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求金钱
《儆醒!》杂志驻英国通讯员报道
“我的目标”,来自菲律宾的朱利安承认说,“是要到45岁就成为百万富翁。”来自南非的卡雷尔也承认,“我一生的目标是要发财。”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渴望成为千万富翁,但大都希望拥有足够的物质和金钱,可以享受生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便是日本商人吉三郎的态度,他说,“我认为物质财富可以导致快乐。”
来自加拿大的莉丝表示同感,她说:“作为一个青年人,我相信金钱可以买到无忧无虑的自由。”她的丈夫汤姆则希望金钱能助他“逃避一切……去到一处没有罪行、没有污染、没有两面人要应付的地方。”
奔波劳碌只为财
自古至今,人不惜奔波劳碌,但求发财。在殖民地时代,英国商人紧随着探险队的脚踪,攫得了整个大洲——例如非洲——的矿物资源。后来国势衰微,加上近代的经济危机,这项行动已逆转了方向,因为联邦公民纷纷移民英国,目的不是致富,而是要赚到足够金钱去维持家人生活。
菲律宾有数以万计的男女离开本土,出外谋生,在波斯湾一带的国家及其他地方求职。墨西哥和中、南美洲的移民纷纷北上,希望在美国赚钱。欧洲多个国家也容许中东和北非的移民入境。
据南非《人力评论》杂志1987年1月刊说,到1985年6月30日,正式登记的外籍工人已达37万1,008名之多。但报告补充说,“估计还有150万非法移民偷入南非境内,分沾它一点财富。”
甚至在较富裕的国家里,今日也有许多人离乡别井往他处赚钱。英国的情形便是如此。有越来越多人在南方工作,家却在北方。以下的例子足以说明原因。伦敦(英国南方)市中心的一间住宅,据报是一间面积只有61平方尺的“斗室”,售价竟然高达3万6,000英镑(5万4,000美元)。可是,在伦敦80哩之内的地区,这个价钱却能够买到一幢有三间睡房的住宅。
英国北部的布拉德福德市大约有6万亚洲居民。移民大多数来到这个工业中心的羊毛工厂工作。但由于自动机器代替了劳工,失业工人如今只有依靠政府的社会救济金去维持生活。因此,不少志在求财的人结果落得失望。
发展中的国家
同样,在发展中的诸国,职业前景吸引了数以千计的人离开乡村拥入都市。不错,有许多人找到职业。但他们的收入有带来快乐吗?
工人所获得的些微工资必须先缴纳住所的昂贵租金;他们的住所很可能位于散布在市镇周围的简陋贫民窟中。其剩下的钱要寄回家乡给亟需金钱的亲属。例如,非洲多个城市的邮局在月终便出现长列的人龙,等着购买汇票,寄回乡间给赖之为生的亲人。
即使全家都在城市居住,也受到多方的经济压迫。他们必须拨出金钱作为医药费、交通费、学费、粮食费和租金等。开销的项目看来难以胜数。难怪许多城镇居民要身兼两职。
这种情况看来像是获致快乐的秘诀吗?很难。所以,不论你移居别处抑或留在原地,问题仍然是,金钱在你的生活上担任什么角色?问题的答案对你的一生具有极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