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左右两为难生命的起源——值得思考的五个问题
-
-
学生左右两为难
柏德如坐针毡,心乱如麻。他敬爱的老师刚谈过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如何扩大了科学知识的领域,帮助人摆脱迷信。现在,老师说想听听同学们对这个课题的看法。
柏德感到很为难。他的父母告诉他,地球和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上帝创造的。他们说,圣经中关于创造的记载真确可信,而进化论只是一个理论,并没有证据支持。老师和父母的话都是出于好意的。那么,柏德该相信谁呢?
每个学年,以上的情景都会在世界各地许多教室出现。柏德和像他一样的学生该怎么做呢?他们确实须要决定自己要相信什么,是不是呢?他们须要仔细看看跟进化和创造有关的论据,然后决定自己的立场。
事实上,圣经提醒人不要盲从附和。圣经一位执笔者说:“缺乏经验的,凡话都信;精明的人,步步留心。”(箴言14:15)圣经鼓励基督徒要理智,要察验自己所学的知识。(罗马书12:1,2)
我们出版这本册子,并不是要支持某些宗教团体,推动学校传授上帝创造万物的道理。本册子的出版目的,是要探讨一些人的说法,例如生命是自然产生的、圣经中关于创造的记载是神话,我们会看看这些说法有什么根据。
我们主要会谈谈细胞,因为细胞是生命的最基本单位。我们会看看跟细胞构造有关的惊人事实,也会请你分析一下跟进化论有关的种种假设。
人人迟早都要正视这个问题:生命究竟是来自进化还是创造的呢?很可能你已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许多人查考过证据后都相信生命来自创造,本册子将谈谈其中一些证据。
-
-
生命是怎样开始的?生命的起源——值得思考的五个问题
-
-
问题 1
生命是怎样开始的?
“宝宝是从哪里来的?”小时候,你曾这样问过父母吗?他们怎样回答呢?这要看你当时的年纪、你父母的性格。他们也许回避不答,或尴尬地说几句话敷衍过去,或告诉你一些古怪故事而你后来发现只是虚构出来的。其实,孩子迟早要认识怀胎生育的奇妙过程。
许多父母不愿多谈婴儿从哪里来,有些科学家则不愿多谈一个更基本的问题,那就是:生命是怎样来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人生观有重大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弄清真相。那么,生命究竟是怎样开始的呢?
人类受精卵,放大800倍左右
许多科学家怎样说?许多相信进化论的科学家说,生命始于几十亿年前远古的潮池边或深海中。他们认为在这样的地方,化学物质自然地结合起来,形成类似水泡的结构,进而产生复杂的分子,然后开始进行复制。他们认为,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碰巧产生,是始于一个或多个这些“简单”的原始细胞的。
不过,一些同样支持进化论、也同样备受尊重的科学家并不同意以上的说法。他们推断,最初的细胞或至少这些细胞的主要成分是从外太空来的。为什么?因为科学家竭尽心力,还是未能证明无生命的分子可以衍生出生命来。2008年,生物学教授亚历山大·迈纳茨道出了科学家们的窘境。他说,过去50年,科学家都“未能从观察和实验找着证据,证明地球上的生命从分子汤自然产生。跟这个说法有关的科学知识,也没有重大进展”。1
证据显示什么?关于“婴儿从哪里来”,答案已有定论,无庸置疑,生命总是来自生命。不过,这个基本定律在远古时有可能不成立吗?无生命的化学物质真的能自然衍生出生命来吗?这件事发生的机会有多大呢?
科研人员发现,细胞要能存活,就至少要有三种复杂的分子,即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和蛋白质,而这些分子也必须一起发挥作用才行。今天,很少科学家会断言,一个完整的活细胞是从一堆无生命的化学物质中突然碰巧产生的。那么,RNA或蛋白质个别地碰巧产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呢?a
米勒,摄于1953年
许多科学家认为生命有可能碰巧产生,是因为1953年首次进行的一个实验。那年,米勒在他认为能模拟原始大气的混合气体中放电,结果产生了一些氨基酸。氨基酸就是构成蛋白质的化学成分。后来,人们在一块陨石中也找到氨基酸。这些发现是不是意味着,所有构成生命的基本成分都能轻易地碰巧产生呢?
