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稣施行奇迹的力量来自谁?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
耶稣开始第二次传道之旅
驱逐邪灵
警告人哪一种罪不会得到宽恕
不久前,耶稣在一个法利赛派的人西门家里谈到了赦免罪过。现在,他开始了在加利利的第二次传道之旅,这是他执行传道职务的第二年。跟耶稣在一起的有十二使徒和一些妇女。这些妇女“曾经受邪灵控制或患病,现在都已经被治好了”。(路加福音8:2)她们当中有称为末大拉人的马利亚、苏珊娜,还有约亚拿。约亚拿的丈夫是希律·安提帕王的管家。
认识耶稣的人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议论也多了起来。有人把一个受邪灵操纵、又瞎又哑的人带到耶稣面前。耶稣治好他,使他摆脱了邪灵的控制,让他既能看见也能说话。人们都十分惊讶,就议论说:“莫非这个人就是大卫的子孙?”(马太福音12:23)
很多人聚集到耶稣住的地方,结果耶稣和门徒连饭也没办法吃。其实他们有些人并不认为耶稣是“大卫的子孙”,也就是上帝承诺要赐下的那一位。这些人当中包括从耶路撒冷来的抄经士和法利赛派的人。他们来这里不是为了向耶稣学习或者支持耶稣。他们对群众说:“他被别西卜附身了。他驱逐邪灵是靠着邪灵的首领。”(马可福音3:22)耶稣的亲人听说这里发生的事就过来,想抓住耶稣。为什么呢?
原来那时耶稣的弟弟们还不相信他是上帝的儿子。(约翰福音7:5)在他们看来,这次风波是由耶稣引起的,现在的耶稣已经不是那个和他们一起在拿撒勒长大的耶稣了。于是他们断定耶稣的头脑一定有问题,说他疯了。(马可福音3:21)
但事实是什么呢?耶稣刚刚治好了一个受邪灵操纵的人,让他能看见也能说话。谁也不能否认这一事实。于是抄经士和法利赛派的人试图诬蔑耶稣。他们说:“这个家伙驱逐邪灵,不过是靠着邪灵的首领别西卜。”(马太福音12:24)
耶稣很清楚抄经士和法利赛派的人心里在想什么,就对他们说:“一个国家分裂内讧,就会灭亡;一个城市、一个家庭分裂内讧,就无法存留。照样,要是撒但驱逐撒但,就是自己分裂内讧,他的国又怎能继续存在呢?”(马太福音12:25,26)
耶稣的推理多么无懈可击!耶稣又问他们:“如果我驱逐邪灵是靠着别西卜,你们的弟子驱逐邪灵又是靠着谁呢?”法利赛派的人知道有些犹太人也驱逐邪灵。(使徒行传19:13)他们想诬蔑耶稣,反倒指控了他们自己。耶稣继续跟他们推理:“但如果我驱逐邪灵是靠着上帝的神圣力量,上帝的王国就已经临到你们了。”(马太福音12:27,28)
耶稣能驱逐邪灵,这足以证明他比撒但更有力量。耶稣用比喻说明这一点:“谁能闯进壮汉的家,夺去他的财物呢?只有先把他绑起来,才可以劫掠他的家。不站在我这一边的,就是反对我的;不跟我一起聚集的,就是在拆散。”(马太福音12:29,30)耶稣所做的一切都有耶和华在背后支持,抄经士和法利赛派的人显然是在反对上帝的儿子,这就表明他们其实是撒但的手下。他们是在“拆散”,使人们远离上帝的儿子。
耶稣警告这些人:“世人无论犯什么罪,说什么亵渎的话,都可以得到宽恕;可是亵渎神圣力量的,就永远不会得到宽恕,倒要承担永远的罪。”(马可福音3:28,29)想想看,人如果清楚看见上帝的神圣力量发挥了作用,却故意视之为撒但的作为,下场会多么可悲!
