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安息日摘麦子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
不久,耶稣和门徒离开耶路撒冷返回加利利去。当时正是春天,田里长满了麦子。
-
-
在安息日什么是合法的?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
在安息日什么是合法的?
在另一个安息日,耶稣探访加利利海附近的一个犹太会堂。有一个右手枯干的男子在会堂里,文士和法利赛人紧盯着耶稣,看看他会不会医治这人。最后他们问道:“在安息日治病是不是违法的?”(《现译》)
犹太的宗教领袖们相信,惟独在生命有危险时,人才可以在安息日治病。例如,他们声称在安息日替人接骨或包扎扭伤了的手脚都是违法的。因此,文士和法利赛人询问耶稣是为了找把柄控告他。
可是,耶稣知道他们的想法。同时他意识到,对于什么算是违反安息日不准作工的条例,他们采纳了一种不符合圣经的极端观点。于是,耶稣展开一个戏剧化的对峙场面,他对那枯干了手的人说:“起来,站在当中。”
然后,耶稣转向文士和法利赛人说:“你们中间谁有一只羊,当安息日掉在坑里,不把它抓住、拉上来呢?”既然羊代表一项经济投资,他们自不会让羊留在坑里直到第二天,这样行也许会使羊生病,以致令他们自己蒙受损失。除此之外,圣经说:“义人顾惜他牲畜的命。”
耶稣接着作了一个对照,说:“人比羊何等贵重呢!所以,在安息日做善事是可以的。”宗教领袖们无法驳倒这么合情合理的说法,只好住口。
鉴于他们的顽梗不化,耶稣带着义愤和忧伤环顾四周,然后对那人说:“伸出手来!”他把手一伸出,就复原了。
法利赛人非但没有为那人的手得以复原而高兴,反而立刻去与希律党人密谋杀死耶稣。这个政党看来包括撒都该教派的成员在内。这个政党和法利赛人一向势不两立,但在反对耶稣方面,立场却完全一致。马太福音12:9-14;马可福音3:1-6;路加福音6:6-11;箴言12:10;出埃及记20:8-10。
-
-
应验以赛亚的预言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
应验以赛亚的预言
耶稣获悉法利赛人和希律党人密谋要杀他之后,便和门徒退到加利利海去。大群来自巴勒斯坦各地,甚至从边境以外而来的人蜂拥到他那里去。耶稣医好了许多人,结果所有身患恶疾的人都挤上前要触摸他。
由于群众数目庞大,耶稣吩咐门徒预备一只船随时供他使用。耶稣把船划离海岸以免群众拥上前来。这样,耶稣就能够坐在船上教训百姓,或转往沿岸另一个地区去帮助那里的人。
门徒马太留意到耶稣的活动正好应验了“先知以赛亚的话”,于是引述耶稣所应验的预言:
“看哪!我的仆人,我所拣选、所亲爱、心里所喜悦的,我要将我的灵赐给他;他必将公理传给外邦。他不争竞,不喧嚷;街上也没有人听见他的声音。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等他施行公理,叫公理得胜。外邦人都要仰望他的名。”
当然,耶稣便是上帝所亲爱、所喜悦的仆人。他清楚显明什么是公理,当时这种公理正受到伪宗教的传统所掩蔽。由于法利赛人以不公正的方式应用上帝的律法,他们甚至不愿在安息日帮助有病的人!借着显明上帝的公正,耶稣帮助人摆脱不公平的传统的重担。由于这个缘故,宗教领袖们企图杀死他。
‘他不争竞,不扬声,不使街上的人听见他的声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当耶稣医治百姓时,他‘严厉地嘱咐他们不要把他张扬出去’。耶稣不想百姓在街上喧嚷地宣传他,也不想人们兴奋地争相走告而将事实歪曲了。