美国纽约大学化学系荣誉教授罗伯特·夏皮罗说:“有些学者假定,所有 构成生命的成分都能轻易地从类似米勒所做的实验中产生,而且都在陨石里找得到。但事实并不是这样。”2b
请看看RNA分子。RNA由较小的核苷酸分子组成。核苷酸跟氨基酸不同类,结构比氨基酸稍为复杂。夏皮罗说:“放电实验没有产生任何种类的核苷酸,陨石研究中也没有发现核苷酸。”3他还说,一些化学物质混合起来碰巧形成一个能自我复制的RNA分子,可能性“实在微乎其微。在可见宇宙的任何地方,这样的事要是能发生一次,就真的幸运极了”。4
要有RNA(1)才能制造蛋白质(2),而制造RNA又需要蛋白质。这两种分子怎么可能各自碰巧产生呢?两者同时碰巧产生就更不用说了。核糖体(3)会在本册子第2部分加以论述
那么蛋白质分子呢?组成一个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数目少则五十,多则数千,并以精确而特定的方式合成。就是在一个很“简单”的细胞中,平均每个蛋白质也含有200个氨基酸,而在这类细胞里,蛋白质就有几千种!有人计算过,一个只由100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在地球上碰巧合成的可能性,大约是一千万亿分之一。
实验室里合成的复杂分子,是科学家用精湛的技术制造出来的,那么细胞中复杂得多的分子呢?真的有可能碰巧产生吗?
支持进化论的科研人员休伯特·约克基更断言:“生命是不可能‘从蛋白质开始’的。”5制造蛋白质需要RNA,而制造RNA又需要蛋白质。姑且不理机会如何渺茫,假设蛋白质和RNA分子真的能同时同地碰巧产生,那么两种分子互相合作,形成一种能自我复制、自给自足的生命体,可能性有多大呢?“这件事(蛋白质和RNA随机混合起来[形成生命体])碰巧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美国航空航天局(美国太空总署)天体生物学研究所的成员卡罗尔·克莱兰博士说。c她又说:“不过,看来大多数科研人员假定,只要解决了蛋白质和RNA在原始的自然环境中如何个别地产生这个问题,两种分子就自然会互相合作了。”关于这些构成生命的物质如何碰巧产生,目前有不止一种说法。谈到这些说法,克莱兰博士说:“没有一种说法可以圆满地解释事情发生的经过。”6
无生命机器人是由聪明人制造和编写程式的,人又是谁造的呢?且不说人,活细胞是谁造的呢?
为什么该想想这些事实?请想想那些认为生命碰巧产生的科研人员面对的难题。他们在陨石中找到了一些存在于活细胞里的氨基酸。他们也通过精心策划的实验,在小心控制的情况下,制成了其他更复杂的分子。他们希望最终能制造出一个“简单”细胞的所有成分。他们好比一个想造机器人的科学家,利用存在于大自然的元素造出钢、塑料、硅酮和电线,然后用这些材料造出一个机器人,再输入电脑程式,使机器人能自我复制。这个科学家所做的一切能证明什么呢?充其量,只能证明一个聪明人可以创制出一台了不起的机器而已。
同样,假如科学家真的能造出一个细胞,那当然是一项伟举,但这可以证明细胞能碰巧产生吗?其实,这反而证明细胞不是碰巧产生的,对吗?
你认为怎样?到目前为止,所有科学证据都显示生命只能源于生命。就算是一个“简单”的活细胞,要相信它能从无生命的化学物质碰巧产生,也要有极大的“信心”才行。
看过以上事实之后,你相信生命是碰巧产生的吗?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仔细看看细胞的构造。这样做能帮助你看出,一些科学家就生命起源提出的理论究竟是证据确凿的,还是像有些父母解释宝宝从哪里来时所说的那样没有根据。
-
-
“简单”的生物真的简单吗?生命的起源——值得思考的五个问题
-
-
问题 2
“简单”的生物真的简单吗?
人体的200多种细胞真的能碰巧产生吗?
人体构造复杂程度之高,在宇宙中可谓数一数二。人体大约有100万亿个微小的细胞,例如骨细胞、血细胞、脑细胞。7其实,人体细胞有200多种。8
人体细胞的形状多种多样,功能纷繁,令人惊叹。不但这样,人体细胞还构成一个复杂的综合网络,相比之下,联系着巨量电脑、有高速资料传送线路的互联网也显得笨重迟钝。就算是细胞最基本的部分所涉及的机制也十分精妙,是人类任何发明都不能媲美的。那么,人体细胞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许多科学家怎样说?活细胞分两大类:有细胞核的、没有细胞核的。人类和动植物的细胞都有细胞核a,细菌的细胞则没有。有细胞核的细胞叫做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的叫做原核细胞。相对来说,原核细胞的构造比真核细胞简单,所以许多科学家认为动植物的细胞都必定是从细菌细胞衍生出来的。
事实上,许多科学家认为,在一段悠长的岁月里,有些“简单”的原核细胞吞食了其他细胞,却没有加以消化,后来没有智慧的“大自然”找到了方法,令这些被吞食的细胞不但功能大变,还能在“宿主”细胞里安顿下来,在“宿主”进行复制时也不受影响,一同复制。9b
圣经怎样说?圣经说地球上的生命是智慧的结晶。圣经的解释合情合理:“任何房屋都有人建造,但建造万物的就是上帝。”(希伯来书3:4)圣经也说:“耶和华啊,你所造的多么丰富!这一切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大地布满你所造的万物……其中有无数的动物,有大大小小的活物。”(诗篇104:24,25)
无生命的化学物质真的能衍生出一个“简单”的细胞来吗?