-
-
耶稣严厉谴责法利赛派的人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
第42章
耶稣严厉谴责法利赛派的人
马太福音12:33-50;马可福音3:31-35;路加福音8:19-21
耶稣谈到“约拿的神迹”
门徒比家人更亲密
耶稣靠着上帝的力量驱逐邪灵,如果抄经士和法利赛派的人拒绝承认这一点,就是在亵渎神圣力量。现在,他们是要站在上帝这一边还是撒但那一边呢?耶稣说:“你们不是种好树结好果实,就是种坏树结坏果实。凭着果实就知道树是怎样的了。”(马太福音12:33)
耶稣驱逐邪灵结出的明明是好果实,这些人却指控耶稣支持撒但,这实在荒谬。正如耶稣在登山宝训里说的一样,如果果实是好的,树就是好的,不会是坏的。那么法利赛派的人作出荒谬的指控,结出的是什么样的果实呢?显然是坏果实,是坏树结出来的。耶稣对他们说:“毒蛇的子孙,你们既然邪恶,怎能说出良善的话呢?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马太福音7:16,17;12:34)
我们说出来的话会反映出我们内心的情况,也会成为上帝和耶稣审判我们的依据。于是,耶稣说:“我告诉你们,在审判日,人要为自己说过的每一句无益的话负责。你会凭自己的话被称为正义的人,也会凭自己的话被判有罪。”(马太福音12:36,37)
尽管耶稣已经施行了很多神迹,可是一些抄经士和法利赛派的人还对耶稣说:“老师,给我们一个神迹看看吧。”虽然他们可能没有见过耶稣施行神迹,但有很多亲眼见过的人可以为耶稣作证。因此,耶稣对这些犹太人的领袖说:“这一代邪恶不忠的人老是要看神迹,可是除了先知约拿的神迹,再没有神迹给他们了。”(马太福音12:38,39)
耶稣解释说:“正如约拿在巨鱼腹中三日三夜,人子也会在地里三日三夜。”约拿虽然曾被大鱼吞了,却能从鱼腹中出来,好像复活一样。耶稣用这件事预告,他自己会死去并在第三天复活。虽然后来这些事都发生了,犹太人的领袖却不愿意相信“约拿的神迹”,拒绝悔改。(马太福音27:63-66;28:12-15)相比之下,“尼尼微人”听到约拿传讲的信息后就悔改了,所以他们会定这一代人有罪。耶稣还提到古代的示巴女王,说她也会定这一代人有罪,因为她渴望当面听所罗门的智慧之言,听到后就惊叹不已。接着,耶稣指出:“这里有一个比所罗门更重要的人。”(马太福音12:40-42)
耶稣把这一代邪恶的人比作一个曾经摆脱邪灵操纵的人。(马太福音12:45)这个人没有用美好的事物来填补空虚,结果邪灵就带七个比自己更邪恶的灵体回来操纵他。类似地,上帝使以色列民族恢复洁净并把他们重新组织起来,但他们却一直不欢迎上帝派来的先知,甚至反对显然有神圣力量支持的耶稣。结果,以色列民族的情形比最初更糟了。
耶稣向众人说话的时候,他的母亲和弟弟们来了,站在人群外面。耶稣身旁的人对他说:“你的母亲和兄弟站在外面要见你。”他就伸手指向门徒,说:“我的母亲、我的兄弟就是这些听见上帝的话语又遵守的人。”(路加福音8:20,21)耶稣的回答表明,他跟门徒的关系多么亲密。他和亲人的关系无论多宝贵,都没有他和门徒的关系宝贵。我们跟基督徒弟兄姐妹也有这么亲密的关系,就能得到力量。特别是当有人质疑我们,或批评我们及我们的善行时,情形更是这样!
