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面临危机的一代
    警醒!2001年 | 9月8日
    • 面临危机的一代

      “两个月前,我还是活泼开朗的,但现在每当有机会活动一下,我总是提不起劲。我心情糟透了,脾气又坏,不知道别人怎么受得了。我怎么会一下子闹起情绪来,我着实解释不了。”——保罗。

      “我常常哭,心里觉得好苦,要不然,就是心如死灰。我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也不喜欢跟朋友在一起。我睡得很多,常常起不了床,上不了学,结果成绩一落千丈。”——美兰。

      像保罗和美兰那样的年轻人可不少。一些研究显示,在美国,约百分之8的少年人或多或少感到抑郁,而每年约百分之4更变成严重抑郁。不过,这些统计数字只反映出部分事实而已,因为抑郁症往往给误诊,或完全漠视。少年心理学家戴维·法斯勒说:“事实上,翻阅过以儿童和少年人为对象的调查报告后,我想每四个年轻人就有一个以上,会在18岁前有一次严重的抑郁发作。”

      影响非轻

      抑郁情绪对少年人影响甚大。专家相信,年轻人饮食失调、身体和精神出现问题、学习困难、跟老师同学相处不来、滥用药物、酗酒,抑郁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可悲的是,抑郁情绪更往往跟少年自杀有关。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表示,在严重抑郁的年轻人当中,多达百分之7自杀身亡。a不过,上述数字还不足以反映事实,因为自杀不遂 的年轻人可能多得多。难怪卡内基少年发展局的一份报告说:“对年轻一代的问题掉以轻心,可引发严重后果。不正视问题,就是把年轻人置于危险的境地。”

      无忧无虑?

      有些人觉得,少年人会抑郁实在难以置信。成年人可能暗忖:“他们不过是孩子 而已。他们无忧无虑,我们的烦恼,他们更一概没有。”年轻人真的没烦恼吗?其实,他们面对的压力比许多成年人意识到的大得多。丹尼尔·戈尔曼博士说:“踏入[20]世纪,害严重抑郁的可能性一代比一代高,世界各地莫不皆然。严重抑郁不光是郁郁寡欢而已。患者不时会倦慵乏力、情绪低落、顾影自怜、深感绝望。出现这些征兆的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话虽如此,许多父母也许不赞同,说:“我们 也经历过少年时期,却没有落得抑郁沮丧。我们的孩子干么终日郁郁不乐?”可是,成年人不应该把自己的成长经历跟今天的年轻人相比。人对四周世界的感受和反应,毕竟各不相同。

      何况今天的年轻人还面对多一重困扰。凯瑟琳·麦科伊博士在她的著作《了解少年抑郁的原因》里说:“这一代年轻人成长的世界,跟他们父母年轻时的世界已大不相同了。”她提及近数十年来若干重大改变,然后作出结论:“跟上一代比起来,今天的少年人恐惧较多,自信较少,也比较悲观。”

      鉴于少年人郁郁不乐的情况十分普遍,以下几篇文章会探讨三个问题:

      • 少年抑郁有什么征兆?

      • 诱因是什么?

      • 我们可以怎样扶持抑郁的少年?

      [脚注]

      a 一些专家认为,实际数字要大得多,因为有些被裁定为意外死亡的年轻人,也许其实是自杀身亡。

  • 辨明征兆
    警醒!2001年 | 9月8日
    • 辨明征兆

      “悲伤是正常、健康的情绪,抑郁却是病。要了解和辨明两者的分别并不容易。”——戴维·法斯勒医生。

      抑郁像大部分病症一样,有些症状是显而易见的,但要看出那些症状就是抑郁的征兆,却殊不容易。为什么呢?因为大多数少年人的情绪都偶有起伏,就算是成年人也一样。纯粹情绪低落跟抑郁有什么分别呢?这主要取决于情况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严重程度 所指的是,负面情绪影响年轻人的程度。抑郁不是短期的灰心绝望,而是一种精神病,叫人心力交瘁,身体功能减退。安德鲁·斯拉比医生描述抑郁的人所感到的痛苦,说:“回想一下你有生以来经历过的最大苦楚——骨折也好,牙痛也好,产痛也好,然后把那种苦楚增加到十倍,再加上原因不明。这样,你就大概能估计到抑郁叫人多么痛苦了。”

