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婚爆发了警醒!1993年 | 12月8日
-
-
离婚爆发了
“离婚首饰。”一份流行的妇女杂志最近刊登了这个异乎寻常的大字标题。文章怂恿读者说:“你的婚姻就这样爆破了,而你正感到五内如焚。何不干脆把那些依旧在你首饰箱内乱七八糟地堆着的回忆全部熔掉。”当地一位珠宝商只要人付出若干费用便可把离婚人士的订婚及结婚戒指熔掉,然后再将这些小巧饰物铸成别的形状,好使当事人不再想起自己那失败了的婚姻。
近年来,婚姻就像原子笔、食具、婴儿尿布及剃刀一般可以用完即弃。这种用后即弃的方式似乎愈来愈受欢迎。‘总之你一旦感到厌倦,把它扔掉算了。’今日,这种见解正大行其道。
“婚姻本身已名存实亡了。”德国慕尼黑一位深受欢迎的作家、心理学家兼精神治疗师洛伦茨·瓦钦格如此说。这有点言过其实吗?也许是的,然而我们也不难理解何以他有这样的看法。据《斯图加特日报》报道,德国每年便有约13万宗婚姻破裂。可是离婚却绝非仅是德国独有的事。
普世的现象
这种趋势正在世界各地蔓延。举个例说,美国便可堪称全球的离婚首府。这个国家每年的离婚数字高达116万多宗,或几达结婚数字的一半。这样算来便相当于,每分钟就有超过两宗婚姻解体。
如果把这些数字与过往的记录比对一下,这便相当于离婚爆炸了。还只是一个世纪前,在美国每18宗婚姻才有一宗离婚。这个数字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骤然急增之外,在1960年代也不过是逐步递增而已。然后,离婚率在短短25年间便剧增二倍!
在1980年代中叶(接获可靠统计数据的最新近年份),全球各国的离婚数字一如下述,屡见高峰:苏联,每年94万宗;日本,17万8000宗;英国,15万9000宗;法国,10万7000宗;加拿大,6万1000宗;澳大利亚,4万3000宗。即使在一些由于宗教和法律的缘故使离婚率一直维持低水平的地方,现在也刮着改变之风。例如,香港现时每17宗婚姻中虽只有一宗离婚,然而在1981至1987年间,当地的离婚数字却激增了一倍。据《今日印度》杂志报道,在印度中产阶级中,离婚所附带的耻辱正日渐消失。仅在短短的十年内,印度各州的离婚数字已急升百分之百至百分之328不等,因此各地都纷纷设立新的法院去处理离婚案件。
当然,这大堆统计数字,绝不能把隐藏在这众多的离婚个案背后的心碎辛酸表达出来。可悲的是,由于婚姻制度早已十分普及,因此离婚也就差不多把我们人人都牵涉在内。我们很可能不是已婚,便是婚姻的结晶品,又或是我们与已婚的人相熟。故此,纵使我们仍未身受离婚所苦,离婚所构成的威胁也许仍使我们担心。
那么,这许许多多的离婚背后是由什么原因促成的呢?政治的变动可能是答案的一部分。在许多国家中,严禁离婚的围墙——长久以来备受有影响力的宗教团体全力支持——近年来都一一倒塌了。例如在1980年代,阿根廷便宣布过去禁止合法离婚的法例是违反宪法的。西班牙和意大利也同样制定法例,使离婚合法化。可是,离婚率激增却并非总是随着法律方面的改变而来的。
因此,在这个全球性的离婚流行症的背后,必然有某些比法律制度有更深刻影响力的东西在发挥作用。作家约瑟夫·爱善斯坦在其著作中便谈及这件事。他写道,在不久之前,“曾经离婚的人仿佛是在法律上证明了他在品德方面有所欠缺。”但如今,“在某些圈子内,没有离过婚的人比离婚的人看来更为异常。在这里,人们若在婚姻里从一而终,便甚至可能被人视为欠缺新意。”——《美国的离婚人士》。
换言之,人们对婚姻所持的基本态度已经改变。对一个长久以来被奉为神圣的制度所表示的尊敬和重视正受到腐蚀。因此环顾世界各地,离婚正越来越为人接纳。原因何在?有什么因素促使大众竟接纳一些他们曾一度视为不对的事呢?原因可能是:离婚毕竟不是那么大不了的事吗?
