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能源——为何生活总离不开能源?
    警醒!2005年 | 3月8日
    • 能源——为何生活总离不开能源?

      小麦嘉出生于2003年8月。首先,一辆燃油汽车把他的妈妈送到了产房。燃煤火力发电站为医院供电,使得医院灯火通明,就在这里,他来到了人世。在产房,燃烧天然气的中央空调设备提供暖气,就在这里,他开始了生命中的第一次呼吸。当天,只要其中一种传统能源中断供应,小麦嘉就性命堪虞了。

      小麦嘉在现代的文明世界中诞生;如果没有各种各样的能源,这现代文明就不复存在了。人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化石燃料:燃料驱动交通工具,运送我们上班;为我们做饭、照明,为我们的房子供暖、送凉。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说法,化石燃料“提供全球将近百分之90的商用能源所需”。该研究所在2000年的一篇报告中指出:“在能源方面,石油对全球的能源供应贡献最大,达百分之40,接下来是煤,达百分之26,还有天然气,大约百分之24。”a

      《生物科学》杂志说:“美国人每年在交通、冷暖空调设备等方面的平均用电量约9万3000千瓦时,相当于消耗8千升石油。”在澳大利亚、中国、波兰和南非,超过百分之75的用电来自于燃煤火力发电。印度百分之60的用电依赖燃煤,美国和德国有过半的用电也要靠燃煤。

      记者杰里迈亚·克雷顿在一本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他说:“现今,粮食生产要靠石油这一事实,还未被众人所知。在现代农业的每一个环节,从制造化学肥料到运送农作物,石油和天然气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现代社会赖以生存的这些能源又有多安全可靠呢?有没有对环境危害更少的选择呢?

      [脚注]

      a 如果你想获知更多关于石油开采历史的资料,可以查阅《警醒!》2003年11月8日刊,19至28页。

  • 为何需要新能源?
    警醒!2005年 | 3月8日
    • 为何需要新能源?

      “我们如果现在觉得石油供应是个棘手的问题的话,只要再等20年,石油短缺就会成为一场噩梦。”——美国首都华盛顿经济趋向基金会代表杰里米·利夫金在2003年8月说出这段话。

      美国政府在《2003年国际能源展望》报告书中指出,在大约20年内,上篇文章提到的小麦嘉已经达到可以开汽车的年龄,世界能源消耗预期会上升百分之58。《新科学家》周刊把以上预测的升幅形容为“史无前例的能源需求大飙升”。到时传统能源可以继续稳定地提供这些需求吗?请考虑以下事实,看清真相。

      煤:

      ◼ 在所有化石燃料中,煤的蕴藏量最多,估计足以维持供应1000年。全球各地燃煤发电厂的发电量占全世界总发电量接近百分之40。澳大利亚是世界第一煤输出国,供应量占全世界煤市场近三分之一。

      不过,世界观察研究所最近一则新闻稿指出:“煤是含碳量最高的化石燃料,以每一个发电单位来算,煤比石油多释放出百分之29的碳,比天然气则多百分之80,占每年全球碳释放量百分之43,约等于27亿吨。”除了对环境构成的威胁外,烧煤对人体又有什么影响呢?举个例子,联合国最近发表的《全球环境展望》报告书指出:“在中国,烧煤释放出来的烟和微粒在一年之内,导致国内11个大城市中共5万人早死,40万人染上慢性支气管炎。”

      石油:

      ◼ 全世界消耗石油的速度已经达到每天7500万桶。估计全球共蕴藏了大约2万亿桶石油,其中已经大概消耗了9000亿桶。以目前的开采速度,预计石油供应还能维持40年。

      可是地质学者克林·坎贝尔和让·拉埃勒尔在1998年说:“在未来十年间,传统石油将供不应求。”这两位石油工业专家警告说:“传统理论错误地假设,把最后一桶石油从地底抽上来,会跟现在从油井中涌出一桶桶石油的速度一样快。事实上,任何油井或国家的产油量一直都不断上升达到顶峰。待石油给抽走了一半左右的时候,产油量就会逐渐下降,直至抽光了为止。所以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最值得关注的,不是全世界的石油会在什么时候用尽,而是产量会在什么时候开始逐渐下降。”

      石油产量预计会在什么时候开始下降呢?石油地质学者约瑟夫·里瓦说:“原定产油量的升幅……还没达到国际能源机构预计2010年世界石油需求的一半。”《新科学家》杂志警告说:“如果产量下降而需求继续增加,油价可能会飙升或上下波动,因而可能导致经济混乱,粮食和其他物资的运送出现困难,甚至会因为石油短缺而引发争夺石油的战事。”

      有些分析家认为石油供应量萎缩是个很棘手的问题,其他分析家则认为我们要尽快停止依赖石油。耶利米·克里登在一本杂志发表文章说:“比石油用尽还糟糕的问题也许是,石油到现在都还未用完。我们燃烧石油而制造出的二氧化碳继续使地球的气温上升,可惜人们老是将经济和环保的议题分开讨论。”澳大利亚广播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提出,一个国家过度依赖石油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英国国内2600万辆汽车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导至全球温度上升);这也造成英国三分之一的空气污染,甚至每年有1万人因此死亡。”