此外,耶稣把予人安慰的信息带给那些比喻地说来与压伤的芦苇相若的人;这些人仿佛被折断及践踏在脚下一般。这些人好像将残的灯火,生命最后的火花已差不多熄灭了。耶稣并没有折断压伤的芦苇或吹灭将残的灯火。反之他怀着温柔和爱心熟练地把谦卑的人扶起来。不错,耶稣便是列邦可以寄望的人!马太福音12:15-21;马可福音3:7-12,现译;以赛亚书42:1-4。
-
-
拣选使徒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
拣选使徒
自从施浸者约翰向人宣布耶稣是上帝的羔羊以及耶稣展开他的公开服事职务以来,大约一年半的时间已经过去了。这时安得烈、西门彼得、约翰,也许雅各(约翰的兄弟)以及腓力与拿但业(又名巴多罗买),都已成为耶稣的第一批门徒。后来更有其他许多人与他们一起跟从基督。
现在耶稣拣选使徒的时候到了。使徒是耶稣的亲密同伴,他们会受到特殊的训练。但在拣选这些人之前,耶稣到山上去,以整夜的时间祷告,很可能是求上帝赐予智慧和祝福。到了白昼,他召集门徒,从他们当中选出12个人来。可是,既然他们继续作耶稣的学生,他们仍然称为门徒。
在耶稣所拣选的使徒中,以上提及的六位是最先成为他门徒的人。耶稣从税关征召的马太也蒙拣选。其他获选的五个人是犹大(又名达太)、加略人犹大、热心派的西门、多马和亚勒腓的儿子雅各。这位雅各又称为小雅各,也许跟另一位使徒雅各比较起来,他若非身材较矮小,便是年纪较轻。
这12个人已与耶稣相处了不少时候,因此他对他们认识得很清楚。事实上,其中有几位是他自己的亲戚。雅各和他的兄弟约翰看来是耶稣的表兄弟。亚勒腓可能是耶稣养父约瑟的兄弟。因此亚勒腓的儿子——使徒雅各——也是耶稣的堂兄弟。
当然,耶稣绝不难记得使徒的名字。但是你记得吗?其实,只要记得有两个人名叫西门,两个人名叫雅各,两个名叫犹大,西门的兄弟名叫安得烈,雅各的兄弟名叫约翰,这样就能记得八个使徒的名字了。其余四个人包括一位税吏(马太),后来发生怀疑的(多马),在树下呼召的(拿但业)和他的朋友腓力。
十一位使徒来自耶稣的家乡地区加利利。拿但业来自迦拿。腓力、彼得和安得烈原籍伯赛大。可是,彼得和安得烈后来迁往迦百农,马太看来也曾在那里居住。雅各和约翰以前是打鱼的,可能曾在迦百农或附近居住。后来出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看来是惟一来自犹太的使徒。马可福音3:13-19;路加福音6:12-16。
-
-
有史以来最著名的传道演讲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
有史以来最著名的传道演讲
这是圣经历史上最令人难忘的场合之一:耶稣坐在山坡上发表他那著名的登山宝训。地点是在加利利海附近,很可能靠近迦百农。耶稣经过整夜向上帝祷告之后,从门徒当中挑选了12人成为他的使徒。然后耶稣与他们一起下山,来到山坡的这块平地上。
这时,你可能认为耶稣已相当疲倦而需要一点休息。然而有一大群百姓来到耶稣面前,他们当中有些长途跋涉从100至110公里以外的犹太和耶路撒冷前来。其他的则来自北面的泰尔和西顿沿岸一带的地方。他们要听耶稣讲道,也渴望他将他们的病医好。他们当中甚至包括一些被鬼灵——撒但手下的邪恶天使——缠身的人。
耶稣下山时,有病的人都上前摸他,耶稣把他们一一医好。后来,耶稣走到山坡较高的一处地方坐下来,在那里开口教训散坐在他面前平地上的百姓。试想想!全群听众当中现已没有一个人患严重的残疾!
