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时刻遵守我的话语”
    守望台2003年 | 2月1日
    • “时刻遵守我的话语”

      你们时刻遵守我的话语,就真是我的门徒了。——约翰福音8:31

      1.(甲)耶稣返回天上时,在地上留下了什么?(乙)我们会考虑什么问题?

      耶稣基督创立了基督教。他返回天上时,在地上没有留下著作,也没有为自己积聚财富或竖立丰碑;只留下了门徒,以及做他门徒的明确条件。约翰福音记载了耶稣提到的三个重要条件,凡想跟随耶稣的,都必须符合这些条件。这三个条件是什么呢?怎样才能符合这些条件?我们怎能肯定自己有资格做基督的门徒呢?a

      2.约翰福音说,做门徒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什么呢?

      2 耶稣在牺牲前大约六个月,上耶路撒冷去。当时,很多人在那里庆祝为期一周的住棚节,耶稣向聚集的群众传道。结果,节期过了一半时,“群众中有很多人信从了他”;耶稣继续传道,到节期的最后一天,又“有很多人信从了他”。(约翰福音7:10,14,31,37;8:30)就在那时,耶稣从新信徒着眼,提出了做他门徒的重要条件。使徒约翰记述耶稣的话,说:“你们时刻遵守 我的话语,就真是我的门徒了。”(约翰福音8:31)

      3.为了时刻遵守耶稣的话,什么特质是必需的?

      3 耶稣这句话,并不是暗示新门徒的信心不够,而是要向他们指出,只要时刻遵守他的话,坚忍不拔,就能成为他的真门徒。新门徒已经信从了耶稣,现在必须把信念坚持到底。(约翰福音4:34;希伯来书3:14)耶稣显然认为,忍耐对门徒非常重要。约翰记述,耶稣在跟使徒的最后交谈中,两次促请他们说:“继续跟随我吧。”(约翰福音21:19,22)早期基督徒大都紧紧跟随耶稣,按真理行事。(约翰二书4)什么有助于他们忍耐到底呢?

      4.什么有助于早期基督徒忍耐到底呢?

      4 使徒约翰七十年来忠心耿耿地跟随基督,领悟到继续忍耐的一个重要因素。他称赞忠心的基督徒说:“你们是坚强的,上帝的话语时刻留在你们心里,你们也战胜了那恶者。”由于上帝的话语时刻留在基督的门徒心里,所以他们能够坚忍不拔,紧守上帝的话语。他们确实非常珍视上帝的话语。(约翰一书2:14,24)为了“忍耐到底”,我们也要确保上帝的话语时刻留在心里。(马太福音24:13)怎样确保呢?耶稣所说的一个比喻提供了答案。

      “听了话语”

      5.(甲)耶稣在所说的一个比喻里提到哪几类土壤?(乙)比喻里的种子和土壤分别代表什么?

      5 耶稣说了一个撒种的比喻,马太、马可和路加的福音书都有记载。(马太福音13:1-9,18-23;马可福音4:1-9,14-20;路加福音8:4-8,11-15)你阅读这些记载,自会留意到比喻里的重点:种子落在不同的土壤中,就有不同的结果。这些土壤,第一类又硬又实,第二类又浅又薄,第三类含有荆棘,第四类则截然不同,是好土。耶稣亲自解释,说种子代表上帝王国的信息,土壤代表各人的内心。头几类土壤所代表的内心都有共通点,惟有好土所代表的内心却与众不同。

      6.(甲)比喻里的第四类土壤跟另三类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含义?(乙)基督徒必须怎样才能表现忍耐?

      6 路加福音8:12-15的记载表明,四种情况的人都“听了话语”。可是,“怀着美好良善的心”的人不但“听了话语”,还“紧紧持守,忍耐着结出果实”。好土又软又深,种子能够稳稳地扎根,发芽结果。(路加福音8:8)人怀着美好良善的心,也会认真地去了解上帝的话语,珍而重之,仔细思量。(罗马书10:10;提摩太后书2:7)上帝的话语时刻留在 他们心里,他们就能忍耐着结出果实。因此,基督徒必须非常珍视上帝的话语,才能表现忍耐。(提摩太前书4:15)但怎样才能珍视上帝的话语呢?

      内心与沉思

      7.什么活动跟良善的心有关?

      7 请留意圣经多次说什么活动跟美好良善的心有关:“义人的心沉思 怎样回答”(箴言15:28);“耶和华……啊,愿我口中所说的话、心里沉思 的事都叫你喜悦”(诗篇19:14);“我的心要沉思 有悟性之言”。(诗篇49:3)

      8.(甲)阅读圣经不该怎样做?反而应该怎样做?(乙)向上帝祷告,沉思他的话语有什么好处?(包括附栏“在真理中坚定不移”)

      8 我们应该效法这些圣经执笔者向上帝祷告, 认真沉思上帝的话语和作为。阅读圣经或圣经书刊,不该像游客观光那样走马看花,一味拍照,无暇观赏;反而应该不时停下来想想,体味一下经文的深意。b我们静静地思考所读的资料,上帝的话语就会打动我们的内心, 触动我们的感情,引导我们的思想,促使我们在祷告里向上帝倾心吐意。我们也就能紧紧依附耶和华,对他的爱会激励我们继续跟随耶稣,即使情况恶劣也义无反顾。(马太福音10:22)的确,我们必须认真沉思上帝的话语,才能忠心到底。(路加福音21:19)

      9.怎样才能确保上帝的话语时刻留在我们心里?

