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丈夫和妻子——以沟通克服冲突警醒!1986年 | 7月8日
-
-
内心的需求
“婚姻生活的基本功能,”据拉斯韦尔和洛布森滋(Marcia Lasswell and Norman Lobsenz)两位顾问说,也许是“获取和施与……在[情感]上互相支持。”由于从周遭世界受到种种打击,这项来自我们所爱的人的支持十分重要。缺乏支持会使人深感忧伤,因为“心里悲伤,精神也就颓丧。”(箴言15:13,《当代圣经》)自信心和精神也大受打击。
内心若由于受到配偶冷淡对待而感到痛苦,往往令人大感愤怒。一位太太说:“他仅是坐下来说我过于感情冲动,这令我愤怒若狂。我禁不住哭泣,心情难过极了。”或者正如保罗感到:‘我留意到我们单独相处时,钟恩总是一片冷漠,但每逢有人致电话或上门探访,她立即兴高采烈地和别人交谈,对我毫不理会。我大受打击,也感到愤怒,自觉好像被人利用。我维持她的生活,而她看来却好像宁愿和别人一起。’
有些夫妇宁愿闷在心里,保持沉默而在实际上变成“装模作样”;他们的婚姻生活在外表上看来一切如常。但头脑所故意忽视的东西,身体却不肯忽视。慢性疼痛、头痛、胃郁结、抑郁病、性冷感、阳萎等据报都是医生常为感情不和的夫妇诊治的疾病。许多时,敌意增加到最高潮便是婚姻破裂。据研究家估计,在美国所有第一次结婚的人当中,有半数以离婚收场。
有什么方法可以克服冲突和培养恩爱呢?秘诀是:实行圣经原则。创造心和脑的上帝知道我们在感情上的需要。因此,含有上帝训示的圣经提出最佳的指导。夫妇必须不但知道受上帝感示的忠告,而且要诚恳地努力付诸实行。当事人若加以实行,圣经就能帮助夫妇互相满足对方的感情需要。——以弗所书5:22-33。
“我不知道她究竟要什么”
要察出配偶的感情需要并不容易。由于害怕被拒、遭受更大伤害或失望,人也许迟疑不敢对别人坦白说出自己的需要——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一位丈夫承认说:“我可以发誓我不知道她究竟要什么。她不断说我们要多点倾谈,当我们倾谈时,她却时常指摘我说的不对。……这使我十分不安,于是什么也不说了。”
可是,圣经表明你所需要的不是像这位丈夫一般噤口不言而是要表现领悟力。箴言24:3说:“房屋因智慧建造,又因聪明(“领悟力”,《新世》)而立稳。”因此,要以领悟力探知配偶的行动或言词的弦外之音。问问自己:为什么他(或她)要告诉我这些事?他(或她)的真意或需要何在?
有时,妻子的喜怒无常使丈夫感到困惑。可是,“明智(“有领悟力”,《新世》)的人头脑冷静”而能够‘探知’对方的真正难题。(箴言17:27;20:5,《当代圣经》)她是否正在某些感情重担的压迫下挣扎?(参阅传道书7:7。)她对你下班回家的时间感觉不满其实是抗议你的冷漠和缺乏爱意吗?抑或你曾以无心之失伤害了她?需要花点额外的努力——和时间——来平定风波吗?可是,领悟到对方有什么需要只是第一步而已。——箴言12:18;18:19。
培养恩爱
圣经中的约伯声称他口所说的话可以坚固听者。(约伯记16:5)这句话也可以应用在婚姻生活上。提高配偶自尊心的诚恳言词可给予对方很大力量。圣经吩咐:‘你们作丈夫的,要继续按知识与妻子同住,给予女性较弱的器皿所应受的尊重’。(彼得前书3:7,《新世》)你若使妻子感觉受到珍爱,她的敌意时常就会消解了。
当然,按照习俗,夫妻的亲密程度因地而异。可是,不论当地的传统如何,丈夫若把圣经原则应用在婚姻生活上,就会看出夫妻恩爱的可贵。妻子知道丈夫对她珍视,就会更容易对丈夫倾心相爱,家庭幸福也因之而大增。
“良好的听者,”《个人、婚姻和家庭》一书声称,“有能力使别人自觉有特殊价值,所说的话是重要和有意义的。”因此,希望培养恩爱的夫妇应该留心聆听对方说话。积极的听者会全心留意配偶的话,力求加以了解而不试图插嘴、争辩或改变话题。富于体贴和同情的倾听,以及对配偶的事务培养不自私的个人兴趣乃是恩爱的原动力。——腓立比书2:3,4。
