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地球村依然四分五裂
    警醒!1996年 | 7月8日
    • 地球村依然四分五裂

      《儆醒!》杂志驻尼日利亚通讯员报道

      你可曾听过无口族的故事?传说他们不能吃喝,主要靠闻苹果的气味过活。可是,他们一旦闻到臭气,就会一命呜呼。

      还有其他传说叙述,西非某一族群经营黄金买卖。从前葡萄牙一个船长报道:“在距[马里]王国二百里格远的地方,我发现了大片土地,那儿的居民都是狗头犬齿的,拖着狗一样的尾巴。这些黑人拒绝谈话,因为他们不愿会见外来人。”很久以前,一般人都持有以上的怪诞想法,那时世人还没有机会远游,增广见闻,探索新的事物。

      各色人等互相往来

      多个世纪以来,世人对这类传说一直信以为真。后来探险家在地球各处进行勘查,他们找不到嗅苹果的无口族,也没有见过狗头怪人。今天,异国的风土人情不再是神秘莫测了。现代世界犹如一村。我们只要开着客厅的电视机,就可以了解其他国族的情况。人如果参加航空旅行,不出几小时就可到达外地;乘飞机出外旅游的人士每年数以百万计。出于经济或政治原因,其他人不得不到处奔波。联合国人口基金一份报告声称:“为了提高生活素质,环球各地的人都离乡背井,移居他处。动迁人数创下了空前纪录,而且必会持续增长。”目前约有一亿人口在出生地以外居住。

      世上各国互相依存,日益谋求经济合作。像庞大的中枢神经系统一样,环球通讯网把世上所有国族联系在一起。各种各样的人既可互通信息,还可进行思想、技术交流;他们得以融为一体,彼此打成一片。在环球各地,世人的穿着打扮比以往任何时期更相似。世界各大城市都有很多相似点:警察机关、豪华旅馆、交通设施、商店、银行、环境污染。由于各色人等互相往来,正如有些人所描述,我们目睹一种全球文化正乘时而兴。

      世人为何仍然四分五裂

      虽然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可以互相融合,但很明显,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表现手足之情。2000多年前,希腊一个剧作家写道:“人人都敏于责怪外侨。”说来遗憾,这句话对今天的情况也同样适用。证据触目皆是,从以下的新闻片语就可见一斑:信仰偏见、仇视外侨、“种族清洗”、民族纷争、宗教暴乱、平民大屠杀、杀戮场、强奸营、严刑拷打、种族灭绝。

      当然,提起种族纷争,我们大都束手无策,实在不能把事态扭转过来。事实上,种族仇杀对我们可能没有什么直接影响。可是,对大多数人来说,难题所以出现,主要是因为大家没有跟自己接触到的异族人,例如邻舍、同事、同学等,相互沟通。

      不同族裔常常发觉,大家很难互相信赖、彼此惺惺相惜,这不是看来很奇怪吗?地球毕竟充满丰富多彩、品类无穷的受造物。我们大都喜欢换换花样,品尝各种各样的食物,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斑斓夺目的色彩,以及林林总总的动植物和雀鸟。我们可以对变化多端的受造物深表赏识,但叫人费解的是,对于异族人的思想行为,很多人却不可以表现互谅互让的精神。

      许多人都没有怀着积极的目光,欣赏各民族的特色,反而集中注意彼此间的分歧,甚至为此引起争议。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如果采取主动,努力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会有什么裨益呢?我们可以怎样消除彼此间的隔阂,弥合这些差别?接续的文章会尝试解答这些问题。

  • 妨碍沟通的壁垒
    警醒!1996年 | 7月8日
    • 妨碍沟通的壁垒

      罗伯特是守望台社的海外传道员,现时在西非塞拉利昂居住。他到达那儿不久,有一天他在街上漫步,留意到当地的儿童在反复喊叫:“白人啊!白人啊!”由于自己是美籍黑人,罗伯特于是环顾四周,看看白人是谁,却见不到其他人迹。他后来恍然大悟,儿童所喊叫的“白人”原来是指他本人!