      持续时间 所说的是,没精打彩的情况延续了多长时间。据临床教授莱昂·西特兰和小唐纳德·麦克纽说,“孩子的情绪开始低落(不管是什么原因)后一星期内,或者当孩子失去了他觉得很宝贵的东西后六个月内,要是还没有迹象表明孩子感到宽慰或恢复正常生活,他就有患上抑郁症的危险了”。

      常见的症状

      如果年轻人每天大部分时候都出现若干症状,而情况持续两周或更长时间,他才会被诊断为害了抑郁症。持续时间较短的,属于“寻常发作”。程度轻微或不大严重,而持续时间较长的,称为“心理沮丧”——症状持续达一年或更久,其间情况好转的时间不足两个月。不管是“寻常发作”还是“心理沮丧”,抑郁症到底有些什么常见的症状呢?a

      情绪、行为骤变。本来乖巧听话的年轻人,忽然对人充满敌意。害抑郁症的少年人行为反叛,甚至离家出走,也很常见。

      孤僻。当事人跟朋友疏远。朋友也可能留意到当事人的态度行为转坏,而跟他疏远。

      几乎对任何活动都不感兴趣。当事人异常被动。就算是近日才爱上的嗜好,现在也觉得兴致索然。

      饮食习惯明显改变。不少专家觉得,像厌食症、暴食症、强迫性暴食症一类的病症,常常跟抑郁症结合并存(有时可能由抑郁症引起)。

      睡眠出现问题。当事人不是睡得太少,就是睡得太多。有些患者日夜颠倒:白天睡觉,晚上活动。

      学业成绩退步。当事人跟老师、同学相处不来,成绩开始退步,不久以后更不愿上学去。

      找寻刺激或自戕。当事人参与危险性极高的活动,可能显示他觉得生无可恋。自戕躯体(例如割伤皮肤)也可能是征兆。

      妄自菲薄或胡乱自责。当事人对自己诸多不满,自觉一无是处,但事实可能不然。

      身心出现毛病。无缘无故地头痛、背痛、胃痛或出现类似的毛病,可能表示当事人已患上抑郁症。

      死亡、自杀的想法萦绕心头。老是想着恐怖事物,可能是害了抑郁症的征兆。以自杀吓唬人也一样。——请参看下面的附栏。

      双极障碍

      另一种恼人的疾病——双极障碍,也有上述若干症状。芭芭拉·英格索尔和萨姆·戈尔茨坦两位博士说,双极障碍(又称躁狂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病,以抑郁和躁狂为特征,这两种症状会交替出现。在躁狂期内,患者的情绪极度高涨,精力极度旺盛,实质上比一般心情愉快高亢强烈得多”。

      这段高亢期称为躁狂期。症状包括思如泉涌,极端健谈,以及睡意下降。事实上,患者可能几天不睡觉,精力也不会明显减退。双极障碍另一个症状是冲动鲁莽,不顾后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的一份报告说:“在躁狂期,患者的思想、判断力以及社交行为往往一反常态,因而导致严重问题或出现尴尬情况。”躁狂期会维持多久?有时候是几天,有时候是几个月,然后抑郁期再度出现。

      年轻人如果有家人是双极障碍患者,他就属于高危人群。值得庆幸的是,患者不是了无希望的。《害双极障碍的儿童》这本书说:“有时候及早诊断,医治得法,患病的儿童和家人的生活就会稳定得多。”

      要记住,光出现上述一种情况,不足以表示当事人已患上抑郁症或双极障碍。许多时众多征兆一并出现,情况又持续一段时间,当事人才会被诊断为害了抑郁症。不管怎样,我们还得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年轻人会患上这种恼人的病呢?