百姓热切期待这位能施行惊人奇迹的导师发表演讲。然而耶稣的传道演讲主要是为了造益他的门徒而作的,当时他们很可能坐在四周最靠近耶稣的地方。马太和路加把耶稣的教训记录下来,使我们也能够从中得益。
关于这个演讲,马太的记载在长度方面相当于路加所记的四倍。除此之外,路加把马太所记录的演讲部分内容列为耶稣在另一次传道演讲中所说的话。我们将马太福音6:9-13与路加福音11:1-4以及马太福音6:25-34与路加福音12:22-31比较一下便可以看出。虽然如此,这并不应当使我们感到奇怪。显然耶稣不止一次向门徒提出同样的教训,路加则选择了一些不同的场合去把这些教训记录下来。
耶稣的传道演讲深具价值的地方不仅是他深入地探讨属灵的事,同时也以显浅易明的方式把真理表达出来。耶稣引用日常的经验和人们所熟悉的事物。这样,所有渴望以上帝的方法寻求较佳生活的人均得以明白耶稣的思想。
谁才真正快乐?
人人都渴望快乐。耶稣了解到这件事,因此在登山宝训中一开始就描述那些真正快乐的人。正如我们可以想象到,这立刻吸引了广大听众的注意。可是,在许多人看来,耶稣的开场白必然有点自相矛盾。
耶稣以自己的门徒为谈话对象,他开始这个传道演讲,说:“你们贫穷的人有福[“快乐”,新世]了!因为上帝的国是你们的。你们饥饿的人有福了!因为你们将要饱足。你们哀哭的人有福了!因为你们将要喜笑。人……恨恶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当那日,你们要欢喜跳跃,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
以上是路加所载耶稣的传道演讲的引言。但根据马太的记载,耶稣也提及温柔的人、慈悲的人、心地纯洁的人及使人和睦的人是快乐的。耶稣指出这些人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得蒙怜恤,看见上帝,并被称为上帝的儿子。
然而,耶稣所说的快乐并非仅是指开心或欢笑,像人在嬉戏时所经历的一般。真正的快乐含有更深的意义,所指的是一种怡然自得、对生活心满意足的感觉。
因此耶稣表明,真正快乐的人是那些认识自己的灵性需要,对自己的有罪情况感觉忧伤,并且得以认识上帝而事奉他的人。这样,即使他们因遵行上帝的旨意而受人恨恶或逼迫,他们也感到快乐,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正取悦上帝,并且会获得上帝所赐的永生奖赏。
可是,耶稣的听众中有许多人,像今日的某些人一般,相信名成利就、安享逸乐才是使人快乐的事。但耶稣深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他接着提出的对比必然使当时许多听众大感惊讶。他说:
“你们富足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受过你们的安慰。你们饱足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要饥饿。你们喜笑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要哀恸哭泣。人都说你们好的时候,你们就有祸了!因为他们的祖宗待假先知也是这样。”
耶稣的话是什么意思呢?何以拥有财富、喜笑地追求享乐和受人称赞会带来祸害呢?因为人若拥有和喜爱这些东西,就会把事奉上帝一事摒诸生活之外了。可是,惟独事奉上帝才能为人带来真正的快乐。在另一方面,耶稣并不是说仅是贫穷、饥饿和哀哭便能使人快乐。可是,处于这些不利情况的人却时常对耶稣的教训有良好反应,因此获得祝福而享有真正的快乐。
接着,耶稣对门徒说:“你们是世上的盐。”当然,耶稣并不是说他的门徒是实际的盐。盐是一种防腐剂。在耶和华的殿里,人将一大堆盐放在祭坛旁,献祭的祭司会将盐加在祭牲之上。
耶稣的门徒是“世上的盐”,意即他们对人具有保全的影响。的确,他们所传的信息能够保全所有响应信息的人的性命!信息会把恒久、忠贞和忠信的品质带进这些人的生活中,保护他们不致在灵性上和道德上受到腐化。
“你们是世上的光,”耶稣告诉门徒说。灯不是放在斗底下而是放在灯台上的。因此,耶稣说:“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借着公开作见证和合乎圣经原则的模范行为,耶稣的门徒发出光来。
为门徒立下崇高标准
宗教领袖们把耶稣视为违反上帝律法的人,不久之前甚至暗谋要杀害他。因此,耶稣接着在登山宝训中解释说:“你们不要以为我来是要废除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除,而是要完成。”(新译)
