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父家庭比比皆是警醒!2000年 | 2月8日
-
-
无父家庭比比皆是
你认为当今最叫人关注的社会问题是什么?美国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近百分之80接受调查的人认为,最叫人忧虑的问题就是“家庭少了父亲”。据调查所得,美国有二千七百多万 儿童跟生父分离,这个数目正迅速增加。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一份报告指出,在美国,大约百分之50在1980年或以后出生的白种儿童,“会有部分童年在单亲家庭里度过。至于黑种儿童,比率是百分之80”。有鉴于此,《今日美国》把美国形容为“无父家庭冠全球”的国家。
然而,《大西洋月刊》一篇文章指出:“不是只在美国才有越来越多的破裂家庭。其实在所有先进国家,包括日本,显然都有这个问题。”尽管统计数字不详,很多发展中国家看来也面对同样的危机。据《世界监察》报道,“[在贫穷国家],经济压力日见严重,不少男子因而抛弃妻儿”。据加勒比海区一个国家的调查显示,家有八岁孩子的父亲,只有百分之22实际跟孩子住在一起。
甚至在圣经时代,无父孩子也相当普遍。(申命记27:19;诗篇94:6)在那些日子,孩子主要是由于丧父而失去父亲。可是,作家戴维·布兰肯霍恩指出,“今天,孩子没了爸爸主要是由于被生父遗弃”。不错,正如我们在稍后的文章看出,无父孩子数目激增,证明现今许多人已变得毫无“亲情”。圣经指出,这不过是“最后的日子”的又一明证罢了。——提摩太后书3:1-3。
对于年轻人来说,没了爸爸是很可悲的事,可以引发恶性循环,带来莫大的痛苦和祸害,影响深远。这一系列文章会探讨这个恶性循环,但用意不是要使读者不安,而是要向家庭提供所需的指导,把这个深具破坏力的趋向扭转过来。
-
-
年轻父亲为何一走了之警醒!2000年 | 2月8日
-
-
年轻父亲为何一走了之
“我记不起爸妈有没有打架或争吵了。我只记得我有个爸爸,但不知怎的,他突然不见了!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他在哪里。不过,我对他没有什么感情。”——布鲁斯。
“在学校里,只有我才没有双亲,不住在整幢房子里。……我常常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跟别的同龄孩子不一样。”——帕特里夏。
无父家庭的危机始于工业革命时期。男子纷纷离家到工厂干粗活,父亲对于家庭的影响力因而渐减。结果,养育孩子的责任主要落在母亲身上。a尽管这样,大部分父亲仍然是与家人一起的。20世纪60年代中叶,美国的离婚率急剧上升。曾对离婚起抑制作用的种种因素,包括在宗教、经济和社会方面的,都开始失效了。此外,有些以专家自居的人主张,离婚不但不会危害孩子,反而可能对他们有益,很多夫妇因此决定劳燕分飞,离婚人数创新纪录。据《破裂家庭——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影响》(小弗兰克·弗斯滕伯格和安德鲁·彻林合著)指出:“[自60年代以来],比利时、法国和瑞士的离婚率增了一倍;加拿大、英国和荷兰的离婚率则增了两倍。”
父母离异后,孩子通常会与母亲一起生活。可是,大多数父亲都想跟孩子保持亲子关系。共同监护子女是一个普遍的做法。然而,大多数离了婚的父亲却甚少探望儿女。调查显示,父母离婚后,每六个孩子只有一个能够每星期跟父亲见面。差不多有半数的孩子整年也没有见过爸爸!