      儿童的喊叫并无恶意。他们只不过是表达自己的观感罢了,因为他们看出罗伯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为了说明彼此的差别,这些儿童只想到把罗伯特称为白人。

      文化背景怎样影响我们的为人

      按广义解释,文化就是“一套共同的想法……某一生活方式固有的习俗、信念和知识”。通过直接传授,我们学到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不过,我们在无意间也不断受其他文化所薰陶。一名研究人员说:“[孩子]自出娘胎,就以本土风俗作为楷模,模铸自己的生活习惯、言谈举止。孩子懂得说话的时候,社会文化对他的思想行为已操有深远的影响。到他长大成人,投身社会,一切早已习惯成自然。他的行为举止、思想信念完全受本土文化所支配;连社会大众认为不可能的事,他也一一认同。”

      在生活的不同层面上,我们要是有文化修养,日子就会好过得多。在童年,我们很快就学会怎样取悦父母。知道社会公认的准则可帮助我们作决定,也指导我们怎样行事为人、穿着得体、待人接物。

      当然,个人的特性和特质并不是单单取决于文化背景的。各民族都有本身的差异。遗传因子、人生经验,连同许多其他因素都一一支配我们的为人。不过,每当我们观察周遭世界,文化习俗就像透镜一样,影响我们的视觉。

      举例说,本土文化不但规定我们说什么语言,还限定语言的表达方式。在中东某些地区,人民认为口才很重要,人要是能言善辩,又善于运用隐喻,懂得把思想重点反复阐明出来,就会备受赏识。远东某些民族却恰恰相反,他们认为寡言少语是上策。日本一句谚语正好把这样的观点反映出来:“祸从口出。”

      我们的时间观念也深受社会习俗影响。在瑞士,你赴约要是迟到十分钟,对方就会期望你表示歉意。在其他国家,你即使迟到一两小时,对方也不会要求你道歉。

      本土文化也把不同的价值观灌输给我们。假如有人说:“你胖了很多。你真的发福了!”试想想你会有怎样的感受。非洲社会认为长得高大健壮是福气,你如果从小就受这样的思想薰陶,听到上述评论,你可能会欣喜不已。可是,你如果在西方社会长大,由于人人都讲求身材苗条,以上的直率话就可能会叫你难受。

      ‘始终都是我们的方式好!’

      由于文化背景各异,不同的族裔往往很难相互沟通,原因在于人人多少都会武断地认为,我国文化始终比别国的优越。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的信念、价值观、传统、服装式样、审美眼光是正当得体的,比任何选择更胜一筹。此外,我们也往往根据本土的价值标准来判断其他民族。这样的想法称为民族优越感。《新大英百科全书》评论说:“民族优越感……可说弥漫全球。世界上几乎所有文化族群都认为,比起其他民族,连关系密切的邻邦也无例外,自己的生活方式始终优越得多。”

      两百年前,英格兰一个乡绅直言不讳地说:“依我看来,外国人通通都是傻瓜。”这句话摘自一部名言词典。该词典的编者写道:“[这句话]谅必是普天下人人的感受,从来没有任何言词能像这句话一样到处流通。”

      不容异己的事例俯拾即是。以下的引语虽然出自1930年代德国一个小说家的手笔,世人却常常以为,这是纳粹德国元帅戈林的名句:“一听到‘民族文化’这个短语,我就会伸手拔枪。”

      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可引起种族歧视,继而爆发种族对抗,彼此拼个死活。理查德·戈德斯通是国际刑事法庭的检察官。这个法庭正审查卢旺达和前南斯拉夫的战争罪行。论到两国所爆发的内战,戈德斯通说:“这样的野蛮行为其实到处都可以发生。且看两个不同的国家[卢旺达和前南斯拉夫],彼此的文化习俗、历史传统尽管迥然有别,却犯下类似的罪行:邻邦自相残杀。归根究底,这样的战斗所以爆发,是因为种族歧视、宗教偏见逐步升级,结果激化成为残酷的暴行。受歧视的族群惨遭诬蔑,攻击者要不是谴责对方‘丧失人性’,就是讹称他们‘有恶魔附体’。久而久之,这种观念就会在平民百姓心中扎根。面对仇族,他们就有如脱缰之马,不再受道德规范约束,结果极尽残暴之能事。”

      开阔胸怀

      我们选择为友的人通常都是志趣相投、观点一致的,大家都怀有共同的价值标准。我们信任自己的朋友,也了解他们的为人。跟好友交往,我们会显得从容自在。我们要是认为某人行为古怪,我们的朋友很可能都会心有同感,因为他们也持同样的偏见。

      我们跟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相互沟通,究竟可得到什么裨益呢?首先,互相交流思想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异族人士的想法和做事方式。来自西非的孔勒说:“在非洲,很多儿童从小就受到教导,进餐时间不宜谈话。可是,在某些欧洲国家,进餐期间人人都有说有笑。欧洲人一旦跟非洲人共膳,到底会有什么事发生?欧洲人会猜想,进膳的时候,非洲人为什么一声不吭,恍似入神思索一般。反过来,非洲人却感到奇怪,欧洲人竟像鸟儿一样唧唧喳喳!”很明显,碰上这样的情况,双方如果互相体谅,了解一下对方的文化背景,就可以把社会的种种偏见消除了。