耶稣对上帝的律法怀有最深的尊重,并且鼓励别人也同样行。事实上,耶稣说:“所以,无论何人废掉这诫命中最小的一条,又教训人这样做,他在天国要称为最小的。”耶稣的意思是,这样的人绝不能进天国。
莫说藐视上帝的律法,耶稣甚至连促使人违反律法的不良态度也加以谴责。耶稣指出,律法说:“不可杀人,”但他补充说:“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继续]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断。”
既然继续向人动怒是如此严重的事,甚至可能导致杀人,因此耶稣举例说明人应当作出多大的努力去寻求和睦。他吩咐说:“所以你在祭坛上献供物的时候,如果在那里想起你得罪了弟兄,就当在坛前放下供物,先去与弟兄和好,然后才来献你的供物。”(新译)
耶稣把听者的注意引到十诫的第七条之上。他继续说:“你们听过有这样的吩咐:‘不可奸淫。’”可是耶稣甚至谴责人继续怀着犯奸淫的念头。“我告诉你们,凡是[继续注视]妇女以致动淫念的,心里已经犯了奸淫。”(新译)
耶稣在这里所指的并不是偶然发生的不道德念头,而是“继续注视”。这种不断的注视会挑起人的情欲,以致一有机会便付诸行动而实际犯奸淫。人可以怎样防止这样的事发生呢?耶稣用比喻说明可能必须采取极端的步骤。他说:“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来丢掉。……若是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来丢掉。”
许多时,人甘愿牺牲有毛病的实际肢体以保全自己的性命。但是据耶稣说,为了避免不道德的思想和行动而不惜“丢掉”任何事物——即使像眼睛或手一般宝贵的东西——甚至更为重要。否则,耶稣解释说,这样的人便会被丢入矶汉拿(耶路撒冷城附近一个焚烧垃圾的地方)里。这件事象征他会遭受永远的毁灭。
耶稣也论及如何应付伤害及冒犯别人的人。他的劝告是:“不要与恶人对抗。有人打你的右脸,把另一边也转过来让他打。”(新译)耶稣的意思并不是说,甚至在受到袭击时,人也不应当保卫自己或家人。以掌掴打的用意并不是要伤害别人而是要侮辱人。因此,耶稣的意思是,即使有人试图惹起打斗或争论——不论是借着实际以掌掴人抑或以尖酸刻薄的话侮辱人——报复仍是不对的。
耶稣把听者的注意引到要爱邻舍这条来自上帝的律法之上,然后说:“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继续]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他进一步指出我们必须这样行的一个有力理由,说:“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
耶稣结束这部分的传道演讲时劝勉说:“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耶稣并不是说人能够在一种绝对的意义上成为完美。反之,他的意思是人能够效法上帝,扩大爱心,甚至达到爱仇敌的地步。路加所写的类似记载录下耶稣的话说:“你们要慈悲,像你们的父慈悲一样。”
祷告和信赖上帝
耶稣在演讲中接着谴责那些故作神圣之状的伪君子,说:‘你施舍的时候,不可在你前面吹号,像那假冒为善的人所行的。’
耶稣继续说:“你们祷告的时候,不可像那假冒为善的人,爱站在会堂里和十字路口上祷告,故意叫人看见。”相反,他吩咐说:“你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当然,耶稣并非谴责人作公开的祷告,因为他自己也曾作这样的祷告。他所谴责的乃是为了要引人注意而哗众取宠的祷告。
耶稣进一步提出劝告说:“你们祷告,不可像外邦人,[将同一的话说了又说]。”耶稣的意思并不是说重复提及一件事是不对的。有一次他在祷告中也曾运用“同一的话”,可是,他却绝不赞成人把念熟的话“说了又说”,像那些手执念珠,不假思索地重复背诵祈祷文的人所为一般。
为了帮助听者祈祷,耶稣作了一个模范祷告,其中包括七项请求。头三项请求适当地留意到上帝的统治权和他的旨意,包括求上帝的名成圣,他的王国来临和他的旨意实现。其余四项是属个人性质的请求,包括为日用所需的饮食而祈求,并且求上帝赦罪,使人不致受试探过于能忍受的程度及脱离那恶者之手。
接着,耶稣论及过度重视物质资财的危险。他敦促听者说:“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这些财宝不但会毁坏,而且也不能使人蒙上帝悦纳。
