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核战——威胁犹在?
    警醒!2004年 | 3月8日
    • 核战——威胁犹在?

      《警醒!》日本撰稿员来稿

      “每个有思想的人都为核战忧心忡忡;每个科技发达的国家都为核战部署。每个人都看出卷入核战是愚蠢之举;每个国家都有堂而皇之的借口。”——天文学家卡尔·萨甘

      1945年8月6日,一架美国军用飞机向日本广岛投放了一枚原子弹,片刻间无数生命财产化为灰烬。这是战争中使用的第一枚原子弹。爆炸过后,方圆13平方公里的广岛市区几乎夷为平地,超过三分之二的建筑物被毁。市内34万3000名居民中,至少7万人死亡,6万9000人受伤。三天之后,第二枚原子弹落在长崎,导致3万9000人死亡,2万5000人受伤,市内大约一半建筑物损毁。人类历史上从未使用过威力如此强大的武器。世界从此改变,进入核子时代。几年之后,美国、前苏联、英国、法国和中国又研制出更具破坏力的氢弹。

      共产国家和非共产国家之间的冷战,刺激了超级核子武器及其运载系统的发展。当洲际弹道导弹问世时,整个世界陷入恐慌。这种导弹能够在几分钟而非几小时之内,向5600公里开外的目标国家发动核子攻击。一艘潜艇装载的核子导弹就足以炸毁192个分布在不同地区的目标。据估计,当时的核武库里贮备了多达5万个核弹头!冷战期间,人类处于核子大决战的边缘,这会是一场没有胜利者,只有失败者的战争。

      冷战结束

      20世纪70年代,冷战的紧张局势趋于缓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说,“缓和的趋势体现在两次‘战略军备限制谈判’。在谈判中,两个超级大国就反弹道导弹,以及能够装载核武器的战略导弹的使用作出限制”。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冷战逐渐缓和,冷战终于结束。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一份报告称,“冷战的结束给人们带来了希望,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经年累月的核军备竞赛及对抗有望偃旗息鼓”。核裁军的努力取得了成果,近年来拆毁了数百个核武库。1991年,美苏签署《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条约不仅首次要求两个核子超级大国限制生产战略核弹头,还要求两国把已经部署的战略核弹头分别削减至6000枚。2001年底,美国和俄罗斯声称均已遵从条约要求,把战略核弹头削减至议定数目。在2002年签署的《莫斯科条约》中,双方就进一步削减核武器达成协议。条约规定,双方须要在今后十年,把战略核弹头分别削减为1700枚到2200枚。

      尽管这样,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说:“核战的威胁依旧存在,值此关头,我们切不可疏忽大意。”他补充说:“21世纪初期,核冲突爆发的可能性依然是人类面临的严峻现实。”广岛、长崎经历的灾难惨绝人寰,令人遗憾的是,一场比这惨剧更严重的核子灾难仍在威胁着我们。是谁在威胁着人类社会?更重要的是,核子灾难是无可避免的吗?

  • 核战——谁造成威胁?
    警醒!2004年 | 3月8日
    • 核战——谁造成威胁?

      “一场核子大决战导致人类灭绝,这个可能性绝非耸人听闻。即使在冷战已经结束十余年后的今天,……这个可能性依然存在。”——美国前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沃森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詹姆斯·布莱特

      1991年冷战结束时,著名的末日时钟的分针被拨回到“午夜”前17分钟。末日时钟的图片刊载在《原子科学家公报》的封面上,象征世界距离核战爆发(午夜12时)的远近。自1947年设立末日时钟以来,这是分针距离午夜最远的一次。然而,自那时起,分针再次前移。例如,2002年2月,时钟的时间被拨至午夜前7分钟,这是自冷战结束后分针第三次前移。

      为什么这本科学杂志的出版者觉得有必要把时钟往前拨呢?为什么他们觉得核战威胁依然存在?究竟是谁对和平构成威胁?

      “削减核武”秘诀

      《原子科学家公报》指出:“世上仍有3万1000多枚核武器,其中百分之95在美国和俄罗斯手中,1万6000多枚一触即发。”有些人可能留意到,现有核弹头的数目似有矛盾之处。两个核超级大国不是声称,他们已把核弹头的数目分别削减至6000枚吗?