-
-
关于上帝王国的比喻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
第43章
关于上帝王国的比喻
马太福音13:1-53;马可福音4:1-34;路加福音8:4-18
耶稣说了关于上帝王国的比喻
耶稣严厉地谴责了法利赛派的人,当时他很可能在迦百农。当天晚些时候,耶稣离开住处走到附近的加利利海边,在那里有很多人聚集起来。耶稣上了一条船,划离岸边后就开始教导人们认识天上王国的事。为了让民众更全面地了解王国,耶稣用很多比喻教导他们,比喻中的事物都是人们十分熟悉的。
首先,耶稣说了一个农夫撒种的比喻。有些种子落在路旁,就被鸟吃了。有些种子落在土壤不多的岩石地上,因为土壤不深,种子虽然发芽却不能往下扎根,幼苗很快就被太阳晒干了。也有些种子落在荆棘里,荆棘长起来就把幼苗挤住了。最后,还有些种子落在好土上,结出果实来,“有100倍的,有60倍的,有30倍的”。(马太福音13:8)
耶稣又说了另一个比喻,把上帝的王国比作一个人在地上撒了种。撒完种后,无论这个人是睡觉还是醒着,种子都会成长。怎么长起来的呢?“他一点也不知道。”(马可福音4:27)种子自己长起来,也自己结出谷粒,然后这个人就能收割了。
耶稣接着开始说关于撒种的第三个比喻。一个人撒了小麦的种子,“众人睡觉的时候”,敌人在田里撒了毒麦的种子。那个人的奴隶就问他是否要把毒麦拔掉。他回答说:“不用,恐怕你们收集毒麦的时候,会把小麦也一起连根拔起。要让这两样一起成长,直到收割的时候。到收割的时期,我会吩咐收割的人说:先把毒麦收集起来,捆成捆,准备烧掉,然后把小麦收集起来,放进仓库里。”(马太福音13:24-30)
当时在场的很多人都熟悉跟种田有关的事。除了小麦,耶稣还提到另一种人们熟悉的种子,就是芥籽。芥籽虽然小,却能长成一棵大树,连天上的飞鸟也来树枝上栖息。耶稣说:“天上的王国好像一粒芥籽,有人拿去种在自己的田里。”(马太福音13:31)耶稣不是要教人种芥籽,而是想说明非常小的事物也可以发展到很大的规模。
耶稣接着谈到人们熟悉的发酵过程。他把天上的王国比作“酵”,“有女人拿去跟三大份面粉混合在一起”。(马太福音13:33)尽管酵是人眼看不到的,却能够使整个面团发起来。酵会使面团发生相当大的改变,包括体积增长,但这些改变都不是很快就能看到的。
耶稣说完这些比喻后,就让人们离去,然后回到自己住的地方。没过多久,他的门徒就进来找他,想请耶稣解释比喻的含义。
从耶稣的比喻获益
门徒以前听过耶稣说比喻,但从来没有听过他一次说这么多比喻。于是他们问耶稣:“你向他们讲话,为什么要用比喻呢?”(马太福音13:10)
耶稣这么做的一个原因是要应验圣经的预言。马太福音说:“这一切都是耶稣用比喻对众人讲的。他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讲什么。这是要实现先知所说的话:‘我要开口说比喻,我要传扬从最初就隐藏的事。’”(马太福音13:34,35;诗篇78:2)
耶稣说比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要显露人们内心的情况。很多人对耶稣感兴趣,只是因为他们觉得耶稣既会讲故事又会施行奇迹。他们没有把耶稣视为主,不想听从他,也不想作出牺牲跟随他。(路加福音6:46,47)他们不愿调整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的确,他们不想让好消息在心里扎根。
耶稣回答门徒说:“所以我用比喻向他们讲话,因为他们看也只是白看,听也只是白听,并不领会。以赛亚的预言正应验在他们身上:‘……这些人的心已经麻木。’”(马太福音13:13-15;以赛亚书6:9,10)
不过,有些人却不同。耶稣解释说:“你们的眼睛多么有福,因为看见了;你们的耳朵多么有福,因为听到了。我实在告诉你们,许多先知和正义的人,渴望看你们现在看见的事,却没有看见,渴望听你们现在听到的事,却没有听到。”(马太福音13:16,17)
十二使徒和其他忠心门徒的确很有福,因为他们都虚心受教。于是耶稣说:“天上王国的神圣秘密,只让你们明白,却不让他们明白。”(马太福音13:11)耶稣看到门徒真心求教,就向他们解释在不同土壤上撒种的比喻。
耶稣说:“种子指的是上帝的话语。”(路加福音8:11)比喻中的“土”代表人的内心情况。这是理解这个比喻的关键。
关于撒在路旁的种子,耶稣说:“随后魔鬼来,把他们心里的话语夺去,不让他们相信而得救。”(路加福音8:12)耶稣也指出,种子撒在岩石上,就是人听见了上帝的话语就喜乐地接受,却没有让话语在心里扎根。他们“一旦因上帝的话语而遭遇患难迫害”,或者“遇上考验”,可能是遭到家人或别人的反对,就会放弃真理。(马太福音13:21;路加福音8:13)
种子撒在荆棘地是什么意思?耶稣告诉门徒这是指人听了上帝的话语,却被“目前制度里的忧虑,以及财富的诱惑”压倒了。(马太福音13:22)他们曾经让上帝的话语在心里扎根,后来却渐渐地把别的东西看得比上帝更重要,就结不出果实来。
耶稣提到的最后一种土是好土。这指的是那些听见上帝的话语就衷心接受的人,他们都明白听见的信息。结果呢?他们会“结出果实”。但由于年龄或健康等因素,每个人能结出的果实有多有少,有100倍的、有60倍的、有30倍的。圣经说:“人有美好良善的心,听了上帝的话语后,就紧紧持守,一边忍耐一边结出果实。”(路加福音8:15)没错,努力敬奉上帝的人一定会得到福分!
