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吾爱吾师警醒!2002年 | 3月8日
-
-
吾爱吾师
“用功千日,不及良师教诲一日。”——日本谚语。
求学时期,有某个老师曾让你念念不忘吗?你要是仍在求学,你有没有喜爱的老师?你为什么喜欢他呢?
在良师循循善诱之下,学生往往热中学习,信心日增。一个70岁的英国人曾在伯明翰求学,至今仍怀念当时的英语老师。“我不晓得自己有哪些长处,克卢莱老师发掘出来了。我生性沉静害羞,他却偏偏鼓励我参加校内的戏剧比赛。结果,在毕业前一年,我得了奖。要不是他从旁鼓励,我是办不到的。可惜,我后来再没有碰见过他,没法亲口向他道谢,感激他为我们费心劳力。”
玛吉特生于德国慕尼黑,五十来岁,个性开朗。她说:“学校里,有位老师是我特别喜欢的。她授课的时候深入浅出,又鼓励我们一不明白就发问。她待人很亲切,一点架子都没有。我们都爱上她的课。”
彼得是澳大利亚人。他说,有位数学老师“爱用实例,说明课本上的资料,跟生活到底有什么关系”。他补充说:“习三角学的时候,他告诉我们,要知道建筑物的高度,不用动手量,用三角学的原理就行了。还记得,当时我低声说了一句:‘三角学真奇妙!’”
保利娜来自英格兰北部,小时候曾跟数学老师说:“老师,我的数学很差劲。”老师说:“那你想进步吗?我可以帮你一把。”保利娜回忆说:“接着几个月,老师加倍注意我,甚至下课后留下来帮我。我知道他关心我,很想我进步。于是,我更努力学习,成绩真的有所改进。”
安琪在苏格兰出生,三十来岁,也很怀念任教历史的格兰姆老师。她说:“格兰姆老师让历史课充满乐趣!他以故事形式陈述历史,谈论任何课题都兴致勃勃。他让历史活过来了。”任教小一的休伊特老师,同样叫安琪念念不忘。休伊特老师当时年纪不轻。“她人品很好,很爱护我们。一天,我上课的时候跑到她跟前发问,她把我抱起来了。我觉得她真的很关心我。”
希腊南部的蒂莫西,很感激从前一位老师。“我还记得那位科学老师,他使我对四周世界、对人生的看法,都彻底改观。在教室里,他善于营造气氛,让我们对科学感到好奇,眼界大开。他把我们的求知欲激起来了。”
拉莫娜是美国加利福尼亚人。她说:“念中学的时候,有位老师热爱英语,我们都被她感染了!再困难的事物,经她一说,看来都很容易。”珍是加拿大人,提到从前的体育老师,笑逐颜开:“他的意念新奇,层出不穷。他带我们到户外,教我们越野滑雪、在冰上钓鱼。我们还亲自生营火,烤印度薄饼呢。平日,我只懂呆在家里啃书,在我看来,这些户外活动真有趣极了!”
凯仪生于上海,在香港接受教育,生性害羞。她说:“念小五的时候,陈老师教我体育和美术。我个子小,排球篮球都打得不好。陈老师没有强人所难,反而让我打羽毛球,以及参加其他较合适的活动。他真懂得为学生设想。
“上美术课也一样。在设计图案等方面,我的天分较高,但人物素描就不行了。于是,陈老师让我自由发挥。我的年纪比其他同学小,陈老师又鼓励我重读一年。那一年是我求学时期的转捩点。我的自信增加了,成绩进步了。我永远都感激他。”
怎样的老师最能对学生发挥言传身教的力量?《教育路上》的作者威廉·艾尔斯说:“懂得易地而处,关心学生,处处以学生的福利为依归的老师,是优良教育的关键。……优良的教育,不在于特别的教学技巧或风格、教案或教学活动。……教育的精义在于爱。”那么,优秀的教师是怎么样的呢?艾尔斯说:“触动学生心灵的,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热中于某种事物,不管是音乐、数学、拉丁语,甚至是风筝的,这样的老师都能薰陶诱导学生。”
毫无疑问,许多学生甚至家长,都曾感激良师谆谆教诲,让良师大感鼓舞,因而无惧困难,继续紧守岗位。这些感激之言往往有共同点,就是老师真的关怀爱护学生。
诚然,不是所有老师都对教学充满热诚,对学生关怀备至的。但我们该记住,老师往往要承受百般压力,叫他们心余力绌。既然教育工作荆棘载途,为什么有些人仍选择以教育为终身事业呢?