      让我们看看所谓“削减核武”秘诀。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一份报告说:“6000枚记录在案的核弹头,是依照两国在《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中达成协议的特殊统计方法 计算出来的。除此之外,两国还会保留几千枚战术武器和后备武器。”(斜体本刊自排)据《原子科学家公报》披露:“美国没有拆卸许多从现役库存中撤走的核弹头,只是把它放置在后备库存中。(后备库存里本来就已贮存了大约5000枚核弹头。)”

      这就是说,除了后备库存里本有的几千枚蓄势待发的战略核武器外 ——这些核武器能够从一个洲直接发射到另一个洲 ——还有用于打击近距离目标的战术核武器,以及几千枚其他种类的核弹头。毫无疑问,两个核超级大国的核武库中,依然贮存着足以把全世界摧毁好几次的核武器!贮存如此巨量的危险武器造成另一个威胁——核弹的意外发射。

      意外触发的核战

      上文引述的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和詹姆斯·布莱特说:“美国的核力量一直都是受‘警报触动发射战略’所支配的。”这意味着什么呢?他们解释说:“一旦俄罗斯的核弹头发射到空中,我们的核弹头随时处于待发状态。根据这个战略,从接到俄罗斯导弹袭击的第一次警报,到我们把导弹发射出去,其间,最多不会超出15分钟。”据一位前美国战略核导弹发射负责人称,“事实上,所有陆上导弹都处于待发状态,两分钟之内就能发射出去”。

      这种一触即发的警戒状态相当危险,如果警报出错,就会导致核导弹的意外发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一篇文章称,“美国进行核训练时,不只一次错误传达发射导弹指令的情况”。类似的错误警报在俄罗斯也曾发生。1995年,挪威发射一枚气象研究火箭,错误警报导致俄罗斯总统启动了核导弹的发射程序。

      核导弹待发战略给决策者带来极大压力。在过去几次事故中,幸而指挥官们意识到警报有误,核战才得以避免。一位研究者谈到1979年的一次事故,说:“当时阻止美国导弹发射的是我们的预警卫星,卫星显示空中并没有苏联的导弹。”可是,随着时间过去,这些预警卫星系统渐渐老化。“俄罗斯的预警卫星大都已停止运作,或者脱离了原本设定的轨道。”研究人员和分析家对此非常关注。正如一位美国退役海军中将所言:“今天,由于误解、滥用权威或事故而导致抢先打击,或导弹发射的可能性比过去丝毫没有减少。”

      核俱乐部的新成员

      尽管拥有核武库的主要是两个核超级大国,中国、法国、英国等也是核强国。这些声称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被称作核俱乐部。最近,核俱乐部接收了两名新成员:印度和巴基斯坦。除了这些国家之外,据称还有几个国家在谋求甚或已经拥有核武器,以色列是其中之一。

      任何核俱乐部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冲突,包括两个新成员在内,都有可能引发核战。《原子科学家公报》指出:“自从古巴导弹危机以来,印巴危机……比任何其他两国间冲突引发核战的可能性更大。”2002年初的紧张局势叫许多人看出,核弹袭击随时可能发生。

      除此之外,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研制,也有可能触发核弹的使用。《纽约时报》在评论一份五角大楼秘密报告时说:“使用核武器去摧毁敌方生化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贮备,可能已被纳入美国核政策之内。”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的恐怖袭击,叫世界意识到另一个核子威胁。许多人相信,恐怖组织正努力研制核武器,说不定已经研制成功。这些可能性存在吗?

      恐怖分子和“核废料炸弹”

      用黑市上买来的材料能够制造出核弹吗?据《时代》杂志称,答案是肯定的。杂志就一个旨在防止核武恐怖主义的小组作了报道。到目前为止,这个小组已经用“普通电子产品商店里买到的技术,以及黑市上出售的核燃料组合出多枚”自制炸弹。

      核裁军以及核武器拆卸增加了核盗窃的可能。《时代》杂志说:“利令智昏之徒突破俄军重重警戒,窃走导弹、轰炸机、潜水艇上的几千枚核武器,运到安全系数低得多的贮存地点囤积起来。野心勃勃的恐怖分子自然对此垂涎欲滴。”如果一小撮人获得拆卸下来的核武器零件,并把零件组合起来,这个组织很快就会跻身核俱乐部!