      9 耶稣的比喻也表明,上帝话语的种子在生长时会遇到重重障碍。我们如果想忠心到底,就要:(一)辨识比喻里的不良土壤所代表的各种障碍,(二)采取行动去克服或避开这些障碍。这样才能确保王国真理的种子时刻留在我们心里,继续结出果实。

      “落在路旁”的,世务缠身

      10.请描述比喻里的第一类土壤,并说明其中的含义。

      10 种子落在第一类土壤中,就是“落在路旁”,“被人践踏”。(路加福音8:5)麦田中的路,旁边的土壤被过路的人踩得又硬又实。(马可福音2:23)人如果被繁杂的世务纷扰,消耗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就很难珍视上帝的话语。这样的人听了话语,却没有沉思,结果对真理反应迟钝,还没来得及爱上真理,魔鬼就已来到,“从他们心里把话语夺去,免得他们相信就得救”。(路加福音8:12)可以防止这样的事发生吗?

      11.怎样才能防止内心变得像硬土一样?

      11 确有许多方法可以防止内心变得像路旁长不出庄稼的土壤一样。用犁翻土,叫过路的人改道,都能使被践踏的硬土变软,有所出产。同样,拨出时间来研读圣经, 加以沉思,也能使内心变得像好土一样而结出果实。要诀是:不要全神贯注于日常事务。(路加福音12:13-15)要腾出时间来沉思生活上“更为重要”的事。(腓立比书1:9-11)

      “落在磐石上”的,畏缩不前

      12.比喻里第二类土壤中长出来的幼苗凋谢了,主要原因是什么?

      12 落在第二类土壤中的种子,跟落在第一类的不同,并没有留在表土上,却在土壤中发芽扎根。可是太阳一出来,幼苗就被晒枯,凋谢了。请想想其中的含义,幼苗并不是因为酷热而凋谢。其实,好土中长出来的植物也暴露在炎阳下,却没有枯萎,反而欣欣向荣。两者有什么分别呢?耶稣说,幼苗凋谢是“因为土壤不深”,又“因为没有水分”。(马太福音13:5,6;路加福音8:6)表土下有“磐石”或“岩石地”,妨碍种子的根伸往土壤的深层吸收水分,稳稳地扎根。因此,幼苗凋谢主要是因为土壤不深。

      13.什么样的人像又浅又薄的土壤?他们畏缩不前的深一层原因是什么?

      13 比喻的这部分显示,有些人“欢欢喜喜地接受话语”,并且“一时”热心跟随了耶稣。(路加福音8:13)可是一旦遭遇炎阳般的“患难迫害”,就害怕起来,失去喜乐和力量,最后不再跟随基督。(马太福音13:21)他们畏缩不前的深一层原因,并不是受到反对。许许多多的基督徒忍受各种患难和迫害,却仍然保持忠心。(哥林多后书2:4;7:5)其实,有些人畏缩不前,最后离弃真道,真正的原因是他们内心硬如磐石,没有深入思考令人鼓舞的属灵事物。结果,他们对耶和华和圣经的认识十分肤浅,经受不住考验。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后果呢?

      14.怎样才能防止内心变得像又浅又薄的土壤一样呢?

      14 人必须除掉内心硬如磐石的障碍,例如根深柢固的愤懑怨恨、自私自利、刚愎自用等态度。如果人早已养成这样的态度,上帝的话语也大有力量,能把障碍除去。(耶利米书23:29;以弗所书4:22;希伯来书4:12)然后,借着祷告和沉思,人会受到激励把上帝的话语“深深种植”在心里。(雅各书1:21)这样,我们就有力量应付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在考验中坚定地保持忠贞了。

      “落在荆棘里”的,心有旁骛

      15.(甲)为什么我们应该格外留意耶稣所说的第三类土壤?(乙)第三类土壤上的植物最后变得怎样?为什么?

