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上帝”
    守望台1998年 | 10月1日
    • “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上帝”

      “耶和华,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上帝,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出埃及记34:6。

      1.(甲)圣经向有亲者离开纯真崇拜的人提出什么安慰?(乙)耶和华对行差踏错的人有什么看法?

      “我的女儿告诉我,她不想再属于基督徒会众了。”一个基督徒父亲说。“在此之后,一连好几天,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我的身体感到难忍的痛楚,简直比死更难受。”目睹深爱的人离开纯真崇拜的正道,的确很令人痛心。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如果有的话,你可以深感安慰,因为耶和华体恤你的痛苦。(出埃及记3:7;以赛亚书63:9)但是,耶和华对行差踏错的人有什么看法呢?圣经表明,耶和华慈悲为怀,促请犯过者与他恢复和好。在玛拉基的日子,他敦促忤逆不忠的犹太人说:“现在你们要转向我,我就转向你们。”——玛拉基书3:7。

      2.圣经怎样表明,慈悲是耶和华的内在特质?

      2 上帝曾在西奈山上向摩西强调自己的慈悲。当时,耶和华显示自己是“有[慈悲]有恩典的上帝,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出埃及记34:6)这个宣告有力地表明,慈悲是耶和华的内在特质。基督的使徒彼得指出,上帝“愿人人最终都悔改”。(彼得后书3:9)当然,上帝的慈悲并不是没有限度的。他告诉摩西,他“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出埃及记34:7;彼得后书2:9)然而,“上帝就是爱”,而慈悲是爱这种特质的一个显著成分。(约翰一书4:8;雅各书3:17)耶和华不会“永远怀怒”,他“喜爱施恩”。——弥迦书7:18,19。

      3.耶稣对慈悲的看法怎样跟抄经士和法利赛派截然不同?

      3 耶稣把他天父的品格完美地反映出来。(约翰福音5:19)他对犯过者慈悲为怀,并不是要纵容他们犯罪,而是对他们表现温情,就像怜恤有病的人一样。(参阅马可福音1:40,41。)耶稣把慈悲列为上帝律法上“较重大的事”之一。(马太福音23:23)另一方面,抄经士和法利赛派却对公正怀有墨守成规的看法,通常把慈悲置之脑后。他们见到耶稣跟罪人来往,就表示不满说:“这个人乐意接待罪人,又跟他们一起进食。”(路加福音15:1,2)为了回应他们的指责,耶稣说了三个喻例,每个喻例都强调上帝的慈悲。

      4.耶稣说了两个什么喻例?每个含有什么要点?

      4 首先,耶稣说一个人撇下99只羊,去寻找失落的一只。他要表达什么思想呢?“在天上也是这样,为一个悔改的罪人,比为九十九个无需悔改的正义者,喜乐更大。”接着,耶稣说有一个女子细心搜寻一枚失去的德拉克马钱币,找着了就大大欢喜。这表示什么?“上帝的众天使也是这样为一个悔改的罪人喜乐。”耶稣的第三个喻例是个譬喻。a许多人把这个譬喻誉为有史以来最佳的短篇故事。我们讨论一下这个譬喻,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体会上帝的慈悲,从而加以效法。——路加福音15:3-10。

      逆子离家

      5,6.在耶稣所说的第三个喻例里,小儿子怎样完全缺乏感恩之心?

      5 “有一个人,他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把归我的那份财产给我吧。’他父亲就把生活的资财分给他们。过了不多几天,小儿子就把一切都收聚起来,出国往远方去,在那里过着纵欲的生活,把财产挥霍净尽。”——路加福音15:11-13。b

      6 譬喻里的小儿子完全缺乏感恩之心。首先,他要求父亲把财产分给他,然后到外地“过着纵欲的生活”,把财产挥霍净尽。“纵欲的生活”这个片语译自一个希腊词语,意思是“放浪形骸的生活”。一位学者说,这个词语“表达一种极度放纵的品行”。因此,人们时常把耶稣譬喻里的青年人称为“浪子”,是有充分理由的,因为这个词语所指的是一个骄奢淫逸、挥霍无度的人。

      7.今天谁跟浪子如出一辙?为什么许多这样的人到“远方”追求独立自主?