为了使夫妻关系更加亲密,婚姻生活顾问进一步建议:(1)学习对配偶而非对别人吐露心事。(2)每日或至少每周拨出一些特别时间,不让别事分心,使你可以倾吐自己的感受和思想。(3)彼此交谈一下日常发生的琐事。(4)经常在小事上表示爱意——出其不意地赠送一些小礼物,做点对方所不喜欢做的杂务(非因受到请求而做),在午餐盒里留张示爱的字条或出乎意料地触摸或拥抱对方一下。
可是,甚至最恩爱的夫妇也会有意见不合的时候。上面框里的建议有助于防止争端升级成为婚姻破裂的祸魁。
即使意见不合已变成十分严重,也不要放弃你的婚姻。有一对夫妇的冲突虽已达到彼此分居的程度,但却由于一起阅读圣经里关乎婚姻的教训而和解,并且决心实践歌罗西书3:18,19的教训。他们开诚布公地讨论造成愤恨的感受,他们彼此问道:“为什么以前你没有告诉我你有这样的感觉?”他们倾听和探讨对方的观点。如今,他们在和好了将近10年之后,丈夫承认说:“我们的情形日有改善,感谢耶和华上帝的道的优良劝告。我们的幸福是值得努力争取的。”
-
-
年轻人——你们可以怎样促进家庭和睦?警醒!1986年 | 7月8日
-
-
年轻人——你们可以怎样促进家庭和睦?
“我写这封信是要请求你们帮助,”一位少女写来的信以这句话开始。“因为我时常和父母冲突。我时常感到孤寂抑郁。倘若在短期内没有什么改变发生,我就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了。……再启,请不要提议我去和父母倾谈。没有人肯听我说话。”
虽然你也许不致像这位少女一般绝望,但许多年轻人都在家里经历到类似的冲突。日常琐事、休息时间、衣着打扮、在学校的行为、约会以及对待家人的态度等——这一切都成了导致争吵的普遍原因。
可是,许多年轻人却发现圣经的忠告在实行出来时的确可以促进和陆。显然,与父母保持和睦确有好处。(参看下页附框。)那么,圣经的什么劝告能够帮助你成功呢?
‘孝敬和服从’
“[要]听从父母。……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圣经在以弗所书6:1-3所下的命令。既然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在我们是无助的婴儿时小心养育我们,牺牲自己的享受来供应我们衣、食、住所和照顾我们的健康,我们岂不应该孝敬父母吗?服从意味到要照着敬畏上帝的父母的吩咐去做——即使是困难的事。当然,说起来比做起来容易!可是,由于父母拥有较多的人生经验,留意父母的忠告可以使你较为明智,并且保护你不致做出令自己伤心的事。
诚然,这也许意味到你要学会去做或接纳某些你认为不甚愉快的事。但这其实是装备你去应付成人世界各种压力的基本训练。儿童精神科医生加布里埃尔博士发现,“最易相处的儿童”乃是“能忍受挫折”的儿童。他们学会应付失望而不致身心崩溃,因此能够对无法改变的事安之若素。圣经也表明学会应付不幸可以培养品格。耶利米哀歌3:27说:“人在幼年负轭,这原是好的。”
可是,你若感觉父母对你的观点毫不理会又如何?圣经建议:(1)以冷静的态度与父母谈话而非舌剑唇枪地争辩。(箴言29:11)(2)使用“甜言”,请求父母予以考虑和帮助而非提出强硬要求。(箴言16:21)(3)要合理。为你的观点提出充分的理由而非漠不相干的道理,如“人人都这样行”等。——参看腓立比书4:5。
“清心直说”
格雷戈里在少年时感到未能从母亲获得感情上的支持。母亲对他的管束看来毫无理由。她时常蛮不讲理地指责他做得不对。格雷戈里内心痛苦,以致天天和母亲冲突。他前往耶和华见证人王国聚会所向一位传道员求助,传道员鼓励他和母亲“清心直说”地相谈。——约伯记33:3,《当代圣经》。