因此,耶稣说:“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借着将事奉上帝置于生活上的首位,你可以积财于天。没有人可以夺去你在上帝面前所积聚的功劳及其伟大奖赏。然后耶稣补充说:“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
耶稣进一步论及物质主义的陷阱,并为此设了一个比喻:“眼睛就是身上的灯。你的眼睛若了亮[“单纯”,新世],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邪恶”,新世],全身就黑暗。”眼的官能若正常,对整个身体来说,就有如黑暗中的明灯一般。若要对事物怀有正确的观点,眼睛必须保持单纯才行。这意味到目光的焦点必须集中在一件事物之上。对焦若不正确,便会使人对事物作出错误的评估,以致把追求物质东西置于事奉上帝之先,结果“全身”都变成黑暗。
耶稣用一个有力的比喻将这件事带到高潮,说:“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事奉上帝,又事奉玛门(意即财利)。”
作了这个劝谕之后,耶稣向听者提出保证,他们若将事奉上帝置于首位,就不必为物质的需要担忧。他说:“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然后耶稣问道:“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
接着,耶稣指着野地里的百合花说:“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他继续说:“你们这小信的人哪!野地里的草,……上帝还给它这样的装饰,何况你们呢!”因此耶稣下结论说:“不要忧虑说,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
生命之道
遵守耶稣的教训乃是生命之道。但这样行绝非容易。例如,法利赛人有苛刻地论断别人的倾向,很可能有许多人效他们之尤。因此,耶稣接着在登山宝训中提出忠告说:“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
效法利赛人之尤对人吹毛求疵是很危险的事。据路加的记载,耶稣用比喻表明这种危险,说:“瞎子岂能领瞎子,两个人不是都要掉在坑里吗?”
对别人吹毛求疵,夸大别人的过失而加以挑剔乃是严重的过犯。因此,耶稣问道:“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这并不是说耶稣的门徒在与别人的关系上不应运用辨识力,因为耶稣说:“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来自上帝的话语的真理是圣洁的,有如比喻性的珍珠一般可贵。如果有些人像狗或猪一样对宝贵的真理毫不体会,耶稣的门徒就应当离开这些人,去找出一些较乐于聆听的人。
虽然耶稣在登山宝训的较早部分曾论及祷告,现在他进一步强调祷告必须持之有恒。他敦促说:“你们[要继续]祈求,就[有]给你们。”为了说明上帝乐意垂听人的祷告,耶稣问道:“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吗?”
接着,耶稣提出一项为人熟知的行为准则,通常称为金规。他说:“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按照这条准则而生活牵涉到以积极的行动向人行善,并且以你喜欢受人对待的方式对待别人。
耶稣的劝勉透露,导至生命的道路绝不易行:“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由于误入歧途的危险相当大,耶稣提出警告说:“你们要防备假先知。他们到你们这里来,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耶稣指出,正如好树和坏树能够凭着所结的果子辨认出来,假先知也能够借着他们的行为和主张被人识破。
耶稣继续解释说,人得以成为他的门徒并非仅是借着所说的话,而是借着所行的事。有些人称耶稣为主,但他们若不切实遵行天父的旨意,耶稣说:“我就明明地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
最后,耶稣为他的传道演讲作出一个令人难忘的结论。他说:“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
在另一方面,耶稣宣告说:“凡听见我这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并且倒塌得很大。”