这番话一定给在场的门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现在对这些比喻的理解不再是表面上的了。耶稣希望他们能明白这些比喻,这样他们就能把真理带给别人。耶稣问:“难道人会拿灯来放在篮子下或床底下吗?不是会放在灯台上吗?”接着他劝勉在场的人:“有耳朵可听的,都应当听。”(马可福音4:21-23)
得到更多指导
听耶稣解释完撒种的比喻后,门徒还想明白更多,就对耶稣说:“请为我们说明田里毒麦的比喻。”(马太福音13:36)
门徒的请求表明,他们的态度跟海边的其他听众相当不同。那些人虽然听了比喻,却只满足于一知半解,对于比喻有什么含意以及可以从中学到什么,他们看来并没有兴趣。耶稣接着指出海边的听众跟他那些好学的门徒有什么差别,说:
“你们要留意自己听到的事。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对方也会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而且会给你们更多。”(马可福音4:24)门徒留心听耶稣的话,热切寻求真理,把注意力集中在耶稣身上。他们“量给”耶稣的多,结果从耶稣那里得到的指导和启发也更多。因此,耶稣回应门徒的请求,向他们解释小麦和毒麦的比喻。他说:
“撒好种子的就是人子,田地就是世界,好种子就是王国之子,毒麦就是恶者之子,撒毒麦种子的敌人就是魔鬼,收割的时期就是这个制度的末期,收割的人就是天使。”(马太福音13:37-39)
解释完比喻里的各样事物都代表什么,耶稣就告诉大家这个制度的末期会发生的事。到那时,收割的人,也就是天使,会把毒麦象征的假基督徒和“王国之子”分别开来。“正义的人”会被聚集起来,“在他们父亲的王国里明亮地照耀”。“恶者之子”会怎样呢?他们会“痛哭流泪,咬牙切齿”,因为他们最终的结局就是灭亡。(马太福音13:41-43)
耶稣接着又给门徒讲了三个比喻。耶稣说:“天上的王国好像藏在野地里的珍宝,有人发现了,就把它藏起来。他十分高兴,就去卖掉他的一切财物,买了那块地。”这是第一个比喻。(马太福音13:44)
耶稣接着说:“天上的王国又好像一个商人四处寻找上好的珍珠。他找到一颗贵重的珍珠,就马上去卖掉他的一切财物,买了那颗珍珠。”这是第二个比喻。(马太福音13:45,46)
两个比喻中,两人都愿意为了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作出牺牲。耶稣的门徒应该不难明白关于贵重珍珠的比喻。商人为了得到一颗贵重的珍珠,就马上“卖掉他的一切财物”。另一个人发现藏在野地里的珍宝后,也“卖掉他的一切财物”,买下了那块地。这两个人都为了得到非常宝贵的东西而卖掉所有财物。类似的情况是,一个人为了满足心灵需要而作出巨大的牺牲。(马太福音5:3)听到这些比喻的门徒中,有些已经用行动表明,他们愿意付出很大的努力来满足自己的心灵需要,成为耶稣真正的门徒。(马太福音4:19,20;19:27)
最后,耶稣把天上的王国比喻成用拖网捕鱼。(马太福音13:47)捕到各种各样的鱼后,人会把鱼分类,好的就收进器皿里,不合用的就扔掉。耶稣说这个制度的末期也会这样,天使会把正义的人和邪恶的人分别开来。
耶稣邀请首批门徒成为“得人的渔夫”时,他已经在做一种比喻意义上的捕鱼工作。(马可福音1:17)不过,他说拖网的比喻会在未来,在“这个制度的末期”应验。(马太福音13:49)因此,在场的使徒和其他门徒能够明白,比喻中谈到的那些意义重大的事要等到将来才会发生。
门徒先前在岸边听到了耶稣在船上说的比喻。现在,他们学到了更多。这表明耶稣很愿意对门徒说明一切,但只会“私下”这么做。(马可福音4:34)他就像“一个家的主人,从自己的宝库里把新的和旧的东西都拿出来”。(马太福音13:52)耶稣说这些比喻,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教导能力,而是为了跟门徒分享有如无价之宝的真理。他的确是一位伟大的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