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战威胁消除了?警醒!1999年 | 8月22日
-
-
核战威胁消除了?
过去四十多年来,世人一直惶恐不安,生怕核子大战随时爆发。不料,柏林围墙在1989年倒塌了,随后苏联的共产主义政体也崩溃了。过不多久,两个超级大国就达成协议,彼此不再把导弹指向对方。核子“大决战”的威胁似乎消除了。或者至少可以说,这场决战将延缓爆发。世人苦苦等待多年,终于可以舒一口气了。
话虽如此,许多专家都认为,人们未免高兴得太早了。1998年,《原子科学家公报》的著名末日时钟给拨快了5分钟,离半夜12点只差9分钟。a由此可见,核战的威胁并没有消失,仍然压在人类心头。真的,世界的景象改变了。在限制核武器的问题上,两个超级强国打破了僵局,不再相持不下。不过,如今已有好几个 国家拥有核武器力量!有些科学家担心,恐怖分子迟早会把放射性材料弄到手,然后草草造出个原子弹来。
尽管美国和俄罗斯已大幅度裁减军备,双方还是储藏着惊人数量的核弹头。一个称为核政策委员会的研究小组指出,目前约有五千件核武器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研究小组的报告声称:“在目前的形势下,如果任何一方下令发射武器,不出几分钟,就可能有4000个[洲际弹道导弹]弹头(每一方2000个)即将落在攻击目标上。接下来,还可能有1000个[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弹头快要击中目标。”
美俄双方都拥有大量核武器,万一有什么差错,那可不得了。此外,谁也不敢肯定,双方会不会别有作战预谋。知名的俄裔战略家弗拉基米尔·别洛乌斯警戒说:“事情的发展可能跟政治领袖的主观愿望相悖,一次重大的意外足以造成翻天覆地的灾难,使全世界陷入热核战争之中。”冷战也许结束了,但核子浩劫的威胁依旧存在。威胁到底多大?有没有希望把地球上的核武器彻底清除呢?接续的文章会探讨这些问题。
-
-
核战威胁——丝毫未减警醒!1999年 | 8月22日
-
-
核战威胁——丝毫未减
“超级武器日益扩散,使这个行星面临危局,形势千钧一发。”——《临界质量》,威廉·伯罗斯、罗伯特·温德勒姆合著。
1995年1月25日破晓时分,俄罗斯北面的预警雷达网上突然显出不祥的光点。原来一枚火箭在挪威对开的海面上发射升空!雷达操纵员急忙通知莫斯科当局,可能有核弹射进俄罗斯境内。不出几分钟,俄罗斯总统就收到一个配备电子装置的小提箱。通过小提箱的设备,总统可以即时下令发射核武器,对敌人进行反击,拼个死活。看来,一场全面核战转瞬间就要发动了。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幸好莫斯科当局能够保持头脑冷静。领导层看出,火箭的轨道对俄罗斯并没有构成威胁。他们事后获知,发射火箭的目的是要把研究气象的仪器送上太空。虽然当局化险为夷,《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文章却评论:“在这个核子时代,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不时出现,上述的形势就是个典型例子。这个事例足以表明,虽然两个超级大国名义上不再对峙,但在冷战时期一直处于高度戒备状态的核武发射装置,到现在还是一触即发的。万一有什么差错,就会生灵涂炭了。”
一触即发
过去几十年来,前苏联和美国一直采取核战威慑战略,也就是所谓的“确保同归于尽”战略。美苏双方所用的策略主要有两个,其中一着就是发射警告。警告发出以后,双方都不敢轻举妄动,因为大家深知,只要任何一方发动进攻,在攻击弹头击中目标之前,敌人就会全力回击,进行大规模的报复行动。另一着是发射进攻。这是指,即使敌人的弹头击中目标,本国也有能力进行全面反击。
如今冷战行动缓和了,但世人还是岌岌不可终日,惟恐核战一旦爆发,全人类就准会同归于尽。诚然,美俄两国都大大削减了核武器的存量。有些人声称,核武器的存量已经减了一半。不过,美俄两国还是储藏着许许多多的核弹头。由此可见,核武器意外发射,或未经批准就发射的可能依旧存在。两个大国仍然担心,对方会先发制人。虽然这样的情况似乎不大可能发生,但双方还是放心不下。美国和俄罗斯都有大批导弹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
1994年,美国和俄罗斯达成了协议,彼此不再把战略导弹指向对方。《科学美国人》评论:“虽然大家都欢迎对方改变姿态,但从军事观点看,这样的改变根本没有什么意义可言。导弹司令只需几秒钟,就可以给制导系统的电脑重新装上目标位标器,把导弹瞄准对方。”
新武器即将问世?