“我努力使母亲知道我的真正感受。我需要她的了解和感情上的支持,”格雷戈里说。“我帮助她看出我并没有行差踏错,她对我不信任使我感到多么痛心。她终于开始了解我的感受,我们之间的关系也改善了。同时,我服从母亲,使她没有理由不信任我。”少年人的感情需要若得不到满足,就往往会酿成愤恨。可是,父母子女之间的沟通却能改善家庭的气氛。
格雷戈里家庭状况的改善特别值得留意,因为他来自一个单亲家庭;这种家庭正在日益增加,而且具有许多独特的难题。
单亲的家庭
目前,美国每五个儿童当中便有一人只和父亲或母亲同住,在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在秘鲁,一位单身母亲诉说身负重担,例如在长时间工作之后还要料理家务。但她说:“使生活更加艰难的却是儿女不听话。”
你若是这种家庭里的孩子,要表现同情和培养圣经所谓的‘体恤之心’。(彼得前书3:8)要听从父亲或母亲的话。不但要帮助料理家务,而且在感情上支持尊亲以证明你是真正的儿子或女儿。你应该庆幸还有一个人关心你和决心把你教养成人。在单亲的家庭中成功地应付额外的挑战会使你成为较好的人。a
诚然,没有一个家庭是十全十美的。可是,要以感激的目光留意观察家庭的长处而努力促进和睦。
[脚注]
a 参看1981年2月22日的英文《儆醒!》杂志中“Just You and Me, Mom”一文。
-
-
在后继家庭中保持和睦警醒!1986年 | 7月8日
-
-
在后继家庭中保持和睦
• ‘据报继父沉不住气,把年幼的继子鞭打至死。’
• ‘少女开枪射杀继父,’警方报道说。
• ‘14岁男孩被继母枪击,据报继母对他的行为已忍无可忍。’
“后继家庭可能是最紧张的地方,”美国后继家庭协会创办人之一维塞(John Visher)博士解释说。“人若怀着不切现实的期望进入这种关系,就很可能会诉苦自己受到相当大的压力。”由于离婚率日益高涨,后继家庭也随之激增。但可悲的是,这些家庭在五年之内崩溃的竟占全数的百分之44!可是,有许多人却能应付两个家庭合而为一所带来的独特难题。在这方面,实行以下的圣经原则十分重要。
“事情的终局,强如事情的起头;存心忍耐的,胜过居心骄傲的。你不要心里急躁恼怒。”(传道书7:8,9)忍耐的确十分重要!在有血统关系的家庭中视为当然的关系,在后继家庭中必须刻意加以确立。这种家庭并不是“急就的家庭”。专家们声称,在发展“我们”的团结感方面就可能需时4至7年之久。在开始的时期,继父母应该从容不迫。主动表示友善若在起初受到继子继女拒绝,也不应放在心上。
“骄傲只启争竞;听劝言的,却有智慧。”(箴言13:10)刚愎、傲慢的态度——无论在父母抑或儿女方面——时常导致冲突。要经常作家人团聚式的商谈,把难题表白出来。学习以对别人表示了解的方式来说明自己的感受。借着开诚布公的沟通对“新”家庭成员所知越多,彼此的关系就会越亲密。
“谨守训言的(‘对事情表现洞察力’,《新世》),必得好处;倚靠耶和华的,便为有福。”(箴言16:20)洞察力意味到洞悉事情表面以下的真相,能够察出某些态度和行为的原因。(参看下页。)这种品质能帮助你看出别人的长处。
例如,在一次大家争辩到面红耳热的讨论中,继母插嘴建议:“让我们先说一件彼此不喜欢的事,然后立即说一些我们真正彼此喜欢的事。”后来她写道:“我们很惊异的获知原来大家有这么多彼此赏识的长处。”结果大家相拥流泪。在另一个家庭里,一位青少年在母亲再嫁时大起反感,但洞察力却促成和睦。杰夫说:“几个月之后,我意识到这个男子能使我的母亲快乐。而这便是最重要的事。”
可是,你实行这些原则与否视乎你的灵性成熟程度而定。“倚靠耶和华,”渴望取悦他,乃是在后继家庭中保持和睦的秘诀。
-
-
“在后继家庭中生活”警醒!1986年 | 7月8日
-
-
“在后继家庭中生活”
——后继家庭基金会会长访问记
后继家庭基金会会长兼《在后继家庭中生活》作者之一的洛弗丝太太(Jeannette Lofas)对后继家庭中的独特压力研究有素。以下是《儆醒!》杂志一位作家在访问洛弗丝太太时听到的成功应付方法。
问.洛弗丝太太,作继父继母何以这么困难?
