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稣最后一次往耶路撒冷时医好十个麻风病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
可是,公元33年的逾越节快到了,不久耶稣又再次出发。他北上经过撒马利亚来到加利利。这是他临死前最后一次探访这个地区。他和门徒很可能在加利利与其他人结伴同行,一起前往耶路撒冷守逾越节。他们取道经过约旦河之东的比利亚。
在旅程的早期,耶稣进入撒马利亚或加利利的一个村庄,遇见十个患麻风的人。这种可怕的疾病会逐渐侵蚀人体的各部分,包括手指、脚趾、耳朵、鼻子、嘴唇等。为了保护其他人不致受传染,上帝的律法论及麻风患者说:“[他要]蒙着上唇,喊叫说:‘不洁净了!不洁净了!’灾病在他身上的日子,他便是不洁净;他……就要独居营外。”
十个麻风病人遵守律法对他们所作的规定,与耶稣保持很远的距离。然而,他们高声呼喊说:“耶稣,夫子,可怜我们吧!”
耶稣远远看见他们,就吩咐说:“你们去把身体给祭司察看。”耶稣这样说是因上帝的律法授权给祭司宣布麻风患者已经痊愈。然后这些人才获准再次与健康的人生活在一起。
十个麻风患者对耶稣施行奇迹的力量充满信心。因此,尽管当时他们的病尚未痊愈,他们仍急不及待地去见祭司。在途中,他们对耶稣的信心获得了奖赏。他们开始看见和感觉到自己的病已不药而愈了!
九个获得洁净的麻风病人继续上路,但余下的麻风病人——一个撒马利亚人——却回去见耶稣。为什么?因为他很感激耶稣为他所做的事。他高声赞美上帝,找到耶稣之后更俯伏在他脚前感谢他。
耶稣对他说:“洁净了的不是十个人吗?那九个在哪里呢?除了这外族人,再没有别人回来归荣耀与上帝吗?”
他接着对那撒马利亚人说:“起来,走吧!你的信救了你了。”
我们读到耶稣医好十个麻风病人的记载,应当从他所提出的问题的含意学得教训。他问道:“那九个在哪里呢?”那九个人所表现的忘恩负义的态度的确是严重的缺点。我们会像撒马利亚人一样,对我们从上帝所得的东西,包括在上帝正义的新世界里享永生的稳确应许在内,表现感激之心吗?
-
-
人子显现的时候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
人子显现的时候
耶稣仍在北部(撒马利亚或加利利)之际,法利赛人向他问及王国的降临。他们相信王国会以惊天动地的壮观方式来到。可是,耶稣说:“上帝的王国并非以十分引人注意的方式来临,人也不会说,‘看哪,在这里!或在那里!’因为看哪!上帝的王国就在你们中间。”(《新世》)
耶稣的话“在你们中间”有时被译作“在你们心里”。因此有些人以为耶稣的意思是,上帝的王国在上帝仆人的心里施行统治。但当时耶稣正向不信的法利赛人说话,上帝的王国显然并不在他们心里。然而,上帝的王国却在他们中间,因为上帝所任命的王国君王耶稣基督正在他们当中。
很可能在法利赛人离去之后,耶稣向门徒进一步谈及王国的来临。他特别想到未来他带着王国的权柄临在的时候,他警告说:“人将要对你们说:‘看哪,在那里!看哪,在这里!’你们不要出去,也不要跟随[这些假弥赛亚]!因为人子在他降临的日子,好像闪电从天这边一闪直照到天那边。”因此耶稣表示,正如闪电在广大的地区中为人所见,所有渴望看见王国来临的人都会清楚目睹他带着王国权柄临在的证据。
耶稣接着将他未来的临在与古代的一些事件比较,借此表明届时的人会表现什么态度。他解释说:“挪亚的日子怎样,人子的日子也要怎样。……又好像罗得的日子;人又吃又喝,又买又卖,又耕种又盖造。到罗得出所多玛的那日,就有火与硫磺从天上降下来,把他们全都灭了。人子显现的日子也要这样。”
耶稣并不是说,挪亚和罗得日子的人遭受毁灭只是因为他们从事各种正常的活动,例如吃、喝、买卖、耕种、建造等。甚至挪亚、罗得和他们的家人也做这些事。但其他的人却只顾忙于这些日常事务,对上帝的旨意毫不理会,结果因此遭受毁灭。基督使大灾难临到这个事物制度之上而借此显现时,人们也会为了同样的理由遭受毁灭。
为了强调人必须对他未来带着王国权柄临在的证据迅速作出反应,耶稣补充说:“当那日,人在房上,器具在屋里,不要下来拿;人在田里,也不要回家。你们要回想罗得的妻子。”
基督临在的证据出现时,人切不可由于留恋物质资财而妨碍他们迅速采取行动。罗得的妻子逃出所多玛之后看来对自己所撇下的东西依依不舍,回头张望,结果变成了一根盐柱。
耶稣继续向门徒描述他未来临在时的情形,说:“当那一夜,两个人在一个床上,要取去一个,撇下一个。两个女人一同推磨,要取去一个,撇下一个。”
被取去相当于挪亚携同家人进入方舟及天使带领罗得和家人逃出所多玛。这意味到得救。在另一方面,被撇下则意味到遭受毁灭。
至此门徒问道:“主啊,在哪里有这事呢?”
