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患上抑郁症——究竟是怎样的?
    警醒!2009年 | 7月
    • 患上抑郁症——究竟是怎样的?

      詹姆斯患上了重郁症。a他回忆三十年前的经历说:“十二岁那年的一个早上,我醒来坐在床边,就这样想:‘今天是我的死期吗?’直到现在,我每天都要跟这种情绪病搏斗。”詹姆斯年轻时自觉一文不值,连自己的照片也撕破了。他说:“当时我觉得自己根本不值得别人想念。”

      我们偶尔也会情绪低落,于是自以为明白抑郁症患者的感觉。可是,患上抑郁症究竟是怎样的呢?

      无情的侵袭者

      抑郁症并不只是短暂的忧郁沮丧,这种病会严重影响人的情绪,往往使患者不能从事日常活动。

      就以阿尔瓦罗为例,他饱受抑郁症的煎熬超过四十年,时常感到“恐惧、郁郁不乐、愁苦和精神恍惚”。他说:“抑郁症使我对别人的话很敏感。我总觉得,所有的错都跟我有关。”他这样形容抑郁症:“我感到很痛楚,却不知道患处在哪里,还有莫名的恐惧。最糟的是,我一点也不想提起这种感觉。”现在,他的病情已减轻了一点,他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得了这种病。他说:“知道别人也遇到相同的难题,让我觉得好过些。”

      在巴西,49岁的玛丽亚自从患上了抑郁症,就经常失眠,感到痛楚,容易发怒。她“似乎怎么也摆脱不了那种抑郁的感觉”。医生初次确诊她患上抑郁症时,她才知道上述的情况原来是抑郁症的病征。她即时感到轻松多了。她说:“但后来我又担心起来,因为很少人明白抑郁症是什么一回事。而且,患上抑郁症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无缘无故感到沮丧?

      虽然抑郁症有时会由某些明显的因素所引发,但这种病通常突然间出现,扰乱人的生活。南非的理查德说:“不知怎的,我突然间被愁云所笼罩。在我认识的人当中,没有人不幸去世,也没有发生什么悲伤的事。但不知为什么,我感到沮丧,情绪低落,怎么也驱散不了那片愁云。我就是无缘无故地感到绝望。”

      患上抑郁症并不是什么羞耻的事。可是,当巴西的安娜被确诊患上这种病时,她却感到羞耻。她承认说:“八年过去了,我仍然为自己的病感到羞耻。”精神上的折磨尤其难以应付。她说:“这种痛苦很严重,以致我的身体痛起来,全身的肌肉都出现痛楚。”这个时候,她几乎起不了床。安娜有时也哭个不停。她说:“我不停地抽泣,身体疲倦得好像血液停止了流动。”

      “不知怎的,我突然间被愁云所笼罩”

      圣经说,人的情绪可以变得非常低落。使徒保罗就曾关注一个弟兄的情况,害怕这个弟兄可能会“为过度的忧苦所吞噬”。(哥林多后书2:7,思高圣经学会译释)有些患上抑郁症的人感到极度沮丧,只想一死了之。他们大都跟约拿先知有同感,约拿说:“我死了比活着还好。”(约拿书4:3)

      患上抑郁症的人可以怎样应付这种恼人的疾病呢?

      a 这系列文章中的人名是化名。

  • 患上抑郁症——该怎样处理?
    警醒!2009年 | 7月
    • 患上抑郁症——该怎样处理?