      天然气:

      ◼ 《2003年国际能源展望》报告书指出,在未来20年间,“天然气将会成为全世界增长最快的主要能源”。天然气是化石燃料中燃烧得最干净的,科学家估计地球蕴藏了巨量的天然气资源。

      不过正如一个位于美都华盛顿的天然气供应协会指出:“除非把天然气都开采了,否则没有人真正知道究竟有多少天然气存在。各人依据不同的假设而作出不同估计……所以对于有多少天然气存在这个问题,很难得到一个确实的答案。”

      甲烷是天然气中的主要成分。上一段提到的协会指出,甲烷是“爆炸力强的温室气体。事实上,甲烷所产生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高差不多21倍”。不过该协会继续指出,环境保护机构和气体研究所进行了一次大型调查,“结论是:越多使用天然气,排放物也就越少,这个好处盖过了甲烷释放量增加所带来的坏处”。

      核能:

      ◼ 《澳洲地理学家》杂志报道:“大约430个核反应堆供应全世界百分之16的电力。”《2003年国际能源展望》报告书说,除了现有的反应堆外,“世界各地共有35个反应堆正在兴建中,其中有17个在发展中的亚洲国家”。

      核电可能酿成灾难,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尔(车诺比)事件就是一例。然而,人们对核电的倚赖却没有因而稍减。《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美国现有的核反应堆正受裂痕和腐蚀威胁。”在2002年3月,俄亥俄州的戴维斯·贝斯反应堆因为腐蚀问题而“几乎酿成核子大灾难”。

      现有的能源存量有限,而且带有潜在危险,教人不禁想问:人类毫无节制地消耗能源,地球是不是注定要走向灭亡呢?显然,我们需要开发无污染、可靠的能源。可是,我们可以找着这样的能源吗?我们是否负担得来呢?

  • 生产能源方面有什么新发展?
    警醒!2005年 | 3月8日
    • 生产能源方面有什么新发展?

      风力:

      ◼ 很久以来,人类都知道利用风力去推动帆船、磨坊和水泵。可是近年来,环球各地的人对于利用风力作能源兴趣大增。现今在世界各地,高科技的风车已生产足够的电力去供应3500万人的需要。用这种方法生产电力既不会污染环境,供应也不会中断。丹麦的电力供应已有百分之20是用风力生产的。德国、西班牙和印度正急起直追,印度用风力生产的电力在世界各国居于第五位。目前美国拥有1万3000架产电风车。有些分析家估计,如果美国充分利用国内所有适宜用风力发电的地点发电,则风力发电就可以提供美国百分之20以上的电力。

      太阳能:

      ◼ 人造的光能电池可利用阳光产生电力。电池里的电子每逢受到阳光刺激,就会把阳光化为电力。在世界各地,差不多有5亿瓦特的电力是用这个方法生产的,而太阳电池市场的增长率,每年高达百分之30。可是,目前光能电池的效率仍然不高,因此用这种电池生产电力,费用不及用化石燃料那么廉宜。除此之外,制造这种电池要采用若干有毒的化学物,例如硫化镉和砷化镓。由于这些有毒的化学品能够危害环境达数百年之久,《生物科学》杂志指出,“怎样处置和重新利用失效电池里的化学品,可能成为严重的难题”。

      地热能源:

      ◼ 地球的核心十分炽热,据估计温度高达摄氏4000度。如果人在地球的地壳挖个洞,朝着地心挖下去,每挖深一公里,温度就平均升高摄氏30度左右。不过,住在温泉或火山口附近的人,通常能够利用地球的热力。在世上58个国家,人们利用地壳裂缝泄出的热水或蒸汽,为家居提供暖气或用来生产电力。冰岛所需的能源,大约有一半取自地热。其他国家,例如澳大利亚,则考虑另一个利用地热的方法。当地有大片炽热、干燥的岩石,埋藏在地球表面下仅数公里的地方。《澳大利亚地理杂志》报道:“有些研究者相信,我们可以把水输送到蕴藏高热的地层,加热后用高压把水送回地面,推动涡轮机,我们就能生产足供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之用的电力了。”

      水力:

      ◼ 现今世上所需的能源,有百分之6以上由水力发电厂供应。据《国际能源展望2003》报道,今后二十年“再生性能源的增长,大部分会是由于开发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各国)有多间大型水力发电厂落成的缘故”。可是《生物科学杂志》警告说:“贮存起来的水时常掩盖了富于农业价值的肥美淤积土。不但如此,水坝更会改变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和微生物。”

      氢:

      ◼ 氢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易燃气体,是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在地上,氢是动植物组织里的主要成分,蕴含在化石燃料里,也是构成水的两种元素之一。不但如此,燃烧氢比燃烧化石燃料更干净,效能也更高。