共同监护子女作用不大
离了婚的夫妇如果共同监护儿女,就必须彼此合作、互相信任,可是离异双方却偏偏缺少这些品质。研究人员弗斯滕伯格和彻林评论说:“爸爸不再探望孩子,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不想跟前妻再有任何瓜葛。很多妇女对前夫也抱同样态度。”
诚然,很多离了婚的父亲确实经常探望儿女。可是,有些爸爸由于跟孩子的日常生活失去直接的联系,因此即使跟孩子在一起,也很难履行做爸爸的责任。不少父亲惟有做孩子的游伴,每次探望孩子时,不是一起消遣,就是一起逛街买东西。十四岁的阿里每到周末就会同爸爸见面。谈到父亲的探访,他说:“我们没有计划好要做些什么。没有‘几点钟要回家’这回事。样样都没有限制,样样都很随便。爸爸还常常买礼物送给我。”——《父母离异,儿女有什么感受》,吉儿·克列缅茨著。
疼爱儿女的父亲固然应当“知道拿美善的礼物给孩子”。(马太福音7:11)可是,礼物绝对不能取代儿女所需的指导和管教。(箴言3:12;13:1)做父亲的如果以游伴或访者的角色去取代父亲的身份,父子或父女的关系就会大受破坏了。一份研究文件总结说:“离婚可以永久破坏父亲和儿女之间的关系。”——《婚姻与家庭杂志》,1994年5月刊。
有些男子由于无法在孩子的生活上占一席位,又或受到冷淡的对待,因而感到受挫或忿怒,以致索性舍弃家人,没有在经济上帮补家庭。b(提摩太前书5:8)一个满腹牢骚的少年说:“爸爸没有一样东西是我喜欢的。他对我们不闻不问,没有照顾我们,什么也没有,简直可恶。”
未婚爸妈
私生子女数目日增,无父儿童也相应多起来。《无父的美国人》一书说:“目前全[美国]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初生婴儿都是非婚生的子女。”每年大约有五十万婴儿是由15至19岁的父母所生的,当中有百分之78是私生子。十余岁少女未婚怀孕是个世界性的问题。有关方面虽然大力宣传避孕方法,或告诫人要禁欲,却仍然改变不了青少年在性行为方面的态度。
布赖恩·鲁滨逊在《少年父亲》一书中指出:“现今社会对性和未婚怀孕的态度宽容得多了,因此人即使有了私生子,也不像60年代的人那样感到羞耻和丢脸。……此外,现今的广告、音乐、电影和电视节目大力宣传性爱,年轻人深受影响。美国的媒体向青少年所传达的信息是,性爱是浪漫的、激情的。可是,传媒却甚少提到冲动、不负责任的性行为所招致的现实苦果。”
很多年轻人沉溺在苟且的性关系中,对于随之而来的恶果视而不见。请留意作家鲁滨逊所听闻的一些评论:“‘她看来不大可能会[怀孕]’,‘我们每星期只做爱一次’,还有‘我不认为第一次性交就会怀孕’。”当然,很多年轻男子都清楚知道性交是可以令女方怀孕的。《年轻的未婚爸爸》一书说:“对于[内城]区的很多男孩来说,性爱是他们在当地社会地位的重要象征;博得异性青睐被视为一种成就。为了换取年轻男子的关注,不少女孩子不惜献上贞操。”在内城区某些圈子里,男孩子还没有生孩子也许会被人戏谑是“处男”!