      露丝患了抑郁症多年了。她说:“为了治好这个病,我和丈夫曾找过不少疗法。这其间,我调整了生活方式,设法定立一个适合自己的常规。看来,现在我接受的疗法很有效,我的病情正在改善。在此之前,我接受过不同的治疗方法,却没有一样奏效。但丈夫和朋友一直关爱我,支持我,使我不致灰心放弃。”

      露丝的经历说明,患抑郁症的人很需要不同的协助,包括可行的疗法。忽视抑郁症是很危险的,因为有些病情不加处理的话,就会危及生命。大约两千年前,耶稣基督曾说:“强壮的人不需要医生”。(马可福音2:17)他的话表明,有医学知识的人能给病人所需的帮助。事实上,医生能大大减轻抑郁症患者的痛苦。a

      治疗方法不一

      治疗抑郁症有许多不同的方法,要视乎病征是什么和病情有多严重而定。(请看附栏“哪一种抑郁症?”)许多患者也许只需要家庭医生的协助就能痊愈。另一些患者却需要接受专门的疗法。医生可能给病人开抗抑郁药,或建议接受其他辅助治疗。有的人对草药治疗有很好的反应。有的人则通过调整饮食习惯和运动计划而得到理想的疗效。

      常见障碍

      1.心怀好意的朋友可能会替你出主意,告诉你该接受哪种疗法,不该接受哪种疗法。其实他们并没有受过医学训练,或者对医疗知识只是一知半解。对于怎样治疗抑郁症,例如服用草药或处方药物,甚至对于决定要不要接受治疗,这些朋友都有很强烈的意见。

      要想想:你必须肯定,自己所接受的建议是有根据的。毕竟,你才是作决定的人。

      2.灰心沮丧也许会令患者停止接受治疗。患者之所以感到灰心沮丧,是因为他们见到病情看来没有好转,或身体出现不良的副作用。

      要想想:“没有密谈,计划失败;集思广益,事必有成。”(箴言15:22)患者要是跟医生有良好的沟通,治疗的计划就能对患者有更大的帮助,康复的机会也会较大。要坦诚告诉医生你的病情和顾虑。也可问问医生,你应不应该改变疗法,还是继续接受同一个疗法,直到见效为止。

      3.过度自信的患者可能在服药几星期后,看见病情好转,就突然停止服用。他们可能忘记了在接受治疗之前,这个病令他们多么虚弱。

      要想想:患者如果没有征询医生意见就突然停药,后果会不堪设想,生命也会受到威胁。

      圣经虽然不是一本医学教科书,但圣经的作者耶和华就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下一篇文章会谈谈,患抑郁症的人和照顾患者的人,可以怎样从上帝的话语寻得安慰和指引。

      a 《警醒!》不会推荐任何疗法。每个人都应该仔细考虑不同的疗法,然后才作出决定。

      哪一种抑郁症?

      患者究竟要采用什么疗法,就要视乎他们得了哪种抑郁症,因为对症下药,才见疗效。

      • 重郁症不及早治疗的话,病征会很严重,可以持续半年或以上。患者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受到影响。

      • 躁郁症又称为双相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情绪长时间陷于极度的波动,忽然升到顶点(躁狂),忽然又跌到谷底(抑郁)。(请看《警醒!》2004年1月8日刊《情绪失控的岁月》一文。)

      • 轻郁症虽然不如重郁症那么严重地困扰患者,但是这种病也会影响正常生活。有些患者会间歇地出现重郁症的病征。

      • 产后抑郁症令产后的妇女情绪低落,感情极度脆弱。(请看《警醒!》2003年7月8日刊《认识产后情绪问题》一文。)

      • 季节性情绪失调多发于秋冬两季,是由于缺乏阳光而引致的。到了春夏之间,这种病会自行消失。

  • “赐一切安慰的上帝”必帮助你
    警醒!2009年 | 7月
    • “赐一切安慰的上帝”必帮助你

      大卫王曾饱受痛苦煎熬,心中充满忧虑,可是他一直深信造物主知道他子民的一切。大卫说:“耶和华啊,你已经审察我,了解我。我坐下,我起来,你都知道;你从远处留心我的思想。耶和华啊,我的舌头未发一言,你就全都知道了。”(诗篇139:1,2,4,23)

      因此,我们也可以肯定,造物主很了解我们,而且知道抑郁症怎样打击不完美的人,使患者身心交瘁,虚弱无力。他知道为什么人会患上这个病,很清楚人该怎样做才能走出当前的困局。此外,他也告诉我们,他要永远消除抑郁症这个疾病。我们的上帝富同情心,“能安慰沮丧的人”,没有人能像他那样给我们帮助。(哥林多后书7:6)

      可是,患抑郁症的人也许想到,当他们感到痛苦难当的时候,上帝会怎样帮助他们。

      上帝会亲近抑郁的人吗?