证据显示什么?多亏微生物学的发展,我们能细看已知的最简单的活原核细胞,欣赏到细胞那令人惊叹的构造。支持进化的科学家推断,原始活细胞的形态跟现代的原核细胞必定相差不大。10
如果进化论是对的,这套理论就应该能合理地解释第一个“简单”的细胞怎样碰巧形成。如果生命来自创造,我们就应该能在最小的生物里也看到精妙的设计。何不参观一下原核细胞呢?参观期间,请想想这样的细胞到底有没有可能碰巧形成。
细胞的“围墙”
要参观原核细胞,你就得缩小,变得好像一个句号的几百分之一那么小。这个细胞好比一家工厂,你进入前,会看到工厂的围墙——细胞膜。实际的围墙以砖和灰浆建成,细胞膜则又坚韧又有弹性,大约一万层叠起来才等于一张纸的厚度。不过,细胞膜的构造比砖墙要复杂得多。为什么这样说呢?
正如围墙保护工厂,细胞膜保护细胞免受有害物质侵入。虽然这样,细胞膜并不是密不透风的,而是能让细小的分子比如氧分子进出,容许细胞“呼吸”。可是,未经细胞批准,细胞膜不会容许较复杂而有害的分子进入细胞。细胞膜也会阻止有用的分子离开细胞。细胞膜怎么能做到以上几点呢?
请想想工厂的情况。有些工厂会有门卫在围墙的入口把守,监控货物进出。同样,细胞膜上镶嵌着一些特别的蛋白质分子,这些分子既是门,也是门卫。
细胞膜有“门卫”,只容许某些特定的物质进出细胞
有的蛋白质(1)中央有空隙,只容许某些种类的分子进出细胞。有的蛋白质(2)在细胞膜一侧张开,在另一侧闭合。有的蛋白质(3)有“装卸区”,“装卸区”有特定的形状,跟特定的“货物”配合。当货物来到装卸区时,如果跟装卸区的形状配合,蛋白质闭合的一端就会张开,让货物穿过细胞膜(4)。这一切活动都在细胞表面进行,就算是结构最简单的细胞也不例外。
“工厂”内部
假设你得到“门卫”允许,可以进入细胞“工厂”了。你会发现原核细胞内满是像水一样的液体,这些液体含有丰富的养分、盐和其他物质。细胞用这些“原材料”制造所需的东西,但过程并不是杂乱无章的。细胞好像运作顺畅的工厂那样,在细胞里进行的无数化学反应全都按时进行,而且井然有序。
细胞用很多时间制造蛋白质。过程是怎样的?细胞先制造大约20种氨基酸,即蛋白质的基本成分。氨基酸被送到核糖体那里(5),核糖体好比一些自动化机器,按精确的序列把氨基酸串连起来,制成某种蛋白质。正如一些工厂有中央的电脑程式主导运作,细胞也有“电脑程式”或密码,称为DNA(6),控制细胞的许多功能。核糖体取得一套来自DNA的详细指令(7),知道要制造什么蛋白质,以及如何制造。
蛋白质的制造过程令人叹为观止!每个蛋白质都折叠成独特的三维形状(8),而蛋白质的形状决定蛋白质的功用。c请想象制造引擎的情况。在生产线上,各部件都要精确地装配起来,所生产的引擎才能运转。同样,蛋白质也必须精确地组合起来并折叠成正确的形状,否则无法正常运作,还可能危害细胞。
细胞“工厂”——蛋白质的制造过程:像一家自动化生产的工厂那样,细胞里有许多“机器”负责组合和输送复杂的“制品”
蛋白质制成后怎样能去到该去的地方呢?细胞所制成的每个蛋白质都有内置的“地址标签”,使蛋白质能被输送到合适的地方去。细胞每分钟生产和输送几千个蛋白质,而每个蛋白质都能到达正确的目的地。
为什么该想想这些事实?在原核细胞里,也就是在最简单的生物里,复杂分子是不能自行生产出来的。在细胞外,复杂分子会分解。在细胞里,复杂分子要借助其他复杂分子才能生产出来。例如,要生产一种能释放能量的特别分子腺苷三磷酸(ATP)就要有酶,但要生产酶就要有ATP提供的能量才行。同样,要有DNA(第3部分会谈谈这种分子)才能生产酶,但要生产DNA就要有酶才行。除了酶之外,别的蛋白质也要靠细胞去制造,而制造细胞又得靠蛋白质才行。d
微生物学家拉杜·波帕并不相信圣经中关于创造的记载,但他在2004年曾说:“既然生命不能在实验室完全受控的情况下产生,又怎么可能是在大自然里衍生出来的呢?”13他又说:“活细胞的功能所涉及的机制复杂无比,这些机制看来是不可能同时碰巧形成的。”14
摩天大楼根基不稳就必定倒塌,进化论解释不了生命起源也绝不能站得住脚,对吗?