      7 今天有些人跟浪子如出一辙吗?的确有。令人惋惜的是,有少数人离开了天父耶和华安全的“家”。(提摩太前书3:15)他们有些人觉得上帝家里有太多的约束,并且把耶和华的看顾视为障碍而不是保护。(参阅诗篇32:8。)请留意以下这个基督徒女子的遭遇。她父母从小教导她圣经原则,可是她后来却自甘堕落、纵酒吸毒。她回顾自己一生这段黑暗的时期说:“我要证明自己有能力生活得更好。我要我行我素,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不想受任何人指挥。”像浪子一样,这个年轻女子要独立自主。可悲的是,由于她所做的事跟圣经的教训背道而驰,基督徒会众不得不把她开除。——哥林多前书5:11-13。

      8.(甲)对那些在生活上不理会上帝标准的人,我们可以给予什么援助?(乙)为什么人应当慎重考虑崇拜的问题?

      8 如有信徒同工要过一种违反上帝标准的生活,这实在令人痛心。(腓立比书3:18)每逢有这样的事发生,长老和其他具备属灵资格的人会设法帮助犯过者改过自新。(加拉太书6:1)可是,没有人会被迫负起基督的轭,作他的门徒。(马太福音11:28-30;16:24)人一旦成年,甚至尚年轻,就必须自行决定要在崇拜方面怎样做。归根究柢来说,我们人人都有自由意志,必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向上帝交帐。(罗马书14:12)当然,我们“撒播的是什么,收割的也是什么”。耶稣譬喻里的浪子,很快就学到这个教训了。——加拉太书6:7,8。

      在远地身陷绝境

      9,10.(甲)浪子后来经历什么转变?他对此有什么反应?(乙)请举例说明,今天有些舍弃纯真崇拜的人,怎样跟浪子有类似的经历。

      9 “他什么都花光了,当地又到处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就穷乏起来。他甚至要去依附当地一个公民;那个人就差他到野地放猪。他巴不得拿猪所吃的角豆荚来充饥,只是没有人给他什么。”——路加福音15:14-16。

      10 浪子虽然一贫如洗,却还没有考虑回家去。他从当地一个公民谋得一份放猪的差事。既然摩西律法规定猪是不洁的动物,这样的差事很可能是犹太人不屑一顾的。(利未记11:7,8)浪子如果感觉良心不安,就只好硬起心来了。毕竟,他的雇主是当地人,他自然不能期望雇主关心一个穷愁潦倒的外族人有什么感受。浪子的处境跟今天许多舍弃纯真崇拜的人的处境很类似。这些人时常做出一些以前被他们视为可耻的事来。例如,一个青年在17岁那年离弃自己所受的基督徒教养。他承认说:“性不道德和吸毒的恶习,把我多年来所受的圣经教育完全抵消了。”不久之后,他抢劫杀人而系身囹圄。他后来虽然在灵性上复原过来,却为了“暂时的罪中之乐”付出多么沉重的代价!——参阅希伯来书11:24-26。

      11.什么使浪子的处境更加困难?今天有些人怎样发觉世界的种种引诱只不过是“空虚骗人的话”罢了?

      11 浪子虽已一无所有,却“没有人给他什么”,以致处境更加困难。他的酒肉朋友在哪里呢?他现在一贫如洗了,他们就仿佛“恨他”一样。(箴言14:20)同样,今天许多偏离了信仰的人也发觉,这个世界的种种引诱和见解只不过是“空虚骗人的话”而已。(歌罗西书2:8)一个曾一度离开上帝组织的年轻女子说:“一旦失去耶和华的指引,我经历到很多痛苦和烦恼。我尝试跟世界打成一片,但我其实跟世人并不一样,他们不接纳我。我的感觉就像失去慈父照顾的孤儿一样。在这个时刻,我意识到自己真正需要耶和华。我决不想再次离开他,过独立自主的生活了。”耶稣喻例里的浪子也意识到同一件事。

      浪子醒悟过来

      12,13.什么因素曾帮助今天一些人醒悟过来?(见附栏。)