      上帝会亲近抑郁沮丧的人,仿佛与这些“心碎的人和心灵谦卑的人”同在,“使谦卑的人心灵振作,叫心碎的人心里振奋”。(以赛亚书57:15)“耶和华亲近 心碎的人,拯救心灵伤痛的人。”(楷体本刊所排,诗篇34:18)这令人感到多么欣慰!

      抑郁的人可以怎样从上帝得到安慰吗?

      无论什么时候,崇拜上帝的人都可以向“听祷告的主”祈求。(诗篇65:2)上帝能帮助我们应付困境,缓解悲伤的情绪。圣经鼓励我们向上帝倾心吐意,说:“什么事都不要忧虑,只要凡事借着祷告和恳切祈求,连同感谢,把你们所请求的告诉上帝。这样,上帝就必赐你们平安,超越人所能理解的。这种平安借着基督耶稣,可以守护你们的内心和头脑。”(腓立比书4:6,7)

      如果我们觉得自己一文不值,祷告不会蒙上帝垂听,那该怎么办呢?

      由于抑郁情绪的影响,我们也许会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就认定不会蒙上帝悦纳。可是,我们的天父非常了解我们,知道我们的感情很脆弱,“记得我们不过是尘土”。(诗篇103:14)就算“我们的心……定我们有罪”,我们也可以“放心,因为上帝比我们的心大,知道一切”。(约翰一书3:19,20)你可以用圣经里的话向上帝祷告,例如诗篇9:9,10;10:12,14,17和25:17。

      如果我们心烦意乱,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感受,那又怎么样呢?

      我们被痛苦的感觉所压倒,就难以清晰表达自己的思绪。要是这样,千万不要放弃!上帝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因此,我们要继续亲近“慈悲的父亲,也是赐一切安慰的上帝”。(哥林多后书1:3)前文提到的玛丽亚说:“有时候,我感到思绪紊乱,不知该对上帝说什么。可是,我知道上帝明白我的感受,他会帮助我。”

      上帝会怎样回应我们的祷告呢?

      圣经没有说,上帝现在就会除去我们的难题。但是,上帝却会赐力量给我们,使我们“凡事”都能应付,包括克服抑郁的情绪。(腓立比书4:13)马丁娜说:“在我患上抑郁症的初期,我向上帝祷告,求他立刻治好我的病,因为我觉得我已经承受不住了。可是,现在我只是每天求他赐力量给我,就已经感到安心了。”

      圣经能帮助人应付抑郁的情绪,因为圣经是属灵力量的重要来源。萨拉已经跟抑郁症搏斗了35年,她体验到每天阅读圣经的价值。她说:“我很感激医护人员帮助我。不过,给我最大帮助的却是上帝的话语。我了解到,圣经可以强化我的灵性,提供实用的建议,有很大的价值。因此,我已经养成每天阅读圣经的习惯。”

      永远不再有抑郁症了!

      耶稣在地上时,曾靠着上帝的力量,治好很多恶疾。耶稣很渴望帮助那些患上重病的人,使他们得到舒解。另外,耶稣也对在精神上饱受折磨的人感同身受。他曾痛苦地死去。在离世前的晚上,他“呼号流泪,再三恳切祈求,请求能救他脱离死亡的上帝”。(希伯来书5:7)由于耶稣经历过苦楚,他就“能扶助受考验的人”,造福我们。(希伯来书2:18;约翰一书2:1,2)

      圣经透露了上帝的旨意,指出他会除去所有恼人的情况,包括那些导致抑郁症的因素。他应许说:“我创造新天新地,从前的事不再有人回想,也不再涌上心头。你们当为我所创造的永远欢欣喜乐。”(以赛亚书65:17,18)“新天”指的是上帝的王国,这个王国会建立“新地”,也就是由地上正义的人类所组成的社会。这个王国会使人在身体上、灵性上和精神上恢复完美的健康。届时,所有的疾病都会永远消逝!

