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提出谦卑方面的教训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最后他们进入迦百农城。这地方是耶稣从事传道工作时的居停,也是彼得和其他好几位使徒的家乡。在这里,征收殿税的人找着彼得。他们也许企图使耶稣违反某些普遍受人接纳的习俗,于是问道:“你们的先生不纳[殿]税吗?”

      彼得回答说:“纳。”

      耶稣可能在不久之后才抵达家门,但他知道刚才有什么事发生。甚至彼得尚未开口告诉他,耶稣便问道:“西门,你的意思如何?世上的君王向谁征收关税、丁税?是向自己的儿子呢?是向外人呢?”

      彼得回答说:“是向外人。”

      耶稣评论说:“既然如此,儿子就可以免税了。”既然耶稣的父亲是宇宙的君王,是人在圣殿里事奉崇拜的上帝,律法其实并没有规定要上帝的儿子缴纳殿税。耶稣说:“但恐怕触犯他们,你且往海边去钓鱼,把先钓上来的鱼拿起来,开了它的口,必得一块钱,可以拿去给他们,作你我的税银。”

      门徒回到迦百农后聚集在一起,也许是在彼得的房子里,他们问道:“天国里谁是最大的?”耶稣深知什么促使他们提出这个问题。他们从凯撒利亚·腓立比回来时,门徒走在他后面,然而他很清楚当时在他们中间所发生的事。因此他问道:“你们在路上议论的是什么?”门徒大感尴尬,都默不作声,因为他们曾彼此争论谁是最大的。

      门徒受耶稣教导已差不多有三年之久,但他们竟然仍为这样的事彼此争执,看来岂不是令人难以置信吗?这件事清楚表明,属人的不完美和宗教背景对人操有强烈的影响。门徒自小受到犹太教的薰染,犹太的宗教在一切事上均强调地位或阶级。再者,也许彼得由于耶稣曾应许把天国的“钥匙”赐给他,以致自觉高人一等。雅各和约翰大概也怀有类似的念头,因为他们曾享有目击耶稣改变形貌的特别权利。

      姑勿论理由是什么,耶稣安排了一个感人的比方去教导门徒以纠正他们的心态。他召了一个小孩子来,叫他站在门徒中间,用臂弯环抱着孩子,然后说:“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所以,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凡为我的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

      在纠正门徒方面,这是个多么杰出的方法!耶稣没有对门徒生气,也没有骂他们妄自尊大、贪得无餍或野心勃勃。小孩子通常具有谦逊的特征;他们全无野心,通常也没有阶级观念。因此耶稣用小孩子作比方说明他为了纠正门徒而提出的教训。借此他表明门徒必须培养与谦卑的孩童相若的特质。正如他在结论中说:“你们中间最小的,他便为大。”

  • 进一步提出纠正的劝告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进一步提出纠正的劝告

      耶稣和使徒仍留在迦百农的房子里时,他们除了讨论使徒为了谁为大而引起的争论之外,还谈及另一件事。这件事也许是在他们返回迦百农的途中,耶稣没有跟他们在一起时发生的。使徒约翰报告说:“我们看见一个人奉你的名赶鬼,我们就禁止他,因为他不跟从我们。”

      显然在约翰看来,惟独众使徒才名正言顺拥有医治病人的能力,因此他觉得这个人既非他们当中的一员,他施行大能事迹便属不当了。

      然而,耶稣劝告说:“不要禁止他;因为没有人奉我名行异能,反倒轻易毁谤我。不敌挡我们的,就是帮助我们的。凡因你们是属基督,给你们一杯水喝的,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不能不得赏赐。”

      这个人无须实际追随耶稣左右才算是他的支持者。况且,当时基督徒会众尚未建立起来,因此,即使他不是他们当中的一分子,这并不意味到他属于一个跟他们分庭抗礼的会众。这个人能成功赶鬼是由于他真正对耶稣怀具信心。他所行的事与耶稣说配得赏赐的事不相伯仲。耶稣表明,他这样行必然会获得奖赏。

      可是,这个人若因使徒的话和他们所做的事而失足跌倒,那又如何?那就十分严重了!耶稣评论说:“凡使这信我的一个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扔在海里。”

      耶稣说他的跟从者应当把一切可以使他们失足跌倒的事物从生活上除去,即使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仿佛手、脚或眼睛那么宝贵。与其拥有这件东西以致被扔进象征永远毁灭的矶汉拿(耶路撒冷附近用来焚烧垃圾的地方),不如舍去这件东西而得以进入上帝的王国。