[第4页的图片]
“教育的精义在于爱”
-
-
献身教育,原因何在?警醒!2002年 | 3月8日
-
-
献身教育,原因何在?
“投身教育事业的人,泰半是为了育才而工作的。教育能扭转孩子的一生。”——《教育与社会》,英语。
虽然许多教师在教学工作上看来驾轻就熟,但他们要面对的困难可真不少。班上学生太多、文书工作繁重、校内管理层处事专横、学生无心向学,以及工资微薄等,都是教师常常碰见的问题。佩德罗是西班牙马德里一位教师。他说:“当教师真不容易;你要不怕付出,不怕牺牲才行。尽管这样,我始终认为,投身教育比加入商界更有意思。”
在大城市里教书,往往困难重重。毒品、罪行、道德堕落或家长漠不关心,都严重影响学童的学习情绪,以及校园纪律。反叛不羁的态度正大行其道,令问题雪上加霜。那么,为什么这么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仍矢志当教师呢?
莱马里斯和黛安娜在纽约市教书,能操英语和西班牙语,学生主要是西班牙裔儿童,年龄从五岁到十岁不等。《警醒!》访问了她们,提出以下问题:
为什么当教师呢?
莱马里斯说:“为什么当教师?因为我爱孩子。我知道,在某些孩子心目中,我是惟一叫他们发奋向上的动力。”
黛安娜说:“侄儿八岁的时候,成绩不好,阅读能力尤其不济,我帮了他一把。看到他和其他孩子用心学习,满足感油然而生。于是,我决定辞去银行工作,投身教育界。”
《警醒!》也向其他国家的教师提出同样问题,答案如下:
朱利亚诺四十来岁,是意大利人。他说:“求学时期(右图),我已开始醉心于教育工作。我觉得,教育工作给人较大的发挥空间,不但给学生灌输知识,也能启发他们的思想。全赖这一腔热诚,我才能克服刚入行的时候面对的种种困难。”
尼克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当教师。他说:“我本来是干化学研究的。那一行的晋升机会不多,但在教育界里,机会多的是。后来,我还爱上了教学工作,学生好像也挺喜欢上我的课呢。”
父母是教师,儿女也执起教鞭的例子,比比皆是。威廉是肯尼亚人。他说:“我以教师为职志,主要是受了家父影响。家父在1952年也曾当老师。教育工作能薰陶人的思想,这一点使我决心教下去。”
罗斯玛丽也是肯尼亚人。她说:“我一向渴望帮助不幸的人。我决定,要么就当教师,要么就当护士。结果,学校先录取了我。我本身有孩子,也使我更热爱教育下一代。”
贝特霍尔德住在德国迪伦,当初投身教育别有缘由:“妻子深信我会是个好老师。”事实证明,她的想法一点没错。他说:“教学工作让我深感满足。当教师的,如果不相信教育深具意义,不关心孩子,就不会是个优秀、充满干劲和快乐的教师了。”
正博是日本中津市的教师。他说:“念中一的时候,有位老师很用心、很尽责地教导我们。他既精于教学,又关心学生。所以,我决定长大后也要当教师。我爱孩子,这是我教下去的主要原因。”
善哉也是日本人,今年54岁。他本来在工厂里工作,薪金优厚。可是,他觉得自己每天上班下班,百务缠身,活像工作的奴隶。“一天,我自忖:‘这样的生活,我真的要过下去吗?’我决定找一份以人为本的工作,而不是整天对着大堆冷冰冰的物件。教育工作的确独一无二,你教的是朝气勃勃的年轻人,你在他们身上见到人性的真实一面。”
瓦莲京娜在俄罗斯圣彼得斯堡教书,也有同感。她说:“当教师是我的抱负。我很喜欢以孩子为对象的工作,特别喜欢年纪小一点的。我当小学教师37年了,由于热爱工作,到今天还不言休。”
威廉·艾尔斯是教师。他说:“以教师为职志的人,往往是因为爱孩子,或喜欢跟孩子一起,看着他们成长,看着他们一天比一天自主,一天比一天能干。……当教师的,渴望通过教育,造福社群。至于我,则希望让世界变得更光明、更美好。”