耶稣结束他的传道演讲时,众人都对他的教导方式大感惊奇,因为他教训他们,像有权柄的人而不是像他们的宗教领袖一般。
-
-
一个军官表现坚强的信心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
一个军官表现坚强的信心
耶稣在从事公开服事职务的中期左右发表了登山宝训的传道演讲。这意味到他只剩下大约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去完成他在地上的工作。
现在耶稣进入迦百农城,他以这个地方作为传道活动的基地。当地的犹太长老来见他,向他提出一个请求。他们其实受一个外邦的罗马军官所托,这人的种族与犹太人不同。
这位军官的心爱仆人病重垂危,他希望耶稣能够把他的仆人医好。犹太人替军官切切恳求耶稣,说:“你给他行这事是他所配得的;因为他爱我们的百姓,给我们建造会堂。”
耶稣毫不犹豫地与这些人同去。可是,他们行近军官的家时,军官打发朋友前来说:“主啊!不要劳动[了];因你到我舍下,我不敢当。我也自以为不配去见你。”
这个惯于发号施令的军官表现多大的谦卑!但他很可能也顾虑到耶稣,因为他意识到当时的习俗禁止犹太人与非犹太人有社交来往。甚至彼得也说:“你们知道,犹太人和别国的人亲近来往本是不合例的。”
也许军官不愿见到耶稣违反这个习俗而招致不利的后果,于是托朋友请求耶稣说:“只要你说一句话,我的仆人就必好了。因为我在人的权下,也有兵在我以下,对这个说:‘去!’他就去;对那个说:‘来!’他就来;对我的仆人说:‘你做这事!’他就去做。”
耶稣听见这话大感惊奇。他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么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没有遇见过。”耶稣医好了军官的仆人之后,他运用当时的场合指出有信心的非犹太人会如何蒙上帝悦纳,得享缺乏信心的犹太人所拒绝的恩典。
耶稣说:“从东从西,将有许多人来,在天国里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惟有本国的子民竟被赶到外边黑暗里去,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被赶到外边黑暗里的本国子民’是指血统上的犹太人而言。与基督一同作王统治的机会首先向他们打开,但他们却不愿接受。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则代表上帝王国的安排。这样,耶稣透露外邦人会如何受到悦纳,仿佛在属天的筵席上,“在天国里”坐席一般。路加福音7:1-10;马太福音8:5-13;使徒行传10:28。
-
-
耶稣解除寡妇的忧伤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
耶稣解除寡妇的忧伤
耶稣治好了百夫长的仆人之后不久便离开迦百农,向西南面32公里外的拿因城进发。他的门徒和一大群人与他同行。他们大约在黄昏时分抵达拿因城外。他们在这里遇到一队送葬的行列,一个刚去世的青年人正被抬出城外准备埋葬。
青年人的母亲处境尤其凄惨,因为她是个寡妇,而死者是她的独子。自从丈夫死后,惟一令她感到安慰的是她有个儿子。她的希望、憧憬和抱负完全寄托在儿子的未来之上。但现在已没有人能使她得着安慰了。城里的居民陪伴她前往墓地时,她悲从中来,痛不欲生。
耶稣目睹这个悲痛欲绝的妇人时,心里感到十分难过。他以充满怜悯,但却令人产生信心的坚定口吻对妇人说:“不要哭!”他的态度和行动引起了群众的注意。他行近前去,按着扛抬死者的杠,扛抬的人就站住了。众人必然纳罕他打算做什么。
不错,跟耶稣一起的人曾见过他施行奇迹医好许多有病的人,但他们看来却从未见过耶稣使死人复活过来。他能够行这样的事吗?耶稣吩咐尸体说:“少年人,我吩咐你,起来!”那人果然坐起来!他开始说话,于是耶稣把他交给他的母亲。
众人看见那青年人真的活过来,便说:“有大先知在我们中间兴起来了!”另一些人则说:“上帝眷顾了他的百姓!”这件令人惊奇的事很快便传遍了犹太和邻近的所有地方。
那时施浸者约翰仍在狱中,他希望对耶稣所能施行的奇迹知道更多。约翰的门徒便把这些奇迹告诉他。约翰有什么反应呢?路加福音7:11-18。
-
-
约翰缺乏信心吗?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
约翰缺乏信心吗?
施浸者约翰被关在狱中至今已大约有一年之久,他在那里听到有关拿因城寡妇的儿子复活一事的传闻。可是,他希望直接从耶稣听到这件事所含的重大意义,因此他差遣两位门徒去问耶稣说:“那将要来的是你吗?还是我们[要]等候别人呢?”