值得注意的是,核武器的研制工作仍继续进行。比方说,美国每年拨给研制核武器的预算约莫是45亿 美元!1997年,《多伦多星报》报道:“说起来好像矛盾,为了保养现有的核武器装置,美国目前所花的金钱竟然比冷战时期要多,其中有部分开支是指定拨作‘不可告人’的计划用的。批评家认为,这些计划足以引发另一场全球军备竞赛。”
且举例说明。美国政府动用了亿万美元去推行所谓的储备武器管理及保养计划。这个计划激起了很大的争议。尽管美国政府公开声称,计划的宗旨在于保养现有的核武器,批评家却认为,背后别有用心。《原子科学家公报》报道:“[当局]打算除旧布新,精益求精,不只要延长核武器的寿命,……还要‘改进’核武器的性能。”
1997年,发展B-61型核弹的消息轰动全球。这种核弹能够穿过地面,在地面下爆炸,对地面下的指挥所、工厂和实验室能够造成巨大破坏。赞成发展B-61型核弹的人硬说,这不过是把旧型核弹改头换面罢了。反对者却一口咬定,这是新型核弹。他们指责美国政府食言,因为政府首脑曾信誓旦旦地保证,不会发展新一代的核武器。
不管孰是孰非,请留意普林斯顿大学的原子核物理学家特德·泰勒的评论:“我相当肯定,俄罗斯、法国、德国和其他国家也有研究计划在进行中,跟目前(在美国)进行的大同小异。我敢说,我们从事的研究项目当中,有的项目将领导世界迈向另一场军备竞赛。”批评家也声称,设计武器的专家正积极劝说政府当局制定研究计划,发展新一代的武器。这些资深的科学家力主恢复研制武器的工作,背后也许别有隐情,可能是自尊心作祟、威信下降、手头拮据的缘故。
新近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此外,世界的政治阵营也改变了。传统的核俱乐部是由五个国家组成的:英国、中国、法国、俄罗斯和美国。可是,众所周知,其他国家也各自发展核武器。有人担心,印度和巴基斯坦最近进行的核试验,可会在东南亚触发一场激烈的军备竞赛。据闻下列国家也在秘密生产核武器:阿尔及利亚、伊朗、伊拉克和北韩。《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在1970年正式生效,虽然已有一百八十多个国家签署,但有几个强国到现在还不肯动笔。这些国家疑有发展核武器的野心,所以迟迟不愿签署。
《亚洲新闻》报道:“核扩散专家依然认为,真正的威胁在于,越来越多国家想要逞强,这些国家的领导人一心要拥有核武器。”不同的观察家都觉得,《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根本起不了阻遏作用。有些国家的政府虽然签署了条约,却罔顾处罚,务要得到所需的技术和材料去暗地里发展核武器。美国国防情报局局长詹姆斯·克拉珀预计:“到下个世纪初,许多国家都有能力制造核武器,还有本事给本土生产的导弹装上[化学、生物或核]弹头。”
面对禁止核试验的压力,不是所有国家都乖乖的屈服的。1996年,政客向多个国家的领导人进行游说,促请他们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当时《亚洲新闻》发表了以下的社论:“美国人和欧洲人当然可以振振有辞地宣传禁试主义,因为他们已经做够了核爆炸试验,已经掌握了充足的数据。”
偷运核材料与恐怖主义
有些人担心,万一恐怖组织把核武器弄到手,那可不得了。但求达到目的,恐怖分子可能不惜引爆手上的核武器,或至少威胁要引爆。其他人也有类似的恐惧,他们担心犯罪团伙会利用手上的放射性材料,威胁政府或某大机构交出巨款。《科学美国人》所载的一篇文章说:“讹诈分子可以轻易博得有关当局的信任。他们先把核材料样品交给有关当局分析,然后要挟对方。为了迫使有关当局答应自己的要求,讹诈分子不是扬言要污染空气或水源,就是威胁要引爆小型核武器。”执法机关不止一次揭发了偷运核材料的阴谋。所以,大众更加有理由担心,流氓团伙可能会想方设法制造核武器。
在某些分析家看来,偷运核材料只是小事,用不着大惊小怪。他们声称,核材料的交易额根本微不足道,除了少数例外,走私分子偷运的核材料大多不符合质量标准,不能用来制造核武器。不过,《科学美国人》却提醒读者:“不管什么类型的非法买卖,当局所能揭发的只是冰山的一角而已。核材料的黑市交易也一样,没有理由是例外的。……认为有关当局堵截了八成以上的非法核买卖,其实是自欺欺人。此外,核材料一旦漏出放射线,即使是少量,也可以造成弥天大祸。”
据估计,制造一个核弹需要3至25公斤的浓缩铀,或1至8公斤的武器级钚。实际需要多少当然是严禁泄露的国防机密。一个标准的铝制汽水罐可以装上约莫7公斤的钚,叫走私分子雀跃不已。反应堆级钚比武器级的更容易得到。有些人认为,反应堆级钚也可以用来制造核弹,虽然威力稍逊一筹,但仍可以造成相当大的破坏。专家纷纷指责有关当局对储存的放射性材料疏于防范。如果专家的话是真的,不法之徒就可以轻易把这些材料弄到手了,比一般人所想象的来得容易。俄罗斯一个官员米哈伊尔·库利克嘲讽说:“马铃薯的防盗措施可能比放射性材料的防范措施严密得多。”
很明显,核武器正威胁着全人类。世人就像达摩克勒斯一样,头上悬挂着一把利剑,随时都有杀身之祸。这样的威胁可望解除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