,尤其是遗传学家和繁衍动植物的人,都兴高采烈,雄心万丈。”d为什么兴高采烈呢?花了差不多30年研究植物突变遗传学的伦尼希说:“那些研究人员以为,以突破传统的方法繁衍动植物的时候来到了。他们以为,通过选择和诱导有利的突变,就能繁殖出新的、较好的动植物来。”20事实上,有些人甚至希望能产生全新的物种来。
变种果蝇虽然形状不同了,但仍旧是果蝇
欧洲、亚洲和美国的科学家得到大量的金钱资助,展开研究计划。他们运用各种方法,声称能加快动植物进化的速度。经过四十多年的深入研究后,结果怎样呢?研究人员彼得·冯森布施说:“虽然用了大量金钱,尝试通过辐照[诱导突变]繁殖出产量越来越高的动植物,但大部分实验都不成功。”21伦尼希说:“到了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地的研究都以失败告终。科学家们的希望都幻灭了,兴致都消失了。在西方国家,人们放弃了诱变育种这个独立的研究分支。几乎所有诱变生物……要不是生命力比原来的生物脆弱,就是根本活不了。”e
虽然如此,科学家从近百年的突变研究和七十年的诱变育种却收集到不少数据,足以就突变能否产生新物种一事作出结论。伦尼希查考过证据后,得出以下的结论:“突变不能把原有物种[动物或植物]变成另一个全新的物种。这个结论跟科学家在20世纪研究突变所得到的经验和结果吻合,跟或然率的计算也相符。”
所以,突变能不能使一个物种演变成另一类全新的生物呢?证据显示,不能!伦尼希根据研究结果,作出的结论是:“不同物种有不同基因,界限分明。物种之间确实存有界线,是意外的突变不能除去,无法逾越的。”22
请想想以上事实的含意。科学家训练有素,尚且不能通过选择并诱导有利的突变去产生新物种来,那么一个不涉及智慧的过程能产生更理想的结果吗?既然研究显示突变不能使原有物种变成全新物种,那么大进化又怎么可能发生呢?
假设2.自然选择能产生新物种。达尔文所说的自然选择,就是所有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现代支持进化论的人认为,当生物分散到不同地域而孤立起来时,有些生物就会出现基因突变,好适应新环境,继续生存。支持进化论的人声称,这些生物逐渐进化,最终演变成全新的物种。
事实 上文已提过,科学家从研究得到的证据,充分显示突变不能产生全新的物种。可是,支持进化论的人却仍然声称,生物如果经历有利的突变,就会通过自然选择演变成新物种。他们到底提出什么证据来支持这种说法呢?美国国家科学院于1999年出版的册子提出一个例子,就是“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研究过的13种鸟,现称为达尔文鸟”。23
20世纪70年代,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彼得·格兰特和妻子罗斯玛丽领导一个研究小组,对达尔文鸟展开研究。他们发现,在一年旱灾之后,岛上那些喙较大的鸟存活率比喙较小的高。由于人们主要以鸟喙的形状和大小来辨认那13种鸟,他们认为这个发现意义重大。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的册子说:“当时格兰特夫妇估计,如果加拉帕戈斯群岛每十年发生一次旱灾,也许在二百年后就会出现一个新物种,一种新的鸟。”24
可是,这本册子并没有提到,在旱灾发生之后几年,喙较小的鸟数目再度上升,比喙较大的为多。研究人员发现,当岛上的气候改变,那一年喙较长的鸟的数目就增多,但接着的一年喙较小的鸟的数目又回升,比喙较长的多。研究人员也留意到,有几个“物种”的鸟出现杂交情况,而后代的存活率比较高。于是,他们作出结论:如果鸟儿继续杂交,也许两个“物种”的鸟就会合而为一,成为一个物种。25
达尔文鸟充其量只说明物种能够适应气候的改变
所以,自然选择真的能产生新物种吗?几十年前,支持进化论的生物学家乔治·克里斯托弗·威廉斯就质疑自然选择有没有这种能力。261999年,进化论理论家杰弗里·施瓦茨说,自然选择的作用可能是协助物种适应不断改变的环境,以求继续生存,而不是产生什么新东西来。27