约翰提出的问题听起来颇为奇怪,特别鉴于差不多两年前,约翰为耶稣施浸时曾亲眼看见上帝的灵降在耶稣身上,并且听到上帝的声音对耶稣表示嘉许。因此约翰提出的问题可能使有些人以为他的信心已减弱了。但事实并非如此。约翰若真的开始发生怀疑,耶稣就不会在这个场合称赞约翰了。那末,何以约翰提出这个问题呢?
约翰可能只是希望听见耶稣亲自证实他便是弥赛亚。由于约翰在狱中饱受痛苦,知道这件事会对他有很大的强化作用。但看来约翰的问题所牵涉的事并非至此为止。他显然想知道是否会有另一位弥赛亚来临,仿佛继承者一般,使圣经预告弥赛亚所要成就的事得以全部实现。
根据约翰所熟悉的圣经预言,上帝的受膏者会是一位君王和拯救者。既然耶稣受浸已有多月,约翰却仍系身囹圄,因此约翰看来是问耶稣:‘你便是以大能大力建立上帝王国的那一位吗?抑或我们需要等待另一位,一位继承者,去实现所有与弥赛亚的荣耀有关的奇妙预言?’
耶稣并没有直接告诉约翰的门徒说:‘我当然就是那要来的救主!’相反,耶稣在那个时刻表现了异乎寻常的能力,治好许多患各种疾病的人,然后告诉约翰的门徒说:“你们去,把所看见所听见的事告诉约翰,就是瞎子看见,瘸子行走,长大麻风的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
换句话说,既然约翰的问题可能暗示他期望耶稣行更多的奇事,也许使他恢复自由,耶稣于是告诉约翰不要期望过于耶稣正在施行的各种奇迹。
约翰的门徒离去之后,耶稣转向群众,告诉他们约翰就是耶和华在玛拉基书3:1所预言的“使者”,也是玛拉基书4:5,6所预言的预言者以利亚。他颂扬约翰,指出约翰绝不亚于他以前的任何预言者。耶稣解释说:“我实在告诉你们,凡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兴起来大过施洗约翰的;然而天国里最小的比他还大。从施洗约翰的时候到如今,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
耶稣在此表明约翰不会在属天的王国里,因为天国里最小的分子比约翰还大。约翰为耶稣预备道路,但却在耶稣与门徒立约,使他们有希望成为王国的助理统治者之前即已死去。由于这缘故,耶稣说约翰不会在天国里;反之,他会成为上帝王国的属地臣民。路加福音7:18-30;马太福音11:2-15。
-
-
高傲的人与卑微的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
高傲的人与卑微的人
耶稣赞扬施浸者约翰的德行之后,将注意力转移到周围那些心高气傲、反复无常的人身上。“这世代,”他说:“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招呼同伴,说: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向你们举哀,你们不捶胸。”
耶稣的话是什么意思呢?他解释说:“约翰来了,也不吃也不喝,人就说他是被鬼附着的;人子来了,也吃也喝,人又说他是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取悦这些人,令他们感到满足。约翰过着拿细耳人的生活,刻苦自励,谨守天使的吩咐“淡酒浓酒都不喝”,人们便说他被鬼所附。在另一方面,耶稣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并不刻苦禁欲,然而他却被人指责为纵情饮食。
要取悦那些人是多么困难的事!他们好像孩童的同伴一般,孩童吹起笛子,他们不愿跳舞;孩童唱哀歌,他们亦没有任何悲伤的反应。然而,耶稣说:“智慧借着它所作的,便证实是公义的了。”(《新译》)不错,约翰和耶稣的作为有力地表明批评者的指控全是谬误的。
耶稣接着对哥拉汛、伯赛大和迦百农提出指责。他曾在这些地方施行过许多异能神迹。可是,耶稣说他若在腓尼基人的城市泰尔和西顿行这一切事,当地的居民便会披麻蒙灰表示悔改了。耶稣进一步谴责他在传道期间看来常在其中居留的迦百农,他宣布说:“当审判的日子,所多玛所受的,比你还容易受呢!”