-
-
离婚的陷阱警醒!1993年 | 12月8日
-
-
离婚的陷阱
安德鲁和安是对天作之合。安是两者中较文静和善解人意的一个,然而她的恬静看来却正好与安德鲁那较开朗的个性、旺盛的精力及幽默感相映成趣。在他面前她的双眸便发亮如星,他对她一往情深更是有目共睹的事。
可是七年后,他们的婚姻便濒临崩溃了。安德鲁接获一份占去他不少时间的新工作。安对于丈夫专注工作及频频夜归逐渐变得不满。正如安说,为了“填补孤独的时光”,她便尝试使自己埋首于个人的事业中。然而不久安德鲁便带着满口酒味回家,并解释他不得不和生意伙伴出外应酬。他的纵酒难题日渐恶化,最后安愤然迁出他们的寓所。安德鲁变得十分抑郁沮丧。不出数月,他们便离婚了。
对许多人来说,这个故事也许已耳熟能详。正如我们看到,全球的离婚数字正急剧上升。诚然,有些人离婚确是无可避免或出于必需的。不像许多人所认为一般,圣经并不绝对禁止人离婚。圣经的标准是公平而合理的。它容许人因通奸的理由离婚(马太福音19:9);它的原则也允准人在若干极端的情况——诸如身体遭受虐待a——之下分居。(可参阅马太福音5:32;哥林多前书7:10,11。)但是,这些都不是安德鲁和安离婚所基于的原则。
安德鲁和安以往是基督徒,他们曾一度把婚姻视为神圣的安排。然而,像我们所有人一样,他们生活在一个鼓吹一套截然不同的道德观念的世界里。今日一般人认为婚姻可以用后即弃,而离婚则是用来弃掉婚姻的好方法。由于受这种想法所影响,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夫妇以并不充分、也不受圣经认可的理由离婚。可是,有许多人最终意识到——可惜为时已晚——他们对离婚所怀的“时髦”、“开明”的看法已使他们落入陷阱之中。
陷阱?‘这个字眼颇为可怕,’有些人也许会说。像今日许多人一样,你也许觉得离婚不过是摆脱恼人婚姻的一个文明方法而已。然而,你意识到离婚也有其较黑暗的一面吗?你是否已经看出,现今的世界能够怎样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模铸我们对离婚的见解——而我们却毫不知情?
个人满足感的诱惑
以安德鲁和安而言,诱使他们落入离婚陷阱的饵的一部分便是:事业成功带来个人满足感的诱人前景。他们的婚姻沦为‘以事业为首’这种心理的牺牲品。这宗婚姻绝非是第一个落入这种陷阱的牺牲品。早于1983年,一份名为《家庭关系》的杂志已评论说:“个人的自我满足已成为一项口号。结果,与大部分家庭成员的亲密关系迅速中断,甚至婚姻的连系也处于日益增加的压力之下。”安德鲁深受他新上任的工作及其晋升机会所吸引。他不但承接额外的工作,还在工作时间以外与同事作社交来往,以求赢取更大的尊重及更为人接纳。与此同时,接受进一步教育而获致事业成功的前景也使安为之目眩。
追求成功的引诱产生了双重的影响。首先,这意味到安德鲁和安均减少了给予对方的时间。正如安说:“我们当时正被牵往不同的方向去。因此,我们不再像以往一样,在每晚十点钟举行家庭会议,大家坐下来把事情说个清楚了。他总是为次日的工作做准备,我也一样。结果沟通便中止了。”
其次是属灵方面的影响。由于将事业置于首位,这对夫妇在最需要上帝的时候却把他们与上帝的关系撇开一旁。同心合力地应用圣经的原则本可以帮助安德鲁应付纵酒的难题,同时给安所需的力量去紧紧依附她的丈夫,以期一同渡过这个严峻的考验。
结果,他们不但没有尽力设法解决婚姻的难题,反而开始将离婚视为一个可行的选择,也许甚至是摆脱所有压力的轻易方法。离婚之后,他们的罪咎感和羞耻感使他们完全停止了属灵的活动。他们不再自称为基督徒了。
“专家”提出的帮助反使人落入陷阱
面对婚姻难题时,许多夫妇往往求助于婚姻顾问及专家,或者阅读这些权威人士的著作。但可悲的是,事实证明有些现代的婚姻“专家”擅长于鼓吹离婚过于保存婚姻。近数十年来,“专家们”反对婚姻的见解有如饥不择食的蝗虫一般蜂拥而来。
例如,心理治疗家苏珊·格图曼及珍妮特·玛各威斯在《离婚所需的勇气》一书中叹息道:“许多人认为离婚者偏离了某种称为‘正常家庭生活’的美好常规——这个大谬不然的信念仍然持续不衰。”他们抨击劝阻人离婚的“法律障碍及道德价值观”,声称这些都是“以源于多个世纪之前的宗教理念为基础的”。他们辩称,离婚会继续发生,直至“婚姻制度被逐渐淘汰”,以致离婚变成“不再有必要”为止。他们向律师、法官——甚至牧师——推荐他们的著作!