你认为怎样?进化论试图解释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跟神明无关。可是,科学家对生命的了解越深,就越看出生命碰巧产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为了摆脱困境,有些支持进化论的科学家希望把进化论和生命的起源分开来说。你认为这样做合理吗?
进化论建基于一个假设,就是有一连串的巧合衍生出生命来,基于这个前提,进化论再假定有一连串不受指挥的事件发生,产生了一切种类纷繁、结构复杂的生物。不过,要是进化论的前提不能成立,那么建基于这个假设的其他理论又怎能成立呢?正如没有根基的摩天大楼是站不住的,解释不了生命起源的进化论也是站不住的。
简略看过一个“简单”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之后,你看出什么呢?证据表明一切都是出于巧合,还是出于精妙的设计?如果你还不能肯定,不妨进一步细看在所有细胞中,指挥细胞功能的“主程式”。
-
-
指令从哪里来?生命的起源——值得思考的五个问题
-
-
问题 3
指令从哪里来?
请看看你自己。为什么你的样貌是这样的呢?什么决定你眼睛、头发和皮肤的颜色?什么决定你的身高和体形?为什么你有些地方跟父母相似?为什么指尖的一面是柔软的肌肤,而另一面是保护指尖的坚硬指甲?
在达尔文的日子,以上的问题都是不解之谜。达尔文看见生物的特征一代传一代,惊叹不已,但他对遗传学的定律却一无所知,对细胞里主导遗传的机制就更不用说了。今天,生物学家已花了多年时间,研究人类遗传学和令人惊叹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所蕴含的详细指令。但说到底,最重要的问题还是:这些指令是从哪里来的呢?
许多科学家怎样说?不少生物学家和其他科学家都认为,DNA和其中用密码写成的指令,都是在一段漫长的岁月里单凭机遇碰巧而成的。他们说,从DNA分子的结构、所储存和传递的信息以至DNA运作的方式,都看不出有设计可言。17
圣经怎样说?圣经说,人体各部分的形成和形成的时间,比喻说来都跟一本来自上帝的书有关。在上帝启示下,大卫王这样谈及上帝:“我还是胚胎的时候,你的眼睛就看见我了。我身上未有一处成形,我百体受造的日子都已经记在你的册上了。”(诗篇139:16)
证据显示什么?如果进化论是对的,我们就该看到一些证据,显示DNA至少有可能是由一连串偶发事件产生出来的。如果圣经是对的,我们就该看到明显的证据表明DNA是智慧的结晶,出自高明的设计者。
如果用浅白的措辞讲解,DNA这个课题挺容易明白,也引人入胜。那么,就让我们再次参观一下细胞吧,但这次参观的是人体细胞。请想象你来到一座展示人体细胞运作的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仿照典型的人体细胞建造,是细胞体积的1300万倍左右,像一个能容纳约7万观众的巨型运动场那么大。
你一走进细胞博物馆,就走进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到处都是奇形怪状的东西,让你看得目瞪口呆。接近博物馆中央,有个大约20层楼高的球体,就是细胞核模型。你走过去看看。
“工程学上的伟举”——DNA的收藏方式:要把DNA收藏在细胞核里,就好比要把一根长40公里(24英里)的细线收藏在网球里,这是一项“工程学上的伟举”
细胞核的外层是核膜,你从核膜的一道门走进细胞核,然后环视四周。这个展览室的主要展品是46条染色体。染色体成双成对地排列,但各对长短不一,最靠近你的一对大约12层楼那么高(1)。每条染色体的中央都比较狭窄,看起来有点像两根连着的香肠,但粗得像大树的树干。你走近染色体模型,看见上面缠着带子。再仔细看,带子上有许多直纹,而直纹之间又有许多小横纹(2)。是一叠叠的书吗?不是,其实是一叠叠的圈。你去拉其中一个圈,一拉就拉出来了。令你吃惊的是,这个圈竟然是由一连串更小的圈盘绕而成的(3),而小圈都排列得很整齐。这些小圈原来又是由一条好像长长的绳子一样的东西盘绕出来的。这条好像绳子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奇妙分子的独特构造
我们干脆把这东西叫做绳子。这根绳子粗约2.6厘米(1英寸),紧密地盘绕在一些轴儿上(4),然后再盘绕成圈。这些圈跟支撑物相连,好固定位置。展览室有个电子屏幕,指出绳子以井然有序的方式盘绕起来。假如你把每个染色体模型的绳子全都拉出来弄直,然后一条一条地连接起来,绳子的长度就几乎等于地球圆周的一半!a
一本谈论科学的书说,这么有效的收藏方式是“工程学上的伟举”。18如果说这个工程学上的伟举并非出于任何工程师,你会相信吗?假如这座博物馆里有一家大型的百货商店,货品琳琅满目,排列得井井有条,不论要找什么货品都很容易找到,这家百货商店会不会没有人管理呢?当然不会!可是,无论一家商店的货品排列得多么整齐,也远远比不上染色体的组织那么井然有序。
电子屏幕指示你拿起绳子细看(5)。你照着做,发现那不是一般的绳子,而是由两股线互相盘绕而成的,两线之间还有间隔相等的细线相连,整个构造看起来就像一个被拧成螺旋型的梯子(6)。这时你想起来了。你拿着的就是DNA分子——生命的一大奥秘!
