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恩赐”的人照料耶和华的羊守望台1999年 | 6月1日
-
-
要施行“矫正”
8.我们人人不时需要受到什么矫正?
8 首先保罗指出,上帝设立作“恩赐”的人,“为要矫正圣民”。(以弗所书4:12)译作“矫正”的希腊词语,意思是使某件东西“恢复端正”。我们既然是不完美的凡人,就都不时需要接受矫正,好使我们的思想、态度或行为“恢复端正”,跟上帝的思想和旨意一致。耶和华仁爱地设立了作“恩赐”的人,好帮助我们受到所需的矫正。他们怎样执行这件工作呢?
9.长老可以怎样帮助犯过的羊接受矫正?
9 有时羊做了错事,也许“不知不觉失足了”,长老就需要予以援手。长老可以怎样提出帮助呢?加拉太书6:1说:“要怀着温和的灵,尝试矫正这样的人。”因此,长老提出劝告时,不会严词责骂犯过的人。劝告应该是鼓励人的,而不是“恐吓”受劝导的人。(哥林多后书10:9;参阅约伯记33:7。)犯过者也许已感觉无地自容,因此宅心仁厚的牧人会避免使对方变得心灰意冷。牧人提出劝告或甚至严厉的责备,只要是出于明显的爱心,同时以仁爱的方式提出,犯过者就很可能愿意接受矫正,毅然改变自己的思想或行为,从而复原过来。——提摩太后书4:2。
10.矫正别人,包括什么意思?
10 耶和华设立作“恩赐”的人去矫正我们,用意是要长老在灵性上予人安舒,并且以身作则,给他的子民效法。(哥林多前书16:17,18;腓立比书3:17)矫正别人的意思,不仅限于使行差踏错的人改过自新,还包括帮助信徒紧守正道。a今天许多难题可以叫人灰心丧气,许多基督徒都需要别人鼓励他们保持忍耐。有些人也许需要有人给他们仁慈的帮助,使他们的思想与上帝一致。例如,有些忠心的基督徒经历内心的挣扎,深感自己能力不足或一无是处。这些“抑郁的魂”可能觉得耶和华永不会爱他们,或者认为无论自己怎样努力事奉上帝,也无法赢得他的嘉许。(帖撒罗尼迦前书5:14)但这样的想法其实跟上帝对他敬拜者的真正感觉大相径庭。
11.自觉一无是处、经历内心挣扎的人,长老可以怎样帮助他们?
11 长老们,你们可以怎样帮助这些人呢?要仁慈地给他们看一些经文,表明耶和华真正关心手下每个仆人;也要向他们指出,这些经文是对他们个人适用的。(路加福音12:6,7,24)要帮助他们看出,既然耶和华“吸引”了他们,让他们有荣幸事奉他,他必然认为他们有可取之处。(约翰福音6:44)要让他们知道,并不是惟独他们才感到自惭形秽,其实耶和华手下许多忠仆都有类似的感觉。先知以利亚有一次深感沮丧,觉得生不如死。(列王纪上19:1-4)公元1世纪,有些受膏基督徒觉得自己的心“定[了他们]的罪”。(约翰一书3:20)我们可以引以为慰的是,圣经时代的忠心人物都是“跟我们性情相似的人”。(雅各书5:17)你们可以在《守望台》和《儆醒!》里找一些富于鼓励的文章,跟灰心丧气的人重温一下。上帝既已把你们立为作“恩赐”的人,你们怀着爱心帮助别人恢复信心,你们的善行必不会逃过他的注意。——希伯来书6:10。
“建立”羊群
12.“建立基督的身体”这句话表示什么?建立羊群的要诀是什么?
12 第二,上帝设立作“恩赐”的人,是要他们“建立基督的身体”。(以弗所书4:12)保罗在这里采用一种比喻的说法。“建立”使人想起建筑,“基督的身体”所指的却是人,即受膏基督徒会众的成员。(哥林多前书12:27;以弗所书5:23,29,30)长老要帮助弟兄在灵性上壮大起来。他们的目标是要“建立”而不是“拆毁”羊群。(哥林多后书10:8)建立羊群的要诀就是爱,因为爱“能建立人”。——哥林多前书8:1。
13.有体恤之心是什么意思?长老表现体恤之心,为什么十分重要?
13 爱心的一个特色——体恤之心——对于长老建立羊群有很大帮助。人有体恤之心,就会同情别人,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觉,顾及他们的能力限度。(彼得前书3:8)长老有体恤之心,为何是这么重要呢?最大的理由是,作“恩赐”的人是耶和华设立的,而他是一位有体恤之心的上帝。每逢他的仆人受苦,他自己也感同身受。(出埃及记3:7;以赛亚书63:9)上帝深深意识到他们的能力限度。(诗篇103:14)既然如此,长老可以怎样表现体恤之心呢?
14.长老能够以什么方式对人表现体恤之心?
14 每逢有人感到灰心,向长老倾诉,他们会细心聆听,接受对方的感觉。他们会设法了解弟兄的背景、个性和环境。这样,长老根据圣经提出建设性的劝勉时,羊就会觉得容易接受,因为意识到牧人真正了解和关心他们。(箴言16:23)长老有体恤之心,也会顾及别人的能力限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感觉。例如,有些尽责的基督徒也许由于年纪老迈或健康不良,未能在事奉上帝方面作出更大努力,就感觉良心不安。另一方面,有些人也许需要受到鼓励,在服事职务方面有所改善。(希伯来书5:12;6:1)长老有体恤之心,就会设法用“可喜悦的言语”去建立别人。(传道书12:10)耶和华的羊受到了强化和激励,他们对上帝的爱自然会推动他们尽力而为,事奉上帝!