‘离婚并不是坏事。离婚使人复得自由。离婚的流行并非显示社会有点不妥,只是表明婚姻制度有点不妥而已。’鼓吹这种主张的“专家”绝非寥寥可数,特别是在1960及1970年代性革命的全盛期间。在较近期,有些颇受欢迎的心理学家及人类学家甚至推断,人类已被进化的过程“编定了”每隔数年便转换配偶一次。换言之,婚外情及离婚只不过是出于自然而已。
我们实在难以想象有多少宗婚姻已被这样的见解所破坏。可是,还有许多专家则以较不易察觉的方式鼓励人离婚。正如黛安·美维在为她《反对离婚的理由》一书搜集资料之际,发现在当地的图书馆里有50多本著作若非公然鼓吹离婚,便最低限度‘使读者对离婚趋之若鹜’。她警告说:“这些著作像光滑的丝一般使你不知不觉便溜进独身的游戏中,并且大力鼓吹你的‘新自由’,仿佛……这是导致满足感的最佳方法似的。”
其他影响
当然,除了这些误导人的“专家们”之外,还有不胜枚举的其他影响也助长离婚。大众传播媒介——诸如电视、电影、杂志及爱情小说——常常汇集成一股对婚姻不利的强大宣传势力。传媒时常提出的信息便是:在单调乏味的婚姻生活以外,人可以寻得无穷无尽的刺激、兴奋和满足感。在这道标志着自由与独身的绚烂彩虹的另一端,有一个远胜家中配偶的人在等候着。
仅是对这种破坏性的见解抱着怀疑态度未必就能够保护人免受其害。正如美维指出:“你观看一部影片时,纵使你老练世故,也仍然受其影响。这是你逃不了的——影片的情节及内容早经事先安排以求博取人对主角(拈花惹草的丈夫?)的同情,并使人对反派角色(泼辣的妻子?)产生厌恶之感。……你个人也许并不赞同你所看到的事,但仅是知道别人正加以宽容——这种想法在我们的整个文化中以其他不计其数的方式受到强化,最后足以毁去你的决心和肯确信念。”
别人的处事方式的确能够影响我们。假若传媒的讯息已对我们操有强大影响,我们所拣选的朋友岂非更甚!圣经明智地警告我们说:“不要受骗。不良的交往会破坏有益的习惯。”(哥林多前书15:33,《新世》)美满的婚姻是最有益的习惯之一。我们若亲近一些对婚姻制度毫不尊重的人,便会使这个有益习惯受到破坏。许多夫妇发现,他们之所以轻率地踏上离婚之途,往往是由于他们向这样的“朋友”——有时甚至是一些并无正当理由便选择离婚的人——吐露自己的婚姻难题的缘故。
其他的人则在婚姻处于紧张状态时过早寻求法律劝告。他们忘记了一件事:在许多地区中,法律制度往往是被设计成方便人取得离婚的。毕竟,使律师得利的业务乃是处理离婚而非助人重修旧好。
你也许依然纳罕:‘如果所有这些律师、专家、传媒人物及甚至朋友和相识的人,均已采纳及鼓吹人对离婚抱有较宽大的看法,他们的主张岂不是有点道理吗?’这么多人对一件如此重要的事均怀有错误的看法——这是可能的吗?查看一下离婚的部分后果会有助于我们了解问题的答案。
[脚注]
[第23页的图片]
有些婚姻“专家”擅长于鼓吹离婚过于保存婚姻
-
-
离婚的苦果警醒!1993年 | 12月8日
-
-
离婚的苦果
最终要为离婚付出代价的人既非律师、密友,也非传媒、“专家”,而是离婚的夫妇——及其儿女。a离婚不但绝非一项使人自由的经历,反之,其代价可能高昂得令人吃惊!