一个DNA分子有系统地跟轴儿和支撑物结合,折叠成一条染色体。DNA梯子的横档叫做碱基对(7)。碱基对有什么功用呢?染色体又有什么作用?电子屏幕简略地解释了一下。
超凡的信息储存系统
电子屏幕指出,要认识DNA,就必须认识DNA梯子的横档。请想象梯子从中间左右分开,两边各有部分横档。横档共有四类,科学家所用的代号是A、T、G、C。科学家惊讶地发现,这些字母的序列是传达某些信息的密码!
你可能听说过19世纪发明的摩尔斯电码,这是电报传递信息时所用的编码。摩尔斯电码只有两个“字母”(点和短划),但这两个“字母”能组合成无数的词和句子。DNA的编码则有四个字母,即上一段提到的A、T、G、C。正如字母拼合成词语,词语组成故事,故事构成篇章,最后各章结集成书,DNA的字母拼合成密码子(“词语”),密码子则组成基因(“故事”)。一个基因平均有2万7000个字母。基因连同基因之间的间隔部分组成了染色体(“篇章”),而23条染色体所组成的基因组,就好比一本有23章的书,其中蕴含了一个生物体的全部遗传信息。b
基因组可说是一部篇幅很长的作品。基因组储存了多少信息?人类基因组约有30亿个碱基对(DNA梯子的横档)。19如果把基因组比作一套百科全书,每册起码一千页,全套书就有428册,而一个细胞有两个基因组,就合共856册。假如你要用打字机把基因组的信息全打出来,就必须全时工作差不多80年,而且不可休假!
不过,就算你把信息全都打好也没有用。试问你怎可能把好几百册厚厚的书全都塞进一个微小的细胞里呢?再说,你的身体有100万亿个细胞呢。要把巨量的信息压缩到如此程度,实在远远超出人的能力范围。
一位分子生物学兼电脑学教授说:“干重1克的DNA,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信息容量约等于一万亿张CD[光碟]。”20这句话意味着什么呢?请想想,DNA蕴含各种基因,也就是人体发育和机能运作所需的指令。每个细胞都有一套完整的指令。小量的DNA就能储存巨量的信息。今天全球人口约有70亿,一茶匙的DNA,就能储存350倍全球人口身体发育和机能运作所需的指令。要储存关乎70亿人口的指令,只消茶匙上薄薄一层DNA就够了。21
有书但没有作者?
1克DNA的信息容量约等于一万亿张光碟
现今科技发达,信息储存系统日趋微型化,但没有任何人工系统能媲美DNA的容量。我们姑且把DNA比作光碟。光碟外形对称,表面闪亮,设计精良,显然是聪明人的心血结晶。这还不止,光碟储存了信息,这些信息不是无用的数据,而是一些关于制造、保养和维修一部复杂机器的指示,指示既详细又有条理,虽然没有明显地改变光碟的重量和大小,却是光碟最重要的部分。这些信息必定是由某些聪明人编写的,对吗?有书但没有作者,有可能吗?