      [脚注]

      a 本文只是概述抑郁症的症状,不可作诊断之用。

      [第6页的附栏]

      孩子不想活了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表示,最近一年内,美国少年自杀身亡的数目,比死于癌症、心脏病、爱滋病、先天缺陷、中风、肺炎、流行性感冒,以及慢性肺病的少年总数 还要多。同样令人担忧的是,由10岁到14岁的少年自杀案件数目近年也急剧上升。

      少年自杀成风,人们可以防患于未然吗?有时候是可以的。凯瑟琳·麦科伊博士说:“统计数字显示,许多年轻人自杀身亡以前,要不是曾经企图寻死,就是曾经暗示或明示自己有轻生的念头。如果孩子暗示自己不想活了,你就得加倍留意,可能的话,向专业人士求助。”

      少年抑郁十分普遍。因此,一旦有迹象显示少年有意轻生,父母和其他长辈就该提高警觉。在《我的痛苦谁明了》这本书里,安德鲁·斯拉比博士说:“我查阅过一些少年自杀案例,发觉他们企图自杀的迹象差不多总是给忽略或轻视了。家人、朋友看到当事人一反常态,却看不出事态严重。他们专注于表面的问题,而非问题的症结,于是认为问题只在于‘家庭不和’‘吸毒’或‘厌食症’。有时候,医生所针对的只是年轻人的怒气和心烦意乱,而不是抑郁症。结果问题的症结没有解决,继续折磨当事人,而且变本加厉。”

      显然,要当心的是,别轻看种种厌世迹象!

      [第7页的图片]

      有时行为反叛可能是抑郁的症状

      [第7页的图片]

      抑郁少年往往对从前喜爱的活动失去兴趣

  • 追寻原因
    警醒!2001年 | 9月8日
    • 追寻原因

      “少年人郁郁不乐的原因通常不只一个,反而包含多个造成紧张的因素。”——凯瑟琳·麦科伊博士。

      少年人怎么会郁郁不乐?背后可能有多个原因。首先,年轻人可能因为青春期出现的身体变化和情绪波动,而忧心忡忡,惶恐不安,于是特别容易产生消极的思想。其次,少年人也很容易因为自觉受同辈排挤,或遭倾慕对象拒绝而情绪低落。正如头一篇文章指出,世界情势有时也使成长中的年轻人抑郁沮丧。不错,我们正生活在“难以应付的非常时期”。——提摩太后书3:1。

      况且,年轻人刚开始 面对生活的压力。他们不像成年人富于人生经验,善于处理问题。因此,少年人很多时就像身在异乡的游客一样,对周围的环境感到迷惘,但又多半不愿意向人求助。在这样的情况下,年轻人很容易变得抑郁。

      此外,还有其他因素可以使少年人抑郁沮丧。且让我们看看其中几个。

      失落感

      抑郁情绪有时会随失落感而来。亲人过世,父母离异,都可以使年轻人感到非常失落。少年人甚至可以因为宠物死了而感到极度沮丧。

      使年轻人感到失落的事,有些不是显而易见的。举个例,年轻人搬入新居,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告别了要好的朋友,失落感可能油然而生。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目标,例如完成学业,也可以引发失落感。毕竟,踏入人生另一个阶段,就不能像以往那样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有些年轻人不得不忍受长期患病的痛苦。他们苦于跟同辈有别,也可能因为受同辈冷落而苦恼。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可能有一种失落感,哀叹自己不能过平常人的生活。

      诚然,许多年轻人身处这样的环境,却没有被失落感压垮。他们伤心流泪,悲痛哀恸,但一段时间以后,心情就平复下来。为什么许多少年人能够承受生活的种种压力,有些年轻人则承受不了,以致郁郁不乐呢?要找出答案并不容易,因为抑郁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病。也许有些少年人比较容易抑郁。

