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科学小说——日益流行
    警醒!1995年 | 12月8日
    • 科学小说——日益流行

      1982年,一部电影面世为美国电影业开创先河。在1982/83年度的电影季节,最受欢迎的电影“演员”竟然不是凡人。据《图解电影艺术史》一书所载,这位“演员”就是电影《ET外星人》的主角,一个容貌丑陋,却又逗人喜爱的外太空怪物。

      证据表明,近年来科学小说风靡一时,势不可挡。上述的惊人创举不过是其中一大明证而已。世人一度认为,惟独性情孤僻、想入非非的人才会阅读科学小说,而这样的小说题材只适宜在低级杂志上刊登。时至今天,科学小说不但站得住脚,甚至成了主流的消遣读物。科学小说突然大受欢迎,到底原因何在?

      如果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先要回顾一下科学小说的历史。自古以来,世人一直传述离奇怪诞的故事,要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吓唬别人,就是旨在娱悦大众。在十七八世纪期间,欧洲呈现一派物质繁荣的景象,科技日新月异。有鉴于此,许多人渐渐对传统观念、学术权威提出质疑。由于这种风气日盛,有些人开始臆测科学进展对人类的前途会操有怎样的影响。

      究竟谁是科学小说的始创人,这个问题仍不断引发争辩。在十七世纪,弗朗西斯·戈德温和西拉诺·德贝热拉克两位作家曾以太空旅行作为小说题材。1818年,玛丽·雪莱在《弗兰肯斯坦》(又名《当代普罗米修斯》)这部小说所描述的科学家,虽然有能力创造生命,到头来却招致可怕的后果。

      有些作家借助这样的小说把人类社会的种种弊病显露出来。在18世纪,作家斯威夫特在他的讽刺式作品中加插了一连串的虚构旅程,借此嘲弄当时的英国社会。这部讽刺作品就是寓言小说《格列佛游记》,一经出版,就被誉为科学小说的“第一部文学名著”。

      可是,对于开创现代科学小说的新领域,一般认为凡尔纳和威尔斯这两位作家实在功不可没。凡尔纳写了一系列科学小说,全部成绩斐然,1865年出版的《从地球到月球》不过是其中一部罢了。1895年,威尔斯所著的《时间机器》一书问世,随即大受欢迎。

      ‘梦想’成真

      到1900年代初期,科学家开始着手使小说家的幻想成为事实。据《大人物》一书所载,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奥伯特花了多年时间,设法实现凡尔纳的梦想,使人可以在太空飞行。奥伯特的计算给太空旅行奠下了科学上的基础。然而,他并不是惟一从科学小说获得启发的科学家。深孚众望的科学小说家雷·布拉德伯里说:“在德国,韦恩赫·冯·布劳恩和他的同事,通通在小时都读过威尔斯和凡尔纳的科学小说,在休斯顿太空中心及甘乃迪角工作的科学家也无例外。他们从小立下决心,长大之后要把小说家的想象变成事实。”

      科学小说其实不断带头创新,使不同层面的科技得以向前跃进。作家勒内·奥思声称,几乎没有“发明不是经科学小说预先推断的”。潜艇、机械人、由人操纵的火箭未成为事实之前,通通都是科学小说的主要题材。科学小说家弗雷德里克·波尔因此坚称,“阅读科学小说能够扩阔知识面。”

      当然,并非所有科学小说都以科学理论作为依据。事实上,有些最受欢迎的科学小说和电影可说是科学幻想。科学小说的特征在于引证看来是真实有据的科学理论,而幻想作品却是作家凭空想象出来的。科学幻想小说甚至可能含有魔法和巫术成分。

      科学小说对未来的看法究竟有多准确?是否所有科学小说都值得一读?接续的文章会探讨这些问题。

      [第3页的图片]