没错,达尔文鸟并没有演变成“什么新东西”。鸟仍旧是鸟。它们杂交这件事,也令人质疑一些支持进化论的人界定“物种”的方法。此外,上文也暴露了一个事实:就算是有声望的科学研究院,报导证据时也可能有所偏差,不够全面。
假设3.化石记录能证明大进化确曾发生。上文提到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的册子,也令读者以为科学家发现了巨量化石,足已证明大进化确曾发生。这本册子说:“我们发现了许许多多处于过渡阶段的生物,有介乎鱼类和两栖类的,有介乎两栖类和爬虫类的,有介乎爬虫类和哺乳类的,还有介乎灵长类和人类的。因此,当一个物种正在演变成另一个物种时,要把生物分门别类往往很困难。”28
事实 以上这番话说得煞有介事,实在令人惊奇。为什么呢?奈尔斯·埃尔德雷奇对进化论深信不疑,却指出化石记录显示的,不是生物随年月逐渐改变,而是在悠长的岁月里,“大多数物种都几乎没有改变,甚至丝毫没改变过,没进化过”。f29
根据化石记录,所有主要的动物群是突然出现的,而且根本没改变过
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发掘了大约二亿块大化石和多不胜数的微体化石,并已替它们编制目录。许多研究人员同意,巨量而详细的记录显示:所有主要的动物群都是突然出现的,而且没有改变过;许多物种突然消失,就像它们突然出现那样。
进化论——一种信仰
许多支持进化论的著名科学家,都坚持大进化确曾发生,为什么呢?支持进化论的理查德·莱翁登是个备受尊重的科学家,他坦言许多科学家都甘愿接受一些未经证实的假说,“因为我们认定唯物论是正确无误的”。g到底有没有聪慧非凡的设计者?这个问题许多科学家根本不屑一顾。为什么呢?莱翁登说:“我们不能容许上帝踏进科学之门来。”30
关于这点,《科学美国人》(英语)曾引述社会学家罗德尼·斯塔尔克的话,他说:“过去二百年,人们一直鼓吹一种思想,就是:要讲求科学,就必须摆脱宗教的束缚。”斯塔尔克也说,在一些专门从事研究的大学,“信奉宗教的人都绝口不提上帝”。31
要接受大进化确曾发生,就必须相信几件事。首先,要相信那些坚持无神论和不可知论的科学家,认定他们不会让个人信念影响自己对科学发现的解释。其次,要相信所有复杂的生物都是通过突变和自然选择产生的,尽管事实是,经过近百年的研究,结果显示突变从没有令一个物种变成另一个全新的物种。最后,要相信所有生物都是从同一祖先逐渐进化而来,尽管事实是,化石记录充分显示各大类的动植物都是突然出现的,并没有进化成别的种类,经过悠长的岁月也没有怎么改变过。这么看来,你认为大进化的说法是有事实根据的吗?还是纯属假设呢?要相信进化论,确实需要有“信心”才行。
a 专门培育出来的狗之所以出现变化,往往是由于基因失去了某些功用的缘故。举个例,达克斯猎犬的腿较短,是因为软骨不能正常发育所致,这种狗其实得了侏儒症。
b 虽然本文常用“物种”一词,但圣经的创世记并没有这个词。圣经所用的是含意广泛得多的词,就是“类”。科学家所谈及的“物种”进化,往往只是同“类”当中出现差异罢了。
c 研究显示,细胞的细胞质、细胞膜和其他结构,也能对生物的外观和机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d 伦尼希本人相信生命来自创造。本文引述的话,是伦尼希的个人意见,他并非代表马克斯-普朗克植物培育研究所发言。
e 突变实验一再显示,突变产生的新品种数目逐渐下降,相同的变种生物则经常出现。此外,在植物方面,只有少于百分之一的变种被选来作进一步研究,而这些被选上的,也只有少于百分之一适合商业用途。不管怎样,突变从没有产生任何全新的物种来。在动物方面,诱变育种的结果比用于植物方面的更糟,后来,诱变育种的方法更被彻底放弃了。
g 唯物论说,宇宙万物,包括所有生物在内,都不是由任何超自然力量产生的。
-
-
科学与创世记生命来自创造吗?