不错,虽然教育工作障碍重重,许多人仍热诚未减,矢志献身教育。教师主要面对些什么问题呢?下一篇文章会详加讨论。
[第6页的附栏]
教师该如何跟家长沟通
✔ 要认识学生的家长。这样做对双方都大有好处,绝不是浪费时间。通过接触,你可以跟他们建立良好关系,他们日后就可能跟你合作无间。
✔ 别摆架子。说话要让家长听懂,别采用教师专门用语。
✔ 要多谈学生的优点,以及告诉家长,他们可以怎样帮助自己的孩子。多称赞,少批评,对学生更有益。
✔ 要让家长畅所欲言,自己要用心聆听。
✔ 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要是可能,可登门拜访。
✔ 决定下一次会面的日期。会面后要跟进问题;这表示你真的关心学生。——摘录自《美国教育工作》,英语。
[第6页的图片]
“家父……也曾当老师。”——威廉,肯尼亚
[第7页的图片]
“我很喜欢以孩子为对象的工作。”——瓦莲京娜,俄罗斯
[第7页的图片]
“教育工作的确独一无二,你教的是朝气勃勃的年轻人。”——善哉,日本
-
-
荆棘载途警醒!2002年 | 3月8日
-
-
荆棘载途
“一般人对教师期望甚殷,但教师为工作鞠躬尽瘁,却很少受到……称赞表扬。”——肯恩·叶利斯,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有人说,作育英才是“世上最重要的工作”。不过,教育路上障碍重重,也是无从置疑的。障碍是什么呢?教师工资微薄、教学环境恶劣、文书工作繁重、班上学生过多。还有的,就是学生不尊敬老师,甚至挥拳相向,以及家长对子女漠不关心等。教师怎样看待这种种问题呢?
不再尊师重道
《警醒!》访问了纽约市四位教师,看看他们面对些什么问题。这些教师异口同声地说:“学生不再尊敬老师了。”
威廉是肯尼亚人。他说,在这方面,非洲的情形同样今非昔比:“父母越来越忽视管教儿童。在我(现在四十来岁)成长的阶段,人人都尊敬师长,把他们视为模范、榜样。可是,今天的学生却越来越不尊敬老师。西方文化正影响着年轻一代,连住在村落里的也不例外。电影、录像片和书刊,都把藐视权威描述为英雄行为。”
意大利教师朱利亚诺,也感慨地说:“整个社会弥漫着放任不羁的歪风,孩子正蒙受不利影响。”
毒品与暴行
说来遗憾,毒品问题竟也困扰校园,情况还相当严重。美国教师兼作家卢安妮·约翰逊说:“学校的课外活动,几乎总少不了预防吸毒问题,连幼儿园也一样。[楷体本刊所排]今天,孩子对毒品的认识……比许多大人还要多。”她也说:“缺乏自信或安全感的,觉得没人疼爱、寂寞,生活沉闷枯燥的,往往最容易沾染毒品。”——《传授知识,辅以爱心》。
在澳大利亚教书的肯恩说:“有个学生才九岁大,他的父母就教他吸毒,现在还上了瘾。我们当老师的该怎么办呢?”迈克尔今年三十来岁,在德国一所学校任教。他说:“校内有人吸毒和贩卖毒品,我们知道得很清楚,但很少能把他们抓住。”他也提到,学生不守纪律,“爱破坏公物。……他们把墙壁桌子弄脏,又毁坏家具。有些学生更因为店铺盗窃等问题,被抓上警察局。难怪校内的失窃案那么多了!”
阿米拉是墨西哥瓜纳胡阿多一位教师。她说:“我们面对的问题是,有些父母是瘾君子,常动粗打人,这样的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有些孩子终日所听的都是粗言秽语,或者父母染有种种恶习,他们就这样耳濡目染。此外,贫穷也是个大问题。虽然本地提供免费教育,家长仍得自掏腰包,购买笔记本和笔等。但说到底,解决吃的问题才最重要。”
校园多枪械?