      凡尔纳的小说作品《从地球到月球》大大激发起世人对太空旅游的兴趣

  • 当今科学小说一览
    警醒!1995年 | 12月8日
    • 当今科学小说一览

      人有可能在130多年前预见汽车、电话、电脑等现代发明吗?科学小说家凡尔纳竟然能够!以上的惊人发明见于凡尔纳的一部小说,题名为《二十世纪的花都》,原稿最近被公之于世。这部小说表明,凡尔纳对科学的确深具洞察力。在这部未经发行的小说里,凡尔纳甚至描述一项怪异的新发明,跟现代图文传真机相当类似!a

      但跟真正的预言者相比,科学小说家即使独具慧眼,也望尘莫及。举例说,凡尔纳的《地心游记》的确引人入胜,令读者爱不释手,但据科学家目前所知,这样的旅程绝对无法实现。较早之前,有些人预示,到公元2001年,人类就可以驾驶太空船登陆木星或其他行星,这个想法现在看来还是遥不可及。

      科学发展一日千里,许多现代发明都是科学小说家料想不到的。在《大西洋》月刊的一篇文章里,科学小说家托马斯·迪施承认说:“回顾以往,科学小说一直未能猜测人类会进入[电脑]自动化时代,……也没有预见人类会面对温室效应、臭氧层遭受破坏、爱滋病等问题。且考虑一下,从新兴的地缘政治学观点来看,列国间彼此实力悬殊。检讨过这些事后,不妨问问自己,科学小说可曾论述过这些难题。事实上,几乎连片言只字也没有提过。”

      科学小说——一门大生意

      当然,在科学小说迷看来,这类小说只是消遣读物,而不是凿凿有据的自然科学课本。即使这样,有些人仍然对科学小说的文学价值提出质疑。在本世纪初,专门刊登科学小说的杂志一般都流于低级趣味,科学小说因此被称为文学糟粕。1926年,第一本专门刊登科学小说的杂志《惊人的故事》面世。杂志创办人胡戈·根斯巴克据说用了一个称为“科学小说”的新名词。许多人觉得,这些耸人听闻的冒险小说并没有任何文学价值可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小说逐渐演变为一种严肃的小说体裁。在二次大战期间,科学发明起了重大作用,科学的影响力因此日益壮大。对于科学小说家所作的推断,可信程度看来也提高了。以科学为题材的漫画、杂志和平装小说充斥市场。精装本科学小说迅即跻身畅销书之列。由于科学小说销售量大,作家为求满足广泛读者的需要而宁愿敷衍成文,科学理论也往往流于失实。科学小说家罗伯特·海因莱恩嗟叹说,现今“任何通俗易懂,甚至平淡无奇”的小说都会有人出版,其中包括“许许多多投机取巧的蹩脚货”。作家乌尔苏拉·勒甘补充说,连“次等作品”也可以问世。

      尽管面对不利的批评,科学小说还是大受欢迎,销量直线上升,原因不是在于科学家大力推荐,而是因电影业大肆宣传所致。

      科学小说进军“大银幕”

      自从乔治·梅利爱所监制的《月球之旅》在1902年上映以来,由科学小说改编摄制的电影一直盛行不衰。后来,新一代的年轻观众无不认为,《飞侠戈登》的魅力简直无法抗拒。到1968年,人类登陆月球之前一年,《2001年:太空漫游》这部电影不但获得演艺界的好评,同时也创下破纪录的票房卖座。有鉴于此,好莱坞电影业者不惜耗资巨款,把科学小说改编摄制成电影。

      从1970年代末期到1980年代初期,《异形》、《星球大战》、《利刃杀手》、《ET外星人》等电影陆续上映,卖座率占了美国票房总收入的一半。事实上,轰动一时的电影《侏罗纪公园》也是由科学小说改编摄制的。自从这部电影上映以来,《侏罗纪公园》的仿制品纷纷涌现,上市的产品多达1000种。难怪电视台也不甘落后,争相把科学小说搬上电视屏幕。鉴于《星空奇遇记》深受观众欢迎,电视台就大量摄制有关外太空的节目。