我们把DNA比作光碟或书并不是没道理的。一本论述基因组的书指出:“严格地讲,说基因组是一本书并不是在打比方,基因组确实是一本书。任何书其实都是一些数码化的信息……基因组也一样。”作者又说:“基因组是一本非凡的书,在合适的情况下,基因组能自我复制和阅读自己的信息。”22这道出了DNA另一个重要方面。
机器开动了
你站在静悄悄的展览室里,心里想:“细胞核里真的毫无活动,像这个静悄悄的展览室一样吗?”这时,你留意到有个玻璃柜放置着一个DNA模型,柜上方有个电子屏幕显示:“请按钮看示范”。你一按钮,讲解员的声音就响起来,说:“DNA有至少两个重要任务。第一是复制。DNA必须被复制,好让每个新生细胞都有完整、相同的遗传信息。请观看模拟运作。”
玻璃柜的一端有道门打开,进来了一个看来很复杂的机器,原来是几个连在一起的机器人。机器人走向DNA模型,然后爬上去,就像火车沿着轨道行走那样。机器人爬得很快,你看不清它究竟做了什么,只见它一爬过,一个DNA就变成两个完整的DNA。
讲解员说:“大家看到的,是大大简化了的DNA复制过程。一组称为酶的分子机器沿着DNA爬行,先把双股的DNA分开,再用分开后的单股DNA作为模板,在每个单股上产生另一个跟模板互补的单股DNA。我们无法向大家展示机器的每个部分,例如一个在复制DNA之前运作的小工具,这个小工具切开DNA某个部分,让DNA自由转动,不致盘绕得太紧。我们也无法展示在DNA复制期间进行的多次‘校对’,差错全都会被发现和修正,准确程度之高令人称奇。”(请看第16和17页的插图)
讲解员又说:“我们清楚展示的是速度。大家留意到刚才机器人爬行得很快吧。事实上,在DNA‘轨道’上爬行的那组酶,每秒爬大约100个横档或碱基对。23假如把DNA‘轨道’放大至火车轨道一般大小,在其上行走的‘火车’就以时速超过80公里(50英里)前进。细菌里微小的‘复制机器’比这个速度还要快十倍!在人体细胞中,一队队数以百计的‘复制机器’会在DNA‘轨道’上的不同路段工作,只消八小时就复制了整个基因组。”24(请看第20页附栏“DNA——能被阅读及复制的分子”)
“读取”DNA的信息
复制DNA的机器人离去后,另一部机器就上场。这部机器也在DNA上面爬行,但比先前的机器人爬得慢一点。这次,机器爬过后,DNA并没有改变,只是同时有另一根像单股DNA的绳子不断从机器的一个出口走出来,好像机器长了一条不断生长的尾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讲解员说:“DNA的第二个任务叫做转录。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的主要物质,而DNA上的基因储存了制造这些蛋白质的方法。既然DNA从不会离开细胞核这个安全地带,那么基因的信息又怎样能被读取和使用呢?首先,有些化学信号给发放到细胞核里,启动了DNA上某个基因。接着,大家看到的这部酶机器就爬上有关基因所在的那段DNA,运用核糖核酸分子(RNA)把基因复印出来。RNA的构造跟DNA不同,但样子极像单股DNA,任务是读取用密码写成的基因信息。在酶机器里的RNA取得了基因的信息后,就离开机器,走出细胞核跟核糖体会合。在核糖体那里,基因的信息就会用来制造蛋白质。”
你看着示范,心里不住地赞叹。你觉得这座博物馆很了不起,构思建造博物馆和这些机器的人实在智慧非凡。如果整座博物馆和所有展品还会自动化运作,能展示出人体细胞内同时进行的无数活动,你又觉得怎样呢?场面必定十分壮观,更令人赞叹。
你意识到,其实在你体内100万亿个细胞里,上述那些小巧复杂的机器正持续不断地运作!你的DNA正被阅读,提供指令去制造数十万种蛋白质分子,构成身体中的酶、组织和器官等。就在这一刻,你的DNA正进行复制和校对,让每个新生细胞都有自己的一套指令,以供读取。
为什么该想想这些事实?
让我们再想想:“这些指令是从哪里来的呢?”根据圣经,载有这些指令的“书”和指令本身都源自一个超越凡人的作者。这个说法真的不合时宜、跟科学相抵触吗?
请想想:人能建造出上述博物馆吗?要是真的去造,工程必定难比登天。关于人类基因组和基因组的运作,还有很多不解之谜。科学家仍在探索各基因的位置和功能,而基因只是DNA的一小部分,DNA还有大部分是不含基因的。以前科学家把这些不含基因的部分叫做“垃圾DNA”,但近来他们的想法改变了。他们认为这些部分可能控制着基因的功能和运作。就算科学家真的能够造出一个模型,结构跟DNA一模一样,连那些复制和校对DNA的机器也通通齐全,他们又能不能使模型像真的DNA那样运作呢?
著名科学家理查德·费因曼临终前不久,在黑板上这样写道:“我不了解的东西,我可造不出来。”25他虚怀若谷,令人敬佩,而他的话正好用来解释DNA的情况。科学家不能完全了解DNA的运作,就造不出DNA,也造不出有关的复制机器和转录机器来。可是,有些人却断言自己知道DNA是全凭机遇偶然产生的。你看过上述事实后,认为证据真的支持他们的说法吗?