最近,美国发生了若干校园枪击事件,显示当地的枪械问题相当严重。一份报告指出:“美国有8万7125所公立学校。据估计,每天有13万5000人携枪回校。为了应付问题,校方运用金属探测器、闭路电视和经过特殊训练的狗,来探测枪械,还不时搜查储物柜,检查学生证件,以及禁止学生带公文包回校。”(《美国教育工作》)要采取这么严厉的保安措施,我们到底在说学校还是监狱呢?报告也说,超过6000个学童因携枪回校而被校方开除!
纽约市教师艾里丝说:“金属探测器不能杜绝武器,学生仍悄悄地把武器带回来。毁坏公物也是一大问题。”
学生这样胡作非为,教师仍克尽厥职,努力传授知识,灌输正确观念。我们也就不难明白,教师有时候真的会情绪低落,觉得心力交瘁。德国图林嘉教师协会的主席罗尔夫·布施说:“本国有100万位教师,当中差不多三分之一因为压力过大而病倒了。教学工作叫他们疲于奔命。”
少女怀孕
另一个严重问题是青少年滥交。《美国教育工作》的作者乔治·莫里森说,“每年,本地[美国]差不多有100万个少女(占全国15到19岁少女的百分之11)怀孕”。在发达国家中,美国少女怀孕的数字高踞首位。
艾里丝的话证实这一点。她说:“年轻人整天都在谈论性和派对,简直为此疯狂。现在,电脑教室里的电脑还上了网!那么,学生更可以上网聊天,观看色情网页了。”安赫尔住在西班牙马德里。她说:“学生乱搞性关系是铁一般的事实。我也听过,有些学生年纪轻轻就怀孕了。”
“最佳褓姆”
部分教师认为,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触的人,良好的礼仪也该从家里做起,父母教导孩子是责无旁贷的。可是,许多父母并没负起责任。怪不得美国教师工会主席桑德拉·费尔德曼说,父母该“把教师……视为专业人士,而不是孩子的最佳褓姆”。
话虽如此,校方要管教学生,家长却往往没充分合作。上文提到的莱马里斯说:“如果学生犯了错,你把事情交由校长处理,学生家长很快就会找上门,给你麻烦了!”罗尔夫·布施谈到该怎样处理违规学生的时候,说:“受到父母良好管教的孩子愈来愈少。以前,我们总以为大部分孩子都受过管教,现在已不一样了。”阿根廷门多萨的教师爱丝特拉说:“当老师的,对学生也有所顾忌。要是给学生的分数低一点,他们心有不甘,就会向你掷石子或动武。有车子吗?就会加以破坏。”
难怪许多国家都在闹教师荒了。卡内基基金会的主席瓦尔坦·格雷戈里安说:“未来十年,本地[美国]需要增聘多达……250万位教师。”美国各大城市的教育机构,正积极地“向印度、西印度群岛、南非和欧洲等地方,物色优秀的教师”。当然,这些国家也就可能要面对教师短缺的问题了。
教师为何短缺?
喜孝是日本人,具有32年教学经验。他说:“教书是高尚职业。作育英才,任重道远。在日本,教师是人人景仰的。”可惜地方不同,文化各异。上文提到的格雷戈里安指出,许多人并没有把教师“视为专业人士,尊重他们,承认他们的专业地位,或予以适当的酬报。……在[美国]大部分地方,教师的工资比其他要求学士或硕士学历的工作都要低”。
文章起头提到的肯恩·叶利斯说:“如果当教师的知道,许多职业要求的学历低得多,工资却比教书多许多,或者某人一年前还是自己的学生,现在或五年后挣的钱比自己要多,会有什么感觉呢?教师知道了,一定会觉得尊严尽失,质疑自己的存在价值。”
威廉·艾尔斯说:“教师的工资简直可耻。……平均来说,教师挣的钱只是律师的四分之一,会计师的二分之一,甚至比货车司机、码头工人都要少。……世上有哪一种职业,对人要求这么多,金钱回报却这么少的呢?”(《教育路上》)2000年11月,前美国首席检察官珍妮特·雷诺曾表示:“我们能把人送上月球,……职业运动员也薪酬优厚。难道我们不该给教师增加薪酬吗?”