      “耶和华啊,我从最深的坑中呼求你的名。我的祷告,求你垂听;我求你搭救,请你不要掩耳不听。每逢我呼求你的时候,你都靠近我说:‘不要怕。’”——耶利米哀歌3:55-57

      “安慰忧郁的人”

      芭芭拉患上了抑郁症,当她感到自己一文不值,承受不了的时候,他和丈夫就会致电给杰勒德。杰勒德是他们的朋友,也是个基督徒长老。芭芭拉在电话中哭个不停,一再诉说自己的苦楚。虽然她已经说过很多遍了,但杰勒德依然很耐心地听她诉苦。

      杰勒德学会在聆听时不批评人,不好争辩,不责备人。(雅各书1:19)圣经说,要“安慰忧郁的人”,杰勒德真的懂得这样做。(帖撒罗尼迦前书5:14)他对芭芭拉很有耐心,并向她保证,她在上帝、家人和朋友的心目中都是宝贵的。他通常会在电话中读一两节经文来安慰芭芭拉,尽管有些经文是她以前已听过的。然后,杰勒德每次都会跟芭芭拉和她的丈夫一起祷告。他们夫妇俩总是从祷告中得到很大的安慰。(雅各书5:14,15)

      杰勒德知道自己没有受过医学训练,不是医生;他也从没想过要取代芭芭拉的医生,替她治病。不过,他却能给予医疗以外的帮助,就是通过圣经和祷告来安慰芭芭拉,这是极少医生可以做到的事。

      “安慰忧郁的人”时……

      你可以说:“我很想让你知道,我一直都很关心你。我知道你有时候不大舒服,你最近怎么样呢?

      要记住:就算患者不时重复他说过的话,你也要体谅对方,留心聆听,并怀着真诚的态度跟他说话。

      你可以说:“虽然你身体不适,可是你却做得这么好,我真的很佩服你(或‘你所表现的基督徒品质令我很佩服’)。即使你觉得自己有不足之处,耶和华和我们还是爱你,欣赏你的。”

      要记住:体恤对方,说话仁慈。

      你可以说:“我读过这节令人鼓舞的经文。”或说,“这是我最喜欢的经文,读到这节经文时,我就想起了你”。然后读出经文,或说出经文的话。

      要记住:不该用说教的口吻。

      给人安慰的经文

      洛兰在以赛亚书41:10读到耶和华的承诺,大受强化。经文说:“你不要怕,因为我与你同在。你不要四顾张望,因为我是你的上帝,我要使你坚强。我必定帮助你,也必定用正义的右手扶持你。”

      阿尔瓦罗说他常常从诗篇34:4,6得到安慰:“我求问耶和华,他就回答我;他救我脱离我的一切恐慌。凄苦人呼求,耶和华就垂听,拯救他们脱离一切苦难。”

      直弥说他每次读到诗篇40:1,2,心里都大感安舒。经文说:“我热切仰望耶和华,他就侧耳听我求救。他……使我脚步安稳。”

      诗篇147:3向直子保证,耶和华“医治心碎的人,包扎他们的伤口”。

      读到耶稣的一番话,埃莉丝放下心来,信赖耶和华必照顾她。路加福音12:6,7记述了这番话:“五只麻雀不是只卖两个小钱吗?可是上帝一只也不遗忘。其实连你们的头发也全都数过了。不要害怕,你们比许多麻雀贵重得多呢!”

      其他经文:

      • 诗篇39:12说:“耶和华啊,求你垂听我的祷告,侧耳听我求救。我流泪,求你不要缄默无声。”

      • 哥林多后书7:6说:“上帝能安慰沮丧的人。”

      • 彼得前书5:7说:“你们要把一切忧虑卸给上帝,因为他关心你们。”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