      许多人觉得,有些科学小说家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就不惜牺牲科学小说的文学价值。德国作家卡尔·迈克尔·阿默声称,‘现今的科学小说不过是贴上商标的流行商品,纯粹靠推销手法而非实质内容来吸引读者。’其他人则嗟叹,由科学小说改编摄制的电影,真正的“明星”不是凡人,而是特技效果。一位评论家指出,科学小说“滥竽充数,庸俗低劣之作不知凡几”。

      且举例说明。许多所谓的科学电影根本跟科学扯不上关系,更谈不上预示未来。有时小说家仅借未来作为故事背景,主要是在于标榜绘影绘声的暴力情节。论到时下的科学小说,作家诺曼·斯平拉德指出,故事情节往往不离受害人“被枪杀、刺毙、蒸发、为激光所杀、给利爪杀死、给活活吞噬或炸至粉碎等”。许多电影都细致描绘蓄意伤人的恐怖行为,真教人毛骨悚然!

      值得关注的另一点是,有些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是以超自然事物作为号召的。虽然有些人认为,这样的故事不过是善恶之争的寓言,但部分作品看来超越了寓言的范畴,甚至公然鼓吹通灵术。

      保持平衡

      当然,圣经并不谴责富有创意的娱乐。在树木的比喻里,约坦所描述的植物虽然不能走动,却能彼此对话,甚至密谋献策。(士师记9:7-15)同样,预言者以赛亚也用富于想象的笔触,描述在坟墓里长眠的列王互相交谈。(以赛亚书14:9-11)耶稣所作的比喻,有些是没有可能按照字面意思实现的。(路加福音16:23-31)他们采用富于想象的手法,目的在于教训开导,而非仅是娱悦听众。

      为了寓教育于娱乐,现今有些作家也许怀着正当动机以未来作为故事背景。爱好阅读的基督徒须要小心谨慎,时刻谨记圣经的劝勉,把注意力集中在纯洁有益的事上。(腓立比书4:8)圣经提醒我们:“全世界都伏在邪恶者的势力下。”(约翰一书5:19)有些小说和电影虽以科学为题材,但实则鼓吹进化论、灵魂不死和轮回等哲学观念,跟圣经的教训背道而驰。圣经告诫我们不要听信“哲学和空虚骗人的话”。(歌罗西书2:8)无论任何形式的娱乐,我们都必须采取谨慎态度,科学小说也无例外。不管是阅读小说还是观看电影,我们都应当精挑细选。——以弗所书5:10。

      正如上文提及,许多流行电影都肆意渲染暴力。我们如果经常观看充满血腥的电影,又岂能取悦耶和华呢?圣经论及耶和华说:“他的心恨恶喜爱强暴的人。”(诗篇11:5,《新译》)既然圣经谴责通灵术,基督徒就应该运用良好的判断力,避免选择一些含有魔法、巫术成分的书刊和电影。(申命记18:10)别忘记,在成人看来,要区别幻想和事实也许易如反掌,但并非所有孩童都能够这样做。因此,父母应该留心观察,儿女所读的书刊、所看的电视节目会对他们有什么影响。b

      有些人情愿选择其他类型的读物和娱乐。人如果决定这样做,就不该批评没有采取同样立场的人,也不该因个人喜好而挑启纷争。——罗马书14:4。

      另一方面,基督徒如果闲来喜欢阅读各种各样的小说,就最好把所罗门的警告切记在心:“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传道书12:12)显然,当今许多世人都热中于阅读科学小说和观看同类电影,简直是如痴如醉。科学小说俱乐部好像雨后春笋般涌现,科学小说研讨会也纷纷举行。据《时代》杂志所载,《星空奇遇记》这系列电影和电视片风靡全球,五大洲的影迷正专注于学习这部影片所谈及的虚构语言“克林翁”(Klingon)。这样的极端行为跟圣经在彼得前书1:13所提出的劝告背道而驰:“要完全清醒[‘保持平衡’,英语版脚注]。”