莱马里斯说:“一般而言,教师的薪酬都偏低。十年寒窗,工资却不过矣矣。我在纽约教书,还得面对大城市生活的种种压力、烦恼呢。”瓦莲京娜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教书。她说:“我们的收入少得可怜。教师的工资一向比标准的最低工资还要低。”阿根廷丘布特的马莱内也有同感:“由于薪金微薄,我们得多兼两份差事,这是不利于教学素质的。”肯尼亚内罗毕的阿蒂尔也说:“经济不景,我们当教师的,日子也不好过。许多同业都认为,教书挣钱不多,一般人也就都不愿意投身教育工作了。”
在纽约市教书的黛安娜,则抱怨案头工作太多,叫人疲于奔命。另一位教师说:“每天都翻来覆去地写这样,写那样,时间就这样花光了。”也有教师说:“我们整天都在填些无无谓谓的表格。”这样的评论屡见不鲜。
教师少,学生多
德国迪伦的教师贝特霍尔德说:“班上的学生太多了。有些教室里坐着34个学生!学生要是有困难,我们也关心不来,照顾不来了。”
莱马里斯说:“去年,我碰到两个大问题。第一,不少家长并不关心孩子。第二,是班上有35个学生。想想看,是35个才六岁大的孩子!”
艾里丝说:“纽约市在闹教师荒,教数学和科学的更严重不足。这些人可以在别的地方谋得好差事。结果,本市要聘用许多外籍教师。”
很明显,教学工作绝不轻松。那么,教师为什么仍然任劳任怨、坚守本位呢?请读读下一篇文章,听听他们的心底话。
[第9页的精选语句]
据估计,美国每天有13万5000个学童携枪回校
[第10页的附栏或图片]
何谓良师?
你认为,教师要怎样做,才说得上是良师呢?能让孩子牢记课文,测验及格?教孩子多发问、多思考、多推理?还是注重德育,让孩子做良好公民?
“要明白,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我们当教师的,是孩子的伙伴。要尊重孩子,给他们应有的尊严。做到这两样,我们就有机会成为实至名归的良师了。说简单不简单,说困难也不困难。”——《教育路上》。
优秀的教师晓得因材施教,让学生大展所长。威廉·艾尔斯说:“我们得想办法提升孩子的能力,增进他们的技能,让他们受到更好的锻炼。……本地一个女子说,有人把她五岁大的儿子称为‘鲁钝儿’。‘可是,他认识超过40种鸟儿及它们的迁徙习惯。他也知道,鹰在天际翱翔,姿态美妙,全凭尾部13条羽毛。他需要的,是个懂得欣赏他长处的老师。’”
孩子要能尽展所长,教师就得发掘他们的兴趣,想办法诱导他们,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好老师一定要爱孩子才行。
[鸣谢]
United Nations/Photo by Saw Lwin
[第11页的附栏]
学习过程一定要充满乐趣的吗?
威廉·艾尔斯本身是教师。他谈到一般人对教育的误解,一共十项。其中一项是:“优秀的教师能使学习过程充满乐趣。”他说:“小丑有趣,笑话也有趣。至于学习,人就须要全神贯注,吸收理解,其间可能叫人赞叹,可能叫人莫名其妙,但往往乐趣无穷。教室里充满笑声,当然是好,但也不是非这样不行的。”他还说:“教师要学识渊博,具有各种技巧能力,以及良好的判断力。但最重要的,还是关心学生,体谅学生。”——《教育路上》。
澄雄是日本人,在名古屋市教书。他觉得时下年轻人有这个毛病:“许多中学生好逸恶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只想活得开心。”
在纽约布鲁克林当学生辅导员的罗莎说:“一般学生都认为,上课沉闷枯燥,老师言语乏味。他们不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总觉得什么都该有趣才对。”
年轻人乐趣至上,自然不愿努力,害怕牺牲。澄雄说:“问题的关键是,他们目光如豆,不晓得为未来打算。相信‘今天努力,他朝成功’的学生已不多了。”
[第7页的图片]
黛安娜,美国
[第8页的图片]
“校内有人吸毒和贩卖毒品,……但很少能把他们抓住。”——迈克尔,德国
[第8,9页的图片]
“有些父母是瘾君子,常动粗打人。”——阿米拉,墨西哥
[第9页的图片]
“[人们]该把教师……视为专业人士,而不是孩子的最佳褓姆。”——桑德拉·费尔德曼,美国教师工会
-
-
欣喜满怀警醒!2002年 | 3月8日
-
-
欣喜满怀
“为什么还要当老师?不错,我们有面对困难的时候,也有心力交瘁的时候。不过,看到孩子兴致勃勃地学习,一天比一天进步,我就决定要教下去了。”——莱马里斯,纽约市教师。
即使要克服困难,要经历灰心失意,世上许许多多的教师仍然坚守本位,诲人不倦。为什么有些人明明知道,教师的努力不一定受人人认同,却还是以教育工作为理想、为抱负呢?