      《和平》杂志断言,加入核俱乐部甚至不需要组合炸弹,只需掌握足量的可裂变铀元素或钚元素即可。杂志声称:“拥有现代武器级铀元素的恐怖分子,只需把一半量的铀元素砸在另一半上,就很可能引发爆炸。”这需要多少浓缩铀呢?杂志说,“3公斤足矣”。1994年捷克共和国拘捕了一些走私者,从他们手中没收可用于制造武器的核材料,差不多就有这个数量。

      核废料还可以用于另一种形式的核装备。《美国旁观者》杂志说:“专家们最担忧的,是放射性废料与常规爆炸物的致命组合。”这种放射性散布装置构成的武器称为核废料武器或核废料炸弹。这种武器有多危险呢?《国际先驱论坛朝日新闻》解释说,核废料炸弹使用“常规烈性炸药去散布高度放射性物质,目的不是用爆炸和热浪摧毁目标,而是毒害目标人群。这些放射性物质使人患上辐射病,或在痛苦中缓慢死亡”。尽管有人说使用唾手可得的核废料不会造成多少危害,不过许多人还是为黑市上流通的浓缩核材料,担忧不已。最近一次世界调查表明,百分之60以上的被访者觉得,今后十年间可能出现核武恐怖主义。

      毫无疑问,核战确实威胁着世界。英国《卫报》周刊2003年1月16-22日刊评论:“自从冷战的黑暗日子之后,美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可能使用核武器。……美国正在逐步降低核战的门槛。”因此,我们有理由问:核战可以避免吗?人有没有希望生活在一个不受核子威胁的世界里?下一篇文章会讨论这些问题。

      [第22页的附栏]

      第二个核子时代?

      专栏作家比尔·凯勒(现任《纽约时报》执行编辑)在《纽约时报杂志》(周刊)中表示,各国已进入第二个核子时代。第一个核子时代结束于1994年1月,当时乌克兰同意放弃从前苏联继承得来的核武器。凯勒为何认为有第二个核子时代呢?

      凯勒写道:“1998年,印度新当选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政府引爆了五个核装置,拉贾斯坦尼沙漠地下的一声巨响宣告了第二个核子时代的来临。两周之后巴基斯坦依样效尤。”这些试验如何有别于前一个核子时代的试验?“这些核武器都设置了具体的打击目标。”

      那么,核俱乐部多添两个活跃的成员之后,世界是否更安全了呢?凯勒继续论道:“世界每增加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核国卷入战争的可能性就倍增。”——“迫在眉睫”,《纽约时报杂志》2003年5月4日刊,第50页。

      北朝鲜传来的消息令局势更加复杂化:北朝鲜可能拥有“足量的钚元素,可以在极短时间内生产出六个新的核弹。……朝鲜将会成功地生产出新的核武器,也许甚至试验其中一枚以证明它的成功。这个风险每天都在增加”。——《纽约时报》2003年7月18日刊。

  • 核战——可以避免吗?
    警醒!2004年 | 3月8日
    • 核战——可以避免吗?

      “他们必像羊群找到牧草一样安然躺卧,不用受怕担惊。”——西番雅书3:13

      人人都渴望生活在一个不受核战威胁的世界里,但是世界现状不容乐观。《卫报》周刊评论:“对于核武器的控制、削减并最终销毁,美国及国际社会均未予以足够的重视。”

      有些人留意到,各国确实为此付出了努力。例如,据估计,单单美国在防止核战方面,一年就花费了22亿美元。这不是一笔小数目。然而,同一国家在准备核战方面每年要花费270亿美元。这个事实令许多人义愤填膺。

      那么,人是否可以指望和平条约呢?这些条约是和平希望的来源吗?

      核军备控制条约

      自从核弹开始使用,各国已经签署了一系列旨在控制或限制核武器的条约,其中包括《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战略军备限制谈判”、《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以及《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这些条约和谈判在消除核战威胁方面有没有起了作用?

      任何条约的履行都有赖于立约各方谨守诺言。举例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于1970年订立,到2000年12月已有187个国家同意遵行。条约的成功有赖于签约各国共同努力,无论这些国家是否拥有核武器。条约不仅禁止没有核武器的国家建立核武器库或取得核武器,也要求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努力销毁本国的核武器。这条约起了作用吗?在一份名为“关注核武器”的文件中,凯里·萨布利特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当然不是绝对可靠的,但它确能有效防止签约各国,把国际原子能机构防护协议规定内的民用核技术、核设施移作他用。”

      萨布利特指出,尽管条约起到一定的作用,“它未能……有效阻止某些国家谋求核武器,其中一些国家还达到了目的”。萨布利特指出,就算这些国家已经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上签了字,他们完全可以利用国际原子能机构防护协议规定之外的设施,秘密发展核武器。任何条约的生效都取决于立约方的诚信,我们可以不假思索地接受人的承诺吗?看看人类历史,答案不言自明。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