-
-
科学与创世记
许多人声称,圣经中关于创造过程的记载不符合科学。其实,跟科学有冲突的不是圣经的记载,而是某些人的观点。这些人只按字面理解圣经,错误地断言:几千年前,宇宙万物在六日(每日24小时)内受造。
假如圣经支持这个说法,那么过去百多年来的许多科学发现就证明圣经并不可信。其实,圣经并不支持这个说法。只要我们仔细研读圣经,就会看出圣经与公认的科学事实并没有冲突。因此,耶和华见证人不同意上述这种按字面理解圣经的看法。那么,圣经到底怎样说呢?
创世记并没有说地球和宇宙不过是几千年前,在六日(每日24小时)内被造的
“最初”指的是什么时候?
圣经第一卷书创世记的第一句话简短有力:“最初,上帝创造了天地。”(创世记1:1)不少圣经学者都同意,这节经文所说的“创造”,有别于第3节开始谈到的创造日所发生的事。这一点意义重大。圣经一开始就指出:整个宇宙,包括地球在内,都在创造日开始之前 很久就已经存在了。
地质学家估计,地球已经存在了四十亿年,而天文学家估计,宇宙可能已经存在了一百五十亿年,这些数字也许以后还会有若干调整。那么,这些数字和日后可能出现的调整,跟创世记1:1有没有冲突呢?没有冲突。圣经并没有指出“天地”存在了多久。所以,科学发现和创世记1:1是没有矛盾的。
创造日有多长?
每个创造日有多长呢?是否指实际的24小时?有些人指出,创世记的执笔者摩西在后来的圣经经卷中提到,上帝在六个创造日完结之后,第七日就安歇,而以色列人要照样每周工作六天之后,在接着的一天守安息日。(出埃及记20:11)基于这点,这些人认为,每个创造日一定是指实际的24小时。创世记的措辞支持这个推论吗?
不。事实上,译做“日”的希伯来语词可以指不同长度的时间,而不单指24小时。例如,摩西总结上帝的创造工作时,将六个创造日合称为一日。(创世记2:4)所以,每个创造日是24小时的说法是过于武断,没有任何圣经根据的。
那么,每个创造日究竟有多长呢?圣经并没有说,但创世记第1章和第2章的措辞显示,创造日指的是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六段创造时期
摩西用希伯来语写创世记,而且是从地上的人的角度去记述事情的。谨记这两点,并记住宇宙在创造日开始之前早已存在,许多有关创世记的争议就会迎刃而解了。何以见得呢?