      体内的化学物质不平衡

      许多精神健康专家都相信,脑部的化学物质不平衡是抑郁的主要原因。a脑部的化学物质不平衡也许是与生俱来的,因为研究人员发现,如果父母一方得了抑郁症,少年人就大有可能患上同样的病。《寂寞而悲愤》这本书说:“患抑郁症的儿童的父母,多半有一方或双方是抑郁症患者。”

      这引起了一个问题:子女的抑郁症当真是遗传 的,还是因为跟患病的父母一起生活而习染 得来的呢?“是先天还是环境使然”这个问题实在难以解答,因为人脑极其复杂,而引发少年抑郁症的其他因素也同样复杂得很。

      家庭环境

      有人把抑郁症称为“家庭问题”,这样说不无道理。正如上文指出,有些抑郁症有遗传倾向,父母可以把这种病传给后代。但家庭环境也有所影响。马克·戈尔德医生说:“遭父母虐待的儿童,患抑郁症的可能性相当大。同样,父母要是对子女诸多批评,吹毛求疵,子女就大有可能患上抑郁症。”父母溺爱孩子,过分保护他们,也会使孩子心绪郁结。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个研究人员发现,父母对子女漠不关心,子女就更 容易郁郁不乐。

      这不是 说,少年人患抑郁症,通通是父母失职所致。这样断言只是以偏概全,无视其他诱发少年抑郁症的因素。不过,在一些事例上,家庭环境是主要病因。戴维·法斯勒医生说:“如果父母关系持续紧张,子女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比家庭较和睦的孩子要大。一个原因是,父母只顾争吵,忽略了子女的需要。另一个原因是,父母往往把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子女身上,使他们感到内疚,心中怨愤难平。”

      以上所说的只是少年抑郁症的一些病因。此外,还有别的因素。举例说,有些专家声称,环境因素(例如营养不良,摄入毒素和滥用药物)可以诱发抑郁症。其他专家指出,某些药物(例如抗组胺剂和镇静剂)也可能对当事人产生副作用。另外,有学习困难的孩子,看来特别容易患上抑郁症。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跟不上同学,自尊心受创。

      可是,不管原因是什么,值得细想的问题是:我们该怎样扶持抑郁少年呢?

      [脚注]

      a 有些专家怀疑,尽管许多患者脑部的化学物质不平衡是遗传的,有些患者最初却是正常的,后来由于感情大受打击,脑部分泌失调,才容易患上抑郁症。

      [第8,9页的图片]

      家庭不和往往使年轻人郁郁不乐

  • 怎样扶持患者
    警醒!2001年 | 9月8日
    • 怎样扶持患者

      “抑郁的孩子需要别人帮助。可是,单靠自己,孩子没法得着这样的帮助。成人先要看出问题,然后认真处理。要做到这点,殊不容易。”——马克·戈尔德医生。

      做父母的,要是怀疑家里的少年人患了抑郁症,该怎么办呢?首先,不要妄下结论。孩子出现的症状可能完全跟抑郁症无关。a每个年轻人都有情绪不好的时候。可是,如果情况持续下去,而看来不是短暂的情绪低落,你就最好带孩子去看医生。在这方面,谨记耶稣的话是好的:“健康的人不需要医生,生病的人才需要。”——马太福音9:12。

      任何有用的资料,例如孩子近来生活起了什么变化,以致一天到晚都没精打彩,你都要坦率地告诉医生。要肯定医生作出诊断之前,已仔细听过孩子的症状。戴维·法斯勒医生说:“只跟孩子会一次面,在会面的20分钟内搜集所需的一切资料,好全面衡量孩子的情况,是不可能的。”

      你有任何疑问,尽管向医生提出。举例说,如果医生认为你的孩子患上抑郁症,你可以问医生,为什么他排除了其他可能性。如果你怀疑医生误诊,不妨告诉医生,你想听取另一位专家的意见。诚恳尽责的医生,决不会劝阻你。