      即使怀着最乐观的看法,科学小说也不能满足人类想探知未来的欲望。人如果真正想知道未来,就必须从可靠的来源着手。我们会在下篇文章讨论这点。

      [脚注]

      a 引述凡尔纳的字眼,这项新发明就是一台“照相发报机,人可以利用传真技术把文字、签名或设计等传送到远处”。——《新闻周刊》1994年10月10日刊。

      b 可参阅《儆醒!》1979年3月8日刊,“你的孩子应该读些什么书?”一文。

      [第7页的图片]

      父母应该监管儿女的消遣活动

      [第7页的图片]

      对于阅读科学小说,基督徒必须小心选择

  • 瞻望未来
    警醒!1995年 | 12月8日
    • 瞻望未来

      不少醉心于科学小说的人都喜欢寻根究底,他们渴望改革人类社会,对未来也深感兴趣。圣经有很多记载都是指向未来的,但论到人类的前途,圣经的观点跟科学小说家的臆测就迥然有别了。

      关于未来的展望,科学小说提供许多不同的见解,真是众说纷纭。你愿意把自己的一生寄托在虚幻的推测之上吗?你会以什么作为选择根据呢?小说所描述的未来事件并非全然真实。既然所有科学小说都含有猜测成分,你能够满怀信心地指出哪一本是凿凿有据的吗?大概连一本都找不着。

      一场空

      事实证明,科学小说所描述的情节十居其九都一一落空了。怎样落空呢?有些小说概述科学既能促进社会发展,又能改善生活素质,但这些推测还没有实现。事情的真相是,人类社会的文明非但没有重大改善,反而一落千丈。德国作家卡尔·迈克尔·阿默评论说:“想起未来,我们就恐惧不安。”他接着指出,“原子爆炸、环境灾害、饥饿、贫穷、能源危机,[以及]政府资助的恐怖活动等正威胁全球。”

      换句话说,科学小说对地球的前途、人类的未来所作的种种臆测已化为泡影。刚相反,地球的情况日益恶化,人类的处境也每况愈下。尽管科技日新月异,人类社会还是饱经忧患,罪恶、暴力、贫穷、种族仇恨、家庭破裂等难题有增无已。

      有时科学上的若干成就反而为祸无穷。且考虑以下的例子:空气、水源、食物大受化学品污染;印度博帕尔一家工厂因发生意外而漏出毒气,结果酿成惨剧,有2000人丧生,受伤人数约达20万;乌克兰切尔诺贝利的核电站的意外事故,对广泛地区造成严重影响:死亡人数不知凡几,癌症病例不断上升,其他健康难题也有增无减。

      在外太空开拓殖民地?

      不少论述未来的科学小说倡议,人类可以采用另一种方式摆脱生活困苦,避开人为计划所遭遇的重重挫折。作家虚拟故事情节,把小说迷的注意力转移到外太空之上。故事主题往往不离人类乘坐星际太空船远赴其他行星,或宇宙别的星系,开拓殖民地。有人写信给纽约一家报社的编辑说:“人类的前途在于太空探索。”许多人读过上述小说之后,对此都深信不疑。

      诚然,科学家仍继续进行太空探索;他们发射太空穿梭机在地球附近飞行,把先进的探测仪器送上太空。可是,移居外太空的理想又怎么样呢?人类高谈扩展太空飞行计划,但论到在月球或邻近的行星开拓殖民地,人类至今仍未有明确的方案,探索其他星系就更不用说了。事实上,在不久的将来,移居外太空并不是切实可行的选择。由于太空计划所费不菲,现今许多国家要不是逐步削减这方面的开支,就是干脆把计划撤销。

      人类的未来,也就是你的未来,其实并非在于世人所吹捧的太空探索大计。你的前途福祉与这锦绣大地息息相关。你的前途并不是由科学家、人为政府或剧本作者所主宰的。为什么我们能够这么肯定呢?

      原因是,人类的未来取决于地球的创造主耶和华上帝。科学小说的情节根本不能跟圣经所提出的应许相提并论。上帝通过这本书,把他所灵示的话语传达给世人,让我们知道人类会享有怎样的前途。(提摩太后书3:16,17;彼得后书1:20,21)圣经到底怎样说?