      15 第三类土壤表面看来跟好土相似,但里面含有荆棘,我们必须格外留意。像落在好土中一样,种子在含有荆棘的土壤中也能发芽扎根。这两类土壤中长出来的植物起初分别不大,可是时间过去,含有荆棘的土壤渐渐跟好土不同了,土壤中的“荆棘也一同长起来”,十分蓬勃。新生的植物要跟荆棘抗衡,争夺养分、阳光和空间,结果被荆棘遮蔽,给“挤住了”。(路加福音8:7)

      16.(甲)什么样的人跟含有荆棘的土壤相似?(乙)根据三本福音书的记载,荆棘代表什么?(见脚注)

      16 什么样的人跟含有荆棘的土壤相似呢?耶稣解释:“落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见了,却被今生的忧虑、财富、享乐掳去,紧紧挤住了,就结不出成熟的果实来。”(路加福音8:14)种子落在含有荆棘的土壤里,跟荆棘一同生长,显示有些人一面接受圣经知识,一面追求今生的享乐。这些人心里虽然有了真理的种子,却常常向往其他的事物,于是就分了心。(路加福音9:57-62)他们没有腾出充裕的时间来祷告及仔细地思考上帝的话语。既不能充分地吸收圣经知识,也就不能珍视上帝的话语而忍耐。结果,属灵的事务被世俗的事务遮蔽,“紧紧挤住”了。c没有全心全意爱耶和华的人,下场多么可悲!(马太福音6:24;22:37)

      17.我们在生活上必须作出什么选择,才不致像比喻所说的,被荆棘挤住呢?

      17 我们必须重视属灵的事,才不致被这世界的苦与乐挤住。(马太福音6:31-33;路加福音21:34-36)万不可忽略读经和思考所读的资料。要尽量过简朴的生活,好让自己有更多时间祷告及专心沉思属灵的事。(提摩太前书6:6-8)上帝的仆人应该根除土壤中的荆棘,让植物有充足的养分、阳光和空间,可以结出果实。这样做的人正得享耶和华所赐的福。现年26岁的桑德拉说:“我想一想在真理中所享的种种美福,就明白世界所提供的绝不能相比。”(诗篇84:11)

      18.我们怎样才能时刻遵守上帝的话,做坚忍不拔的基督徒?

      18 只要上帝的话语时刻留在我们心里,就不论老少,都能时刻遵守上帝的话,做坚忍不拔的基督徒。因此,要确保自己的内心成为又深又厚的软土,而不是荆棘丛生、又浅又薄的硬土。这样,我们就能充分地吸收圣经知识而“忍耐着结出果实”。(路加福音8:15)

      [脚注]

      a 这篇文章探讨第一个条件,别的条件会在下两篇文章探讨。

      b 要向上帝祷告,沉思所读的经文,不妨问问自己:这段话显示了耶和华的一些什么美德?跟圣经的主题有什么关系?怎样在生活上实践出来?怎样用来帮助别人?

      c 根据三本福音书的记载,在耶稣的比喻里,挤住种子的荆棘就是这世界的苦与乐:“这个制度的忧虑”、“骗人的财富”、“各样的私欲”和“今生的……享乐”。(马可福音4:19;马太福音13:22;路加福音8:14;耶利米书4:3,4)

  • 你们要彼此相爱
    守望台2003年 | 2月1日
    • 你们要彼此相爱

      你们要是彼此相爱,所有人就因此知道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翰福音13:35

      1.耶稣在死前那晚强调什么特质?

      “孩子们”。(约翰福音13:33)这话多么温柔,多么和蔼!耶稣在死前那晚这样称呼他的使徒。根据四福音的记载,耶稣以前跟使徒交谈,从没用过这么亲切的字眼。可是在这个特别的晚上,耶稣很想让门徒知道他深爱他们,于是充满慈爱地称呼门徒为“孩子们”。当晚耶稣用了“爱”这个词大约三十次。为什么他要强调爱这种特质呢?

      2.为什么基督徒相亲相爱非常重要?

      2 耶稣指出,为什么爱非常重要。他说:“你们要是彼此相爱,所有人就因此知道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翰福音13:35;15:12,17)人要做基督徒,就必须爱弟兄,两者息息相关。真基督徒不是以特殊袍服或奇异习俗为标志的。别人看出他们是基督徒,皆因他们彼此相爱,温情洋溢。上一篇文章的起头提到,做基督徒要符合三大条件,第二个条件就是跟信徒相亲相爱。怎样才能常存这种非凡的爱呢?

      “要继续做得更全面”

      3.关于彼此相爱,保罗提出什么劝勉?

      3 在1世纪,基督徒之间的爱是有目共睹的。今天,这种非凡的爱在真基督徒当中也显而易见。使徒保罗对1世纪的基督徒说:“谈到弟兄之爱,你们不需要我们写信给你们,因为上帝已经教导你们怎样彼此相爱,而且你们也实在这样对待……所有弟兄。”尽管如此,保罗仍然劝勉他们:“要继续做得更全面”。(帖撒罗尼迦前书3:12;4:9,10)我们也要谨记保罗的劝勉,努力彼此相爱,“要继续做得更全面”。

      4.按照耶稣和保罗的指示,我们应该特别关心谁?