      坦然面对

      别因孩子患了抑郁症而感到羞耻。老实说,就是最优秀的年轻人,有时也会感到抑郁。圣经记载,有些尽心竭力事奉上帝的人,或老或少,也曾感到悲痛万分。请看看忠心的约伯。他觉得上帝舍弃了他而厌世。(约伯记10:1;29:2,4,5)上帝的仆人哈拿心里非常“愁苦”,什么都吃不下。(撒母耳记上1:4-10)敬虔的雅各也曾为死去的儿子哀恸了许多天,“不肯接受安慰”。雅各甚至表示,既然爱儿死了,他也不想活了!(创世记37:33-35)这些事例在在表明,内心的苦痛不一定显示当事人灵性有问题。

      不过,少年人患了抑郁症,可令父母身心俱疲。“我的处境犹如走钢丝,非步步为营不可,”一个抑郁少女的母亲说,“我又担心又害怕,又紧张又气愤,简直心力交瘁。”另一个母亲说:“每当我上街看见一个妇人跟十来岁的女儿一同购物,心里总是酸溜溜的,因为我很久没有跟[女儿]出去逛逛了。我想今后再也没有机会这样做。”

      父母有上述感觉是正常的。可是有时候,他们也许会被这些感觉压得透不过气来。要是这样,何不向一个可信任的朋友诉说苦情呢?箴言17:17说:“真朋友时刻显出爱心,像兄弟为共患难而生。”请也别忘记向上帝祷告。圣经向我们保证,只要把重担卸给耶和华,他必定扶持我们。——诗篇55:22。

      避免怨责

      面对患了抑郁症的孩子,不少父母都灰心丧气,觉得自己多少要为孩子的病负上罪责。一个母亲说:“看见孩子郁郁不乐,你确实 感到内疚。不管别人怎样劝解,内疚感还是挥之不去。你不断问自己:‘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我 怎么会使孩子郁郁不乐?’”父母可以怎样在这方面避免过度自责呢?

      毫无疑问,紧张的家庭气氛可以对孩子有负面影响。圣经有充分理由劝做父亲的:“不要激怒儿女,免得他们灰心丧气。”(歌罗西书3:21)所以,做父母的,最好检讨一下自己对待儿女的方式,有必要就加以调整。话又说回来,孩子患抑郁症,不一定是父母失职所致。就是在温情洋溢的家庭里,孩子也有可能患上抑郁症。因此,父母要是正竭力帮助孩子,就不必感到内疚。

      同样重要的是,不要责怪孩子。毕竟患抑郁症一事,不是孩子本人所能控制的。一个母亲说:“孩子出水痘也好,患肺炎也好,我从没有怪过他。”她接着坦言:“孩子郁郁不乐的时候,我倒斥责他。我竟然怪儿子生病,现在回想起来,心里可真难受。”不管是父母还是其他人,他们要是把抑郁情绪看做疾病而不是弱点,就能专注于怎样帮助患者。

      照顾患了抑郁症的孩子,可以使父母之间的关系变得极度紧张。一个妻子说:“每当我们回想以往所盼望的生活,再想起儿子得病后生活所起的变化,我们就禁不住互相指责。”德明的女儿患了抑郁症。他说:“责怪配偶多容易。假如在孩子出现抑郁症状之前,夫妻已经不和,孩子的异常行为可以成为导火线,使夫妻感情决裂。”别让孩子的抑郁情绪破坏你和配偶的关系!老实说,责怪自己,归咎孩子,埋怨配偶,对全家都没有好处。重要的是,帮助患者重新振作。

      关怀扶持

      圣经劝基督徒要“安慰忧郁的人”。(帖撒罗尼迦前书5:14)如果少年人心绪郁结,常常觉得自己无用,你可以帮他一把。怎样着手呢?千万不要语带批评地说,“你不该有这样的感觉”或“你的心态有问题”。相反,要设身处地,尽量“体恤”孩子。(彼得前书3:8)保罗劝基督徒要“和哭泣的人一同哭泣”。(罗马书12:15)要记住,抑郁的人内心苦痛得很。苦痛的感觉不是想象出来的,也不是为了惹人注意而装出来的。听过孩子讲述内心的苦痛后,就得想办法引导他说出隐情。询问孩子他为什么郁郁不乐。然后用温和的语气,耐心帮助孩子看出,他没有理由妄自菲薄。要再三向孩子证明,上帝很爱他,也很同情他的苦况。这样做可能有助于纾缓孩子的忧虑。——彼得前书5:6,7。