促进团结
15.“在信仰上……合一”这句话含有什么意思?
15 第三,上帝设立作“恩赐”的人,是要帮助我们“在信仰上,并在对上帝儿子的确切知识上,全体合一”。(以弗所书4:13)“在信仰上……合一”这句话不是仅指具有同一的信仰,同时也暗示信徒 是团结合一的。这就是上帝设立作“恩赐”的人的另一个原因——要促进他子民的团结。作“恩赐”的人怎样达成这个目的呢?
16.为什么长老在彼此之间保持团结很重要?
16 首先,他们必须在彼此之间保持团结。牧人发生分裂,羊就会受到忽略了。本可以用来牧养羊群的宝贵时间,可能由于长老举行冗长的会议,为一些无关重要的小事争辩不休而给浪费了。(提摩太前书2:8)长老讨论事情,未必凡事都会意见一致的,因为他们的个性可能彼此不同。保持团结的意思并不是说他们不可以有不同的意见,也不是禁止他们以开明的态度彼此讨论,心平气和地把不同的意见表达出来。长老怀着尊重的态度,毫无成见地聆听对方的意见,就能够保持团结了。只要不违反圣经的原则,每个长老都应当愿意让步,支持长老团最后所作的决定。长老表现谦让的精神,其实显明他们受“从上头来的智慧”所指引,因为这种智慧是“和和平平、通情达理”的。——雅各书3:17,18。
17.长老可以怎样帮助会众保持团结?
17 长老也留意促进会众的团结。每逢有分裂情况威胁到会众的和平,例如有害的闲话、认为别人怀有不良动机,或好争吵的精神,长老就会敏于提出有益的劝告。(腓立比书2:2,3)例如,长老也许留意到有些人喜欢吹毛求疵,或者多管闲事。(提摩太前书5:13;彼得前书4:15)长老会设法帮助这些人看出,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与上帝的教训背道而驰的,因为圣经吩咐我们人人都应当“负起自己的担子”。(加拉太书6:5,7;帖撒罗尼迦前书4:9-12)长老会用圣经解释,耶和华容许我们在许多事上凭良心自作决定,因此在这些事上,我们不应当妄自批判别人。(马太福音7:1,2;雅各书4:10-12)大家要团结一致地合力工作,会众就必须弥漫着一种彼此信任、互相尊重的气氛。作“恩赐”的人在必要时提出适当的圣经劝告,可以帮助会众保持和平团结。——罗马书14:19。
保护羊群
18,19.(甲)作“恩赐”的人保护我们不致受谁所伤害?(乙)长老也要保护羊群不受其他什么危险所伤害?长老要怎样采取行动保护羊群?
18 第四,耶和华设立作“恩赐”的人,是要保护我们不致“中了人的诡计和图谋错事的狡猾手段,以致随波逐流,被各股教训歪风吹得飘来飘去”。(以弗所书4:14)“诡计”一词的原文据称含有“掷骰作弊”或“操纵骰子的技巧”的意思。这岂不令我们想起奸狡的叛道者所用的手段吗?他们利用各种似是而非的论据去歪曲圣经,企图引诱真基督徒背弃自己的信仰。长老务要留意提防这些“苛暴的狼”才好!——使徒行传20:29,30。
19 长老也要保护耶和华的羊免受其他危险所伤害。古代的牧羊人大卫曾无畏地保护父亲的羊免受野兽所伤害。(撒母耳记上17:34-36)今天也可能有某些情势出现,关切的基督徒牧者必须表现勇气,保护羊群免受害群分子所伤害;这些人可能蓄意虐待或压迫耶和华的羊,尤其是那些容易受欺负的羊。会众里如果有人蓄意犯罪,企图用奸诈的诡计和阴谋为非作歹,长老就要迅速采取行动,把这些害群之马驱逐出去。b——哥林多前书5:9-13;参阅诗篇101:7。
-
-
赏识作“恩赐”的人守望台1999年 | 6月1日
-
-
我们是同工
4,5.(甲)保罗把会众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个比喻很适切?(乙)关于我们应当怎样彼此看待,保罗的比喻表明什么?
4 耶和华让作“恩赐”的人在会众里操有若干权柄。当然,长老绝不想滥用职权;但是他们深知,对不完美的人来说,滥用权柄是很容易发生的事。既然如此,他们对于自己与羊群其余分子的关系,应当有什么看法呢?请想想使徒保罗所用的喻例。他讨论上帝何以赐下人作“恩赐”之后,接着写道:“我们……该凭着爱心,凡事长大成人,归向那身为头的,就是基督。整个身体靠着他,按照各肢体个别发挥的应有功能,借着各个关节的支援,和谐地连结起来,互相合作,叫身体渐渐长大,在爱里建立自己。”(以弗所书4:15,16)因此,保罗把会众,包括长老和其他分子在内,比作人的身体。为什么这个比喻很恰当呢?
5 人体是由许多不同部分组成的,但全个身体只有一个头。可是,人体里没有什么部分,没有任何肌肉、神经或血管,是没有用的。每一部分都有价值,都可以对人整体的健康和美观有所贡献。同样,会众是由许多不同分子组成的;但每个分子,不论年老还是年幼,壮健还是羸弱,都能够对会众的整体灵性健康和属灵的美有所贡献。(哥林多前书12:14-26)没有人要认为自己是微不足道的。另一方面,也没有人应当自命不凡,因为我们所有人,无论是牧人还是羊群,都是身体 的一部分;我们只有一个头,就是基督。这样,保罗以一个亲切的比喻,描述我们应当怎样彼此爱护,互相尊重。长老明白了这点,就会对自己在会众里的职责怀有谦卑、平衡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