      我们只要跟其他民族往来,就可以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也可以加深自己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一位人类学家写道:“在海底居住的生物,不会刻意察觉到四周是水汪汪的。除非意外事故把它带到水面去,让它接触外面空间,它就不会意识到水的存在。……人要全面认识自己的社会文化……就非抛开主观意识不可。这样做又谈何容易,几乎从来没有人可以办到。”不过,我们如果跟其他民族交往,就像在海底居住的生物一样,既可以接触外面空间,也可以加深自己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关于这点,作家托马斯·阿伯克龙比说得不错:“从没有深刻体味过外族文化精妙之处的人,也就永难察觉自己原来一直深受本土文化所羁绊。”

      简单说来,我们如果开阔胸怀,赏识其他文化的特色,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不但这样,我们还可以深入了解自己和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传统、民族优越感虽然有可能妨碍相互沟通,但这种情况并不是必然的。妨碍沟通的壁垒是可以逾越的。

  • 消除隔阂、弥合裂缝
    警醒!1996年 | 7月8日
    • 消除隔阂、弥合裂缝

      生在哪个家庭、诞于哪个国族,这都不是我们自己可以作主的。我们从小就以什么文化习俗为楷模,模铸自己的思想,也不是由我们决定的。这些事根本不受我们控制。我们大家都要受时间和环境支配。不过,我们却可以克制自己的思想行为,改变自己对别人的看法和态度。

      圣经指出,我们可以怎样调整自己的观点。让我们考虑几个圣经原则,这些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克服障碍,跟不同背景的人相互沟通。

      “这位造成世界和其中一切的真神……以一个人造出所有国族的人,让他们住在全地面上。”(使徒行传17:24,26)我们都出自同一始祖,同是人类家庭的成员,所以大家都有很多相似地方。我们只要找出共通点,相互沟通就会容易得多。我们大家都想有知心密友,都需要感到为人所爱、受人尊重。人人都会尽量避免身心遭受创伤。各种各族的人都热爱音乐、艺术,也喜欢说笑话;不管文化背景如何,人人都喜欢彼此以礼相待,合力寻求幸福之道。

      “凡事都不要争胜,不要自命不凡,倒要思想谦卑,看别人比自己优越。”(腓立比书2:3)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凡事都看别人比自己优越。不过,我们却应该认识到,在生活的某些层面上,别人确实比我们优越。我们永不该以为,自己的族裔、本土文化处处凌驾别族。

      “所以我们一有机会,就该对所有人行善。”(加拉太书6:10)不分种族文化,我们只要主动对别人表示友好,而且乐于帮忙,我们就可以建立沟通桥梁,弥合彼此间的差异。

      “我亲爱的弟兄,你们要知道,无论是谁,要快一点听,慢一点才讲,慢一点才动烈怒。”(雅各书1:19)单是讲话并不能起沟通作用;如果要彼此心意相通,大家都必须仔细聆听,体恤对方的感受。

      “人心怀藏谋略,好像深水,惟明哲人才能汲引出来。”(箴言20:5)不要单看别人行为的表面,要敏于洞悉对方的内心感受,从而了解问题所在。设法对别人有较深入的认识。

      “不要单顾自己的事,只对自己怀有个人关注,也要顾及别人的事,对别人怀有个人关注。”(腓立比书2:4)不妨易地而处,从别人的观点看事物,体谅对方的处境。要为他人着想。

      耶和华见证人文化背景各异

      在环球232个国家地区,耶和华见证人都热心传道,彼此精诚团结。由此可见,上述的圣经原则的确大有实效。这群人是从“所有国族、部族、民族、语言”来的,他们决心凡事都顺从耶和华的仁爱指引。——启示录7:9;哥林多前书10:31-33。

      见证人不会轻蔑异族的文化习俗,也不会排斥本土文化,除非这些风俗习惯跟圣经原则有所抵触。要是本土的风俗习惯跟圣经的主张有抵触,他们就会把自己的生活方式改变过来。他们明白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长处;人一旦归附纯真崇拜,就会把自己的民族优点充分发挥出来。

      关于地球,见证人力求跟上帝怀有一致的看法。在上帝眼中,地球必然是璀璨、瑰丽的;这个行星在太空不停地旋转,蔚蓝夺目,大放光彩。大地布满各种各族的人,文化习俗色色俱全。终有一天,各色人等都会和睦共处,不分彼此,团结一致地享受生命。耶和华见证人热切期待这天来临。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