一些有学问的人认为证据支持另一个说法。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其中一位科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就认为,DNA分子结构精妙绝伦,不可能是由不受指挥的事件衍生出来的。他提出一个说法,就是有些智慧超凡的外星人把DNA送到地球来,好让生命在地球上出现。26
著名哲学家安东尼·弗卢提倡了无神论50年,最近却完全改变了想法。他81岁时,表示自己相信生命来自创造,而且过程必定涉及智慧。为什么他现在会这样想呢?就是关于DNA的研究。当被问及如果他的新想法不被科学家接纳,他会有什么感受时,弗卢说:“那就太可惜了。我一生都坚持……的一个宗旨,就是证据在哪一方,我就站在哪一方。”27
你认为怎样?证据支持哪一方呢?假如你走进一家工厂的核心地带——电脑室,看见电脑正执行复杂的主程式,指挥着整家工厂的运作,还不断发出指令,指示员工怎样制造和保养工厂里每台机器,主程式也在自我复制,并进行校对,以确保复制无误;那么,电脑和电脑程式是自行产生,还是来自一些思想有条理的聪明人呢?你认为以上事实表明什么?答案不言而喻。
-
-
所有生物都源自同一祖先?生命的起源——值得思考的五个问题
-
-
问题 4
所有生物都源自同一祖先?
达尔文认为所有生物可能都源自同一祖先,并把地球的生命史比作一棵巨树。后来有人说,这棵“生命树”起初只有树干,树干就是最初那些简单的细胞,而树干长出来的树枝就是新的物种,树枝长出来的细枝就是各科动植物,细枝长出来的嫩枝就是今天各科动植物之下的所有物种。这种说法对吗?
许多科学家怎样说?许多科学家的话令人以为,化石记录支持生物同祖的说法。他们也声称,既然所有生物都有DNA,仿佛使用同一种“电脑语言”,所有生物就必定是从同一祖先进化而来的。
圣经怎样说?创世记指出,植物、海洋生物、空中的鸟儿和陆上的动物都是“各按其类”被造的。(创世记1:12,20-25)这种说法意味着同“类”生物可以有变异,但也暗示不同类的生物有明显的界线。如果圣经中关于创造的记载是对的,化石记录就应该显示各类生物是突然出现的,而且一出现就是发育成熟的。
证据显示什么?证据支持圣经的记载还是达尔文的说法呢?过去150年的发现显示什么?
达尔文的树倒下来了
近年,科学家比较了许多单细胞生物和动植物的遗传密码,一心以为这能证实达尔文“生命树”的说法,但结果却恰恰相反。
研究结果揭示什么呢?1999年,生物学家马尔科姆·戈登写道:“生命看来有很多源头,统一生命树的底部看来有不止一条树根。”有没有证据表明,生物各大分支都源自同一主干,就像达尔文所说的那样呢?戈登说:“生物同祖的传统说法,看来解释不了现存的生物界是怎样来的。它解释不了大多数动物门的起源,所有动物门的起源就更不用说了。传统说法很可能也不能解释各门动物又怎样演变出许多纲的动物来。”29a
近年的研究结果一次又一次否定达尔文的生物同祖的说法。例如,2009年《新科学家》周刊(英语)有一篇文章引述了支持进化论的科学家埃里克·巴蒂斯特的话。他说:“我们根本没有证据证实生命树的说法。”30同一篇文章也引述了进化生物学家迈克尔·罗斯的话。罗斯说:“生命树正被安葬,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但要接受这件事——生物学整个基本观念都要改变——却不是那么容易。”31b
化石记录显示什么?
许多科学家说,化石记录支持生物同祖的说法。例如,他们说化石记录证明了鱼演变成两栖动物,爬行动物演变成哺乳动物。其实,化石记录到底显示什么呢?
支持进化论的古生物学家戴维·劳普说:“无论是在达尔文时代还是在今天,地质学家都发现:化石记录是断断续续的,物种在生物史上都是突然出现的,出现后没怎么改变,然后突然消失。”32
事实上,大多数化石都显示,各种生物在悠长岁月里都没怎么改变过。化石并没有显示一种生物演化成另一种生物。拥有特定躯体构造的生物突然出现,新特征也突然出现。例如,有声纳功能和回声定位系统的蝙蝠,看来跟蝙蝠出现前的原始物种没有亲缘关系。
看来,各大类动物超过半数都是在一段相对较短的时期内出现的。化石记录显示,大量不同的崭新物种在一段不长的时期内突然涌现,古生物学家称之为“寒武纪大爆发”。寒武纪指的是哪一个地质年代呢?
我们先假定科研人员对地球年龄的估计是正确的,然后用一条线来表示地球的年龄。假设这条线的长度跟足球场一样(1),那么你就得走八分之七个足球场,才来到古生物学家所说的寒武纪(2)。化石记录显示,在寒武纪中一段很短的时间内,上文提到的各大类动物就突然出现。有多突然呢?就像你行走时迈出一步,脚掌还在半空,各种各样的动物就全都在你面前出现了!
由于不同物种都是突然出现的,一些研究进化的科学家开始质疑达尔文理论的传统说法。举个例,进化生物学家斯图尔特·纽曼在2008年接受访谈时,就谈到可能要创立一种新的进化学说,好解释新物种突然出现的现象。他说:“达尔文的学说一直被用来解释生物演化的整个过程,但我认为,在解释大进化(生物躯体结构大变演化成另一类生物)方面,达尔文的学说将会被降级,变成芸芸学说之一,也许说不上是值得看重的说法。”33
“证据”有问题
对于那些所谓同系列的化石,为什么有些教科书更改了化石的大小比例?
