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生机勃勃的地球
    警醒!2009年 | 2月
    • 生机勃勃的地球

      地球上的生物,数目极大,种类极多,物种的数目可能以百万计。许多生物在土壤、空气和水里生长繁衍,体积很小,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举例说,单在一克重(0.04盎司)的土壤里,就有一万种 细菌,可见土壤蕴含的微生物,数目多么惊人!科学家发现,甚至在地面以下3公里的土壤也能找到微生物!

      我们的天空同样充满生机,活跃其中的不仅有鸟儿、蝙蝠和昆虫。在某些季节,空气中还含有大量的植物孢子、花粉和种子,在某些地区,更有数千种微生物在空中飞散。《科学美国人》杂志指出:“空气跟土壤一样,蕴含种类繁多的微生物。”

      另一方面,科学家对海洋的认识仍然有限,因为要探究海洋常常要借助昂贵的设备。虽然考察珊瑚礁比较容易,研究也较深入,但是住在珊瑚礁的生物,可能有数百万种仍待发现。

      虽然如此,有一点是肯定的:地球滋养着无数生物,这使地球起了若干化学变化。在生物圈内,即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里,这种变化尤其显著。就以海洋为例,贝壳和珊瑚所含的碳酸钙,有助于稳定海水的化学结构。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的一份报告谈到碳酸钙所发挥的作用,说:“这种情形就仿佛抗酸剂能够中和胃酸一样。”无论是花草树木也好,是湖面或海面的浮游植物(单细胞藻类)也好,都能够调节水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及氧含量。在土壤里,细菌和真菌发挥分解作用,从而为植物提供养分。的确,地球上可谓生机勃勃。

      不过,要不是地球很多方面都配合得天衣无缝,地球上就根本不可能有生命。直到20世纪,科学家才完全明白地球某些方面如何配合。比如说:

      1.地球在银河系和太阳系所处的位置;地球运行的轨道、倾斜度、自转速度;地球与其卫星月球的关系

      2.由磁场和大气层构成的双重屏障

      3.丰富的水资源

      4.既能补给,又能洁净生物圈的自然循环系统

      接着的文章会谈谈以上几方面。你阅读时,不妨问问自己:“地球有这些特性纯粹是巧合,还是出于造物主的精心设计呢?如果地球是造物主所创造的,他创造的目的是什么呢?”本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会交代第二个问题的答案。

      [第3页的附栏]

      “科学殿堂不容上帝踏足”

      众多证据表明,自然界构造实在精妙,不可能碰巧产生。尽管如此,许多科学家还是不肯承认有一位创造者。进化论学者理查德·莱汪丁说,这并非因为科学家能提出若干证据,令无神论者觉得“宇宙自行产生的说法”是对的。事实上,无神论者“先入为主,相信唯物主义”,所以决心提出“一套理论,解释宇宙是如何自行产生的”。莱汪丁表达了一般科学家的看法,说:“唯物主义是不容置疑的,科学殿堂不容上帝踏足。”

      要是有大量证据表明创造者真的存在,人还是执意相信以上那个没有根据的看法,这是否明智呢?你认为怎样?(罗马书1:20)

  • 地球的位置完美适中
    警醒!2009年 | 2月
    • 地球的位置完美适中

      一般来说,地址会包括国家、城市和街道的名称。谈到地球所在的位置或“地址”,我们不妨把银河系比作地球所属的“国家”,太阳系(包括太阳及各行星)比作地球所在的“城市”,地球在太阳系中运行的轨道则是“街道”。随着天文学和物理学的发展,科学家已经深刻了解到,地球在宇宙中所占的空间很小,但位置极其优越。

      先谈谈地球所属的“城市”——太阳系。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中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区域,科学家称之为“银河系适居带”。这个区域距离银河系中心大约2万8000光年,所含的化学元素恰恰足以维持生命。在距离银河系中心较远的区域,生存所需的化学元素过于稀少;靠近银河系中心的区域,则存在着大量有可能致命的辐射和其他威胁生存的因素,环境可说是危机四伏。难怪《科学美国人》杂志(英语)说:“我们的居所[地球]坐落在[宇宙中]最佳的地段。”

      “街道”位置适中

      地球所在的“街道”,即地球在太阳系这个“城市”中运行的轨道,也是最理想的。地球离太阳大约1亿5000万公里运行,位于科学家称为“恒星适居带”的区域内。这个区域温度适中,生物既不会冻僵,也不会烤焦。此外,地球的轨道接近圆形,所以一年到头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相差不大。

      另一方面,太阳是地球最佳的“能源供应商”。太阳性能稳定,大小适中,输送到地球来的能量刚好能满足地球的需要。有人称太阳为“非常独特的恒星”,这样说一点也不错。

      最佳邻居

      谈到地球的最佳“邻居”,非地球的卫星月球莫属。月球的直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多一点。与太阳系的其他卫星比较,月球的体积相对其主星地球来说大得出奇,但这个比例绝非巧合。

