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重阴影罩雨林警醒!1997年 | 3月22日
-
-
“孤种难存”
亚马逊雨林的确引人入胜。九十年前,美国幽默作家马克·吐温形容这个雨林“景色迷人,气象万千。热带的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层出不穷,恍如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给这片辽阔的林地增添不少传奇色彩。鳄鱼、猴子逍遥自在,生活像在动物园内一样舒适安逸”。今天,雨林的景况急转直下,跟马克·吐温的风趣评论形成对比。但有一点他可能说对了,不消多久,林中大部分的动植物也许只能够在博物馆和动物园才可以看到。为什么呢?
很明显,主要原因在于人类滥伐雨林,把动植物群的天然栖息地破坏无遗。除了生境遭到大规模破坏以外,还有其他潜在因素,使不同种类的动植物有“孤种难存”之虞。在亚马逊的一些林区,表面看来动植物依然繁盛,但实则危机重重。不少专家认为,这些生物品种灭绝的趋势是无法制止的了。
另一个潜在因素就是生物与种群隔离。政府官员可能想保护生态,于是保留一小片森林,禁止人民砍伐,好让那儿的动植物能够活下去。不过,孤林的动植物到头来还是逃不过灭绝的厄运。《保护热带森林——国际急务》举例说明,面积不大的孤林为什么不能长久地养活林中众生。
热带种类的树木往往有雄性和雌性之分。如果要繁殖后代,这些树木就得借助蝙蝠,把雄性树木的花粉送到雌性树木的花朵去。除非雌雄树木之间的距离是蝙蝠飞行所及的,否则蝙蝠就不能提供传粉服务了。雌雄树木要是相距甚远,蝙蝠根本无法跨越这么大的距离。这个情况是很常见的,因为孤林往往给一大片焦土围住。报道指出,“这些树木终久不能繁殖后代,有绝种的危险,实际上是‘孤种难存’。”
在亚马逊的天然生境,生物群落唇齿相依,相互关系万缕千丝,树木和蝙蝠之间的联系不过是其中一种罢了。简单来说,亚马逊雨林有如一座深院大宅,为形形色色的住户提供膳宿,在林中栖息的生物种群不知凡几,彼此息息相关。为免磨肩擦背,雨林的住户各自分布不同的“楼层”;有的靠近地面,有的高踞树冠层。住户各有任务,昼夜工作——有的在白天,有的在黑夜。要是环境容许亚马逊的动植物群各尽所能,这个复杂的生物群落准会有条不紊地运作。
可是,亚马逊的生态系统(“生态”一词源自希腊语的伊科斯,意思是“家宅”)却很易受到破坏。人类糟蹋的物种即使是区区之数,小小干扰也足以动摇整个雨林群落,所有层次的物种都会引起阵阵反响。生态防护专家诺曼·迈尔斯估计,一种植物灭绝,最终会导致多达30种动物灭亡。反过来,既然热带树木大都靠动物播撒种子,人类如果把不同种类的动物铲除,也就连带把相关的树木灭绝了。(请参看“树鱼互相依存”这个附框。)动植物群的相互关系要是遭到破坏,情况就犹如孤立的林木一样,越来越多动植物变得“孤种难存”。
无伤大雅?