      12 “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那么多雇工,粮饼充足有余,我却要在这里因饥荒而灭亡吗!我要起来,往我父亲那里去,对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再也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做一个雇工吧。”’于是他起来往父亲那里去。”——路加福音15:17-20。

      13 浪子“醒悟过来”。有一个时候,浪子纵情作乐,仿佛生活在一个梦想的世界里。但现在他清楚看出自己真正的属灵情况了。不错,他虽然失足跌倒,却还有一点希望。他的内心仍有可取之处。(箴言24:16;参阅历代志下19:2,3。)今天离开上帝羊群的人又怎样?如果我们觉得这些人都已全无希望,认为他们既然离弃真理,就都得罪了圣灵,这样的想法合理吗?(马太福音12:31,32)这些人不一定是无可挽救的。他们当中有些人在行差踏错之后饱受良心煎熬,后来终于醒悟过来。一个姊妹回想自己离开上帝组织的岁月,说:“我从来没有忘记耶和华,甚至连一天也没有。我总是祷告,希望有一天能够重返真理的怀抱,再次蒙耶和华悦纳。”——诗篇119:176。

      14.浪子决定怎样做?他怎样在这件事上表现谦卑?

      14 离开了真理的人应当采取什么行动呢?在耶稣的譬喻里,浪子决定回家,恳求父亲宽恕。浪子打算向父亲说,“把我当做一个雇工吧。”雇工是临时的工人,雇主只要提前一天发出通知,就能加以解雇。雇工的地位连奴隶也不如,因为在一种意义上,奴隶也算是家庭的成员。由此看来,浪子并没有打算请求父亲让他恢复儿子的地位。相反,他甘愿接受最低微的职位,好每天向父亲证明现在他真的忠于职守了。可是,接着发生的事,却令浪子大感意外。

      热烈接待

      15-17.(甲)父亲看见了儿子,立即有什么反应?(乙)父亲吩咐人拿袍子、指环和凉鞋给儿子,这表示什么?(丙)父亲摆设筵席又表示什么?

      15 “他离家还远,父亲一见他,就动了怜悯的心,跑去伏在他的颈项上,温柔地吻他。儿子就对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再也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做一个雇工吧。’父亲却对奴隶说,‘快!把最好的袍子拿出来给他穿上,把指环戴在他手上,把凉鞋穿在他脚上。把那头肥壮的公牛犊牵来宰掉,我们可以快快乐乐吃一顿,因为我这个儿子死去又复生了,失去又找着了。’他们就快乐起来。”——路加福音15:20-24。

      16 有爱心的父母都会渴望儿女在灵性上复原。因此,我们可以想象,浪子的父亲天天在他家前面的路上张望,切切盼望儿子回来。现在,他终于看见儿子在路上向他走来了!青年人的样子无疑有很大改变。可是,“他离家还远”,父亲就已认出他来。儿子虽然衣衫褴褛、形容枯槁,父亲仍然看出这是他的儿子。他立即跑上前去迎接他!

      17 父亲一跑到儿子跟前,就伏在儿子的颈项上,温柔地吻他。然后他吩咐奴隶赶快拿一件袍子、一个指环、一对凉鞋给儿子。袍子并不是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最好的”——也许是特别给贵宾穿的绣花长袍。既然奴隶通常不会戴指环,穿凉鞋,父亲的举动清楚表示,他欢迎儿子回来再次作家中的成员。但事情并不是到此为止。父亲还吩咐人摆设筵席,庆祝儿子回家。显然父亲绝不是勉强宽恕儿子,也不是仅因为儿子既然回来,就觉得有义务要宽恕他。相反,他很想 宽恕儿子;这样做令他非常快乐。

      18,19.(甲)关于耶和华,你从浪子的譬喻获知什么?(乙)耶和华对待犹大和耶路撒冷的方式怎样表明他切切“等候”罪人回头?