      《网上科学新闻》说,“让电流通过水,可以将水分裂为氢和氧”。虽然用这种方法能够生产大量氢,该刊物却指出,“这种看来简单的程序现在还未达到经济划算的地步”。在全球各地,目前大约有4500吨氢是由工厂生产的,主要用来制造肥料和清洁剂。可是,用来提炼氢的方法需要使用化石燃料,从而产生有毒的一氧化碳和具有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

      即使这样,许多人仍然认为氢是最有前途的另类燃料,能够满足人类未来的能源需要。看来他们之所以有这种乐观想法,是由于一种称为燃料电池的装置,在近年来获得了惊人的改善。

      燃料电池:

      ◼ 燃料电池能用氢产生电力,但不是借着燃烧氢,而是在受控制的化学过程中使氢和氧结合起来。如果燃烧的是纯氢而不是含有大量氢的化石燃料,唯一的副产品就是热和水。

      1839年,英国法官兼物理学家威廉·格罗夫发明了第一个燃料电池。可是,制造燃料电池的费用十分高昂,而且材料也不容易采集。结果制造这种电池的技术就给搁置下来,直到20世纪中期才再次受人注意。为了供应电力给美国的航天器(太空船),科学家进一步发展燃料电池。现代的航天器仍然使用燃料电池去提供所需的电力,但现在科学家也改善了制造这种电池的技术,好拨作较适合日常生活的用途。

      今天科学家正研究用燃料电池去取代汽车的内燃机,供应电力给商业大厦和住宅大楼,以及提供电力给用电量较小的电气用品,例如流动电话和电脑之类。可是,在撰写本文的时候,用固定的燃料电池生产的电力,费用仍相当于使用化石燃料的四倍。即使如此,有关方面仍乐于花费数以亿计的金钱去发展这种新兴科技。

      从环保的角度来看,采用更洁净、无污染的能源显然有许多好处。可是,大规模生产无污染的能源,费用很可能会继续居高不下。《2003年国际能源展望》说:“据专家预测,未来对能源需求的增加……仍集中于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和煤)方面,因为化石燃料的价格比较低廉,以其他燃料产生能源的费用仍无法与之竞争。”

      [第9页的图片]

      燃料电池汽车,2004年

      [鸣谢]

      Mercedes-Benz USA

      [第8页的图片鸣谢]

      DOE Photo

  • 寻得一切能量的伟大来源
    警醒!2005年 | 3月8日
    • 寻得一切能量的伟大来源

      太阳是地球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许多科学家认为,植物从太阳吸收能量,枯萎之后腐烂,然后演变为煤和石油。a太阳的热力将海水蒸发成云,把云推送到陆地上,积云化雨,雨又积聚成河,成为水力发电站的水源。太阳温暖的光线也推动风,使风力发电机可以运转。不过,据估只有20亿分之一的太阳能到达地球。

      太阳的能量让人惊叹,但在浩瀚的宇宙中,这么巨大而又不断释出能量的星体多不胜数,太阳只是其中一员而已。这一切能量的最终源头是什么呢?关于宇宙星辰,圣经执笔者以赛亚说道:“你们向天举目吧!这一切是谁创造的呢?是上帝创造的,他率领星辰如领大军,悉数号召,一一点名呼唤。他能力充沛,力量强大,所以连一颗星都不缺少。”(以赛亚书40:26)

      我们细想恒星所拥有的巨大能量,或许会觉得自己很渺小,但当我们想到创造这一切的主宰时,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了。然而圣经鼓励我们说:“你们要亲近上帝,上帝就会亲近你们。”(雅各书4:8)没错,尽管上帝创造了地球以及其上的丰富能源,甚至赐予我们生命,但凡是想寻找他的人都能找到他。(创世记2:7;诗篇36:9)

      看到地球饱受污染,各种资源分配不公,我们或许很难相信上帝关心地球和住在上面的人。然而,圣经向我们保证,改变即将到来,不论是世界资源的分配方式,还是地球的治理方式,都将有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变。(但以理书2:44;马太福音6:9,10)通过在天上设立一个由基督耶稣统治的全球政府,耶和华上帝将会确保地球资源得到公平的分配,让每一个人都能享用这一切丰裕的资源。(弥迦书4:2-4)另一方面,“败坏大地的人也要败亡”,就是那些从灵性到物质上都使地球环境大受破坏的人。(启示录11:18)

      届时,以赛亚书40:29-31所记载的应许无论在属灵的意义上还是在物质方面都会得到应验:“他加力量给疲倦的人,赐充足的能力给软弱的人。少年人会疲累困乏,青年人难免失足绊倒,但仰望耶和华的人必重新得力。他们会像鹰一样振翅高飞。他们奔跑并不困乏,行走也不疲累。”如果你肯花些时间学习圣经,对于一切能量的源头,还有地球能源问题的解决方案,你就会了解更多了。

      [脚注]

      a 请参看《警醒!》2003年11月8日刊附栏“石油起源”。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