1993年加利福尼亚州一个以学龄母亲为对象的研究,披露了问题更可悲的一面。资料透露,有三分之二的女孩怀孕不是由于跟年龄相若的男朋友有性行为,而是由于跟20岁或以上的男子发生关系!事实上,有些研究显示,不少十余岁少女其实是因奸成孕,有些甚至在童年时就遭淫辱。性侵犯行为这么普遍,充分显示现今社会变得多么丑恶、堕落。——提摩太后书3:13。
年轻爸爸为何一走了之
有了孩子的少男很少会义不容辞地把孩子养育成人。一个男孩的女朋友有了身孕,他说:“我只对她说,‘再见了’。”然而,《家庭生活导师》一篇文章指出,“大多数年轻父亲都表示渴望跟孩子享有亲密的关系”。据一个以年轻的未婚爸爸为对象的研究显示,百分之70的爸爸每星期探望孩子一次。上述文章又说:“然而,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父亲探望他们的次数就逐渐减少。”
关于这点,一个17岁的父亲总结说:“我如果一早知道后果这么严重,就不会这样做了。”年轻人在感情上还没成熟,加上缺乏经验,根本无法负起为人父母的沉重责任。此外,很多年轻人也没有足够的学历或技能去谋生。为免失败受辱,很多年轻男子干脆抛妻弃子,一走了之。一个年轻的父亲说:“我的生活变得一团糟。”另一个父亲嗟叹说:“我连自己也照顾不来,如果还要照顾[儿子],我真不知道怎样做才好了。”
酸葡萄
在圣经时代,犹太人有一句俗语说:“父亲吃了酸葡萄,儿子的牙酸倒了。”(以西结书18:2)然而,上帝告诉犹太人情形不一定是这样的,过去的过错无须在日后重演的。(以西结书18:3)然而,现今无数儿童看来正尝着父母的“酸葡萄”的痛苦滋味。由于父母不成熟、不负责任、婚姻失败,这些儿童因而蒙受不利的影响。令人不安的是,研究显示,孩子在成长期间没了爸爸,会面对很多身体上和感情上的问题。(参看第7页的附栏。)无父家庭可以导致严重的影响,这些影响甚至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形成了一个令人痛苦的恶性循环,这个事实尤其可悲。
无父家庭注定是失败的吗?不是的。事实上,令人欣慰的是,无父家庭的恶性循环是可以终止的。下一篇文章会指出方法是什么。
[脚注]
a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在工业化以前,美国育儿指南的写作对象一般是父亲,不是母亲。
b 据研究人员萨拉·麦克拉纳汉和加里·森德弗尔指出,在美国,“大约四成理论上可获生活费的儿童,没有得到[法庭判给]生活费;四分之一判获生活费的儿童则连分文也收取不到。得着全数生活费的儿童不及三分之一”。
[第7页的附栏或图片]
无父孩子面对的问题
孩子在成长期间没了爸爸,可以造成不少严重的问题。以下资料也许会引起一些读者不安,可是,要防止或至少减轻无父家庭问题所造成的影响,第一步就是要意识到危机所在。此外也要记得,统计方面的研究只适用于群体,个别的人是可以有例外的。不少儿童虽然在无父的家庭里成长,却没有经历以下任何问题。这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表明,父母作出参与,加上实践圣经原则,可以大大减少这些隐忧。现在让我们考虑一下,没了爸爸的孩子可能会面对什么问题。
◼ 受淫辱机会较大
研究清楚表明,没了爸爸的孩子遭淫辱的机会较大。一个研究显示,在5万2000宗淫辱儿童的个案中,“百分之72的个案都跟孩子不是与双亲或其中一方同住有关”。《无父的美国人》一书说:“在我们的社会里,儿童受性侵犯的机会大增,主要是由于有越来越多的已婚父亲离弃家庭,但继父、男朋友、非亲属男性或同居男性却越来越多。”
◼ 容易有过早的性行为