      18 关于我们有幸敬拜的上帝,我们至今从浪子的譬喻学到什么呢?首先,耶和华是“有[慈悲]有恩典的上帝,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出埃及记34:6)的确,慈悲是上帝的显著特质。对他来说,向有困难的人表现慈悲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耶稣的譬喻也告诉我们,耶和华“乐意饶恕人”。(诗篇86:5)他仿佛随时留意观察有罪的人,看看他们是否改变心意,好让他有理由向他们表现慈悲。——历代志下12:12;16:9。

      19 例如,请想想上帝怎样对待以色列人。耶和华灵示预言者以赛亚,说犹大和耶路撒冷“从脚掌到头顶”都不妥。可是他也说:“耶和华必然等候,要施恩给你们;必然兴起,好怜悯你们。”(以赛亚书1:5,6;30:18;55:7;以西结书33:11)耶和华像譬喻里的父亲一样,仿佛“注视着路上”,切切盼望任何离开了他家的人悔改回头。这岂不正是典型的慈父心态吗?——诗篇103:13。

      20,21.(甲)今天许多人怎样受耶和华的慈悲所感动?(乙)下一篇文章会讨论什么问题?

      20 每年,许多人都深受耶和华的慈悲所感动,醒悟过来,重投纯真的崇拜。这为他们的亲者带来多大的喜乐!文章起头所提及的基督徒父亲就是个例子。他很高兴女儿后来在灵性上复原过来,现在甚至成为全时的传道员。他说:“在这个旧事物制度里,我可说是个极为快乐的人。我不再忧伤哭泣了,现在我只是喜极而泣。”无疑,耶和华也为此欢喜雀跃!——箴言27:11。

      21 浪子的譬喻还含有更多的教训。耶稣在故事的其余部分,把耶和华的慈悲,跟抄经士和法利赛派苛酷严格、不近人情的态度作个比较。下一篇文章会讨论耶稣怎样提出这个对比,以及这件事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 要效法耶和华的慈悲
    守望台1998年 | 10月1日
    • 要效法耶和华的慈悲

      “你们要继续慈悲,就像你们的父亲慈悲一样。”——路加福音6:36。

      1.法利赛派怎样显出自己毫无慈悲之心?

      人是按上帝的形像造的,却时常未能效法上帝的慈悲。(创世记1:27)例如,请想想法利赛派。耶稣慈悲为怀,在安息日医好了一个手枯萎了的男子。可是,法利赛派不但没有为这件善行而欢喜雀跃,反倒密谋对付耶稣,要“把他毁灭”。(马太福音12:9-14)另一次,耶稣医好了一个生来瞎眼的男子。“法利赛派有些人”再次对耶稣的慈悲大感不悦,埋怨说:“这个人不是从上帝那里来的,因为他不守安息日。”——约翰福音9:1-7,16。

      2,3.耶稣吩咐人要“提防法利赛派……的面酵”。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2 法利赛派冷酷无情,不但有违人性,也得罪了上帝。(约翰福音9:39-41)耶稣有充分理由要警告门徒小心提防这个心高气傲的教派,以及其他宗教人士,例如撒都该派。他说:“你们要……提防法利赛派和撒都该派的面酵。”(马太福音16:6)在圣经里,面酵代表罪或腐败。因此,耶稣的意思是,“抄经士和法利赛派”的主张会腐化纯真的崇拜。怎会这样呢?因为这些宗教人士根据自己所定的武断规条去看上帝的律法,却把“较重大的事”,例如慈悲的美德,完全忽视了。(马太福音23:23)这种墨守规条的宗教,使崇拜上帝变成了难以忍受的重担。

      3 在浪子譬喻的后部分,耶稣把犹太宗教领袖的谬误思想揭发出来。在这个譬喻里,父亲代表耶和华;他很乐于宽恕衷心悔改的儿子。浪子的哥哥则代表“法利赛派的人和抄经士”;他们对事情的感觉,跟上帝截然不同。——路加福音15:2。

      弟兄大发烈怒

      4,5.在什么意义上来说,浪子的哥哥也“迷失”了?