在《反对离婚的理由》一书中,黛安·美维承认她本打算写一本对离婚保持“道德中立”的书。然而她发觉她不得不改变初衷。原因何在?“这其实不难理解。我在搜集资料期间发觉离婚的过程及后遗症造成如此彻头彻尾的伤害——对身体、精神及灵性莫不皆然——以致在压倒性数目的事例上,这个‘医治家庭的良药’所带来的结果无疑比婚姻这个‘疾病’来得严重。”
前文提及的安也对这点深表同意。她说:“我以为离婚是一项舒解。我也以为只要我能摆脱这段婚姻,所有困难便会迎刃而解了。可是,在离婚前,我感受到的痛苦最低限度使我感到我仍是活着的。但在离婚之后,我甚至对自己的生存毫无感觉。我感到如此空虚,以致我简直觉得自己是不存在的。这种感觉真是可怕!我的空虚感觉实在难以言喻。”离婚之后,刺激、自由的模糊应许很快便在日复一日挣扎求存的冷酷现实中化为泡影。
纵使当事人根据正当的理由而离婚,所导致的结果仍可以使人痛苦不堪,而且历久不衰。这确是铁一般的事实。因此,任何打算采取这项激烈行动的人都应首先听从耶稣的劝告:‘要计算代价。’(路加福音14:28)这乃是明智之举。尤其要考虑的是:离婚要付出什么代价,以及有些什么痛苦的后果?
感情及道德方面的影响
《婚姻与家庭杂志》发表的一项近期研究显示,离婚与不快乐及抑郁沮丧有密切关系。离婚人士较易感到郁郁不乐,而那些经历超逾一次离婚的人则可能更频常感觉抑郁。社会学家伦娜·威斯曼在她的著作《离婚革命》一书中评论说,离婚及分居人士入住精神治疗所的数字高踞榜首。他们患病、早逝及自杀的数字也同样偏高。
在一项以200多人为对象的研究中,美维发现离婚使当事的男、女经历一段平均为期七年的感情纷乱期,另一些人甚至达数十年之久。她也发觉,离婚惟独没有影响到一件事——最初导致夫妇离婚的不良行为模式。因此,第二段婚姻遭遇失败的可能性比首宗为高实在不足为奇!
离婚非但没有使人改善个人的品行,反而在道德方面对当事人有严重的负面影响。研究者发现,大部分男女在离婚后均短暂地进入一段可说是第二度青春期的时间。他们追求一段复一段的新浪漫史——希望借此提高大受打击的自尊或减轻寂寞之感——以品尝他们新发现的自由。然而,为了这个自私的理由与异性约会可以导致性不道德,并且带来一言难尽的可悲结果。儿女看到父母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尤其会令他们深感痛苦,大受打击。
离婚的夫妇却往往已经与这个世界的宣传认同,把个人的需要和事务置于首位。因此,他们对于自己的离婚为别人——他们的儿女、父母及朋友——带来的痛苦无动于衷。有些人则忘记了上帝也会因我们将他的标准视若无睹而感到痛心。(可参阅诗篇78:40,41;玛拉基书2:16。)离婚也可以变得十分狠毒可鄙,尤其是当事情演变成争夺抚养权和财产的法律斗争的话。
经济上的大祸
伦娜·威斯曼进一步认为,对美国妇女来说,离婚也是一场“经济上的大祸”。一般来说,她们用在诸如食物、住屋及暖气等生活必需品方面的金钱会降至仅及以前一半。她也发现,她们的生活水平在离婚后竟下跌了百分之73——这个数字实在令人吃惊!
她本来以为,现代“开明”的离婚法律会成为妇女的保障。可是她却发现,许多妇女声称在离婚后感觉走投无路、一贫如洗。她们谈及突然她们不得不求助于各种福利计划、发给穷人的食物券、庇护所及救济贫民的施食处等。至少百分之70的被访妇女报称终日为入不敷出而担忧。有些则感到惶恐不安、挫折连连,甚至觉得自己和儿女均身陷绝境而毫无私人时间可言。
一个我们姑且称为汤姆的年轻男子——父母在他八岁时便离异了——回忆说:“自从父亲离去后,我们还不致食不果腹。可是突然之间,一罐汽水也变成了奢侈品。我们买不起新衣服,母亲必须为我们缝制所有衬衫。当我翻看我们那时的童年照片,我看到的是一幅令人悲伤的照片,其中都是病容满面的人。”
既然大部分妇女均获得儿女的抚养权,而许多父亲却没有按法庭的规定支付维持儿女的生活费用——这笔款项反正也往往不足以糊口——离婚使妇女陷于穷困的可能性往往比男性为高。可是,离婚也不会使男子变得富裕。据《离婚父亲》一书指出,单是法律费用便足以花去男子整年净收入的一半。离婚也使作丈夫和父亲的人在感情上大受打击。许多父亲由于自己在儿女的生活上被贬至仅是访客的身分而大感痛苦。
要保卫你的婚姻!