耶稣回答说:“尸首在哪里,鹰也必聚在那里。”被“取去”而得救的人好像目光远大的鹰一般聚集在“尸首”那里。尸首所指的则是真基督带着王国的权柄隐形临在及耶和华为人预备的属灵筵席。路加福音17:20-37;创世记19:26。
-
-
祷告和谦卑是不可少的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
祷告和谦卑是不可少的
较早时候,耶稣仍在犹太时设了一个比喻去说明恒切祷告的重要性。现今,在他最后一次往耶路撒冷的途中,他再次向门徒强调,他们必须恒常祷告,不可灰心。当时耶稣很可能仍在撒马利亚或加利利,他对门徒说了这个额外的比喻:
“某城里有一个[法]官,不惧怕上帝,也不尊重世人。那城里有个寡妇,常到他那里,说:‘我有一个对头,求你给我伸冤。’他多日不准,后来心里说:‘我虽不惧怕上帝,也不尊重世人,只因这寡妇烦扰我,我就给她伸冤吧,免得她常来缠磨我!’”
然后耶稣解释比喻的意思,说:“你们听这不义之官所说的话。上帝的选民昼夜呼吁他,他纵然为他们忍了多时,岂不终久给他们伸冤吗?”
耶稣的意思绝非暗示耶和华上帝与这个不义的法官有任何类似之处。相反,既然一个不义的法官尚且对恒切的恳求作出回应,全然公义、良善的上帝自然更会应允手下子民锲而不舍的祈求。因此耶稣继续说:“我告诉你们,[上帝]要快快地给他们伸冤。”
卑微、贫穷的人往往得不着公平的待遇,有财有势的人却时常受到偏爱。然而,上帝不但会留意使恶人受到应得的惩罚,同时提出保证要以永生赏赐他的仆人,借此使他们获得公平的待遇。可是究竟有多少人坚信上帝很快便会伸张正义呢?
特别为了强调对祷告的力量所怀的信心,耶稣问道:“人子来的时候,在世上找得到这种信心么?”(《新译》)虽然耶稣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他的言外之意也许表示,当基督带着王国权柄来临时,这样的信心并不会常见。
在耶稣的听众当中,有些人对自己的信心颇有把握。他们自以为义而瞧不起其他的人。甚至耶稣的门徒也有些可能属于这群人之列。因此耶稣对这样的人说了以下的比喻:
“有两个人上殿里去祷告:一个是法利赛人,一个是税吏。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地祷告说:‘上帝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
法利赛人喜欢公开炫耀自己的公义而哗众取宠,这是人所共知的事。他们通常规定自己每逢星期一和星期四便禁食;甚至田间细小的香料,他们也一丝不苟地献上十分之一。几个月前,他们在住棚节期间愤然说:“这些不明白律法[意即法利赛人对律法的解释]的百姓是被咒诅的!”这番话将他们对平民所怀的蔑视表露无遗。
耶稣接着在比喻中谈及这样一个“被咒诅的”人:“那税吏远远地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上帝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由于税吏谦卑自抑,承认自己的短处,耶稣说:“我告诉你们,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为义了;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
这样,耶稣再次强调他的门徒必须保持谦卑。由于耶稣的门徒自幼生活在一个深受自以为义的法利赛人所影响的社会中,身分和地位经常受到强调,因此甚至他们受到感染也是不足为怪的事。然而,耶稣在谦卑方面向他们提出一些多么优良的教训!路加福音18:1-14;约翰福音7:49。
-