      你还可以采取其他切合实际的步骤。例如,你可能要留意,让抑郁的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摄取足够的营养,经常做运动。(传道书4:6)如果医生给孩子开了抗抑郁药,最好让孩子看出服药是十分重要的。要锲而不舍地扶持孩子,千万不要放弃。

      无可否认,少年人患抑郁症可以使患者和家人大感苦恼。但只要家人有耐性,有毅力,有爱心,就能扶持患者,使他重新振作。

      [脚注]

      a 据报有些疾病,包括单细胞增多症、糖尿病、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和低血糖症,会使患者出现类似抑郁症的症状。

      [第11页的精选语句]

      抑郁的人内心苦痛得很苦痛的感觉不是想象出来的

      [第13页的附栏]

      如果你是个抑郁少年

      你决不是孤独无助,也不是了无希望。你终日郁郁不乐,一来可能是体内的化学物质不平衡;二来可能是环境使然,这是你无法控制的。不管怎样,你都不该责怪自己。但你可以怎样应付抑郁呢?

      圣经说有些朋友“比兄弟更亲密”。(箴言18:24)何不跟密友细诉苦情?最能帮助你对抗抑郁的,莫过于父母或成熟的长辈。

      父母由于担心你患上抑郁症,也许会带你去看一位精神科医生。要是可行,看专科医生是好的,因为人接受治疗,抑郁情绪就能大大纾缓。举例说,如果抑郁情绪是由体内的化学物质不平衡引起的,医生就会给你开抗抑郁药。要是这样,千万不要以服药为耻。你服了抗抑郁药,体内的化学物质会恢复平衡,这样你就能重享安乐的生活。

      许多抑郁的人都阅读圣经,通过祷告亲近上帝。他们从中得着安慰。圣经向我们保证:“耶和华亲近心碎的人,拯救心灵伤痛的人。”b——诗篇34:18。

      [脚注]

      b 如果你想多知道一点,请参看《警醒!》2000年10月22日刊“青年人问……我有心事应该向人倾诉吗?”一文。

      [第14页的附栏或图片]

      抑郁少年的良助和希望

      抑郁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病症,我们没法在短短几篇文章里,全面论述这种病。可是,本刊深信,文章的论点对少年人和父母都很有用,使他们能够应付抑郁症。

      你也许察觉到,上一篇文章所提供的指引,有很多是基于圣经的。无可否认,圣经是一本古书,但书中的指导切合实际,古今皆宜。为什么呢?虽然时移势迁,人性却一直没有改变。前人要应付的基本生活问题,我们也要面对。只是,现在这些问题比以往更严重,影响更深广。

      圣经的指导所以实效卓著,也因为这本书是上帝用圣灵启示的。(提摩太后书3:16)上帝是我们的造物主,自然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才能得享丰富充实的生活。

      当然,圣经不是一本医书。因此,读圣经不能代替看医生。我们生了病,例如患上抑郁症,就得延医就诊。不过,凭着圣经的原则,我们能晓得怎样安慰抑郁的人。更重要的是,上帝在圣经里应许,他不久就会医治我们的一切疾病。(诗篇103:3)不错,耶和华定意要“叫心碎的人心里振奋”。——以赛亚书57:15。

      你想进一步了解这个光明的希望吗?请联络本地的耶和华见证人,或照本刊第5页列出的地址写信给我们。

      [第10页的图片]

      尽量体恤孩子

      [第11页的图片]

      孩子要是长期郁郁不乐,最好带孩子去看医生

      [第12页的图片]

      做父母的,不要感情用事,别责怪自己,也别埋怨配偶或归咎孩子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