      一个原因是,月球在地球的海洋潮汐中起主导作用,而海洋潮汐在地球的生态环境中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此外,月球的存在也有助于稳定地球的自转轴。没有月球,地球就会像陀螺一样左摇右摆,甚至可能会一头栽倒,这样气候、潮汐等就会发生变异,地球将大难临头。

      倾斜度与自转速度都适中

      地球的自转轴倾斜23.5度,由此产生了循环更迭的四季,宜人的气温,以及多姿多彩的气候带。《独特的地球——为何复杂的生命在宇宙中不常见?》(英语)一书说:“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度看来‘非常适中’。”

      此外,地球因自转而产生的日夜长度,也非常适中。如果地球自转的速度太慢,向着太阳的一面就会烤成焦炭,背着太阳的一面则会寒冷如冰。相反,如果地球自转的速度太快,比如快到令日长缩短至几个钟头那样,地面就会狂风大作,地球还会受到其他不利的影响。

      没错,地球的各个方面,从地球所处的位置、自转的速度到地球的邻居月球,处处都体现出创造主的智慧和他那精心的设计。a进化论学者兼物理学家保罗·戴维斯说:“每当谈到宇宙规模如何壮阔,气势如何宏伟,秩序如何和谐,布局如何优雅,构造如何精妙,就连坚持无神论的科学家也会变成深情的诗人。”

      宇宙万物如此精妙,究竟是碰巧产生的,还是出于造物主的精心设计呢?你阅读下一篇文章时,不妨想想这个问题。下一篇文章会谈谈地球的双重屏障怎样发挥奇妙作用,使地球上的生物得到保护,不致受到来自太空的威胁。

      [脚注]

      a 宇宙之所以能够存在,关键在于统管物质的四种基本物理力: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四种物理力强弱适中,丝毫不差。(请看《有一位关心人的造物主吗?》第2章,耶和华见证人出版)

      [第5页的附栏]

      你移动得比子弹还快?

      当你看完这个附栏时,你已不自觉地移动了几千公里!这怎么可能呢?请看:

      地球的圆周是4万公里,而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所以,赤道及其附近一带每小时移动大约1600公里。(两极当然没有移动,只是原地旋转。)

      地球以每秒钟30公里的速度环绕太阳运行,而太阳系又以每秒钟249公里的惊人速度环绕银河系的中心运行。那么子弹呢?子弹的速度至多每秒钟1.5公里。

      [第4页的图片鸣谢]

      银河系:NASA/JPL/Caltech

      [第5页的图片鸣谢]

      地球:Based on NASA/Visible Earth imagery

  • 地球的“保护罩”保护周全
    警醒!2009年 | 2月
    • 地球的“保护罩”保护周全

      太空是个险象环生之地,既有致命的辐射,又有流星体飞来窜去。虽然如此,地球却能够在银河系这个“射击场”内穿梭,而几乎丝毫无损。为什么呢?因为地球有两个不同凡响的“保护罩”,也就是强大的磁场和独特的大气层。

      地球的磁场产生于地球的深处,并延展至太空,形成一道隐形的屏障,称为磁层(如右图所示)。这道屏障能保护我们,减低宇宙射线对我们的影响,也使我们不致受到太阳的威胁。没有磁场,地球就可能受到以下的威胁:太阳风(一股持续不断的粒子流)、太阳耀斑(在几分钟内释放的巨大能量,相当于数十亿颗氢弹的爆炸力)以及日冕物质抛射(从太阳日冕抛射到太空的物质,重量达数十亿吨)。日冕物质抛射和太阳耀斑造成炫目的极光(如右下图所示),这是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出现在地球磁极附近的高空。

      地球的大气层为我们提供了另一层保护。大气层中有一层称为平流层,含有称为臭氧的一种氧气,能够吸收多达百分之99的紫外线。所以,从人类到浮游生物都因臭氧层而得到保护,免受致命辐射所伤害。值得留意的是,平流层中的臭氧含量并非固定不变,而是能够根据紫外线的强度自动调整。臭氧层实在是个灵活、强大的屏障。

      每天都有几百万颗流星体,从微小的粒子到巨大的石块密集地冲击地球。多亏大气层的保护,我们才免受伤害。这些流星体大都会在大气层中燃烧,化为一闪而过的流星。

      地球的“保护罩”不会阻挡生命所需的射线,比如热能和光。大气层将热能输送至地球的每个角落。到了夜晚,大气层就仿佛一张毛毯,减缓地球表面热量的散失。

      地球磁场和大气层的设计的确令人称奇,到现在科学家还未能完全清楚其中奥妙。地球的另一个设计也同样值得赞叹,那就是地球上丰富的水资源。

  • 水——生命不可或缺
    警醒!2009年 | 2月
    • 水——生命不可或缺

      水是一个难解之谜。它既简单,又复杂。组成水分子的只有三个原子: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但科学家还没有完全掌握水分子的运作方式。虽然如此,我们人人都知道,水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在所有生物里,水占了生物大约百分之80的重量。请看看这种神奇物质的五个特性:

      1.水能够储藏巨量的热能而不会大幅度提高温度,因此有助于调节气候。

      2.水在冻结时体积膨胀,冰块浮于水面,形成一个隔离层。如果水在冻结之后密度增大,就像其他物质一样,那么江河、湖泊和海洋就会从底部开始凝固,水中的一切都会结成冰块!