因此,不足为奇的是,在一项以离婚一年的人士为对象的调查中,研究者发现有百分之81的丈夫/父亲及百分之97的妻子/母亲均承认自己的离婚也许是个错误的决定,他们本应作出更大努力去维系自己的婚姻才行。有越来越多的“专家”虽然一度对婚姻采纳满不在乎的看法,但现在已急忙改弦易辙了。《洛杉矶时报》最近评论说:“以超逾25年的时间观察离婚的种种恶果之后,许多专家……正作出更大努力去挽救婚姻。”
当然,对“专家们”来说,打退堂鼓是颇为容易的事。他们实际上只需说声:“噢!真对不起!”于是继而开始哼唱反调便行了。可是,有数以千计的人曾对他们的劝告言听计从,对这些人来说,情形则就没有那么容易了。虽然如此,离婚的受害者仍可从他们的痛苦经验学会一些重要的教训;教训之一正如诗篇146:3,4所说一般:“你们不要倚靠君王,不要倚靠世人;他一点不能帮助。他的气一断,就归回尘土;他所打算的,当日就消灭了。”
朋友、专家、律师或传媒人士通通都不过是不完美的人而已。因此,我们若在婚姻方面需要劝告,何必要单单仰赖他们呢?先向婚姻的设计者——耶和华上帝——求助岂非更为合理?他的原则绝不会随“专家们”那些像无定向风一般的意见而改变。几千年来,这些原则一直有效;时至今日,它们仍然有效。
安德鲁和安离婚后不久便开始意识到这件事。他们看出离婚实在是大错特错。虽然如此,值得注意的是,对他们来说,事态尚未无可挽救。他们找着对方,再次结为夫妇。他们也开始改变他们的想法。“我觉察到,”安德鲁忆述说,“我在道德方面一败涂地,因此急需援助。多年来我首次为这件事祷告。我渴望做对的事。因此,我必须临崖勒马,把我从世界学回来的价值观完全抛弃。我不再需要这些东西了。”
安表示同意说:“我们之所以能够把可怕的过去撇下而重修旧好,是因为我们都真正渴望对得起耶和华。我们也真的渴望自己的婚姻能够成功。”这并非意味到事情自此便一帆风顺。“我们现在不断像守卫犬一般留意我们的关系。其中一方若感到我们的关系正偏离正轨,我们便彼此商议。”
安德鲁和安现在正悉心养育两个可爱的儿女。安德鲁在耶和华见证人的一群会众里以服事仆人的身分服务。当然,事情并非十全十美。在这个旧世界里,享有十全十美的婚姻是没有可能的事。婚姻既是由两个不完美的人结合而成,又怎可能完美无瑕呢?这便是圣经向我们提出警告的原因——自从罪入了世界以来,婚姻便一直带来若干程度的‘肉身苦难’。(哥林多前书7:28)因此,人不应该对结婚一事掉以轻心。任何打算结婚的人都应当用充足的时间去认识清楚未来的配偶。一旦结了婚,婚姻的美满程度通常只会与当事人所作的努力相等。
虽然如此,人显然也不该把离婚视作等闲。离婚若看来确属必需或无可避免,上帝无疑能够给予我们所需的帮助去忍受可能随离婚而来的艰难时期。可是,我们若附和大众,采纳世人那种低贬神圣的婚姻制度的看法,谁能保护我们免受这种愚行所带来的种种恶果呢?因此,要努力保卫你的婚姻。事情若不顺利,不要就此把婚姻抛弃。反之,要设法解决难题。要尽力修筑桥梁,而非将桥烧掉。要仰赖上帝的话语就婚姻难题所提供的切合实际的劝告。b你可以在其中找着解决方法。它们是有实效的。
[脚注]
a 关于离婚如何影响儿女的资料,可参阅英文《儆醒!》1991年4月22日刊。
b 可参阅纽约守望台圣经书社出版的《使你的家庭生活美满幸福》一书。
[第26页的图片]
要拨出时间整家人一起做事,借此保卫你的婚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