      4 在同一封受圣灵启示的信里,保罗鼓励信徒要“安慰忧郁的人,支持软弱的人”。(帖撒罗尼迦前书5:14)另一次,他提醒基督徒,说:“我们坚强的人,应该承担不坚强的人的软弱”。(罗马书15:1)耶稣也曾吩咐门徒要帮助软弱的人。他预告在自己被捕的当晚,彼得会舍他而去,然后对彼得说:“你回头以后,要强化你的弟兄。”为什么彼得要强化弟兄呢?因为其他门徒也会像彼得那样撇弃耶稣,很需要帮助和强化。(路加福音22:32;约翰福音21:15-17)因此,圣经清楚指示,不管是灵性软弱的,还是不再跟基督徒会众来往的,我们都要关心爱护。(希伯来书12:12)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耶稣所说的两个生动比喻中找到答案。

      迷失的绵羊和失去的银币

      5,6.(甲)耶稣说了哪两个简短的比喻?(乙)这些比喻透露了耶和华对什么人的看法?

      5 耶稣用两个简短的比喻帮助听众明白,耶和华怎样看那些误入迷途的人。第一个比喻的主角是个牧人。耶稣说:“你们有一百只绵羊,失去一只,有谁不把九十九只留在旷野,去找那失去的,直到找着呢?找着了,就放在肩头上,欢欢喜喜,回到家里,请朋友邻人来,对他们说:‘跟我一同欢乐吧,因为我失去的绵羊已经找着了。’我告诉你们,天上也是这样为一个悔改的罪人喜乐,比为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喜乐更大。”(路加福音15:4-7)

      6 第二个比喻的主角是个妇人。耶稣说:“一个妇人有十个银币,失去一个,哪会不点灯打扫房子,细心寻找,直到找着呢?找着了,就请朋友邻人中的妇女来,说:‘跟我一同欢乐吧,因为我失去的银币已经找着了。’我告诉你们,上帝的天使也是这样为一个悔改的罪人喜乐。”(路加福音15:8-10)

      7.我们从这两个比喻得到什么教益?

      7 我们从这两个简短的比喻得到什么教益呢?比喻说明:(一)我们该怎样看 灵性软弱的人,(二)我们该怎样帮助 他们。让我们分析一下这两个要点。

      失去的东西仍然可贵

      8.(甲)牧人和妇人不见了东西,有什么反应?(乙)从两人的反应可以看出,他们对失去的东西有什么看法?

      8 这两个比喻的主角都不见了东西,但请留意他们对这件事的反应。牧人并没有想:“我不在乎少了一只,还有九十九只嘛!算了,不找了。”妇人也没有想:“我还有九个银币,少一个没什么大不了。”恰恰相反,牧人不辞劳苦地寻找迷失的绵羊,好像那是他仅有的绵羊似的;妇人为失去的银币着急,仿佛不见了所有银币一样。在牧人和妇人心目中,失去的东西到底是可贵的。这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呢?

      9.牧人和妇人都很重视失物,这说明了什么?

      9 请留意在比喻的结尾,耶稣说:“我告诉你们,天上也是这样为一个悔改的罪人喜乐,比为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喜乐更大。”又说:“我告诉你们,上帝的天使也是这样为一个悔改的罪人喜乐。”由此可见,牧人和妇人的态度反映出耶和华和天使的看法,只是上帝和天使的关注要深切得多。在牧人和妇人眼中,失去的东西仍然可贵。同样,有些人跟会众疏远了,不再跟上帝的子民来往,但在耶和华眼中,他们仍然是可贵的。(耶利米书31:3)他们虽然灵性软弱,却不一定背弃了上帝,说不定他们依旧谨守耶和华的好些诫命。(诗篇119:176;使徒行传15:29)因此耶和华一如既往,迟迟“没有把他们从自己面前赶走”。(列王纪下13:23)

      10,11.(甲)我们应该怎样看那些跟会众疏远的人?(乙)耶稣的两个比喻显示,我们可以怎样表明自己关心他们?

      10 我们效法耶和华和耶稣,十分关心灵性软弱、停止跟会众来往的人。(以西结书34:16;路加福音19:10)我们把灵性软弱的人视为迷失的绵羊,而不是无可救药的人。我们绝不会想:“何必为灵性软弱的人担忧呢?会众少了他们,不也欣欣向荣吗?”相反,我们的看法跟耶和华一样:那些跟会众疏远但又想回头的人是可贵的。

      11 我们怎样表明自己关心他们呢?耶稣的两个比喻表明,我们要:(一)采取主动,(二)态度温和,(三)不辞劳苦。让我们逐点探讨。

      采取主动

      12.耶稣说牧人“去找那失去的”绵羊,显示牧人有什么态度?

      12 在第一个比喻里,耶稣说牧人“去找那失去的”绵羊。牧人采取主动,着意寻找迷失的绵羊。哪怕千难万险,路途遥远,也绝不却步。牧人锲而不舍,“直到找着”那失去的绵羊为止。(路加福音15:4)

      13.古代的忠仆一知道别人软弱气馁,就怎样做?我们可以怎样效法他们?