单亲家庭的年轻人由于缺乏父母适当的监管,涉及不道德行为的机会也较大。缺乏家长指导也许是另一个因素。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说:“没有父亲的女孩子的怀孕机会高一倍半。”
◼ 贫穷
南非一个以黑种少女为对象的研究显示,未婚妈妈的生活往往很贫困。研究人员指出:“大约百分之50的个案表明,那些女孩子重返校园的可能性不大。”不少未婚妈妈最后甚至沦为娼妓或贩卖毒品。西方国家的情形也好不了多少。在美国,“[1995年],与双亲同住的孩子当中,有百分之10是家境贫寒的;可是,只与母亲同住的孩子当中,家境贫寒的却占百分之50”。——《美国儿童:国家状况的重要指标1997》。
◼ 受忽略
由于生活逼人,有些单亲家长忙得不可开交,以致无法腾出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儿女。一个离了婚的女子说:“我日间要上班,晚上又要上学,所以感到精疲力竭。我实在忽略了孩子。”
◼ 感情创伤
有些专家声称,父母离婚后,孩子能够很快在感情上复原过来。然而,有些研究人员发觉情形跟这个声称刚好相反。例如朱迪思·沃勒斯坦发觉,父母离异对孩子可以造成历久不愈的感情创伤。“超过三分之一的青年男女(19至29岁)在父母离婚后十年并没有什么进取心,甚至完全没有。他们的生活漫无目的,……深感无助。”(《重整旗鼓》,朱迪思·沃勒斯坦和桑德拉·布莱克斯利合著)父母离婚后,不少儿女都变得自卑、抑郁、容易犯罪和愤愤不平。
《单亲家庭》一书说:“研究显示,成长中的男孩子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男性模式让他们学习,对于自己的男性特质会缺乏自信,而且感到自卑,日后也较难跟别人养成亲密的关系。家里没有可堪效法的男性模式,女孩子起初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可是到了青少年阶段或较后的日子,影响就开始浮现了,例如她们成年后也许较难跟别人,不论男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
-
终止无父家庭的恶性循环警醒!2000年 | 2月8日
-
-
终止无父家庭的恶性循环
如果目前的趋向继续下去,不久无父家庭就会占多数了。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一份报告声称:“单亲孩子的学业成绩大多偏低,品行容易出问题,患上慢性疾病或精神紊乱的机会也较大。……许多年轻人十余岁就怀孕、退学[或]受监禁,他们大多是在单有母亲的家庭里长大的。”
无怪乎社会学家、家庭顾问、教育家和甚至政治家,都设法扭转这个深具破坏力的趋向。有关方面曾举办大规模的联谊会,好促进为人父亲的光荣感,同时加强男子对家庭所作的承担。论到父亲责任的书籍汗牛充栋。有关方面甚至向做父亲的施加压力,使他们负起自己的责任。在美国,“拖欠孩子生活费的父亲”被法官严斥,受到电视访谈节目批评,甚至遭公开指责。尽管这样,效果仍然不如理想。
权宜之计
为了解决问题,有些人采取权宜之计,但实效还是令人怀疑。例如一个离了婚的妇人也许为了让孩子有个新爸爸,于是仓猝再婚。虽然再婚有它的好处,但也会带来不少困难。有时候,孩子对于要接受一个新父亲十分抗拒,有些孩子甚至永远也无法接受。一个研究显示,“近三分之二与继亲同住的女子,在19岁前就离开家庭了……,至于来自健全家庭的女子,这个比率则是百分之50”。甚至在成功的继亲家庭里,有时候孩子也需要多年的时间才能接纳继父。a
人也不能从权处理青少年怀孕的问题。其中一个权宜计就是堕胎。堕胎不但违反了上帝的律法,而且也扼杀了年轻母亲对自己骨肉的怜恤之情。(出埃及记20:13;21:22,23;诗篇139:14-16;参看约翰一书3:17。)这样做又怎能避免留下感情的疮疤呢?不少人认为让别人收养孩子是个比较人道的解决方法,可是这也可以为母亲和孩子带来感情的创伤。