因娜是俄罗斯一位教师。她说:“看到从前的学生长大成人,听到他们说从你身上学到的很受用,叫人很欣慰。要是他们说,很怀念读书的日子,你的精神更会为之一振。”
上文提到的朱利亚诺说:“当老师的,知道自己引起了学生对某课题的兴趣,就会深感满足。举个例。一个早上本来死气沉沉,但你讲完一宗历史事件后,学生说:‘老师,说下去啊!’听到这样的话,闷气顿时一扫而空。看到学生对某个问题不甚了了,弄清楚后,一脸恍然的样子,你就乐了。”
埃琳娜在意大利教书。她说:“我认为,教师的满足感来自每天发生的小事,来自学生一天比一天进步,而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这样的事是很少发生的。”
康妮是澳大利亚人,三十岁出头。她说:“你曾悉心教导的学生,写信向你道谢,叫你心花怒放。”
在阿根廷门多萨的奥斯卡也有同感:“学生在街上或别处碰见我,说很感激我,我就觉得一切牺牲都是值得的。”西班牙马德里的安赫尔说:“教育工作引人入胜,但也困难重重。我为人师表,最感欣慰的莫过于看到从前的学生,长大后成为正直善良的人。一想到自己多少也有点功劳,我就觉得心满意足了。”
本文起头提到的莱马里斯说:“我真觉得,我们这些当教师的很与众不同。培育下一代的重任,不是人人都愿意背负的。不过,只要我们尽力而为,不管受益的学生是十个还是一个,我们都可以问心无愧,快快乐乐地教下去了。”
你可曾感谢良师?
你是学生也好,家长也好,你可曾亲口或写信向老师道谢,感激他们的悉心教导和栽培呢?阿蒂尔是肯尼亚内罗毕的教师。他一针见血地说:“教师也是常人。赞赏教师,他们工作起来也会更用心、更起劲。政府该带头倡导尊师重道的精神,家长、学生也该尊敬师长。”
作家兼教师卢安妮·约翰逊说:“在我收到的信当中,每一百封只有一封是批评教师的,其余的都是称赞、道谢。真的,世上的好老师比不好的要多得多。”有趣的是,还有些人聘请私家侦探,“去打听从前老师的下落,好向他们道谢”呢!
人毕生都在学习,而教师则为此奠基。有些人今天在著名学府任教,声名远播,全因为昔日曾遇良师,经他们悉心栽培,不断追求知识,才有这般的显赫成就。内罗毕的阿蒂尔说:“政府要员也好,经商的也好,都曾受益于良师。”
不少良师曾启发学生的思想,触动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我们该多么感激良师!
此外,我们也多么该感激上帝。耶和华上帝是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灵示人写下箴言2:1-6这番话:“我儿,你要领受我的言语,心里珍藏我的诫命;侧耳细听智慧,一心明辨事理。你要高呼求悟性,扬声求明辨的心。你要不停寻求,好像寻求银子;不断搜索,好像搜索宝藏。这样你就领悟何谓敬畏耶和华,找到上帝的知识。耶和华赐人智慧;他口所出的话给人知识,使人明辨事理。”
请留意,在这段发人深省的经文里,“要”这个字出现了三次。想想看,人要是响应呼吁,就能“找到上帝的知识”!毫无疑问,这种知识才是世上最宝贵的知识。
[第13页的附栏]
饮水思源
纽约市一位教师收到这么一封信:
“小儿成绩斐然,全赖老师悉心栽培教导,本人由衷感激。本人能以小儿为傲,老师功不可没,本人永志不忘。——顺祝教安!S.B.”
你想起有哪位老师是要谢谢的吗?
[第12页的图片]
“看到学生……弄清楚后,一脸恍然的样子,你就乐了。”——朱利亚诺,意大利
[第13页的图片]
“学生……写信向你道谢,叫你心花怒放。”——康妮,澳大利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