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我怎样才能在生活上适应悲痛?
    痛失亲者
    • 谈话 可以是个有用的纾解方法。古代的族长约伯在十个儿女完全死于非命、自己又遭遇其他的个人悲剧之后说:“我厌恶我的性命,我要尽情吐[希伯来文,“释放”]苦水,倾诉心中的痛苦。”(约伯记1:2,18,19;10:1,《新译》)约伯无法再约束自己的痛苦。他需要将心中的抑郁抒发出来;他不得不尽情“倾诉”。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也表现过类似的思想,他在名剧《麦克白》中写道:“把悲痛化作言辞罢;悲痛若不发声,就会对负荷过重的心低语而将它刺透。”

      因此,你若将自己的感觉向一位‘真正的友伴’倾诉,而他带着同情和耐心聆听,便可以为你带来若干程度的舒解。(箴言17:17,《新世》)将经历和感觉以言辞表达出来,时常可以使这些感觉较容易了解和应付。如果听者是一个曾经痛失亲者,但却成功应付自己的伤痛的人,你也许能够从对方获得一些切合实际的建议去帮助你应付情势。一位母亲解释她的孩子去世时,她跟另一个曾面对类似痛苦的女子交谈何以对她大有帮助:“知道别人也经历过同样的悲剧,但却得以保持精神健全,至今仍然在生活上寻得适当的意义和秩序,实在对我有很大的强化作用。”

      一个悲伤的妇女写下她的感觉

      圣经的例证表明,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可以帮助你宣泄心中的悲痛

      如果你发觉对人谈及自己的感受令你局促不安,那又如何呢?扫罗和约拿单战死之后,大卫作了一首充满感情的挽歌,将他的悲痛表露无遗。这首哀歌最后被收纳为圣经中撒母耳记下的一部分。(撒母耳记下1:17-27;历代志下35:25)类似地,有些人发觉较易于用文字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一位寡妇报导,她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过了几天之后将所写的话读一次。她发觉这有助于她抒发自己的抑郁情怀。

      不论通过谈话抑或写作,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可以帮助你消解悲伤。这也可以帮助你澄清误解。一位母亲解释说:“我和丈夫听闻有些夫妇在孩子夭折之后以离婚收场,我们绝不想有这样的事发生在我们身上。因此每逢我们感觉愤怒,想归咎对方,我们就彼此交谈,将难题化解。我认为这样行使我们的关系更亲密。”因此,将自己的感受表露出来能够帮助你明白,即使你和别人遭受同一的损失,别人却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感到悲痛——以自己的步调和自己的方式这样行。

  • 我怎样才能在生活上适应悲痛?
    痛失亲者
    • 正如以上提及,有些人在亲者去世之后感觉自咎。这也许可以解释,忠心的雅各在误信儿子约瑟被“恶兽”所杀之后何以感到极度伤心。雅各曾差约瑟去探视他的弟兄,看看他们的近况如何。因此雅各很可能受到罪咎感所煎熬,例如他可能想道,‘我为什么派约瑟单独出去呢?我为什么把他派到一个有野兽出没的地方去呢?’——创世记37:33-35。

      也许你觉得自己的疏忽有分促成了亲者的死亡。自咎——不论是实在的还是想象的——其实是一种正常的悲伤反应,而这件事本身是可以对人有所帮助的。你也无需将这种感觉隐藏在心里。对别人谈及你的自咎感可能使你得到你所亟需的舒解。

      可是要明白,无论我们多么深爱另一个人,我们也无法控制对方的生活,而且无法制止‘时机和不能预见的环境’临到我们所爱的人身上。(传道书9:11,《新世》)此外,你无疑绝非怀有不良的动机。例如,你若没有带亲者去看病,这是否意味到你希望 亲者生病死去呢?当然不是!既然这样,你真的需要对亲者的去世负责吗?绝不然。

      一位母亲在女儿死于车祸之后学会怎样应付自咎感。她解释说:“因为是我派她出去办事的,我感到自咎。但是我后来意识到,怀有这样的感觉是毫无理由的。我派女儿和她父亲出去办事,绝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所发生的仅是意外而已。”

      你也许会说,‘有这么多的事是我本不该说出来和做出来的。’不错,但是我们当中有谁能够说,我们是个十全十美的父亲、母亲或儿女呢?圣经提醒我们:“我们在许多事上都有过失;若有人在话语上没有过失,他就是完全人。”(雅各书3:2;罗马书5:12)因此,要接受你并非十全十美这件事实。老是说“但愿这样或那样就好了”根本于事无补,反而会妨碍你复原。

      如果你有充分理由相信自己的罪咎感是实在而不是幻想的,就要考虑一下消除自咎感的最重要因素——上帝的宽恕。圣经向我们提出保证:“主——耶和华啊,你若究察罪孽,谁能站得住呢?但在你有赦免之恩。”(诗篇130:3,4)你无法返回过去,将任何事加以改变。可是你却能够恳求上帝宽恕你以往所犯的错误。然后怎样呢?请想想,如果上帝答应将你的罪清除,你岂不也应当宽恕你自己吗?——箴言28:13;约翰一书1:9。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