因此,权宜之计绝对不能终止无父家庭的恶性循环。惟独人愿意彻底改变自己的思想、态度、行为和道德标准,目前家庭的不良趋势才有望完全扭转过来。单是动听的演说或广受欢迎的心理学,也不足以推动人作出这么全面的改变。人必须向上帝的话语圣经寻求帮助才行。毕竟,上帝才是家庭的创始者。(以弗所书3:14,15)因此,对于儿童的真正需要,他比任何人更了如指掌。
圣经原则有助家庭应付困境
圣经真的能够帮助单亲家庭的儿童吗?他们的困境已无法挽救吗?挽救方法是有的。本文开头引述的美国官方报告,列出了这些儿童所面对的许多问题。尽管报告的描述令人不安,但报告总结说:“虽然许多证据都一致表明,单亲家庭的儿童面对较多问题,可是研究也显示,大多数有这个背景的孩子都能够正常地成长。”不错,即使家里少了父亲,不良后果仍然是可以消除或显著地减少的。人要是运用圣经原则去养育孩子,情况就更乐观了。
要做到这点,单亲家长必须付出很大努力才行。起初他们也许会感到独木难支。假如你也有这个感觉,你可以学习全心仰赖耶和华上帝。(箴言3:1,2)在圣经时代,有些基督徒妇女陷于各种苦况,例如寡居。论到这些妇女,圣经说:“实在是寡妇而赤贫无靠的人寄望上帝,日夜恒常恳切祈求祷告。”(提摩太前书5:5)要记得,耶和华把自己描述为“孤儿的父”。(诗篇68:5)因此,你可以确信,上帝会支持那些敬畏他的妇女,并祝福她们在养育儿女方面的努力。
单亲家长必须经常跟儿女主持家庭圣经研究,这对于他们长大成为平衡、成熟的成年人十分重要。(申命记6:6-9)耶和华见证人当中的不少单亲家长,也运用一些专为年轻人而出版的圣经书刊,例如《青年人所提出的问题——有实效的答案》。b书中的资料有助年轻人养成崇高的道德标准,以免重蹈父母的覆辙。随着孩子对耶和华上帝的认识日益加深,他们自然意识到有一位天父深深关注他们。(诗篇27:10)这有助他们克服被弃的感觉。一个英国少女的父母离异,她说:“在整件事上,妈妈帮助我看出祷告和全心仰赖耶和华的确很重要。由于这缘故,我们能够应付这个困境。”
维系亲子关系
圣经清楚表明,孩子要尊重母亲和 父亲。(出埃及记20:12)即使夫妻仳离,父亲和儿女的关系不会因此就终止的。虽然前夫不再住在家里,但儿女仍然能够与他享有父子或父女的温情,这对于儿女也有好处。c可是,做母亲的也许仍然对前夫心怀怨怼,讨厌对方跟儿女还有联系,她可以怎样克服这种感觉呢?
圣经提出了这个优良的劝告:“你要小心不可让忿怒激动你,……你要小心,不可转向罪孽。”(约伯记36:18-21,《圣经新译本》)诚然,为一个伤害了你、抛弃了你的人说好话并不容易。可是,请抚心自问:“如果女儿常常听到爸爸的坏话,她能够信任男子吗?如果儿子常常这样受到责备:‘你简直跟你爸爸一样坏!’他能够养成稳重的品格和男子气概吗?如果孩子受到教导藐视父亲或完全不得跟他见面,他们能够对权威养成健康的看法吗?”削弱儿女与父亲的关系显然会造成不利的后果。
你也许会感到意外的是,圣经其实并不谴责义愤。圣经说:“你们发烈怒,却不要犯罪。”(以弗所书4:26)人发怒不是罪,可是,人受到“烈怒、愤怒、恶念、诋毁”所控制,这就是罪了。(歌罗西书3:8)因此,要避免在儿女面前痛骂他们的父亲。你如果须要吐吐苦水,可以听从圣经的建议,向别人倾诉心中的“忧虑”,而倾诉对象可以是个你信任的朋友,却不该是你的儿女。(箴言12:25)要尽力保持积极的态度,避免缅怀过去。(传道书7:10)这样做有助你消减心中的怒气。
最后,要紧记圣经吩咐孩子要尊重父亲,即使爸爸并没有立下好榜样。(以弗所书6:2,3)因此,要帮助儿女从客观的角度去看父亲的缺点。一个在破裂家庭里长大的年轻女子说:“由于我客观地去看爸爸,把他视为一个会犯错、不完美的人,最后,我能够接纳他。”事实上,你鼓励儿女尊重父亲,其实也正帮助他们尊重你 身为家长的权威!