有些人觉得,只要伐林的面积不大就无伤大雅。他们认为,森林会迅速恢复元气,皆伐区(树木全被砍去的林区)会很快长出另一层青翠的草木。情形就像手指破了皮后,伤口会长出新的皮肤来一样,对吗?事实可不是这样。
真的,人如果让森林有充足的时间恢复元气,皆伐区当然会重新长出草木来。可是,重新长成的林木跟原先的茂密林木相去甚远;就像劣质的复印本,不可能跟清晰的正本相提并论。研究过亚马逊一片百年再生树林后,巴西植物学家伊玛·维埃拉发现,昔日茁壮生长的林木多达268种,今天只有65种仍然继续生长。这位植物学家还指出,比起以往,目前在那儿栖居的动物种类减少的比例也相去不远。有些人声称,伐林本身是不会把茂林弄成赤地的。但事实上,滥伐林木已经把亚马逊的部分林区变成拙劣的仿制品,跟原先的葱郁茂林简直判若云泥。
此外,林地面积虽小,砍伐树木之余,却往往连当地特有的植物、爬行动物和攀禽也一并消灭,这些动植物在别处是找不到的。比方说,在一块面积约1.7平方公里的热带林地,厄瓜多尔的研究人员发现了1025种植物。在这些品种当中,有250多种是当地独有的,在世界其他地方找不到。巴西生态学家罗热里奥·格里布尔说:“当地的一种特产就是花斑裸面的小绢猴。”这类小猴可爱迷人,看上去好像穿着白色的圆领运动衣一样。“小绢猴所余无几,惟独在亚马逊中部马瑙斯附近的一小片林地出没。可是,这块细小的栖息地一旦遭受破坏,”格里布尔博士说,“小绢猴就会永远绝迹。”皆伐区面积虽小,造成的损失却极其浩大。
把“地毯”卷起
人类肆意滥伐林木,给亚马逊雨林投上重重阴影,情况令人担心。道路建筑商、伐木工人、矿工和其他人士不断采伐林木,犹如把绿茸茸的地毯卷起一样,露出光溜溜的土地。一眨眼工夫,他们就把整个生态系统破坏无遗了。
至于巴西的森林每年遭到多少破坏,有关方面仍然就确切数字争辩不休。据保守估计,受破坏的林地每年多达3万6000平方公里。在亚马逊雨林,被摧毁的林区合计起来可能超过百分之10,面积比德国还要大。巴西一份著名的新闻周刊《阅读》报道,1995年,由于农夫刀耕火种,全国各地发生了大约4万场森林火灾,比前一年增加了四倍。《阅读》告诫读者,人类这么着力把雨林付之一炬,结果可想而知,亚马逊的不同林区恍如“葱翠边际上的一片火海”。
物种日减——那又有什么关系?
有些人问:“生物种类不知凡几,我们需要这么多干吗?”哈佛大学的生态防护专家爱德华·威尔逊认为,人类实在很需要这么多种类的生物。“既然我们要倚赖生态系统所起的作用去净化水源,给土壤施肥,并制造我们所呼吸的空气,”威尔逊说,“生物种类多样性显然有其好处,我们不该肆意破坏。”《人类、植物与专利权》一书指出:“植物种类繁富多姿跟人类的存亡有直接关系:植物在,人在;植物亡,人亡。”
滥伐林木不但危害栖林动物,还扰乱土著居民的生活。可是,这些不利的后果却远远不及物种消亡所造成的影响那么深远、严重。(参阅“人为因素”这个附框。)森林的面积要是日渐缩小,你多少都会受影响。请想想:莫桑比克一个农夫在切割木薯根茎,乌兹别克一个母亲在服用避孕药片,萨拉热窝一个受伤的男孩接受吗啡注射,纽约一家商店的顾客在细嗅一种外国香水。正如帕诺斯研究所指出,这些人所用的产品都是从热带森林的植物提取出来的。事实上,现有的森林物资能够造益全世界的人民——包括你在内。
-
-
重重阴影罩雨林警醒!1997年 | 3月22日
-
-
人为因素
人类干扰生态系统,滥伐雨林,不但危及动植物的生命,就连自己也伤害了。巴西的亚马逊雨林一度有500万印第安人聚居, 目前只剩下30万左右。这些存留下来的土著一直跟森林的天然环境和谐共存。伐木工人、淘金者和其他人川流不息地来到森林活动,扰乱了印第安人的安宁生活。在他们大部分人眼中,印第安人是“开发雨林的障碍”。
除印第安人外,还有一族粗壮的混血儿,他们混杂了印第安人和白人的血统。大约100年前,他们的祖先在亚马逊河流域定居。这个混血儿部落沿河居住,在支柱上盖棚屋栖身。他们也许从没听过“生态学”这个语词,却懂得善用森林物资,靠当地土产过活。现在新移民纷纷涌进森林,扰乱了他们的起居。
目前约有200万人在亚马逊森林谋生,他们包括采坚果工人、采橡胶工人、渔民和其他土著部落。这些人的生活随森林的循环、河水的涨落节奏而变化,彼此和谐共存。但他们的前途实难预卜。不少人认为,保护森林的计划有必要扩大,除了保护红木树和海牛以外,还要保障森林居民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