左上图:一些教科书插图所显示的大小
右上图:真正的相对大小
有些化石被用来证明鱼演变成两栖动物,爬行动物演变成哺乳动物。虽然如此,这些化石真的能证实进化确曾发生吗?我们要是研究一下这些化石“证据”,就会发现“证据”有几个问题。
首先,是化石的相对大小有问题。关于用来证明爬行动物演变成哺乳动物的一系列化石,有些教科书把化石描绘成大小相若,其实化石有些很大,有些很小。
其次,是没有证据表明化石系列中的生物有亲缘关系。这个问题比上一个更严重。据科研人员估计,在化石系列中,化石的年份往往相距数百万年。谈到这些化石相距的时间,动物学家亨利·吉说:“由于化石之间年份相距极远,我们实在不能断言化石显示生物之间存在亲缘关系。”34c
谈到鱼和两栖动物的化石,生物学家马尔科姆·戈登说,所找到的化石代表性不足,“不大可能反映那些年代这两类生物的多样性”。他又说:“我们无法知道化石显示的生物彼此有没有关系,跟后来出现的生物又有没有关系。”35d
“电影”说什么?
2004年,《国家地理杂志》(英语)的文章曾把化石记录比作“一部关于进化的电影。这部电影的胶片每1000个画格就有999个遗落在剪接室的地上”。36请想想这个比喻的含意。
如果化石记录的电影有“95个画格”显示动物没有从一种演化成另一种,那为什么古生物学家把“5个画格”排列成某个次序,暗示进化曾经发生呢?
假如一部电影所用的胶片有10万个画格,而你只有其中100个,你会用什么方法来推断电影的情节呢?也许你先在心中构想出一个故事,然后跟画格比较一下。如果你发现100个画格中只有5个符合你构想的情节,其余95个却天差地远,那么你会有什么结论呢?单凭5个画格,就断言所构想的故事就是电影原本的情节,这合理吗?你会不会只是按心中构想的故事来排列那5个画格呢?如果想想其余95个画格的内容再下定论,不是更合理吗?
上述比喻怎么会跟支持进化论的人有关呢?多年来,科研人员在分析化石记录时,都否认一个事实:大部分化石显示物种在悠长岁月里几乎没怎么改变过。科研人员否认这点,就等于否认95个画格所显示的情节。为什么他们对这么重要的事实绝口不提呢?作家理查德·莫里斯说:“显然,以往的古生物学家都先入为主,认定生物是逐渐进化成另一种的。甚至当证据显示情形恰恰相反时,他们也不会改变想法。他们分析化石记录时,往往以公认的进化论观点为依据。”37
“拿出一系列化石,声称化石所显示的生物有亲缘关系,这不是个能验证的科学假设,而是个一厢情愿的说法,其可信程度相当于床边故事,虽然动听,也许还有点教育意义,却并不符合科学。”——《探索远古年代——放下化石记录,走向新的生命史》116-117页,亨利·吉着
现代支持进化论的人又怎样呢?他们把化石排列成某个次序,是因为这个次序得到化石记录和基因研究的有力支持吗?还是纯粹因为这个次序符合现代公认的进化论观点呢?e
你认为怎样?证据支持圣经的说法还是达尔文的说法呢?请想想本册子提过的事实:
地球上的原始生物并不简单。
细胞的成分碰巧产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指挥细胞运作的“电脑程式”或密码即DNA复杂无比,显示DNA实在是非凡智慧的结晶,世上没有任何电脑程式和信息储存系统能与之媲美。
基因研究显示,生物并非源自同一祖先。化石记录显示,各大类动物是突然出现的。
看过以上事实之后,你认为证据支持圣经就生命起源的说法吗?可是,不少人断言,圣经中关于创造的记载有许多地方不符合科学。这是实情吗?圣经到底怎样说呢?
a “门”是个生物学词汇,用来区分动物时,指躯体基本结构相同的动物。在生物分类上,科学家使用的一个方法是把生物归纳为七个级别,每个级别的覆盖面比其下的一个广。第一级(最大的分类范畴)是界,界之下是门、纲、目、科、属,第七级即最后一级是种。例如,马的科学分类是: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奇蹄目、马科、马属、马。
b 请注意,无论是上述《新科学家》周刊的文章,是巴蒂斯特还是罗斯,都不是在否定进化论。他们只是指出没有证据支持生命树的说法,即达尔文理论的依据。这些科学家仍在寻找其他以进化论为依归的解释。
c 亨利·吉并不是否定进化论,他要说的是化石记录所能提供的资料很有限。
d 马尔科姆·戈登支持进化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