答.继父继母在开始时往往以为自己不受欢迎,结果亦真的不受欢迎。大多数继父母希望获得亲生父母所得到的承认。但通常他们都会失望。他们差不多总是在有意或无意之间试图证明自己是父母。但继子继女许多时都反对以他们作为父母,因为觉得这便是对离去的父母不忠。亲生父母居于一个神圣的地位。后继父母在开始时总是居于下风。‘你若爱我,就会爱我的儿女’这句话并非一定真确。
问.后继儿女何以时常心存敌意?
答.父母离婚时,儿女会极其难过。孩子会为母亲离去或父亲不在身旁照顾而伤心。孩子许多时会把不满发泄在继父母身上。这种作法称为迁怒。因此继父母很易成为替罪羊。突然之间,孩子变成十分可怕。
问.你可以怎样帮助孩子应付“不满的”情绪?
答.首先,父母和儿女都必须承认,这样的情绪乃是后继家庭中的动态或行为模式的一部分。你若归咎于孩子或继父母而非归咎于这种动态,就是自寻烦恼。孩子们需要了解到在初时所感的不满、愤怒和挫折是正常的。许多时,仅是帮助孩子意识到他有这种感受的原因和对他表示同情便会有颇大帮助,亲生父母一方应该向孩子提出保证,他永远会居于特殊的地位而不必害怕后继父母会‘篡位’。
问.继父继母真的可以管教继子继女吗?
答.可以,要从开始就立下“家法”。爱心意味到要为儿女立下规限而非任其为所欲为。管教和爱心必须保持平衡,无论在怎样的家庭里。但在后继家庭中,爱心时常难于感觉到。由于缺乏血缘和历史,继父母可能反应过度,或继子不愿受“陌生人”管教。继父的权威应该以领导来建立胜于以命令来建立。
问.在惩罚方面什么会造成严重的难题?
答.父母在儿女面前表示意见相左。对孩子来说,他生活上的两位成年人意见相左是再糟不过的事。这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后继家庭若没有‘家规’,就会情势大乱。父母应该私下讨论,同意定下家庭的行为准则以及违犯的人会招致什么后果。这样行至为重要。家规应该让孩子清楚知道。一位继父说:“最好不过的是母亲声明,‘这是我的丈夫,你的继父。我们一同合力教养你长大。’”
问.夫妇的关系有多重要?
答.这是首要的关系,而且关系应该十分巩固;否则其他事情就不会顺利。你需要建立我们所谓的夫妇共同力量。这可以产生一个团结的家庭。缺乏这种力量就不但使儿女感到惑乱,而且儿女会在父母之间挑拨离间。父母应该共同进退,合力教养儿女而非仅由一方负责。
问.宗教观念会有帮助吗?
答.有很大帮助。宗教观念能使你们彼此不计较对方的小过失。例如,丈夫有时也许错误地偏袒自己亲生的孩子。妻子感到愤怒。可是,她会对微小的争论不予计较,不为发生的事含怒吗?诚然,他是不对的。那又如何?事情已经发生了。她会怎样行呢?宗教观念会对她有所帮助,因为她想;‘上帝的旨意是什么?上帝的旨意是要我们努力使家庭团结合一。我们现在需要怎样行才能使这件事发生?借着诚恳地执行上帝的旨意,我们便可以使家庭制度发挥效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