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进行救援警醒!1987年 | 9月8日
-
-
世界进行救援
《儆醒!》杂志驻南非通讯员报道
“世界的最大灾祸之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蹂躏欧洲以来,这是打击地球的最大灾祸。”作家们分别对非洲近年的饥荒作出这样的描述。
“仅在一年之内,”《新闻周刊》声称,“已有100万埃塞俄比亚人和50万苏丹人死亡。”莫桑比克据报已有10万人死去;在目前,查德每月有1,000人死亡。
世界已设法进行救援,但对无数的非洲人来说,营救已经太迟了。在若干例子上,太迟的原因是当地官员对饥荒的程度秘而不宣。漠视人民的饥饿乃是苏丹政府在1985年被推翻的原因之一。
1984年3月,埃塞俄比亚吁请世界给予45万吨谷物作紧急救援。这个数字并非夸大,因为实际的需要倍于此数。可是联合国和属下的各国却不予理会。给予援助的谷物不及10万吨,但同时世界谷物却有1亿9,000万吨剩余!使情况更加恶化的是,小量的粮食供应要等几个月才能运到,当时人民已纷纷饿死了。救济营里的死亡数字达到每日100人之多。
后来在1984年10月,英国电视队为了等候转机而滞留在埃塞俄比亚。他们利用这段时间探访救济营,并且把饥民饿死的情况摄入镜头。摄影师阿米恩(Mohammed Amin)说:“我在剪辑这部影片时,实在禁不住哭了起来。”
戏剧化的响应
影片在英国BCC电视台播出,并且在普世425个电视网重播。效果极富于戏剧化。愤怒的群众要求政府采取行动。流行音乐乐队利用他们的赚钱业务募捐善款,至今已筹得上亿美元!一切宣传的结果造成了前所未见的世界最大救济计划。
一船船的剩余谷物开始大量运入非洲。欧洲各政府合作空运粮食深入苏丹。更值得留意的是接力运粮往埃塞俄比亚高原之举。汉考克(Graham Hancock)在他所著的《埃塞俄比亚:饥饿的挑战》一书中描述亚的斯亚贝巴布尔机场的情景,说:“装载着紧急粮食救济品的俄国、美国、东德、英国和其他国家标志的飞机在停机坪上络绎不绝,……令人想到联合国的崇高原则突然实现了,我仿佛听见把刀打成犁头之声。”
救援虽然来迟了,但世界对非洲需求的响应据说已挽救了300万人的性命!然而,可悲的是,非洲依然缺少粮食。据近期报道所称,在埃塞俄比亚、苏丹和莫桑比克有千百万人正在挨饥抵饿。你也许纳罕:“为什么非洲不能在粮食方面自给自足呢?”甚至更重要的是,“什么才是真正的解决方法?”
[第18页的图片鸣谢]
(联合国)粮农组织图片
-
-
何以非洲在粮食上不能自给自足?警醒!1987年 | 9月8日
-
-
错误的建议?
建议是非洲所绝不缺少的东西。“说话若可以充饥,”BBC 电视台评论说,“非洲就会复元了。”在那里作咨询服务的外国人不下8万名之多。廷伯莱克声称:“向非洲提出建议已变成一项大企业,欧洲人和北美洲人开设的顾问公司为专家服务时间所索取的报酬高达18万美元一年。”
这些专家们提倡昂贵的耕植方法,需要的是高产量的种子、化学物质和重型机器。这意味到海外的供应者可以发展贸易;但对非洲农村的贫民却没有多大裨益。他们的计划首先照顾到生产输出海外赚钱的农作物的农场,然后轮到生产粮食卖给非洲较富裕的城市的农场。有些计划已证明效果不佳,有些则完全失败。《新闻周刊》解释,非洲的气候“有时过于恶劣,在亚洲顺利种植的高产量种子在这里并不合适。”同时,非洲土壤是脆弱的,新的耕植方法有时会毁坏农作物。
发展方面的援助?
海外各政府与援助机构提倡其他昂贵的发展计划。这些计划同样地“为他们自己的公司、顾问人员和经济带来利益”研究发展的《人民》杂志如此说。发展计划很富于吸引力,因为可使非洲各国看起来颇为现代化,而且它们受到巨量贷款所支持。实行这些计划有助于若干非洲政府使富裕的城市居民获得满足,而政府需要这些人的支持才能继续当权。于是,豪华的旅馆、大学、机场、高速公路、汽车、奢侈品纷纷出现于非洲城市中,但农村却被人忽略了。非洲的乡村农民为富裕的城市居民起了个绰号,它在施瓦希里语的原意是“平治汽车(Benz)部落”。
各项发展援助背后的慈善动机正受到许多人所怀疑。《饥荒:人为的灾难》一书的作者们声称:“这些援助绝不慈善,施与的各国其实占了便宜。……不论西方抑或东方,从给予援助所得的影响力和经济上的机会都是廉价买来的。”发展方面的援助已使非洲债台高筑,欠债达1,750亿美元之巨。
“二十年的‘发展’使非洲在1984年陷于绝境,”吉尔(Peter Gill)在《非洲在死亡中的一年》一书中说。吉尔认为,发展方面的援助乃是一种“赝品”。最需要援助的非洲贫农反倒得不到什么。“可是,”《生态学家》月刊解释说,“在大多数非洲国家中,农民占了全人口的百分之75-80,他们乃是非洲粮食生产的中坚分子。”
粮食援助?
粮食过剩经已成为富裕国家的沉重负担,因为存仓的代价甚高。美国的《外交》季刊以“一个充满谷物的世界”为题撰文哀叹说:“论到谷物,这真是古怪和痛苦的一年。电视纷纷播映非洲儿童的挨饿情形给我们看,但世界贮存的谷物却超过1亿9,000万吨——过剩的最高纪录。”
以廉价出售剩余谷物未必能造益非洲饥民。谷物有时落在贪婪的商人手上,或者政府收受之后将其卖出图利以帮助平衡预算。把剩余谷物运往非洲也影响到乡村农民的处境。“一个当地的生产者怎能与免费的外来粮食竞争呢?”《饥荒:人为的灾祸?》一书的作者问道。
非洲所产的传统粮食,例如小米和高粱栗,正迅速失去它们的流行性。但这些植物在抵抗干旱方面却比别种谷物为佳。城市居民已转移了品味,爱吃小麦和米——在非洲严酷的天气下难以种植的谷物。有些顾问蓄意鼓励人养成对海外粮食的爱好,因而使非洲更加倚赖输入的粮食。
漠视自耕的农民
许多农民像较早时候所引述的埃塞俄比亚的伊德里斯一样,需要的是种子和简单的农具。粮食援助的价值是有限的。正如中国有句格言说:“给人以鱼,可养他一日。教人打渔,可养他一生。”以一般而言,非洲农民并没有获得帮助在耕种方面成功,虽然有若干非洲国家可算例外。
自殖民地时代以来,非洲的最佳土地一向被用来生产可以输出赚钱的农作物。此外,当局也发展大规模的耕植计划以供应粮食给较富裕的城市。因此自耕农往往被迫放弃上好的土地和倚靠贫瘠的土地过活。由于要自谋生计,非洲农民遂不得不过度种植、过度放牧和斩伐太多树木,以致贫瘠的土地质素更加低落。非洲有巨量的土地现正转变成沙漠。
农民的处境也受到固定物价政策所伤害。非洲许多政府为了取悦城市居民而把农产品价格压至极低。据科学杂志《自然界》报道,这种政策“大大促成了农业衰退,结果使城市居民同样地饥饿,本来肥沃的非洲要依靠输入粮食过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