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帝面前获得公义地位——方法如何?守望台1986年 | 6月1日
-
-
基督新教徒的观点
16世纪初期,天主教会滥售赎罪券而引起了基督新教的宗教改革。1517年,天主教修士马丁·路德在德国威顿堡的教堂门外张贴了95篇论文攻击这项安排。可是,路德与天主教官方教义之间的冲突其实远超过这项安排。冲突牵涉到天主教会对称义问题的整个主张。《天主教辞典》证实这一点说:“宗教改革期间,天主教徒和基督新教徒对于罪人在天主面前称义的方法各持己见,这成了他们彼此之间的主要争论点。‘这个道理’(意即惟独因信称义的道理)‘若不能成立,’路德在他所著的《餐桌闲谈》一书中说,‘我们便完了。’”
路德所说的‘惟独因信称义’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身为天主教徒,路德获悉人在天主面前称义牵涉到领洗、个人的功绩和善工,以及由教士施行的赎罪圣礼。教士会听教友告解、批准赦罪,并规定后者执行可能包括自我惩罚的赎罪方法。
为了与上帝和好,路德穷究罗马天主教教义中一切有关称义的资料,包括斋戒、祷告和自我惩罚在内,可是仍然一无所获。在失望之余,他一次复一次的阅读诗篇和保罗的书信。最后他心安理得地断定,人得以在上帝面前称义不在乎个人的功绩、善工或所作的赎罪安排;反之,人惟独借着信心才能称义。路德对“惟独因信称义”的见解如此热心,以致他在将罗马书3:28译成德文时把“惟独”一词加在“信”一字之前!b
基本上说来,大部分基督新教的教会均采纳了路德认为人“借着上帝的恩典因信称义”的主张。事实上,宗教革新之前的法国神学家伊塔普(Jacques Lefèvre d’Étaples)早已表达这种观点。《天主教辞典》总括天主教徒和基督新教徒对于称义问题的不同主张说:“天主教徒把称义视为一项实际使人成为公义的行动。基督新教徒则认为人称义仅是由于另一个人——即基督——将自己的功绩拨给他而被视为公义而已。”
-
-
在上帝面前获得公义地位——方法如何?守望台1986年 | 6月1日
-
-
基督新教认为称义一事意味到基督徒借着基督赎价祭物的功绩而得以被视为公义。这无疑与圣经的教训较为接近。可是,有些基督新教的教会却提倡人“惟独因信称义”的道理。正如我们在稍后部分会看出,他们忽略了使徒保罗和雅各所提出的明确中肯的论点。这些教会在灵性上的自满态度从“一次得救、永远得救”这句话足以见之。有些基督新教徒则相信只要信耶稣便足以得救,因此人在受浸之前便已称义了。
此外,某些基督新教教会除了主张人因信称义的道理之外,也采纳了法国宗教改革家喀尔文(John Calvin)的见解,主张个人的得救是预定的。这样,他们否定了人具有自由意志的圣经教训。(申命记30:19,20)有鉴于此,关于称义的观念,我们可以说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的主张均不是与圣经完全一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