      4 “那时大儿子在田里;他回来,离家不远,听见奏乐跳舞的声音,就叫一个仆人来,查问这是怎么回事。仆人对他说,‘你弟兄来了,你父亲因为得他健健康康地回来,就把那头肥壮的公牛犊宰了。’他却发起烈怒来,不愿意进去。”——路加福音15:25-28。

      5 显然,在耶稣的譬喻里,不是惟独浪子一人才有难题。一本参考书说:“这里描述的两个儿子都迷失了,一个由于不义而自甘堕落,另一个则由于自以为义而不明事理。”请留意,浪子的哥哥不但没有为弟弟回家而高兴,反倒“发起烈怒来”。在希腊原文,“烈怒”这个词语的字根暗示,所指的不是突然的怒气发作,而是长期的积怨。看来,浪子的哥哥对他怀有很深的怨愤,认为他本不该离家到外地去,所以回来根本没有什么值得庆祝的地方。

      6.浪子的哥哥代表谁?为什么?

      6 耶稣对罪人慈悲为怀,乐意予以援手,但有些人却对此大感不悦;浪子的哥哥正好代表这些人。这些人自以为义,完全没有受耶稣的慈悲所感动。每逢有罪人得蒙赦免,连天上也为此欢喜,但是这些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却不感到同样的喜乐。相反,耶稣的慈悲触怒了他们,他们开始在心里“想着邪恶的事”。(马太福音9:2-4)有一次,耶稣医好了一个男子;这件事大大激怒了法利赛派,于是他们把这个人召来,将他从会堂“赶了出去”——看来是把他开除了!(约翰福音9:22,34)浪子的哥哥见到弟弟回家,却“不愿意进去”;同样,犹太宗教领袖本有机会“跟欢喜的人一同欢喜”,却不愿意这样做。(罗马书12:15)在浪子譬喻的余下部分,耶稣进一步揭发这些人的想法多么邪恶。

      错误的想法

      7,8.(甲)浪子的哥哥怎样并不明白做儿子的意义?(乙)大儿子的为人怎样跟父亲不同?

      7 “于是父亲出来恳求他。他回答父亲说,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给你做奴隶,从来没有违犯过你什么诫命,你却从来没有给过我一只山羊羔,让我跟朋友一起快乐。可是你这个儿子,跟娼妓一起吃掉了你的生活资财;他一来,你就为他宰了那头肥壮的公牛犊。’”——路加福音15:28-30。

      8 浪子的哥哥这番话清楚显示,他根本不明白做儿子的真正意义。他服事父亲,跟雇员服事雇主没有什么差别。正如他对父亲说:“我一直给你做奴隶。”诚然,大儿子从没有离家出走,也没有违反过父亲的命令。但是他服从父亲是因为爱他吗?他真的以服事父亲为乐吗?还是他自鸣得意,相信自己做妥了“田里”的活儿,就是个好儿子呢?如果他真是个孝顺的儿子,为什么不像父亲那样慈悲为怀呢?他有机会向弟弟表现慈悲,为什么心里却丝毫没有怜悯之情呢?——参阅诗篇50:20-22。

      9.请解释犹太宗教领袖怎样跟大儿子如出一辙。

      9 犹太宗教领袖跟譬喻里的大儿子如出一辙。他们以为自己严守律法的规条,就是非常忠于上帝了。不错,服从上帝的确很重要。(撒母耳记上15:22)但是他们却过度重视自己的作为,以致把崇拜上帝变成了迂腐的例行公事,徒有外表的虔诚,却毫无真正的灵性。他们一味专注传统,把爱心完全抛诸脑后。事实上,他们把平民百姓看做脚下的尘土,甚至轻蔑地说这些人是“被咒诅的”。(约翰福音7:49)这些领袖的心既然远离上帝,上帝又怎会悦纳他们的作为呢?——马太福音15:7,8。

      10.(甲)为什么“我要的是慈悲,不是牺牲”这句话是个适切的劝告?(乙)缺乏慈悲是个多严重的缺点?