      13 同样,坚强的人往往要采取主动,向需要鼓励的人伸出援手。古代的忠仆都明白这一点。请看看以下的例子。扫罗王的儿子约拿单知道他的知己大卫很需要鼓励,于是“动身前往何列沙去见大卫,使他靠着上帝坚强起来”。(撒母耳记上23:15,16)几百年后,省长尼希米看见同胞感到气馁,“就马上起来”,鼓励他们“要记住耶和华”。(尼希米记4:14)今天,我们也要采取主动,强化灵性软弱的人。可是,会众里谁有责任这样做呢?

      14.会众里谁有责任向软弱的人伸出援手?

      14 基督徒长老特别有责任“使软弱的手强壮有力,使颤抖的膝坚挺稳定”,也要对心里忧愁的人说:“你们要坚强,不要害怕!”(以赛亚书35:3,4;彼得前书5:1,2)保罗也劝勉弟兄要“安慰忧郁的人,支持软弱的人”。但请留意,保罗的劝告不单是向长老提出的,也是向帖撒罗尼迦全会众说的。(帖撒罗尼迦前书1:1;5:14)由此可见,每个基督徒都有义务向软弱的人伸出援手。所有基督徒都应该效法比喻里的牧人,主动“去找那失去的”绵羊。当然,他们必须跟长老通力合作,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你愿意做一些事去帮助会众里软弱的人吗?

      态度温和

      15.牧人找着了失去的绵羊,就怎样做?他为什么这样做?

      15 牧人找着失去的绵羊以后,怎样做呢?他把绵羊“放在肩头上”。(路加福音15:5)这个感人的举动表露了牧人的心迹!想想看,绵羊迷路后,流落异地, 日夜漂泊,甚至可能成为狮子追踪的猎物。(约伯记38:39,40)绵羊饿了几天,身体一定很虚弱,根本不能单靠自己的力量越过路上的障碍,返回羊群。所以,牧人弯下腰,温柔和蔼地抱起绵羊,扛着它越过一切障碍,送回羊群里去。牧人对迷失的绵羊呵护备至,我们可以怎样效法他呢?

      16.为什么我们要效法牧人, 对迷失的绵羊呵护备至呢?

      16 人离开了基督徒会众,灵性自然会困乏无力。在这个冷酷的世界里,他就像走失了的绵羊,漫无目标地到处漂泊。他离开了上帝的羊圈,得不到基督徒会众的保护,比以往更容易受到魔鬼的攻击;因为魔鬼“好像咆哮的狮子,走来走去,设法吞噬人”。(彼得前书5:8)此外,他在灵性上饿了一段日子,自然感到软弱无力,根本不能单靠自己的力量跨越障碍,返回基督徒会众。我们要俯就软弱的人,仿佛弯下腰一样,温柔和蔼地扶起他,把他带回会众。(加拉太书6:2)怎样着手呢?

      17.探望软弱的人时,我们可以怎样效法使徒保罗?

      17 使徒保罗说:“有谁软弱,我不软弱呢?”(哥林多后书11:29;哥林多前书9:22)保罗有体恤之心,设身处地为软弱的人着想。我们也要像保罗一样,体恤软弱的人。探望灵性软弱的基督徒时,要多安慰安慰,让对方明白,耶和华仍视他如珍宝,弟兄姊妹都很挂念他。(帖撒罗尼迦前书2:17)也要让对方知道,会众的人乐意随时帮他一把,“像兄弟为共患难而生”。(箴言17:17;诗篇34:18)衷心的关怀,温柔的扶持,能使他逐渐振作,返回上帝的羊圈。接着我们该怎样做呢?我们可以从妇人失去银币的比喻里找着指引。

      不辞劳苦

      18.(甲)比喻里的妇人为什么不放弃寻找银币?(乙)妇人付出多大努力去寻找银币?结果如何?

      18 妇人深知,要找着失去的银币一点也不容易,但决不是办不到的。银币要是掉进一大片树丛或很深的沼泽里,妇人也许早就放弃寻找了。可是,她肯定银币就在屋子的某个角落里,范围有限,于是不辞劳苦,细心寻找。(路加福音15:8)首先,她点着灯,照亮阴暗的地方。接着,她打扫地板,希望听见金属的叮当声。她找遍每一个角落,直到灯光照射在闪闪生辉的银币上。妇人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

      19.关于帮助软弱的人,我们从比喻里妇人的做法学到什么?

      19 比喻的细节提醒我们,要听从圣经的吩咐,尽义务帮助软弱的基督徒,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事。我们也知道,这样做要费心费力。保罗曾对以弗所城的长老说:“你们要这样劳苦,扶助软弱的人”。(使徒行传20:35上)要记住,妇人并不是漫无目的,在屋子里随便找找就算了。她能把银币寻回,是因为她有计划、有步骤地寻找,“直到找着”为止。同样,我们帮助软弱的人恢复灵性健康,也要不辞劳苦,目标明确。我们该怎样做呢?

      20.我们怎样帮助软弱的人?