      3.水的透明度高,所以那些依赖阳光的生物就算在水深的地方也能存活。

      4.水具有表面张力,仿佛有一层富有弹性的“皮”。水的表面张力使昆虫得以在池塘水面滑行,也使水能形成水滴。由于水的张力所促成的毛细管作用,再高大的植物也能够吸收水分。

      5.水是已知溶剂中溶解力最强的,能够溶解氧、二氧化碳、盐、矿物质,以及其他许多重要物质。

      地球的“空调系统”

      海洋的面积大约占地球的百分之70,海洋在气候控制上发挥了主要作用。海洋和大气层紧密合作,通过风和波浪持续不断地交换水、气体、热能和动力,将热带的热能输送到两极,借此调节全球气温。事实上,大多数生物生存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气温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使水维持液态。《独特的地球——为何复杂的生命在宇宙中不常见?》一书说:“地球看来具有一切对生存有利的条件。”

      当然,这一切不能归功于地球本身。那么,这一切纯属巧合,还是源于一位智慧而仁爱的造物主呢?圣经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造物主的作为。(使徒行传14:15-17)在下一篇文章,我们会看看支持圣经这个观点的另一些证据,就是使地球保持洁净健康的奇妙循环。

  • 循环系统,利于生存
    警醒!2009年 | 2月
    • 循环系统,利于生存

      如果一座城市不再有新鲜空气,不再有水源和下水道系统,疾病和死亡很快就会蔓延开去。请看看地球。虽然地球的生态系统是封闭式的,我们却不需要从外太空引进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也不必将废物运送到外太空去!那么,地球如何维持生物圈的健康,使其适宜生命繁衍呢?关键在于一些自然的循环系统,例如水循环、碳循环、氧循环和氮循环,以下会简单说明一下。

      水循环包括三个阶段:1.太阳能使液态水蒸发,转化为纯净的水蒸气,成为大气的一部分。2.水蒸气凝结,形成云。3.云转化成雨、雪、雨夹雪或冰雹,降落地面,再次成为液态水。每年循环再生的水有多少呢?据估计,水量之多足以覆盖全球,平均深度超过1米。

      2

      ← ◯

      ↓ 3 ↑

      ↓ 1 ↑

      ↓ ↑

      → →

      →

      碳循环和氧循环主要通过两个步骤完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a光合作用利用日光、二氧化碳和水,产生碳水化合物和氧。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使碳水化合物与氧结合,产生能量、二氧化碳和水。这样,一个循环输出的物质,正好满足另一个循环输入的需要。这一切过程清洁、高效、安静。

      氧

      ←

      ← ←

      ↓ ↑

      ↓ ↑

      ↓ ↑

      → →

      →

      二氧化碳

      氮循环对于氨基酸、蛋白质以及其他有机分子的产生都至关重要。A:当闪电和细菌把大气中的氮转化为能够被植物吸收的化合物时,氮循环就开始了。B:植物将这些化合物合成有机分子,动物吃植物就吸收氮了。C:动植物死去后,某些细菌将含氮的化合物分解,使其返回土壤和大气中。

      ← ← ← ← ← ← ← ← ← ←

      ↓ ↑

      ↓ 大气层中百分之78是氮↑

      ↓ ↑

      ↓ ↑

      ↓ ↓ 有机分子↑

      ↓ A ↓ ↑

      ↓ 细菌↓ B ↑ ↓ C ↑

      → 含氮的化合物细菌→

      → → →

      绝妙的循环再生系统!

      请想想:人类拥有发达的科技,每年却制造出难以计数的有毒废料,这些废料都无法再生利用(循环再用)。另一方面,地球拥有绝妙的循环再生系统,能够通过巧妙的化学作用,回收所有 废物,一点也不浪费!专门撰写宗教和科学文章的作家柯里说,如此和谐的生态循环系统是“绝不可能碰巧产生的”。

      圣经把这一切归功于创造地球的那一位,说:“耶和华啊,你所造的多么丰富!这一切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诗篇104:24)接着,我们会看看造物主如何显出智慧,照顾人类的特别需要。

      [脚注]

      a 各种化学物质的循环过程可能合并或重叠。举个例,二氧化碳、碳水化合物和水中都含有氧。所以,氧既参与了碳循环,也参与了水循环。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