      人类的前途

      上帝的话语清楚表明,创造主定意通过耶稣基督所掌管的新政府,彻底改革人类社会。圣经把这个天上政府称为上帝王国。——马太福音6:9,10。

      上帝所灵示的预言也论及这个王国,但以理书2:44说:“[当今]列王在位的时候,天上的上帝必另立一国,永不败坏,也不归别国的人,却要打碎灭绝[当今]一切国,这国必存到永远。”

      上帝的强大动力同样灵示使徒彼得,把人类在上帝王国治下的生活记载下来。他写道:“但是我们照着[上帝]的应许,等待新天[上帝在天上的王国]新地[该王国所统治的新人类社会],有正义住在其中。”——彼得后书3:13。

      上帝的属天王国施行统治的时候,有幸永居地上的人会享有怎样的生活呢?创造主应许说:“‘[上帝]会擦去他们眼睛里的一切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哀恸、呼号、痛苦。从前的事已经过去了。’坐在宝座上的说:‘看啊!现在我更新一切。’他又说:‘你要写下来,因为这些话语是信实的,是真实的。’”——启示录21:4,5。

      创造主应允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前途。这跟科学小说的虚构情节,或科学家的假说,简直判若云泥。科学小说往往以怪模怪样的个体、不可思议的环境作为号召。上帝就未来所提出的应许却是真实可靠的,真正的基督徒对此深信不疑。不但这样,他们还把自己的一生寄托在这些应许之上。

      他们为什么能够满怀信心这样做?原因是,他们从上帝的话语获知,这个“希望不会令人失望”,因为‘上帝是不撒谎的’。事实上,‘上帝是不可能说谎的。’(罗马书5:5;提多书1:2,《现译》;希伯来书6:18)很久以前,上帝的仆人约书亚指出:“耶和华你们的上帝应许赐福给你们的话,没有一句落空;完全应验在你们身上,没有一句落空。”——约书亚记23:14,《新译》。

      科学小说所反映的,大都是这个邪恶旧制度的意识形态。怎会如此呢?科学小说源于所谓的启蒙运动;在那段时期,许多人都摈弃传统权威,认为人可以掌握自己的未来。他们把社会的种种弊病归咎于世上各宗教,这是无可厚非的;可惜他们也把真理弃如敝屣,既否认上帝存在,又漠视他的旨意。当时的社会状况令他们大失所望,他们遂转而探求其他理想。

      但人为的主张,无论经过多么缜密的考虑,只能发挥有限的作用。我们的创造主说:“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以赛亚书55:9。

      真正有恒久价值的科学发现

      在上帝的新世界里,人类会致力研究科学,借此满足与生俱来的求知欲。世人不再需要凭空想象,因为他们会受到教导,把思想集中在健全、真实的事物之上。

      届时许多人都会跟牛顿心有同感,这位著名的科学家把自己比作“在海边嬉戏的小孩,……而在[他]面前的却是一片尚未为人所知的真理之洋”。毫无疑问在上帝的指引下,在新世界里活着的忠心人类会有精采无穷的新发现。

      耶和华既是“真理的上帝”,一切科学研究就会以真理为依据。他邀请我们从自然环境和动物世界学习。(诗篇31:5;约伯记12:7-9)在上帝的新制度里,一项引人入胜的特色就是,真理的上帝会指引人类从事真实的科学探求。届时人类在创作、发现等层面上必有新突破,人生境遇会日臻美善。一切功劳全归于宇宙的创造主耶和华上帝,非归世人所有。

      在快要来到的新世界里,所有信服的人类都会荣耀上帝,衷心感激他的仁爱照顾和指引。他们怀着莫大的喜乐事奉上帝,正如启示录4:11所描述,他们会高呼:“耶和华我们的上帝,你配得荣耀、尊荣、力量,因为你创造了一切,而且一切都是由于你的旨意才存在,才创造的。”

      [第9页的图片]

      人类的前途福祉与这锦绣大地息息相关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