      20 怎样才能帮助软弱的人信赖和感激上帝呢?跟他们一起讨论合适的基督教书刊,可能正是他们最需要的。经常跟他们一起研读圣经,就能全面而持续地帮助他们。至于谁能胜任这个工作,看来传道监督最清楚。传道监督可以建议传道员跟软弱的人讨论什么课题,研读哪本书刊。比喻里的妇人使用合适的工具,结果找着银币。今天,我们也有很多工具,可以用来履行上帝交给我们的责任,帮助软弱的人恢复灵性健康。在这方面,两本特别管用的新书就是《崇拜独一的真神》和《亲近耶和华》。a

      21.向软弱的人伸出援手,人人都能得到什么益处?

      21 向软弱的人伸出援手,人人都能得益。受帮助的人能跟真朋友重聚,欢乐不在话下。我们帮助别人,能从心底里感受到施与才有的喜乐。(路加福音15:6,9;使徒行传20:35下)弟兄姊妹彼此关心,会众就会温情洋溢。最重要的是,耶和华和耶稣都乐于扶助软弱的人,我们向软弱的人伸出援手,就能反映这两位仁爱牧人的看法,为他们增光。(诗篇72:12-14;马太福音11:28-30;哥林多前书11:1;以弗所书5:1)因此,我们实在应该不断“彼此相爱”。

  • 要不断多结果实
    守望台2003年 | 2月1日
    • 要不断多结果实

      你们要不断多结果实,表明自己是我的门徒。——约翰福音15:8

      1.(甲)耶稣向使徒们指出,要当他的门徒就得符合什么条件?(乙)我们该问问自己什么问题?

      耶稣死前那个晚上,跟使徒们促膝详谈,开诚相见地勉励他们。午夜已过,耶稣因为深爱挚友,仍然谆谆教诲他们。言谈间,耶稣提醒使徒们,要继续当他的门徒就得多符合一个条件。耶稣说:“你们不断多结果实,表明自己是我的门徒,我的父亲就因此得荣耀了。”(约翰福音15:8)今天,我们有没有符合这个条件,表明自己是耶稣的门徒呢?“多结果实”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仔细想想耶稣当晚的话。

      2.耶稣死前一晚提出什么跟果实有关的比喻?

      2 当晚,耶稣打了个比喻去勉励门徒,“多结果实”就是其中一句话。耶稣说:“我是真葡萄树,我父亲是培植的人。我的枝子,凡不结果实的,他就除掉;凡结果实的,他就修整干净,叫果实结得更多。你们因为我对你们讲论的话语,已经洁净了。你们要时刻跟我联合,我也时刻跟你们联合。枝子不留在葡萄树上,自己就不能结果实。同样,你们要不是时刻跟我联合,也不能结果实。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你们不断多结果实,表明自己是我的门徒,我的父亲就因此得荣耀了。正如父亲爱我,我爱你们,你们也要时刻在我的爱里。你们要是遵守我的诫命,就时刻在我的爱里”。(约翰福音15:1-10)

      3.耶稣的门徒要怎样做才能结出果实?

      3 在这个比喻里,耶和华是培植的人,耶稣是葡萄树,使徒们则是枝子。只要使徒们努力地时刻跟耶稣“联合”,就能结出果实。跟耶稣联合十分重要,因此耶稣接着解释,使徒们要怎样做才能继续跟他联合。他说:“你们要是遵守我的诫命,就时刻在我的爱里”。后来,使徒约翰也给基督徒弟兄写过类似的话。a(约翰一书2:24;3:24)由此可见,耶稣的门徒只要遵守耶稣的诫命,就能时刻跟他联合;既然时刻联合,也就能结出果实了。我们该结出怎样的果实呢?

      要不断长进

      4.耶和华会除掉所有不结果实的枝子。我们从这件事看出什么?

      4 葡萄树的比喻说,耶和华会“除掉”不结果实的枝子。我们从这件事看出什么呢?我们可以看出,基督的门徒不论环境怎样,能力大小,都必须结出果实,而且都能结出果实。耶和华满怀爱心,无论谁被耶和华“除掉”,不再有资格做基督徒,原因都不可能是能力不足。(诗篇103:14;歌罗西书3:23;约翰一书5:3)

      5.(甲)耶稣的比喻怎样说,表明我们能在结果实方面不断长进?(乙)以下会谈谈哪两种果实?

      5 耶稣的葡萄树比喻也表明,我们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多做属灵的事,做个长进的基督徒,就像茂盛生长的枝子一样。请留意耶稣怎样说:“我的枝子,凡不结果实的,他就除掉;凡结果实的,他就修整干净,叫果实结得更多。”(约翰福音15:2)在比喻的末了,耶稣敦促门徒要“多结果实”。(第8节)这表示什么呢?就是基督徒永不该自满。(启示录3:14,15,19)相反,我们该想方设法,多结果实。我们该尽力多结什么果实呢?首先,是“圣灵的果实”。其次,是王国的果实。(加拉太书5:22,23;马太福音24:14)

      结出圣灵的果实

      6.什么特质在圣灵果实中居于首位?耶稣怎样强调这种果实非常重要?