此外,也要在你和儿女之间分清界线,这样做非常重要。他们仍然在“母亲的法则”下。(箴言1:8)母亲如果期望儿子负起一家之主的责任,这对于儿子来说是个很大的重担。类似地,母亲如果期望女儿成为她们的知心密友,女儿也会有很大的压力。身为家长,你必须确保孩子知道你会照顾他们,而不是由他们来照顾你。(参看哥林多后书12:14。)这样,即使家庭状况并不理想,儿女仍然可以有安全感。
代替父亲的角色
假如父亲完全舍弃家人又怎样呢?专家指出,让孩子跟男性交往会有帮助。孩子要是得到叔叔或邻居的关注,这对孩子是好的。可是,他们如果在基督徒会众里跟男性享有健全的交谊,就会尤其得益。耶稣应许,基督徒会众是个予人扶持的家庭。——马可福音10:29,30。
在圣经时代,年轻的提摩太虽然有个不是信徒的父亲,却长大成为敬畏上帝的杰出青年。圣经把这功劳归给他的母亲和外祖母。(使徒行传16:1;提摩太后书1:1-5)此外,提摩太由于也跟使徒保罗这位基督徒男子交往,因而大大得益。保罗把提摩太称为他“在主里亲爱的、忠信的孩子”。(哥林多前书4:17)今日的情形也类似,耶和华见证人听从圣经的劝告,“看顾……孤儿寡妇”。(雅各书1:27)他们努力向没有父亲的孩子表现真挚、平衡的关注,借此“拯救……孤儿”。(约伯记29:12)一个称为安妮特的年轻女子表示,她在小时候得到一个基督徒长老的仁慈关怀。她说:“惟有他待我像父亲待孩子一样。”
终止恶性循环
人只要实践这些原则,就能够帮助无父儿童茁壮成长。这些孩子的童年虽然不幸,却仍然能够长大成平衡、有为的成年人,甚至成为仁爱忠信、勇于作出承担的父母。尽管这样,所谓“预防胜于治疗”,归根究底,惟独所有男女都在生活上实践圣经的原则,无父家庭的恶性循环才会终止。例如,人必须听从圣经的教训,避免在婚前发生性关系,并且紧守圣经为丈夫和妻子所定的标准。——哥林多前书6:9;以弗所书5:21-33。
现今许多儿童虽然与父亲住在一起,却仍然可说是没有父亲的。一位研究家庭问题的专家指出:“现今儿童面对的最大问题是,……他们与父母共叙的时间很少,而且也缺乏父母的关注。”上帝的话语毫不含糊地提出这方面的教训。圣经吩咐做父亲的要这样养育儿女:“要不断用耶和华的管教和思想规正,把他们抚养成人。”(以弗所书6:4;箴言24:27)只要父亲把圣经的劝告应用出来,儿女就不会害怕被遗弃了。
认为大部分人都会向圣经寻求帮助,这个想法合乎现实吗?并不合乎现实。(马太福音7:14)可是,耶和华见证人由于跟别人主持家庭圣经研究,这帮助了数以百万计的人享有快乐的家庭生活。d诚然,圣经警告说,由于人是不完美的,所有 夫妇都会经历“肉体上的患难”。(哥林多前书7:28)可是,真正尊重上帝话语的夫妇会设法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一遇上难题就离婚。无可否认的是,有时候基督徒考虑分居或甚至离婚也许是适当的。(马太福音5:32)然而,鉴于离婚可以对儿女造成不利的影响,这推使基督徒尽可能挽回自己的婚姻。
今天,你按照圣经的教训生活,不但能使你享有较愉快的家庭生活,甚至可以使你和你的家人永远活下去!耶稣说:“他们不断吸收知识,认识你这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就可以有永远的生命。”(约翰福音17:3)要研读上帝的话语,并把其中的劝告实践出来,这样,你的家庭就有机会保持团结、快乐,直到永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