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守》95 10/15 3-4页
  • 畏惧——是敌是友?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畏惧——是敌是友?
  •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95年
  • 相似资料
  • 何以我们应当敬畏上帝?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89年
  • 畏惧上帝——能使你得益吗?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88年
  • 要培养敬畏耶和华的心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2001年
  • 畏惧
    洞悉圣经(下册)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95年
《守》95 10/15 3-4页

畏惧——是敌是友?

“我想过怎样死才好这个问题。可以有选择的话,我不想死在枪下。不过,万一真是这样,最好子弹射中脑袋,那我就会立即死去了。”

以上是一名14岁女孩对《洛杉矶时报》记者所说的话。当时记者就日来发生的多桩凶杀案——青年杀死成年人及其他青年——访问一些学生。该篇报道的标题是,“世界充满畏惧”。

你必定留意到许多人活在恐惧之中。他们害怕什么?我们很难一一详述。但你可以参阅接着的附框,看看能否找到你的朋友和邻人所害怕的事。这个附框录自《新闻周刊》1993年11月22日刊。该周刊对“758名年龄在10岁至17岁之间的儿童,以及他们的父母”作了一项问卷调查,附框所示就是问卷调查的结果。

如果这批青少年在现今接受访问,他们可能会提出更多惧怕的理由,诸如地震等等。1994年1月洛杉矶发生灾难性的地震之后,《时代》周刊报道说:“创伤后压迫症的症状包括,无法控制往事在脑海中重现、噩梦、过度敏感及对自己无法控制一生的际遇感到恼怒。”一个决定搬出灾区的商人说:“损失算不得什么,随之而来的恐惧才要命。你连下楼睡觉也要穿上鞋子。你无法入睡,每个晚上眼巴巴地坐着等候地震再来。真受不了。”

“一连串灾难事件之后,日本人人提心吊胆,”1995年4月11日东京寄出的一项报道以此为题。这篇报道说:“神经毒气事件……对日本人的心理打击至为重大。它只是最近一连串灾难事件之一而已,这些事件凑合起来,令人对未来感到惶恐不安。……日本的街道一度以日夜都安全著称,但现在人们已感到不安全了。”恐惧并不是惟独年长的人才有的感觉。“[成城大学的]石川教授说,年轻人时常对未来缺乏清晰的概念,在他们当中,……焦虑……尤其显著。”

证据显示,“一次使人难以承受的恐慌足以改变脑子的化学成分,以致身体变得反应过敏,动不动就分泌大量肾上腺素,甚至几十年后仍受到影响。”科学家设法了解人脑怎样分析令人恐慌的情势,怎样评估每个细节,然后生出恐惧来。约瑟夫·勒杜教授写道:“生物通过各神经途径获知什么情况会令他感到恐惧;我们一旦明白这些神经途径怎样发挥作用,就有希望可以进一步了解这种记忆形式的一般机制。”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会对促成恐惧的化学或神经原理感兴趣。我们想知道的是一些现实问题的答案,例如,为什么我们会害怕?我们应当有什么反应?畏惧总是不好的吗?

你也许会同意,畏惧有时可能对你有好处。举个例,有一次你很晚才回家。你记得离家之前已把门关好,可是回来后竟发觉门是半掩的。从窗户望进去,你看见黑影幢幢。很快你就察出有点不对劲,也许房子里面有个小偷或手持利器的歹徒。

如果你直觉地惧怕这类情况,就不致贸然闯进危险的境地。恐惧可能促使你在面对可能造成危险的情况之前,采取防范措施或向人求助。我们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提醒你留意高电压的告示;电台宣布风暴迫近的消息;在熙来攘往的路上,你驾驶的汽车发出刺耳的噪音。

在某些情况下,畏惧之感是个不折不扣的朋友。这种感觉能帮助我们保护自己,或行事小心明智。然而你也清楚知道,经常而强烈的恐惧却绝非朋友。它是个敌人,使人呼吸急速、心悸、晕眩、战栗、恶心、感到孤立无援。

最令你感兴趣的也许是,圣经明确地指出,地上种种令人恐慌的发展和强烈的恐惧其实将我们这个时代标明出来。何以是这样?这对你的生活和想法应有什么影响?此外,何以从圣经的观点看来,有一种恒常的畏惧是对我们特别有益的?让我们看看原因是什么。

[第3页的附栏]

有人问及成年人和儿童,什么是他们和家人最关注的事,他们说最害怕的是:

儿童父母

56% 家人受暴力罪行所伤73%

53% 家里有成年人失业60%

43% 没有钱购买食物47%

51% 没有钱看医生61%

47% 没有钱租房子50%

38% 家庭有成员染上毒瘾57%

38% 家庭破裂33%

资料来源:《新闻周刊》1993年11月22日刊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