耶稣接着公开赞美天父。他受到感动如此行,因为上帝将宝贵的属灵真理向智慧聪明的人隐藏起来,但却把这些奇妙的事向有如婴孩般卑微的人显明出来。
最后,耶稣发出一项感人的邀请:“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
耶稣怎样使人得享安息呢?借着将人从宗教领袖加于他们身上的传统缚束中释放出来。这些传统包括例如与守安息有关的各项严格规定在内。同时,耶稣也向那些受政治权势所欺压的人以及由于觉得自己罪孽深重而受良心煎熬的人提出舒解的途径。他向这些痛苦哀伤的人透露,他们的罪可以怎样获得赦免,以及他们可以怎样与上帝享有宝贵的关系。
耶稣邀请人负起的轭是容易的,这轭意味到我们完全献身给上帝,从而能够事奉我们那富于怜悯、仁爱慈悲的天父。耶稣鼓励归附他的人所背起的担子是轻省的,这担子意味到要服从上帝为得永生的人所定的条件——即他那载于圣经中的诫命。这些诫命绝不是沉重难守的。马太福音11:16-30;路加福音1:15;7:31-35;约翰一书5:3。
-
-
在怜悯方面学得教训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
在怜悯方面学得教训
耶稣也许仍在拿因城里,不久之前他在那里使一个寡妇的儿子复活过来。他也可能正在探访邻近的一个城市。一个名叫西门的法利赛人想一睹这个能够行神迹异能的人的风采,于是邀请耶稣到他家里吃饭。
耶稣想趁此机会向在场的人传道,于是便接受邀请,正如他以往也曾应邀与税吏和罪人一同吃饭一般。耶稣进入西门的家里时,他并没有受到一般客人通常所得的热烈款待。
在古代,穿凉鞋在多尘的路上行走会使脚又脏又热。因此按照惯例,主人应该表现好客的精神,用冷水替客人洗脚。可是,耶稣抵达时,不但没有人替他洗脚,连与他亲嘴表示欢迎的这种普通礼貌也没有。主人也没有按照习俗用膏油抹他的头发。
在进食期间,所有客人都斜倚在桌子旁边,一个没有被邀的妇人悄悄地走进来。这个妇人在城里以生活不道德为人所知。很可能她曾听过耶稣的教训,包括他所发出的邀请,吁请‘所有劳苦担重担的人都到他那里去,便可得享安息’。她的所见所闻使她深受感动,于是便去见耶稣。
妇人走到耶稣的脚前跪下。她的眼泪滴在耶稣的脚上,她就用头发抹干。她也从瓶中拿出香膏来,倒在耶稣的脚上,并且温柔地用嘴亲他的脚。西门目睹当时所发生的事,便大起反感。他推断说:“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他的是谁,是个怎样的女人;乃是个罪人。”
耶稣看穿西门的想法,于是说:“西门!我有句话要对你说。”
“夫子,请说,”西门答道。
耶稣开口说:“一个债主有两个人欠他的债;一个欠五十两银子,一个欠五两银子;因为他们无力偿还,债主就开恩免了他们两个人的债。这两个人哪一个更爱他呢?”
西门回答说:“我想是那多得恩免的人。”可能由于耶稣的问题看来无关宏旨,因此西门回答的口吻有点漫不经心。
耶稣说:“你断的不错。”然后他转向那妇人,对西门说:“你看见这女人吗?我进了你的家,你没有给我水洗脚;但这女人用眼泪湿了我的脚,用头发擦干。你没有与我亲嘴;但这女人从我进来的时候就不住地用嘴亲我的脚。你没有用油抹我的头;但这女人用香膏抹我的脚。”
妇人由此提出证据,表明她为自己以往所过的不道德生活表现衷诚的悔改。因此耶稣作出结论说:“所以我告诉你,她许多的罪都赦免了,因为她的爱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爱就少。”
耶稣并非认为不道德情有可原而对事情采取宽容的态度。相反,这件事表明耶稣对一切行差踏错,但后来却衷心悔改而向基督寻求舒解的人表现怜悯和了解。当时耶稣向妇人提出真正的舒解,说:“你的罪赦免了。……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回去吧!”路加福音7:36-50;马太福音11:28-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