      10 耶稣对法利赛派的人说:“‘我要的是慈悲,不是牺牲。’你们去学习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吧。”(马太福音9:13;何西阿书6:6)他们其实本末倒置了,因为人如果缺乏慈悲,献上什么牺牲都没有用。这是一件值得严肃考虑的事,因为圣经指出,在上帝看来,“毫无慈悲”的人是“该死的”。(罗马书1:31,32)因此,难怪耶稣宣告,以一个阶级而言,宗教领袖已经注定遭受永远的毁灭。他们受到这样的判决,显然主要是由于他们苛酷不仁、缺乏慈悲的缘故。(马太福音23:33)但是也许有些来自这个阶级的人还有可能改弦易辙。在譬喻的末了,耶稣试图通过父亲对大儿子所说的话,去纠正这些犹太人的想法。我们且看看他怎样说。

      父亲表现慈悲

      11,12.在耶稣的譬喻里,父亲怎样跟大儿子推理?父亲使用“你这个弟兄”的说法,可能含有什么用意?

      11 “父亲就对他说, ‘孩子,你时刻跟我在一起,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但我们实在不得不欢喜快乐,因为你这个弟兄死去又得生了,失去又找着了。’”——路加福音15:31,32。

      12 请留意父亲对大儿子说,“你这个弟兄”。为什么这段话值得留意呢?你还记得,大儿子在较早时候对父亲说话,只是把浪子称为“你这个儿子”,而不是“我的弟兄”。看来他并不承认自己跟这个弟兄有家人关系。因此,父亲现在实际上对大儿子说:“他不只是我的儿子,也是你的弟兄,你的手足。现在他回来了,你的确有理由要感到高兴!”犹太人的领袖应当清楚看出耶稣的言外之意才对。他们所鄙视的罪人,其实是他们的“弟兄”。圣经说得不错:“时常行善而不犯罪的义人,世上实在没有。”(传道书7:20)所以,每逢有罪人悔改,犹太人的领袖应当欢喜雀跃才对。

      13.耶稣的譬喻突然结束,给我们留下什么发人深省的问题?

      13 父亲作了回应之后,譬喻就突然结束了。情形仿佛耶稣请听者自行决定,故事该有怎样的结局。不论大儿子对父亲的话有什么反应,每个听者都面对这个问题:“每逢有罪人悔改,你 会跟天上一起为这件事欢喜吗?”今天基督徒也有机会表明他们会怎样回答这个问题。怎样表明呢?

      在今日效法上帝的慈悲

      14.(甲)在慈悲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怎样把保罗在以弗所书5:1提出的劝勉实行出来?(乙)对于上帝的慈悲,我们务要提防什么错误看法?

      14 保罗劝勉以弗所人说:“你们既然是蒙爱的孩子,就要仿效上帝。”(以弗所书5:1)我们既然是基督徒,就应当衷心体会上帝的慈悲,并且把这种特质深深根植在自己心里,在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出来。可是,有一件事要小心。千万不要把上帝的慈悲跟纵容罪恶混为一谈。例如,有些人可能满不在乎,想道:“如果我犯了罪,大可以祷告求上帝宽恕,他一定会从轻发落的。”人怀有这样的态度,就等于圣经执笔者犹大所说的一样,“把我们上帝的分外恩慈当做行为放荡的借口”了。(犹大书4)耶和华虽然慈悲为怀,但如果犯过者不肯悔改,他就“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出埃及记34:7;参阅约书亚记24:19;约翰一书5:16。

      15.(甲)为什么长老们尤其必须对慈悲保持平衡的看法?(乙)长老虽然不会纵容人蓄意犯罪,他们却应当尽力怎样做?为什么?

      15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小心,避免走另一个极端。如果人犯了罪,而事后却衷诚悔改,显出敬神的难过,我们就不应当苛酷无情、严加谴责了。(哥林多后书7:11)长老有责任要照料耶和华的羊,所以务要在这件事上保持平衡合理的看法;在处理司法事件的时候,表现这种态度尤其重要。基督徒会众必须保持洁净,因此圣经吩咐会众采取开除的措施,“把邪恶的人……除去”。(哥林多前书5:11-13)但在另一方面,只要有充分理由,就该对犯过者表现慈悲。因此,长老虽然不会纵容人蓄意犯罪,他们却在不违反公正的范围内,尽力以仁爱、慈悲的方式对待犯过者。他们把以下圣经原则时刻谨记在心:“待人不慈悲的,自己受审判的时候就不会蒙慈悲。慈悲总可以欢腾,向审判夸胜。”——雅各书2:13;箴言19:17;马太福音5:7。

      16.(甲)请用圣经表明,耶和华怎样衷诚渴望犯过者改过自新,重投他的怀抱。(乙)我们可以怎样表明我们也欢迎悔改的罪人重返组织?