在一个创造“日”期间发生的事件,还延续到下一个,甚至下几个创造“日”
如果你仔细看看创世记就会发现,在一个创造“日”期间发生的事件还延续到下一个,甚至下几个创造“日”。举个例,第一个创造“日”开始之前,太阳已经存在,但它所发出的光不能到达地球表面,也许是被厚厚的云层挡住。(约伯记38:9)在第一“日”,云层开始消散,于是光可以穿过大气层漫射到地球来。a
第二“日”,云层显然继续消散,在浓厚的云层和海洋之间出现了空间。到第四“日”,大气层渐渐变得清朗,在天空出现了太阳和月亮。(创世记1:14-16)也就是说,从地上的人的角度来看,这时可以看见太阳和月亮了。这些事都是逐步发生的。
创世记也指出,飞禽在第五“日”开始出现。这时,大气层也越来越清朗。在圣经原文,“飞禽”一词包括有薄翅的生物和其他会飞的昆虫。
圣经的措辞暗示,在每个创造“日”,即每段创造时期中,一些主要事件很可能是逐渐发生,而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也许有些事件还延续到后来的创造“日”。b
各按其类
动植物逐渐出现是否意味着,上帝通过进化来创造种类繁多的生物呢?不是的。圣经很清楚地记载,上帝创造了各大“类”的动植物。(创世记1:11,12,20-25)这些不同种类的动植物是不是被设计成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呢?圣经究竟根据什么来分“类”?圣经并没有说。但圣经清楚地说,活物涌现,“各按其类”。(创世记1:21)这句话暗示,在同类的生物中,只会看见有限度的改变。不论是化石记录,还是现代的研究都表明,同类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岁月都没有多大改变。
现代的研究证实,所有生物都是“各按其类”地繁衍下一代的
关于宇宙受造的时期,创世记并不支持那些按字面理解圣经的人的声称。创世记并没有说宇宙,包括地球和地球上所有生物,是在没多久以前的一段短时期内受造的。事实上,创世记谈到宇宙的受造和地球上出现生命的经过时,所说的跟现代科学发现是一致的。
许多科学家否定圣经中关于上帝创造万物的记载,只因为他们固执己见或笃信其他科学家的见解。其实,摩西在创世记中说宇宙有开始,而生命则在一段段漫长的时期内陆续出现,他的记载既准确又合乎科学。这点很值得注意。摩西怎能在大约三千五百年前就知道这一切呢?合理的解释是:上帝既然能够用大能和智慧创造天地,他自然也能够将这样的知识告诉摩西。圣经是“上帝用圣灵启示的”,这句话一点不假。c(提摩太后书3:16)
你也许会问:“我信不信圣经中关于创造的记载,有什么关系呢?”读读接着的文章,你就会看到一些有力的论据,明白你信与不信关系重大。
-
-
你信什么真的不要紧吗?生命来自创造吗?
-
-
你信什么真的不要紧吗?
人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吗?你对这问题有什么看法呢?支持进化论的科学家威廉·普罗文说:“我们对进化过程的认识,大大影响我们,改变了我们对人生意义的看法。”他的结论是什么?“不论是人类还是宇宙的存在,都毫无意义可言。”32
请仔细想想上述的话的含意。如果人的存在没有根本意义,那么你存在就只是为了做点善事或传宗接代,并没有其他目的。你死后就灰飞烟灭,不复存在。至于你的头脑能思考、推理、沉思人生意义,也不过是大自然一宗意外所造成的结果。
此外,许多相信进化论的人断言,上帝要不是不存在,就是对人间的事不闻不问。无论以上哪个说法是对的,这都意味着我们的前途就在政治领袖、学者或宗教领袖的手里。要是这样,我们从这些人以往所做的事可以推断,人类社会只会继续败坏下去,充斥着骚乱、冲突和腐败。假如人类真的是进化而来的,看来人就只好听天由命,干脆抱着以下的态度生活:“我们只管吃吃喝喝吧,因为明天就要死了。”(哥林多前书15:32)
关于人是怎样来的,圣经说:“[上帝]是生命的源头”。(诗篇36:9)这句话的确意义重大。
如果圣经所说的是真的,人的存在就大有意义了。人类的创造主已定下美意,要造福所有决定遵行他旨意的人。(传道书12:13)他应许终止世上一切骚乱、冲突和腐败,甚至除去死亡,让人过美好的生活。(诗篇37:10,11;以赛亚书25:6-8)
世上有几百万人相信,认识上帝、服从他,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约翰福音17:3)他们相信这点,绝不是没有根据的。事实清楚表明,生命来自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