      6 在“圣灵的果实”当中,爱心居于首位。 耶稣以多结果实的葡萄树为喻之前不久,曾吩咐门徒说:“我给你们一条新诫命,就是要你们彼此相爱。”(约翰福音13:34)基督徒努力遵守这条诫命,圣灵就使他们的爱心多而又多。耶稣在世的最后一晚,曾经再三提醒使徒们要表现爱这种特质。(约翰福音14:15,21,23,24;15:12,13,17)

      7.使徒彼得的什么话表明,结出果实跟显出基督的特质息息相关?

      7 当晚彼得也在场,因此知道真基督徒必须效法耶稣,彼此以爱心相待,也要显出其他相关的特质。多年后,彼得鼓励基督徒培养自制、弟兄之情和爱心等特质。他也说,基督徒这样做,就不致“没有行动,不结果实”了。(彼得后书1:5-8)不论处境如何,我们都能结出圣灵的果实。因此,愿我们尽力显出爱心、仁慈、温和,以及基督的其他特质,并且不断进步。“这样的事没有律法禁止”,是永不会过多的。(加拉太书5:23)但愿我们都“多结果实”。

      结出王国的果实

      8.(甲)王国的果实跟圣灵的果实有什么关系?(乙)我们该想想什么问题?

      8 植物要是结出色彩鲜艳、美味多汁的果实,一定十分悦目可人。但果实可不只是增添植物的吸引力而已。果实里有种子,没有种子,植物就不能繁殖。同样,结出圣灵的果实也不仅叫基督徒的品格更吸引人而已。我们要是有爱心和信心等特质,就会传扬圣经的王国信息,好像植物散播种子一样。使徒保罗强调,两者是息息相关的。他说:“我们既然有同一种信心[圣灵果实之一]的精神,也就照样信从,所以也这样说话。”(哥林多后书4:13)保罗后来解释,我们要“以赞美为祭,献给上帝”,那就是“用嘴唇所献的果实”,也是基督徒要结出的第二种果实。(希伯来书13:15)在宣扬上帝的王国方面,我们能更进一步,“多结果实”吗?

      9.成功教导人成为基督徒,就是结出王国的果实吗?请解释。

      9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明白王国的果实是什么。我们成功帮助人成为基督徒,就是结出王国的果实吗?(马太福音28:19)这样的推断正确吗?王国的果实主要是指那些经我们教导而受浸的人吗?不然。要是果实纯粹指新门徒,在反应冷淡的地区里孜孜不倦地宣扬王国多年的基督徒,岂不是比喻中那些不结果实的枝子?事实当然不是这样。要是这样,他们一定会感到灰心泄气。如果王国的果实主要不是指新门徒,那又是指什么呢?

      撒播王国种子,多结果实

      10.撒种的比喻表明,王国的果实不一定是什么?而是什么?何以见得?

      10 从耶稣的另一个比喻,我们可以看出王国的果实到底是什么。在反应冷淡的地区里作见证的传道员知道答案后,一定大感鼓舞。这个比喻说,有人出去撒种,种子落在不同的土壤上。耶稣说,种子就是上帝话语里的王国信息,不同的土壤则代表不同的内心情况。有些种子落在好土上,萌芽之后,就结出果实来。(路加福音8:8)什么果实呢?小麦萌芽成熟之后,就会结出果实,但果实不是一整株一整株的小麦,而是麦穗,是新种子。基督徒向人传道,所结的果实也不一定是新门徒,而是新的王国种子。

      11.我们可以给王国的果实下什么定义?

      11 因此,比喻中的果实所指的既不是新门徒,也不是基督徒的美好特质。既然所撒的种子是上帝王国的话语,所结的果实就必然是王国的话语受到大大宣扬这件事。换句话说,果实是指努力宣扬王国。(马太福音24:14)不管环境怎样,我们人人都能结出这种王国果实,都能宣扬王国的好消息吗?人人都能!耶稣在同一个比喻里解释了原因。

      尽力而为,荣耀上帝

      12.所有基督徒都能结出王国的果实吗?请解释。

      12 耶稣说,撒在好土上的种子,“产生收获,有的一百倍,有的六十倍,有的三十倍”。(马太福音13:23)种子撒在田里,能产生多少收获,可能因环境而异。在宣扬王国好消息方面,我们到底能做多少,也可能因环境不同而有差异。耶稣表明他清楚这一点。有些人宣扬好消息的机会较多,有些人则身体较好,精力较旺盛。因此,我们能做的可能比别人多,也可能比别人少。不过,只要我们尽力而为,耶和华就悦纳我们。(加拉太书6:4)就算我们年老力衰或身染重病,不能常常传道,慈悲的天父耶和华也必定把我们视为“不断多结果实”的人。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已把一切都献给他,全心全意地事奉他。b(马可福音12:43,44;路加福音10:27)

      13.(甲)我们要不断结出王国果实,主要原因是什么?(乙)我们怎样才能在反应冷淡的地区里不断结出果实?(见21页附栏)