      16 浪子的譬喻清楚显示,耶和华很想 犯过者转回,重投他的怀抱。他促请他们改过自新,直到事实证明他们已无可救药为止。(以西结书33:11;玛拉基书3:7;罗马书2:4,5;彼得后书3:9)像浪子的父亲一样,耶和华顾及改过自新的人的尊严,全心接纳他们,再次承认他们是他家里的人。你有没有在这方面效法耶和华呢?如果信徒同工一度被开除,现在已重返组织,你有什么反应呢?我们知道“天上”为这件事大大欢喜。(路加福音15:7)但是在地上,在你的会众里,甚至在你自己心里,这件事也带来喜乐吗?还是情形像譬喻里的大儿子一样,有人感觉愤恨不悦,因为认为犯过者本不该离开上帝的羊群,即使现在回头,也不配受人欢迎?

      17.(甲)在公元1世纪,哥林多有什么情形出现?保罗劝会众里的人怎样处理这件事?(乙)保罗的劝告为什么切合实际?今天我们可以怎样把这个劝告实行出来?(见右方附栏。)

      17 为了帮助我们在这方面作一番自我检讨,请想想大约公元55年在哥林多发生的事。那里有一个男子被会众开除,但后来改过自新。弟兄们该怎么办呢?他们应当怀疑这人是否真正悔改,因此继续避开他吗?刚相反,保罗劝勉哥林多人说:“你们倒应该仁慈地宽恕他,安慰他,免得这样的人太难过,就被吞掉了。所以我劝勉你们,要证实你们对他的爱。”(哥林多后书2:7,8)悔改的犯过者时常特别容易感觉羞耻绝望。因此,我们要使这些人感觉安心,让他们意识到不但耶和华深爱他们,信徒同工也一样。(耶利米书31:3;罗马书1:12)这样做十分重要。为什么呢?

      18,19.(甲)在较早的时候,哥林多人怎样过度宽大?(乙)苛酷无情的态度可以怎样使哥林多人被“撒但……胜过”?

      18 保罗劝哥林多人要敏于宽恕,理由之一是,“免得撒但乘虚而入,胜过我们,因为我们不是不知道他的阴谋”。(哥林多后书2:11)他的话是什么意思?在较早的时候,保罗责备哥林多会众过度宽大。他们容许这个男子继续犯罪,却不用受任何惩罚。由于这样做,会众——尤其是长老们——可说是中了撒但的诡计,因为如果会众变成声名狼藉,这个恶者就额手称庆了。——哥林多前书5:1-5。

      19 但是,如果哥林多的弟兄走向另一个极端,不愿宽恕悔改的犯过者,撒但就从另一个方向引他们入彀了。怎会这样呢?因为他可以利用他们的苛酷无情去达到他的企图。如果悔改的罪人“太难过,就被吞掉了”——或像《当代圣经》译本所说,“他忧伤过度,就会一蹶不振了”——长老们会在耶和华面前负有多么沉重的罪责!(参阅以西结书34:6;雅各书3:1。)耶稣曾告诫门徒,当心不要绊倒“这里其中一个小子”;他有充分理由接着说:“你们要留意自己。你的弟兄一时犯罪,就要斥止他;他悔改,就要宽恕他。”a——路加福音17:1-4。

      20.每逢有罪人悔改,天上地上怎样都为此而喜乐?

      20 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人归回纯真的崇拜,他们十分感激耶和华对他们表现慈悲。一个基督徒姊妹论及自己得以重返组织,说:“我一生从未有过这么快乐的日子。”当然,天使也像她一样心花怒放。每逢有罪人悔改,愿我们都跟“天上”一同“喜乐”。(路加福音15:7)我们这样做,就是效法耶和华的慈悲了。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