      耶稣同时警告说:“你们要小心,不可轻看这小子里的一个;我告诉你们,他们的使者在天上,常见我天父的面。”然后,他举例说明这些“小子”是何等宝贵。他谈及一个人有一百只羊,其中一只迷了路,这人便撇下99只羊去找那只迷了路的。耶稣解释,这人找着失去的羊,他为这只羊欢喜,比为那没有迷路的99只欢喜还大呢!最后耶稣指出:“你们在天上的父也是这样,不愿意这小子里失丧一个。”

      耶稣也许想起使徒们彼此间所起的争论,于是敦促他们说:“你们里头应当有盐,彼此和睦。”淡而无味的食物若加了盐,便会成为较可口。照样,人若有象征性的盐,他所说的话便会较易为人接纳。这样的盐对于维持彼此间的和睦大有帮助。

      可是,由于人的不完美,严重的纠纷仍有时会发生。至于如何处理这些事情,耶稣也向我们提出指导方针。耶稣说:“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指出他的错来。他若听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他若不听,耶稣劝告说:“你就另外带一两个人同去,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句句都可定准。”

      耶稣说,惟独别无他策才把事情“告诉教会”,意即把事情交给会众中负责的监督去处理,让他们作出司法的仲裁。倘若犯过者不服监督们的决定,耶稣总结说:“[你们]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

      监督作这样的决定时必须紧守耶和华的话语的训示。这样,他们若断定一个人有罪而应受惩罚,这项判决其实‘已在天上捆绑了’。他们若‘在地上释放’,意即查明一个人是无辜的,事情其实‘已在天上释放了’。论到这样的司法审议,耶稣说:‘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集起来,我就在他们中间。’马太福音18:6-20;马可福音9:38-50;路加福音9:49,50。

  • 宽恕方面的教训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宽恕方面的教训

      看来当时耶稣和门徒仍在迦百农的房子里。耶稣刚与他们讨论过如何处理弟兄之间的纠纷,于是彼得问耶稣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既然犹太的宗教导师主张饶恕别人到三次,彼得很可能认为宽恕别人“到七次”已十分宽大了。

      可是,斤斤计较宽恕人已有多少次根本是不对的。耶稣纠正彼得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耶稣表明,彼得在宽恕弟兄方面其实不应当定下任何限制。

      为了使门徒铭记他们有义务要彼此宽恕,耶稣设了一个比喻。他说有一个王要和奴仆算帐。一个欠下巨量债项的奴仆被带到主人面前,他欠了主人一千万银子(6000万第那流)。这笔债项是他绝对没法偿还的。因此,正如耶稣解释,王吩咐人把奴仆和奴仆的妻子儿女都一并卖掉以偿还债务。

      奴仆立时俯伏在主人面前乞求说:“主啊,宽容我,将来我都要还清。”

      主人动了慈心,于是把奴仆欠下的巨债一笔勾销。耶稣接着说,这个刚蒙主人免去债务的奴仆一出来,遇见一个与他同作奴仆的人,这人仅欠了他十两银子(100第那流)。他抓住那和他同作奴仆的人,紧掐他的喉咙,说:“你把所欠的还我!”

      可是,和他同作奴仆的人没有钱,就俯伏在奴仆跟前,苦苦哀求说:“宽容我吧,将来我必还清。”但这个奴仆与他那宅心仁厚的主人截然不同,他竟把与他同作奴仆的人关进监里。

      耶稣继续说,其他奴仆见到事情发生,就去告诉主人。主人听了勃然大怒,于是叫了奴仆来,对他说:“你这恶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你不应当怜恤你的同伴,像我怜恤你吗?”主人怒气填胸,下令把他交给掌刑的关起来,直到他还清全部债务为止。

      于是耶稣总结说:“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了。”

      在宽恕方面,耶稣给我们一个多么优良的教训!我们欠下上帝庞大的罪债,然而他却饶恕了我们。我们若将自己欠上帝的罪债与基督徒弟兄得罪我们的过犯作一比较,弟兄的罪债便显得微不足道了。再者,耶和华上帝饶恕我们已达无数次之多。许多时我们甚至得罪了他仍懵然不觉。因此,即使我们有充分理由对弟兄不满,我们岂不应当多宽恕他几次吗?要记住,正如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教训我们,上帝会“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马太福音18:21-35;6:12;歌罗西书3:13。

  • 暗暗上耶路撒冷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公元32年的秋天,住棚节临近了。自从犹太人在公元31年逾越节企图杀害耶稣以来,他一直把自己的传道活动范围主要限于加利利境内。很可能自那时以来,耶稣惟独在每年犹太人庆祝三个节期时才为了守节上耶路撒冷去。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