      13 不管我们能结出多少王国果实,只要谨记这样做的原因,就会努力“不断结出果实”。(约翰福音15:16)耶稣道出门徒要结果实的主要原因:“你们不断多结果实,……我的父亲就因此得荣耀了。”(约翰福音15:8)我们向人传道,的确能使耶和华的名在全人类面前彰显为圣。(诗篇109:30)安娜是个忠心的基督徒,今年七十多岁。她说:“即使地区里的人对圣经信息不大感兴趣,我们能代表至高的主宰,仍该感到光荣。”克劳迪奥自1974年以来就一直热心传道。有人问他,地区里没多少人响应好消息,为什么仍继续传道。克劳迪奥回答时,引用了约翰福音4:34耶稣所说的话:“我的食物就是遵行那位差我来者的旨意,完成他的工作。”克劳迪奥说:“我希望效法耶稣,在宣扬王国方面善始善终,完成上帝交给我的工作。”(约翰福音17:4)世界各地的耶和华见证人都有同样的心愿。(见21页附栏“怎样才能坚忍不拔,结出果实?”)

      传讲福音,施行教导

      14.(甲)施浸者约翰和耶稣的工作涉及哪两方面?(乙)现代基督徒所从事的工作包括什么?

      14 在四福音里,第一个宣扬王国的人是施浸者约翰。(马太福音3:1,2;路加福音3:18)约翰的主要目的是向人“作见证”。他信心坚定,希望“各样的人都通过他而相信”。(约翰福音1:6,7)有些人听了约翰传讲的信息,真的成为基督的门徒。(约翰福音1:35-37)因此,约翰不但向人传讲福音,还教导人成为基督的门徒。同样,耶稣既传讲福音,也施行教导。(马太福音4:23;11:1)怪不得耶稣吩咐门徒,不但要传讲王国信息,也要帮助接受真理的人成为他的门徒。(马太福音28:19,20)因此,我们今天既要向人传讲福音,也要施行教导。

      15.公元1世纪的人对传道工作的反应,跟今天的人有什么相似之处?

      15 公元1世纪,听见保罗传道施教的人“有的相信,有的不肯相信”。(使徒行传28:24)今天,人们对好消息的反应也差不多。虽然大部分王国种子都落在不好的土壤上,有些种子却落在好土上,扎根萌芽,就像耶稣所预言的一样。事实上, 全世界平均每周都有五千多人成为基督的真门徒!虽然大部分人都不相信圣经,这些新门徒却相信。为什么他们的心仿佛好土,乐意接受王国信息呢?耶和华见证人关心对圣经感兴趣的人, 常常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真理,就像给刚撒下的种子浇水, 有利于种子生长一样。(哥林多前书3:6)请看看以下两个例子。

      关心别人,得着美满成果

      16,17.为什么我们要关心传道时遇见的人?

      16 比利时有个年轻的耶和华见证人叫卡罗利妮。有一次,她传道时碰见一个老太太。老太太对王国信息不感兴趣。虽然如此,卡罗利妮和同伴看见老太太的手缠着绷带,仍主动向她提出帮助,但老太太婉拒了。两天后,卡罗利妮和同伴回去探望老太太,向她问好。卡罗利妮说:“她的态度完全不同了。老太太知道我们真的关心她,不禁又惊又喜。她请我们进去,开始学习圣经。”

      17 桑迪是美国的一个耶和华见证人,也很关心传道地区里的人。当地一份报章常常报道谁家有孩子出生。桑迪爱翻阅这份报章,然后带着《我的圣经故事书》c登门造访。初为人母的一般都在家,有人到访,总是喜滋滋地让人看看自己的宝贝儿。于是,桑迪很容易就跟她们谈起来。桑迪说:“我跟这些父母说,向新生儿朗读,能建立亲子关系,这是很重要的。然后,我会谈谈在今天教养儿女的种种困难。”她往日探访过的一个家庭,妈妈和六个孩子最近都开始事奉耶和华。我们主动关心传道时遇见的人,也可能会得着这么美满的成果。

      18.(甲)为什么我们人人都能符合“多结果实”的条件?(乙)约翰福音提到真基督徒要符合哪三个条件?你决心符合这些条件吗?

      18 我们知道自己能符合上帝的要求,“不断多结果实”,感到多么欣慰!不论我们年纪是老是少,身体是强是弱,传道地区的反应是好是坏,人人都能多结果实;因为我们都能多结圣灵的果实,也都能尽力宣扬上帝的王国。此外,我们要时刻遵守耶稣的话语,也要努力彼此相爱。我们尽力符合约翰福音所提到的三大条件,就证明自己真是基督的门徒了。(约翰福音8:31;13:35)

      [脚注]

      a 在比喻里,葡萄树的枝子象征使徒们和其他继承天上王国的基督徒。不过,比喻蕴含的真理也能使今天所有基督徒得益。(约翰福音3:16;10:16)

      b 因年事已高或卧病在床而无法外出的人,可以写信向人作见证。要是情况许可,可以打电话作见证,也可以向上门拜访的人传讲好消息。

      c 耶和华见证人出版。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